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微專題3高考必考主觀大題精細研究(三)——穩態與調節類1.(2020·河南省鶴壁高中高三二模)如圖是胰腺組織局部結構模式圖,請據圖回答有關問題:(1)A、B、C三者共同構成了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這個液體環境稱為內環境。(2)維持內環境滲透壓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進入內環境要經過消化系統、循環系統。(3)飯后半小時,圖示血管中(從左到右)血液里胰島素(激素)含量會增多;該胰腺組織能產生胰蛋白酶和胰高血糖素;這兩種物質哪種不可以進入血液胰蛋白酶。(4)在一些病理條件下,血漿、組織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發生變化。請舉出由于病理引起A液增多,其結果是將會引起組織水腫;由于病理引起A液增多的實例過敏反應、長期營養不良、毛細淋巴管堵塞、腎炎。(不得少于2種)(5)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會引起內環境pH明顯下降,原因是圖中B(填字母)內存在著緩沖物質。【解析】 (1)A、B、C三者共同構成了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這個液體環境稱為內環境即細胞外液。(2)維持內環境滲透壓的Na+和C1-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進入內環境要經過消化系統、循環系統。(3)飯后半小時,血糖濃度升高,圖示血管中血液里胰島素含量會增多,該胰腺組織能產生胰蛋白酶和胰高血糖素,由于胰蛋白酶屬于消化酶,分泌后進入消化道,不進入血液。(4)在一些病理條件下,血漿、組織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發生變化。由于過敏反應、長期營養不良、毛細淋巴管堵塞、腎炎等病理引起組織液增多,其結果是將會引起組織水腫。(5)由于血漿中(圖中B)存在著緩沖物質,因此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會引起內環境pH明顯下降。2.(2020·遼寧省高三二模)冬泳運動具有冷刺激獨到的健身醫療效果。回答下列有關問題:(1)冬泳者初下水時,寒冷刺激人體皮膚冷覺感受器,產生興奮,興奮沿傳入神經傳到位于下丘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經分析和綜合,再經過傳出神經到達效應器,引起汗腺分泌減少,皮膚血管收縮,減少散熱,以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冬泳者上岸后身體發抖,此現象是神經調節的結果。(2)冬泳是一項消耗熱量很高的運動。冬泳過程中胰島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會增多,胰島素的作用是:促進組織細胞攝取、利用和儲存葡萄糖,以保證該過程的能量供應。(3)研究表明,冬泳能提高機體的寡腺苷酸合成酶的活性,該酶是干擾素在機體內發揮免疫調節作用的一種干擾素調節蛋白。據此分析,經常冬泳的人很少感冒,可能的原因是:該酶活性越高,干擾素的免疫調節功能越強,對抗病原體的能力(免疫力)越強,(所以經常冬泳者不易患感冒)。【解析】 (1)寒冷刺激人體皮膚冷覺感受器,通過傳入神經傳遞至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引起汗腺分泌減少,皮膚血管收縮;上岸后身體發抖,是由于骨骼肌戰栗,是神經直接支配骨骼肌引起的,屬于神經調節。(2)胰島素是由胰島B細胞分泌,可以促進組織細胞攝取、利用和儲存葡萄糖。(3)由于冬泳可以提高機體的寡腺苷酸合成酶(發揮免疫調節作用)的活性,該酶活性越高,干擾素的免疫調節功能越強,對抗病原體的能力越強,所以經常冬泳者不易患感冒。3.(2020·四川省棠湖中學高三期末)研究發現,過量飲酒會對機體造成傷害。對飲酒人員進行檢測發現,隨著血液中乙醇濃度升高,會表現出反應遲鈍,語無倫次,步態不穩,尿量增加等現象。回答下列相關問題:(1)過量飲酒后語無倫次,步態不穩分別影響的腦中結構是大腦(或大腦皮層)和小腦。(2)飲酒會導致尿量增加,這是因為乙醇抑制了垂體(腺體)釋放抗利尿激素導致。(3)噴灑冷水容易使醉酒的人清醒是因為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提高了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請寫出這一過程的反射弧:寒冷刺激→冷覺感受器→傳入神經→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傳出神經→甲狀腺。(4)酒駕是一種危險行為,因為飲酒后會表現出反應遲鈍,以下是推測飲酒造成反應遲鈍的原因,其中合理的是①②。①酒精促進了抑制性遞質的作用,抑制了神經的興奮②酒精影響了興奮在反射弧中的傳導或傳遞③酒精破壞了反射弧的結構【解析】 (1)語言的控制在大腦皮層,小腦的主要功能是使運動協調、準確,維持身體的平衡,人大量飲酒后,會出現語無倫次、步態不穩等癥狀,出現這些癥狀的原因是酒精分別麻醉了大腦皮層、小腦,從而影響它們正常的功能。(2)乙醇的攝入會導致受試者尿量增加,可能是乙醇抑制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釋放(由下丘腦分泌、垂體釋放),使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減少所致。