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概述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生活環境和形態特征。2.說出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對生物圈和人類的作用。通過自主探究、動手觀察,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比觀察、獨立思考、資料分析,合作探究,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關注生物圈中這些植物的生存狀況,增強保護環境意識。教學重點和難點1.概述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生活環境和形態特征。2.藻類、苔蘚、蕨類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3.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提出問題、分析推理、實驗觀察、自主探究、比較綜合、合作交流等多種能力。課前準備學生1.課前利用課余時間到大自然中觀察各種綠色植物的生存狀況和生存環境,并采集一些實物、標本,增加對這些植物的感性認識,培養關注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的情感。2.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一些有關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方面的資料。教師:1.課件(曾經繁盛的古代蕨類植物的生態圖;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其他有關資料。)2.各種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實物、標本、掛圖、投影片、模型實物投影儀、顯微鏡。3.實驗材料用具:新鮮的水綿臨時裝片;新鮮的海帶、紫菜;盆栽葫蘆蘚;盆栽鐵線蕨,放大鏡、培養皿、清水、尺子、小鐵鏟、水槽。教學過程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藻類植物1.生活環境2.形態特征3.對生物圈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方案一:觀察課件(衣藻、水綿、海帶等及其生活環境、藻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系等),觀察模型、實物,發散思維、提出問題、小組探究、討論交流,尋找問題的答案。方案二:將課前采集的實物課上觀察(根據地區差異有選擇的采集海水或淡水中的藻類植物),也可觀察裝片以及衣藻的模型。合作探究,提出問題、思考交流、達成共識。展示課件或錄像,創設問題的情景,指導學生觀察,進行適當的啟發和引導。并可參與小組討論,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大膽發言,并對探究加以指導。創設問題的情景。鼓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進行適當的點撥、巡視、指導,參與小組討論,學生總結、教師適當予以補充。教師在學生朗讀時可根據意境,配以彩色板畫。指導學生觀察板圖及課本插圖,并進行適當的點撥、指導,并可參與小組討論。鼓勵展開充分的想像,各抒己見。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并板書。苔蘚植物1.生活環境2.形態特征3.對生物圈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系方案一:觀察課件或錄像(葫蘆蘚、苔蘚植物及生活環境等有關資料及圖片)。觀察后,對比藻類植物,發現問題、提出間題、實驗探究、合作交流、邏輯推理,探討自己發現的問題及書上的討論題。方案二:觀察實物或標本(有條件的地方可采集葫蘆蘚、墻蘚、地錢等實物),實驗探究。指導學生觀看課件、錄像,展示學生要觀察的實物,鼓勵自主探究,鼓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合作交流。參與小組討論、并進行適當的啟發和引導。點撥、巡視、指導,共同總結藻類植物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特征。指導學生觀察掛圖及課本彩圖,并進行適當的啟發和引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蕨類植物1.生活環境2.形態結構3.對生物圈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系方案一:通過課件觀察并同學觀察的很對,那這些不尋常的突起,老師告訴大家就有蕨類植物的繁殖有關系。這些突起叫孢子囊,里面有許多孢子,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當它們成熟之后就散落下來,落到適宜生長的地方就會生長發育為一株新的植物了。藻類和苔蘚植物與蕨類植物是一樣的,也是靠孢子來繁殖下一代的,所以給這三種植物也名一個名字就叫孢子植物。比較苔蘚、蕨類植物的形態特點及生活環境,質疑,制定探究計劃,合作實踐,進一步觀察蕨類植物實物。方案二:觀察標本、掛圖或書上的彩圖或投影片。小組討論蕨類植物的特點及作用,并表述、交流。小組將討論結果歸納,并在全班交流。方案三:先展示課余收集的有關蕨類植物的資料或實物,表達交流自己對蕨類植物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有關知識。展示有關的圖片、實物、標本,鼓勵學生質疑、指導完善探究方案,并對探究過程予以適當的點撥提示。指導觀察,啟發學生發散思維、分析比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得出結論。及時予以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主動參與課外實踐的學生予以表揚鼓勵,進一步培養學生關注生物圈中綠色植物的情感。知識回顧較比、討論、綜合、歸納。引導學生對三種植物類群進行比較,進一步理解它們的形態特征與生活環境的適應關系,它們對生物圈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可采用列表等其他方式歸納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