資源簡介 2021新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材分析第三單元昆蟲單元設計意圖1.本單元主題的提出昆蟲是地球上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動物群體,人類已知的昆蟲有100余萬種,還有許多種類尚待發現。昆蟲不但種類多,而且同種的個體數量也十分驚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龐大“家族”。這個“家族”的蹤跡幾乎遍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廣泛適應各種環境條件,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引導本年段學生以昆蟲為對象開展探究活動,了解昆蟲的主要特征,知道昆蟲的生命活動和生命周期再合適不過。學生大都有捕蝴蝶、捉蜻蜓、養螞蟻的經歷,他們對昆蟲并不陌生,但是對昆蟲的共同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內的變化,他們的認知存在著模糊和不確定。比如,會有凡是蟲子都是昆蟲的片面認識,知道昆蟲有腿但說不準有幾條腿、腿長在什么位置,等等。因此,幫助他們糾正認知偏差,形成清晰、完整的昆蟲概念,完成階段性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本單元以“昆蟲”為題,延續了低年段的學習方式,強調在親歷中發展科學思維。通過觀察、飼養、實驗探究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動手與動腦結合起來,在發展概念的同時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本單元也是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的深入,再次呼應“像科學家那樣”的教材主線,為學生發展科學探究能力提供了一次實操機會。2.本單元對《課程標準》的落實(1)本單元通過觀察、描述、記錄、實驗探究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中年段的課程目標。科學知識:初步了解動物體的主要組成部分,知道動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動物能產生后代,使其世代相傳。科學探究:在教師引導下,能從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在教師引導下,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儀器,觀察并描述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在教師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陳述證據和結果。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在教師引導下,能正確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并與之交流。在教師引導下,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反思,作出自我評價與調整。科學態度: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興趣。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能分工協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樂于為完成探究活動,分享彼此的想法,貢獻自己的力量。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可能造成對環境的破壞,具有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意識,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生命科學領域”的中年段要求。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動物,不同的動物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種動物也存在個體差異。識別常見的動物類別,描述某一類動物(如昆蟲、魚類、鳥類、哺乳類等)的共同特征。11.1生物有生有死;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有不同的發展階段。舉例說出動物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3.本單元在整套教材中與其他單元的關系4.本單元次級主題的構成及邏輯關系本單元由《龐大的“家族”》《養昆蟲》《探究昆蟲的奧秘》三課組成,按照“認識昆蟲—飼養昆蟲—研究昆蟲”的順序展開。