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生活與哲學》易錯易混知識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生活與哲學》易錯易混知識點

資源簡介

《生活與哲學》易錯易混知識點
1、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科學。
(哲學可能是科學的,也可能是非科學的)
2、哲學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
(正確的哲學才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
3、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有正確的哲學也有錯誤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4、哲學是具體科學的總和。
(哲學不是具體科學的簡單相加。類似的錯誤提法有“科學的科學”、“科學之母”等)
5、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才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6、不可知論完全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論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
7、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哲學的基本問題展開的。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開的)
8、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
(唯物主義中的具體形態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義也有局部可以借鑒之處。)
9、哲學的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
(哲學的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0、哲學是時代精神上的精華,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真正的哲學才是時代精神上的精華,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1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直接吸收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而形成的。
(馬哲對上述兩者不是簡單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繼承和發展。)
12、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往哲學(舊哲學)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舊哲學的根本區別在于它的階級性和實踐性)
唯物論部分
1、物質是標志客觀存在的范疇。(“客觀存在”應為“客觀是在”。)
2、物質是萬事萬物的總和。(物質概括了萬事萬物的共同本質)
3、作為客觀實在的物質是獨立存在著的。
(作為客觀實在的物質存在于物質的具體形態中,并通過具體形態表現出來)
4、物質和意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因此,物質和意識相互影響是正確的。但物質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約不正確。類似的錯誤提法還有“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相互制約”、“實踐和認識相互制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互制約”)
5、意識離不開物質,物質也離不開意識,兩者相互依存。
(物質可以脫離意識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6、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實在在大腦中的反應。
(“客觀實在”應為“客觀存在”,“大腦”應為“人腦”,“反應”應為“反映”)
7、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客觀的。
(意識的內容是對物質的反映,所以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但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8、意識的反映就是“想”,意識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識的反作用是指意識在實踐過程中的指導作用,但不同于實踐過程本身。)
9、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在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起反作用。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應為“意識能反映物質”。“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強調物質決定意識。)
10、意識促進事物發展。(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發展)
11、自然界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是客觀的,人的思維規律是主觀的。(任何規律都是客觀的。)
12、離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就不能按客觀規律辦事,是否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辦事情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離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就不能認識和利用規律,就不能按規律辦事;是否尊重客觀規律才是取得成功的決定因素或關鍵)
13、規律是永恒不變的。(規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條件的,要在運動中具體地把握規律。)
14、正確的規律起積極作用,錯誤的規律起消極作用。
(規律本身是客觀的,無所謂正誤之別,其本身也沒有好壞之分)
15、只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夠成功。
(實事求是有利于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還要看各種主客觀條件等因素的影響。)
16、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改造規律。
(人可以認識規律,但不能改造(創造、改變、消滅)規律)
17、規律對客觀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規律起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關鍵是看人們如何利用規律)
18、水往低處流,這是自然界的規律。
(這不是規律,這是規律發生作用的表現)
19、絕大多數國家的汽車靠右行,極少數國家的汽車靠左行,說明規律是可以改變的。
(這里講的是規則,規則不同于規律)
20、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使客觀符合主觀。(應為“使主觀符合客觀”)
辯證法部分
1、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中,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
(前對后錯。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又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2、、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因而人們無法改變事物之間的聯系。
(人們可以改變事物之間聯系存在的條件,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
3、自在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人為事物的聯系是主觀的。(兩種聯系都是客觀的)
4、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是有條件的,條件是可以改變的,改變條件是無條件的。
(改變條件也是有條件的)
5、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這是無條件的。(該說法正確)
6、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注意“一定意義上”才是)
7、整體功能總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8、發展是運動變化,運動變化就是發展。
(只有前進行上升性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
9、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客觀實在是物質的唯一特性,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0、夸大相對靜止,否認絕對運動是相對主義和詭辯論思想。
(夸大相對靜止,否認絕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靜止觀)
11、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質變就是發展。
(前對后錯。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但只有前進性的量變引起質變才是發展)
12、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前兩句對后一句錯。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
14、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徹底否定。
(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盤否定)
15、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這意味著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的方向是前進的。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在前進中有曲折。)
16、聯系、發展、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17、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
(具體事物之間的矛盾是有條件的,必須處于統一體中。)
18、哲學上的斗爭和日常生活中的斗爭是整體和部分關系。
(二者是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而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19、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發展。
(矛盾是客觀的,不能制造,人為制造的矛盾只會阻礙事物的發展)
2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而不能理解為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1、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過普遍性表現出來。
(說反了,類似的錯誤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2、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沒有普遍性就沒有特殊性。(前對后錯)
23、一分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矛盾的雙方是具體的、多樣的,不能簡單理解為好與不好兩個方面)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一切從實際出發都是要實現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二者沒有區別。
(前對后錯。后者是有區別的:世界觀依據有別,具體內涵有別)
26、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
(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27、解決了主要矛盾,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解決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28、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沒有影響。
(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影響,而且矛盾的主次雙方在一定條件可以相互轉化)
2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體現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這是知識的混淆)
30、堅持重點論,就是抓主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縮小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內涵)
認識論部分
1、認識既源于直接經驗,也源于間接經驗。
(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認識,都源于實踐)
2、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實踐。
(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是認識的根本任務)
3、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4、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
(實踐是檢驗人們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5、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6、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
(真理才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
7、物質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物質是意識的來源
8、只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對事物的發展起作用。
(正確的認識起積極作用,錯誤的認識起消極作用)
9、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為它對事物的發展起積極作用。(顛倒因果關系)
10、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正確的認識可能不止一個。
(對同一確定的對象,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
11、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所以真理是客觀的。
(真理的客觀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
12、認識的反復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認識的無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注意反復性和無限性的區別。)
13、人們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客觀世界。
(改造客觀世界是改造主觀世界的基礎,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主觀世界。)
歷史唯物主義部分
1、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說明社會意識有時取決于社會存在,有時不取決于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歸根結底都取決于社會存在)
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適應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3、價值觀是對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是科學的社會意識。
(價值觀也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4、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導向和促進作用。
(所有的價值觀都起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才起促進作用)
5、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利益立場上是衡量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正確否的兩個標準。
(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互相結合,共同構成正確價值觀的評價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渝中区| 鱼台县| 姜堰市| 南溪县| 双江| 昌宁县| 竹溪县| 阜阳市| 成都市| 奇台县| 延庆县| 泸西县| 辉县市| 中西区| 闵行区| 吴川市| 高尔夫| 星子县| 龙门县| 铜山县| 蓝山县| 潼南县| 论坛| 富裕县| 衡东县| 无为县| 额济纳旗| 嘉义市| 建水县| 汝南县| 龙岩市| 柘荣县| 乌鲁木齐县| 龙州县| 蚌埠市| 定结县| 清河县| 安义县| 福安市| 永城市| 永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