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師大版七年級生物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一章第二節《尿的形成與排出》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及學情分析:(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生物課程標準的內容框架突出了人與生物圈。七年級下冊是以人為主題展開的。本節是在學生學習了人體的營養、物質的運輸以及能量的供應之后,針對人體內代謝廢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冊書中既是一個教學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與前面所學的三大系統的知識點聯系緊密,因此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將前面所學的知識貫穿起來,并為以后學生理解和認識人與生物圈之間的關系做好知識儲備,所以本節內容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二)學情分析初中階段學生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迅速發展,七年級的學生對身邊事物充滿好奇,表現欲強,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但抽象思維和探究能力還不強,特別是以進城務工子女為主的我校,學生學習基礎較差,課堂上注意容易分散,學習思維方式相對滯后,心理較脆弱。為此,我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動畫、圖片等形象呈現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教學中體現“低、小、多、快”的成功課堂為原則,讓學生自己嘗試成功,找回自信。(三)教學目標義務教育生物學新課程標準(2011版)第18頁有關“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明確指出: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課標(2011版)附錄2,第57頁,學習目標的說明中就知識性目標了解水平在課程內容中使用的行為動詞有:“描述”、“說出”等;理解水平的動詞有:“說明”、“概述”等;技能性目標在課程內容中使用的行為動詞有:“進行”等;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課程內容中使用的行為動詞有:“養成”等。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我校學生已有的認知能力實際我設置了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說出泌尿系統的組成器官和各個器官的功能(了解水平);(2)概述腎臟的結構,以及腎臟與尿液形成相關的結構特點(理解水平不);(3)說明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過程(理解水平)。2、能力目標:(1)通過學習泌尿系統的組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2)通過對血漿、腎小球中液體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較,培養學生根據實驗數據進行科學推測的能力。(3)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分析學習,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目標:通過學習泌尿系統的衛生知識,提高學生保健能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四)教學重難點由于學生對尿的形成和排出這一生理現象雖熟悉,但對于尿是怎樣在腎臟中形成的還不清楚。尤其是腎臟的結構和功能,學生不易理解。故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為:教學重點:腎臟的結構;尿液形成過程。教學難點:腎單位的結構與尿液形成的關系;2、尿液形成過程中的物質變化(五)設計思路1、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節課,教師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目標的。2、知識來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生活體驗非常重要。3、嘗試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成功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觀察、對比分析數據的能力。二、課時安排:1課時三、教學過程:學習進程學生活動教師活動設計意圖(一)激趣導入新課邊聽邊觀看視頻播放由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兒子捐腎救母而改編成的電視劇《渴望》第二部《溫暖》的片首主題曲,邊播邊由老師講解故事梗概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欲望(二)出示學習目標迅速瀏覽學習目標的內容注視學生情況學生知道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三)自主學習1、看書自學課文60—66頁2、再次檢查和糾正預習中的導學練習巡視學生完成情況,對學生適時進行自學方法的指導,并根據情況進行第二次備課。學生根據目標進行自學,完成自學檢測問題,進行質疑或提出問題。(四)合作探究一再次熟悉教材60頁第二自然段及圖、61頁第一自然段、63頁第三自然段內容抽幾位同學在多媒體圖上邊指出相應位置、名稱、功能,最后我對同學們的表現作評價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功能雖然是了解內容,但與尿液的排出相聯系(四)合作探究二(活動一:觀察腎臟)在家長的協助下解剖新鮮豬腎臟,并完成老師設計的觀察量表的內容設計觀察量表并協調好一些學生與實驗員借實驗室的實驗儀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動手動腦、實踐能力,和諧與家長的關系。完成腎臟結構的初步學習(四)合作探究二(活動二)觀看多媒體圖片、教師示范解剖腎臟等,思考并與老師互動交流老師出示的三個問題課堂再次演示腎臟的解剖并結合示意圖與學生交流以下問題:(1)泌尿系統主要是由哪些器官組成的?(2)注意觀察腎動脈和腎靜脈以及腎的顏色,根據你所學的知識,想像一下腎臟里血管的分布狀況是怎樣的?血液是怎樣進出腎臟的?(3)你認為尿液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有沒有關系?教師示范,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引導的權利,有針對性地強化腎臟結構知識學習,培養學生觀察、推理能力,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為接下來的重點、難點知識突破奠定基礎。