第一課《龐大的“家族”》,通過“觀察、做模型、描述”這幾個層次的活動,幫助學生了解昆蟲的共同特征,建立起昆蟲的概念,認識到昆蟲的“家族”很龐大。第二課《養昆蟲》,通過“飼養”的方式,讓學生親歷昆蟲一生的變化。一方面,了解生命有生有死,從生到死的過程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另一方面,通過記錄、整理飼養日記,學會像科學家那樣處理信息,為下一課做好準備,并體驗對生命的尊重和責任。第三課《探究昆蟲的奧秘》,圍繞科學問題進行合理的實驗設計,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學會設計合理的實驗去搜集證據,得出科學的結論,在活動中發展科學思維,提升探究技能,發現昆蟲的奧秘。單元教學目標能通過觀察了解昆蟲的共同特征,會描述昆蟲的共同特征。能通過飼養昆蟲(比如蠶或菜青蟲),知道昆蟲一生的發展變化。能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研究,經歷科學探究活動的全過程。單元活動框架課時建議序號課題課時1龐大的“家族”12養昆蟲2-33探究昆蟲的奧秘1總課時4-5每課分析第9課龐大的“家族”1.教學內容本課以“龐大的‘家族’”為題,一是要了解昆蟲是一個種類多、數量多的動物群體;二是要明確昆蟲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本課以認識昆蟲的共同特征為主線,設計安排了“觀察、做模型、描述”這樣三個層次的活動。首先,通過兩個“找相同之處”的觀察活動,讓學生找出昆蟲具有哪些共同特征,找出昆蟲中種類最多的甲蟲又有哪些共同特征,引導學生初步建立昆蟲的概念,認識到昆蟲“家族”非常龐大。其次,通過“做一種昆蟲模型”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昆蟲特征的理解。最后,通過“你來描述,我來猜”的活動,讓學生知道可以從身體特征、生活習性等方面描述昆蟲,從而更多地了解昆蟲,增進研究的興趣和欲望。2.教學目標能通過有順序的觀察,了解昆蟲的共同特征。能運用文字、數據、圖示、列舉等方式,描述昆蟲的共同特征。能有意識地關注昆蟲,提高對昆蟲的研究興趣。3.重點與難點重點:描述昆蟲的共同特征。難點:通過觀察,了解昆蟲足的數量及所在部位。4.教學準備教師材料:有關昆蟲(包括甲蟲)的實物或實物標本、圖片或教學課件。學生分組材料:制作昆蟲模型所需的枯樹枝、開心果果殼、熱熔膠槍等。第10課養昆蟲1.教學內容從本課開始,學生將與一種昆蟲相伴,照料它,觀察它,研究它。經歷這種昆蟲完整的生命周期,并像科學家一樣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獲得相關的認識,是本課的意義所在。為此,本課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養蠶(或菜青蟲等其他昆蟲)—給蠶寶寶記觀察日記—整理觀察日記—畫出蠶的一生。其中,飼養和記觀察日記是同步進行的活動,整理日記是生命活動結束之后進行的,在此基礎上畫出蠶的一生,實際上是總結蠶一生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暗含昆蟲變態(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的概念。特別要說明的是,本課伴隨蠶的整個生長期,因此在課時安排上可與其他單元的課穿插進行。2.教學目標能通過飼養活動,親歷昆蟲一生的幾個發展階段。能像科學家一樣記觀察日記,并通過整理日記獲取有用信息。在飼養活動中,能親近、關注小動物,增強責任感。3.重點與難點重點:能夠悉心飼養昆蟲,記觀察日記。難點:能夠整理日記,從中獲取昆蟲生長的信息。4.教學準備教師材料:教學課件。學生分組材料:養蠶相關工具、蠶卵、桑葉、方格紙、放大鏡、日記本。第11課探究昆蟲的奧秘1.教學內容經過前兩課的觀察、飼養昆蟲活動,學生們對昆蟲的共同特征、生命周期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積累了豐富的觀察日記,對昆蟲的錯誤認識和模糊認識都得到了調整。接下來要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把動手與動腦結合起來,在提升科學探究技能的同時,發展科學思維。為此,本課安排了以下教學活動:首先,通過甄別“哪名同學的實驗設計更合理”,幫助學生學會有了探究問題后,如何科學、合理地設計實驗。其次,遴選出前期活動中產生的有價值、可以研究的問題。最后,選擇一個自己想研究的問題,寫出實驗設計和研究發現,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探索昆蟲世界。2.教學目標能夠提出有價值、可以研究的問題,并進行合理的實驗設計。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學做科學家。3.重點與難點重點:能夠針對想要研究的問題,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難點:經歷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4.