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各位老師、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我們現在使用的教材是山東版的。今天我與大家交流的是山東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的內容。我主要從本冊的教學目標、教材的編寫特點及體例、教學內容及教學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教學目標《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維度對本學段的學習提出了具體要求,體現在本冊教材中的有:知識與技能方面:結合具體情境,能認、讀、寫萬以上的數,了解十進制計數法,會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結合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并能對較大的數進行估計。在現實的情景中,進一步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會進行一位數乘、除兩位數和簡單的兩位數乘、除三位數的口算;會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及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會計算含有兩級運算的四則混合式題;能結合現實素材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能借助計算器進行較復雜的計算,探索簡單的數學規律。結合實例了解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和兩條直線相交只有一個交點;區分直線、射線和線段;體會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知道兩點間距離及點到直線的距離;了解平面內兩直線的平行和相交位置關系,會過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和平行線。通過實例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數學思考方面:經歷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大數的過程,能用大數表示具體的事物,發展初步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數感。經歷探索兩位數乘除兩、三位數計算的過程,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識。結合具體情境,在估算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識。在用混合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在探索平行和相交的過程你高中,提高初步的觀察、想象和動手能力,發展空間觀念。通過實驗,初步體會統計的工具性,培養初步的統計意識。解決問題方面:在具體的情境中,發現并提出用四則混合運算解決的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在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了解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多樣化的。能綜合運用平行和相交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發展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在探索、解決具有一定挑戰性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表達自己死咳嗽的大致過程和結果,積極與同伴合作的經驗。情感與態度方面:1、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和興趣。2、能初步用數和形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作用。3、能克服在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二、教材編寫特點及體例1、編寫特點本教材的編寫特點是:(一)選取現實并具有時代特點的事物為素材,引導學生了解生活,認識社會。本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多方面選取了反應社會生活且學生熟悉的事物為素材,目的是有計劃的引導學生熟悉生活,認識社會,體驗數學學習的現實性、挑戰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觀察、思考、動手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感受數學的作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如:“農田里德數學”,利用種田耕作中的一些計算,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學知識;“揚帆奧運”、“長大了我也去航天”等,在計算和統計的過程中,使學生感知祖國的新面貌。(二)通過解決問題學習新知識,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本冊教材不受嚴格知識體系束縛,由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如在“平行與相交”的學習中,教材呈現的事“我跟爸爸學設計”的情景,教材沒有直接呈現概念,而是由“怎樣畫線”的問題引入,使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展開想象,先認識線段,又通過線段認識直線、射線。這樣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也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提倡多元化的教與學方式,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本冊教材的編寫思路、呈現方式和欄目設置都積極倡導新型的教與學方式,努力促進師生教與學方式的改變。如“大數知多少”,教材呈現的事學生交流調查生活中用到大數的情景,這樣的形式提示教師:可以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學習資源開展教學。再如“長大我也去航天”,教材只提供了活動的形式,數據等內容都要來源于學生的時間。這提示教師:教學中要組織合適的活動,由學生收集數據,參與統計過程,自主學習知識。2、編寫體例教材采用“板塊”式編排方式。第一板塊是綜合情境圖;又稱“信息窗”。它包含著豐富的信息,是多個信息的“信息包”。第二版塊一、二年級是“你說我講”,三—六年級是“合作探索”。這一版塊是教材的核心部分,用紅點和綠點來對例題進行標識。其中紅點表示有新知識,一般是需要學生合作探索的、非常規性問題;而綠點部分是讓學生獨立嘗試解決的問題,是對新知識的鞏固和應用。在這里體現了合作交流的思想,而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第三板塊是自主練習。一方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問題;另一方面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另外對有些學生已有了較好的經驗和認知基礎的內容,放在自主練習中,引導學生獨立探索學習;另外還包括每一單元的最后是回顧整理,綜合練習、我學會了嗎和豐收園。知識和技能的立體式整合1、縱向整合本套教材內容、深度形成由低年級到高年級的不斷拓展的螺旋式編排。萬以上數的認識是在認識了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認識的,這是認數范圍的又一次擴展;計算器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是學生第一次系統的學習計算器的內容,為大數的計算和探索規律提供幫助;三位數乘兩位數是在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同時又是后面學習小數乘法的重要基礎,本單元知識是小學階段整數乘法的最后一部分,學生學完本單元的知識以后應對整數乘法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平行與相交部分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幾種平面圖形及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也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基礎;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簡單口算、筆算,一位數乘多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三位數乘兩位數和乘法中常見的數量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對本單元知識的學習,為后面學習四則混合運算和小數除法打下基礎;統計是在第一學段認識簡單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1個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今后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及系統學習統計知識的基礎。2、橫向整合我對教材的原結構做了以下調整(整合):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結構特點,在教學時可以打亂教材順序。如認數、計算、統計等,多數是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加深與發展,可以把這幾部分安排在一起。三、本冊教學內容及教學建議根據《課標》要求在本冊中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數與代數領域中:本冊教材安排了四個單元的學習:第一單元大數知多少——萬以上數的認識;第二單元泰山黃金周——計算器;第三單元楊帆奧運——三位數乘兩位數;第五單元農田里的數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第一單元大數知多少——萬以上數的認識,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認識萬以上的數。