(四)合作探究二(活動三)帶著老師出示的幾個問題認真閱讀教材中相關內容及62頁彩圖,結合老師的點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展示組內成果腎單位的學習,多媒體展示以下四個問題:(1)腎單位由哪些結構組成?分別位于腎臟的哪部分?(2)腎小球是毛細血管球,腎小管周圍纏繞著什么?(3)根據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以及在物質交換中的作用,來分析腎內毛細血管所具有的功能?(4)血液流經腎小球后顏色有無變化、以及流經腎小管毛細血管后顏色有無變化?結合自制的腎單位模型和課件中的示意圖,巡視、指導學習小組的活動引出腎單位的學習,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回憶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以及在物質交換中的作用,來分析腎內毛細血管所具有的功能,從而推測腎小球和腎小管的作用特點,為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打好基礎。重點突出腎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特點,同時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四)合作探究三:(活動一:分析尿液成分的幾項指標)閱讀教材63頁分析尿液成分的幾項指標活動,學習小組討論、交流以下問題:1、與正常人比較,病人尿液中的哪些指標異常?2、推測該病人的腎臟哪些結構出現了問題?巡視、點撥、個別指導承上啟下,對腎臟結構知識的初步運用,引出尿液的形成學習(四)合作探究三:(活動二:尿液的形成及形成過程中物質的變化)學生認真閱讀教材64頁的文字及示意圖,結合64頁小資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以下問題,各小組討論,并抽代表全班交流在屏幕上出示以下問題:(1)血液的組成怎樣?血漿的成分有哪些?(2)為什么血漿與原尿中蛋白質含量差異這樣大?(3)為什么尿液中不含蛋白質和葡萄糖?巡視、點撥,迅速二次備課1、師生共同探究,通過演示或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講授、點撥、啟發、討論等方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進行知識的總結、梳理、適當的系統和拓展。2、通過動畫、游戲等,升華學生對尿的形成及其物質變化的理解,化解本節課的重難點,實現了在樂中學的目標學生觀察并認真聽老師講解展示尿的形成過程的多媒體動畫及根據尿的形成示意圖講解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找朋友游戲:先讓三位同學上講臺,分別舉起血漿、原尿、尿液卡片,再讓另外12位同學依次上臺抽卡片(分別寫有蛋白質、葡萄糖、水、無機鹽、尿素的相關知識的卡片)備注:每張相同內容的卡片準備3張以上,并站在舉有相應血漿、原尿、尿液卡片的同學處,其他同學當裁判,看是否都找對朋友了。分別說出理由準備道具并有序組織學生開展好活動(五)展示反饋(知識梳理及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整理本節的主要內容:1、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功能;2、尿的形成;3、尿的排出。便于學生回顧、小結,對知識形成體系(六)鞏固提升(反饋與檢測)1、獨立完成導學案上的反饋與檢測,進行當堂訓練;2、展示幾個學生的答案1、巡視,并用紅筆對學生的答案及時進行評價;2、學生完成后,出示正確答案,并對易錯題進行講解或點撥。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效果,為課外鞏固復習題的選擇提供科學依據四、板書設計:尿的形成與排出腎臟是泌尿系統的重要器官1、腎臟:形成尿液,泌尿系統的重要器官2、輸尿管:輸送尿液3、膀胱:暫時儲存尿液4、尿道:排出尿液尿液在腎單位中形成(一)形成器官——腎臟1、結構:(1)皮質髓質腎盂2、基本單位——腎單位(1)腎小球(2)腎小囊(3)腎小管(二)形成過程:1、腎小球對血液的濾過作用形成原尿;(原尿與血液相比,不含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2、腎小管對原尿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重吸收了全部葡萄糖,99%的水和部分無機鹽)三、尿液在膀胱中暫時儲存并由尿道排出腎臟(形成尿)→輸尿管(運輸尿)→膀胱(暫存尿)→尿道(排出尿)→體外。四、適量飲水和適時排尿有利健康每天飲適量的水、及時排尿、女性注意尿道口衛生五、教學反思:以上是我對“尿的形成與排出”這一節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由于我校以成功課堂為主題的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已經實施4年多了,學校的教學模式日漸成熟,學生學習小組的探索有了一定的成效,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放在首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并根據不同的課題實施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學習,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發展學生思維,這樣的思路來設計教學成為可能。依據課改理論,教學大綱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本中插入了大量的圖片,這些圖片能形象生動的說明泌尿系統的組成、尿的形成與排出等抽象問題,從而有助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主動參與、思考和分析,使較為抽象的概念更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真正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作用。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本節內容,在教學中應注意淡化有關腎臟形態結構方面的生理名詞和概念,主要通過實驗觀察、思考和資料分析,引導學生了解泌尿系統的組成,探究尿液形成的大致過程,并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根據血漿、原尿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較,通過小組討論、發現法的學習形式,推測腎小球、腎小管的作用,再結合多媒體動畫從而解決尿是如何形成的這一教學難點。整個的教學活動中要通過啟發、觀察、對比、綜合的方法,使學生在探究中得到答案,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的使學生由被動的聽轉為主動的我要學,讓學生在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中找到了樂趣,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