教學準備教師材料:相關的課件資料。學生分組材料:觀察日記、研究問題需要的材料。參考資料昆蟲屬于無脊椎動物。在科學分類上,它被列入節肢動物門。昆蟲綱不但是節肢動物門中最大的一綱,也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綱。昆蟲不但種類多,而且同種的個體數量也十分驚人。昆蟲分布之廣,沒有其他綱的動物可以與之相比。可以說,從天涯到海角,從高山到深淵,從赤道到兩極,從海洋到荒漠,從草地到森林,從野外到室內,從天空到土壤,到處都有昆蟲的身影,不管你喜歡與否,昆蟲都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昆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身體由若干體節組成,可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2)頭部不分節,是感覺與取食的中心,具有口器和1對觸角(極少數無觸角),通常還有復眼和單眼。(3)胸部分為3節,可能某些種類某一節特別發達而其他兩節退化得較小。胸部是運動的中心,具有3對足,一般成蟲還有2對翅,也有一些種類完全退化。(4)腹部應該分為11節,但也常常演化為8節、7節或4節。分節數目雖不相等,但都沒有足或翅等附屬器官著生。腹部是生殖與營養代謝的中心,其中包含著生殖器官及大部分內臟。(5)昆蟲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通常要經過一系列內部及外部形態上的變化,即變態過程。昆蟲是個龐大的“家族”,有以下主要類別:鞘翅目是昆蟲綱中的第一大目,通稱甲蟲,全世界約有35萬種,中國約有1.32萬種。它們的前翅呈角質化,堅硬,無翅脈,稱為“鞘翅”,因此而得名。鱗翅目是昆蟲綱中的第二大目,因身體和翅膀上被有大量鱗片而得名。主要有蛾類和蝶類,共同識別特征是虹吸式口器。雙翅目包括蚊、蠓、蚋、虻、蠅等,是昆蟲綱中較大的目。由于成蟲前翅為膜質,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而得名。膜翅目包括各種蟻類、蜂類。膜翅目昆蟲特征明顯,包括嚼吸式口器,前后翅連接靠翅鉤完成等。半翅目昆蟲通稱“蝽”。半翅目昆蟲的前翅在靜止時覆蓋在身體背面,后翅藏于其下。由于一些類群前翅基部骨化加厚,成為“半鞘翅狀”而得名。全世界有3.8萬多種,中國有3100多種。直翅目是一類較常見的昆蟲,包括蟋蟀、螻蛄、蝗蟲等,全世界約有3萬種,中國約有1290種。成蟲前翅稍硬化,稱為“覆翅”,后翅膜質。本目為不完全變態,若蟲和成蟲多以植物為食,對農、林、經濟作物都有危害,少數種類為雜食性或肉食性。廣翅目是一個較小的類群,僅有泥蛉科和魚蛉科兩科。全世界約有500種,中國有120多種。蜻蜓目在昆蟲綱中是比較原始的類群,也是較小的一目。蜻蜓目分為三個亞目:差翅亞目,俗稱蜻蜓;均翅亞目,俗稱豆娘;間翅亞目。昆蟲綱除了上述8個目以外,還有其他26個目,共計34個目。昆蟲綱種類繁多,形態各異,但是擁有外骨骼、3對足是它們的共同特征。一方面,昆蟲在生物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人類的重要性無法估量。一些昆蟲自身的產物,如蜂蜜、蠶絲、白蠟等是人類的食品及工業原料;昆蟲又是2/3有花植物的花粉傳播者;一些昆蟲能分解大量的廢物,把它們送回土壤完成物質循環;一些昆蟲對維持某些動植物之間的平衡起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昆蟲是人類生存的主要競爭者。世界上每年有20%-30%的農產品被昆蟲吃掉,昆蟲還破壞建筑,傳播多種人畜疾病。總之,昆蟲同人類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甲蟲鞘翅目昆蟲的統稱,屬有翅亞綱、完全變態類。是動物界中最大的目,世界已知約35萬種。也是昆蟲中最古老的類型,它繁盛于上侏羅紀或下白堊紀,那時高等植物尚未出現,膜翅目和鱗翅目昆蟲亦未出現,是地質史上最早的傳粉昆蟲。甲蟲和其他昆蟲一樣,身體分頭、胸、腹三個部分,有3對足。甲蟲最大的特征是前翅變成堅硬的翅鞘,已經沒有飛行的功能,只是保護后翅和身體。外骨骼發達,身體堅硬,因此能夠保護內臟器官。有咀嚼式口器,食性很廣,分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尸食性、糞食性。甲蟲飛行時,先舉起翅鞘,然后張開薄薄的后翅,飛到空中。翅鞘的顏色花樣多變化,有發金光的,有帶條子像虎紋的,有帶斑點像豹皮的,也有的是雜色圖案。有些甲蟲的翅鞘連在一起,后翅退化,不能飛了,如步行蟲。甲蟲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有的是農林作物及生產生活的重要害蟲,成蟲和幼蟲可能毀壞作物、木材、紡織品,傳播寄生蟲和疾病,有的具有重要經濟價值,有的吃害蟲而對人類有益。蠶鱗翅目昆蟲。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起源于中國,是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蠶是完全變態昆蟲,以卵繁殖。蠶卵看上去很像細粒芝麻,寬約1毫米,厚約0.5毫米。一只雌蛾可產400-500粒蠶卵。