這是認數范圍的又一次擴展,對發展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標準》中對這部分知識提出要求:結合具體情境認識萬以上的計數單位,了解十進制計數法;能正確的讀、寫萬以上的數,會比較萬以上數的大小;能對大數目進行合理的估計;會把整萬、整億的數改寫成以“萬”或者“億”為單位的數,體會用“萬”、“億”為單位計數的簡捷性;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了解“四舍五入”法,會求一個數的近似數,體會“四舍五入”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我建議在教學中應注意三點:一是引導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學習萬以上的數;二是注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三是重視估算意識的培養,發展學生的數感。第二單元泰山黃金周——計算器。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引導學生認識計算器,了解計算器的一些基本功能。這是學生第一次系統的學習計算器的內容。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對計算器有所接觸,所以教學中應該充分就誒住學生已有的經驗,引導學生系統的認識計算器;結合具體計算,教學合理的操作方法,為大數的計算和探索數學規律提供幫助。第三單元揚帆奧運——三位數乘兩位數。這是小學階段整數乘法的最后一部分。它是學生在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同時又是后面學習小數乘法的重要基礎。學生學完本單元的知識以后,應對整數乘法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這部分教材的編寫選取了學生關注的奧運會為素材,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本單元還將口算、估算、筆算有機的整合在一起,作為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來編排,改變了傳統教材中單獨安排估算的編排體系。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掌握運算規律和方法。二是聯系生活經驗理解混合運算的順序,使計算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三是注重基本技能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和熟練程度。第五單元農田里的數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簡單口算、筆算,一位數乘多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三位數乘兩位數和乘乘法中常見的數量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對本單元知識的學習,為后面學習四則混合運算和小數除法打下基礎。2、空間與圖形領域:本冊教材安排了第四單元我跟爸爸學設計——平行與相交。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幾種平面圖形及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知己。教材以一個小學生觀看身為工程師的爸爸設計大橋和隧道圖紙的事件為素材,巧妙的將具體的事物抽象為幾何圖形,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在教學時要重視引導學生動手做數學。如學習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時,引導學生通過動手畫線,在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平行和相交。教學時,要重視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直觀操作活動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發展空間觀念。3、統計與概率領域:山東版教材在每一冊教材里都安排了“統計與概率”領域的內容。本冊教材安排在了第六單元長大我也去航天——統計。本單元是在第一學段認識簡單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1個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今后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及系統學習統計知識的基礎。在教學時,要利用好教材創設的情景,課前或課堂上組織轉圈活動,讓學生經歷數據收集與整理的過程,引入對條形統計圖的學習,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加強小組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過程,需要學生之間很好的進行配合。4、“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本冊教材安排了兩次實踐活動:一是蕩秋千;二是紙與我們的生活。蕩秋千這一綜合應用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價值,是在學生具有了初步的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后安排的。通過該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究問題的方法,獲得一些初步的探究經驗,對今后探索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這部分知識在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組織學生參加蕩秋千的活動,使學生獲得初步體驗。經歷“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過程。紙與我們的生活。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噸、千克、克及兩位數的乘除法的基礎上安排的,本活動安排了四個層次的內容:調查紙的用途,搜集、整理用紙數量,借助計算討論節約用紙的意義,向學生提出倡議。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適當復習“噸”、“千克”、“克”等相關知識,為活動做好準備;加強教師的指導,尤其是對調查方法的指導,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間去,了解學生活動的進展情況及調查材料的真實性,以便發揮有效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對計算結果做出正確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真實的計算結果是說明問題的重要依據,初步感受數據的說服力,同時對學生進行節約教育,培養節約意識。四、編者的編寫意圖本冊教材的編寫意圖,旨在積極倡導新型的學習方式,努力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如:在“合作探索”欄目里,體現了一種開放、民主、探索、交流、合作的學與教方式,目的是引導學生逐步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中學習新知識。五、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前的課程觀念認為,教材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新課程實施以來,我深切地感受到善于合理利用課程資源的重要性。以下幾點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一些做法。1、要善于從多彩的生活中發現和尋找數學資源。例如,在教學《平行和相交》時,我讓學生在教室里找平行和相交的例子,學生積極性很高,從教室中找到了很多這樣的例子。2、巧用課堂錯誤資源。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 每個學生都有分析、解決問題和創造的潛能,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的本能。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而學生犯錯的過程就是一種嘗試和創新的過程。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出錯是學生的權力。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可是當前的教學中,還有很多教師對“錯誤”唯恐避之不及,尤其是在一些公開課的教學中,學生回答正中下懷時就異常驚喜,學生出現錯誤回答時,則急于叫其他學生“幫忙”,處理極其草率。殊不知,有些時候,錯誤反而是非常珍貴的教學資源,教師應當發揮教學機智,及時調控自己的教學,抓住有價值的信息,巧妙運用,教學效果將事半功倍3、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一、學生日常游戲中的教學資源小學生活潑好動,愛做游戲。在很多學生日常的游戲中,蘊藏著可為數學教學服務的資源。二、校園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校園生活是學生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內容。從學生的校園生活中提煉出的教學資源也是“學習內容生活化”的有效載體。因此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校園生活,善于發現校園中的數學素材,為實施新課程提供有利的課程環境。三、社會生活中的教學資源隨著時代發展,影視、網絡的突飛猛進,學生面前展現的知識是越來越豐富多彩,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多,教師也可從影視、網絡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信息,開展生活化數學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開發數學文化資源通常,數學文化資源的開發途徑有以下幾種:a、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家的故事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家成長時付出的辛勤勞動,并獲得成功的啟示。比如,《陳景潤成長的故事》、《數學家高斯的故事》等。b、數學日記和數學童話讓學生以數學日記或數學童話的形式自己編寫數學小故事,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只有對每堂課都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以自己的青春和熱情全力打造精品課堂,使所上的每一堂課都異彩紛呈,才無愧于我們的這個光榮稱號,才是最為靈動的教材分析!四年級上冊教材研說劉玉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