蠶卵的顏色,剛產下時為淡黃色或黃色,經1-2天變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經3-4天又變為灰綠色或紫色,便不再發生變化,稱為固定色。蠶卵外層是堅硬的卵殼,里面是卵黃與漿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發育過程中不斷攝取營養,逐漸發育成蟻蠶,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卵殼空了之后變成白色或淡黃色。蠶從蠶卵中孵化出來時,身體的顏色是褐色或黑色的,極細小,且多細毛,樣子有點像螞蟻,所以叫蟻蠶。蟻蠶長約2毫米,寬約0.5毫米,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后,經過2-3小時就會進食桑葉。蠶寶寶食桑量極大,因此長得很快,體色也逐漸變淡。它漸漸地食欲減退乃至完全禁食,吐出少量的絲,將腹足固定在蠶座上,頭胸部昂起,不再運動,好像睡著了一樣,稱作“眠”。眠中的蠶,外表看似靜止不動,體內卻進行著蛻皮的準備,蛻去舊皮之后,蠶的生長就進入一個新的齡期,從蟻蠶到吐絲結繭共蛻皮4次。具有眠性是蠶的生長特性之一,眠性是蠶的遺傳性狀,同時也受環境影響。目前我國飼養的蠶屬四眠性品種。從蟻蠶到第一次蛻皮為1齡;眠起后進入2齡;再次蛻皮后進入3齡;第三次蛻皮后進入4齡,第四次蛻皮又稱大眠。大眠后就進入5齡,5齡的蠶寶寶長得極快,體長可達6-7厘米,體重可達蟻蠶的1萬倍左右。蠶寶寶到了5齡末期,就逐漸表現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糞便由硬變軟,由墨綠色變成葉綠色;食欲減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虛,胸部呈透明狀;繼而完全停食,體軀縮短,腹部也趨向透明,蠶體頭胸部昂起,口吐絲縷,左右上下擺動尋找營繭場所,這樣的蠶就稱為熟蠶。把熟蠶放在特制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蠶便吐絲結繭了。結繭可分為四個階段:(1)熟蠶先將絲吐出,黏結在蔟器上,再吐絲連接周圍蔟枝,形成結繭支架,即結繭網。繭網不具備繭形,只是一些松軟凌亂的繭絲層,以作為結繭的支架。(2)蠶結制繭網后,繼續吐出凌亂的絲圈,加厚繭網內層,然后以S形方式吐絲,開始出現繭的輪廓,叫作結繭衣。繭衣的絲纖維細而脆,排列極不規則,絲膠含量也多。(3)繭衣形成后,繭腔逐漸變小,蠶體前后兩端向背方彎曲,呈C字形,蠶繼續吐出繭絲,吐絲方式由S形變成∞形,這就開始了結繭層的過程。(4)當蠶由于大量吐絲,體軀大大縮小時,頭胸部擺動速度減慢,而且沒有一定的節奏,吐絲開始顯得凌亂,形成松散柔軟的繭絲層,稱為蛹襯。蠶上蔟結繭后經過4天左右,就會變成蛹。蠶蛹的體形像一個紡錘,分頭、胸、腹三個體段。頭部很小,長有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長有9個體節。蠶剛化蛹時,體色是淡黃色的,蛹體嫩軟,漸漸地就會變成黃色、黃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來了。經過12-15天,當蛹體又開始變軟,蛹皮有點起皺并呈土褐色時,它就將變成蛾了。蠶蛾的形狀像蝴蝶,全身被白色鱗毛,但由于兩對翅較小,已失去飛翔能力。蠶蛾的頭部呈小球狀,長有鼓起的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3對胸足及2對翅;腹部已無腹足,末端體節演化為外生殖器。雌蛾體大,爬動慢;雄蛾體小,爬動較快,翅膀飛快地振動,尋找配偶。一般交尾3-4小時后,雌蛾就可產下受精卵。交尾后雄蛾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粒卵,然后也會慢慢死去。蠶蛾產下的卵→孵蠶→變蛹→化蛾,又將完成新一代的循環。這就是蠶的生活史。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昆蟲的變態分為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兩種類型。昆蟲的個體發育過程中,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的叫作完全變態,只經過卵、若蟲和成蟲三個時期的叫作不完全變態。昆蟲的一生從體態到生活習性都以多變著稱。完全變態昆蟲在幼蟲、蛹、成蟲三個時期,不但形態上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其生活方式和生活場所甚至完全不相同。完全變態昆蟲有很多,蚊、蠅、蝶、蛾、蜂、甲蟲等鱗翅目、雙翅目、鞘翅目、膜翅目昆蟲都是完全變態昆蟲。不完全變態昆蟲,如蝗蟲等,從卵中孵化出來就是一個與母體形態相似,僅某些成蟲器官還沒有發育、具體而微小的幼體,稱為若蟲。若蟲在發育過程中,其外骨骼不能隨身體的長大而生長,就產生蛻皮。每蛻皮一次體形便長大一些,成蟲器官如翅膀等也長大一些。經過幾次蛻皮,體形完全長大,成蟲器官完全具備了,便成為成蟲。不完全變態昆蟲沒有形態與成蟲完全不同的幼蟲期和蛹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