(3)噴灑冷水會讓醉酒的人受到寒冷刺激,通過調節使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增加,提高了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從而使醉酒的人清醒;這一過程的反射弧為:寒冷刺激→冷覺感受器→傳入神經→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傳出神經→甲狀腺。(4)飲酒后會表現出反應遲鈍,可能是興奮在傳遞過程中受阻所致,結合興奮的傳遞過程可推測原因有:酒精促進了抑制性遞質的作用,抑制了神經的興奮,①正確;酒精影響了興奮在反射弧中的傳導或傳遞,②正確。(因反射活動仍能進行,故反射弧仍然完整,即酒精并未破壞反射弧的結構,③錯誤)4.(2020·全國高三三模)科學家對某尿崩癥患者進行研究,發現其抗利尿激素(ADH)受體基因正常,但其水通道蛋白基因發生突變。為確定突變的影響,研究人員用野生型基因和突變型基因合成了各自的mRNA,并將合成的mRNA注入蛙卵母細胞中使其翻譯成水通道蛋白。為確定突變的水通道蛋白的功能,研究者將卵母細胞從等滲溶液轉移到低滲溶液中,用光學顯微鏡測量細胞的腫脹度,結果如下請回答下列問題:(1)正常情況下,當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時,由下丘腦分泌ADH會增多,最終作用于腎小管和集合管。(2)本實驗中,乙、丙兩組起對照作用。實驗結果表明,突變基因導致水通道蛋白發生的變化有水通道蛋白減少和水通道蛋白不能結合到細胞膜上,進而使水的重吸收減慢而發生尿崩癥。(3)由圖可知,水分進出蛙卵母細胞的主要方式是:協助擴散。(4)若某患者ADH受體活性降低,其血液中ADH水平會增多(升高)。【解析】 (1)正常情況下,當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時,由下丘腦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ADH會增多,最終作用于腎小管和集合管,促進對水的重吸收。(2)本實驗中,乙、丙兩組起對照作用。實驗結果表明,突變基因導致水通道蛋白減少和水通道蛋白不能結合到細胞膜上,進而使水的重吸收減慢而發生尿崩癥。(3)由圖可知,水分通過水通道蛋白進出蛙卵母細胞,需要載體,不需要能量,屬于協助擴散。(4)若某患者抗利尿激素ADH受體活性降低,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功能減弱,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機體通過負反饋調節使其血液中ADH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5.(2020·黑龍江省鐵人中學高三期末)回答下列有關人體生命活動調節的問題:人體內環境穩態的維持,依賴于神經—體液—免疫調節機制。下圖表示人體內某些信息傳遞機制的模式圖,字母a-e表示信息分子,數字表示相關生理過程或細胞。(1)圖中的信息分子c為抗利尿激素,e為淋巴因子。(2)信息分子a-e中不是通過血液運輸到組織細胞發揮作用的是b。(3)人體內信息分子a的分泌受到甲狀腺激素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兩種信息分子的直接作用,這是一種反饋調節機制(4)當人的體溫低于正常體溫時,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興奮,通過神經調節引起的減少散熱的途徑是汗腺分泌減少和皮膚毛細血管收縮。(5)圖中數字①表示的生理過程是對水分的重吸收。【解析】 (1)根據以上分析可知,信息分子c為抗利尿激素,e為淋巴因子。(2)根據以上分析可知,信息分子a-e中,激素可以通過血液運輸到組織細胞發揮作用,淋巴因子屬于分泌蛋白,可以通過血液運輸到組織細胞發揮作用,即a-e中只有b神經遞質不需要通過血液運輸到組織細胞發揮作用,神經遞質釋放后進入組織液,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發揮作用。(3)甲狀腺激素的調節過程:下丘腦→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垂體→促甲狀腺激素→甲狀腺→甲狀腺激素,同時甲狀腺激素還能對下丘腦和垂體進行負反饋調節。a為促甲狀腺激素,其分泌量受到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和甲狀腺激素的調節,其中甲狀腺激素對a進行的調節是一種反饋抑制調節。(4)當人的體溫低于正常體溫時,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興奮,通過神經調節使毛細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減少散熱,同時汗腺分泌減少,減少散熱。(5)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腎小管和集合管,加強對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減少。6.(2020·吉林省高三期末)古語云“無辣芥不下箸也”。近年來我國年輕人喜歡吃辣的人逐年增多。研究顯示,辣與酸、甜、苦、咸其它四種味覺不同,是能產生快感的痛覺,這種獨特的快感導致了人們對辣情有獨鐘。(1)實驗發現,辣椒中的辣椒素會與舌頭中的痛覺纖維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激活了與該結構連在一起的TRPV1離子通道,從而導致陽離子大量內流,產生動作電位,釋放神經遞質,將痛覺信息傳入大腦皮層,從而產生痛覺。這種生理活動的調節方式屬于神經調節(神經調節、體液調節或神經—體液調節)。(2)由辣所產生的快感與內啡肽有關,內啡肽與促甲狀腺激素一樣,由垂體分泌后,隨體液運輸。在最初的由辣椒素引起疼痛之后,人體會分泌大量的內啡肽。產生快感來鎮痛,這就形成了一種愉悅感。上述調節方式屬于神經—體液調節(神經調節、體液調節或神經—體液調節)。(3)人們食用過辣的食物時常會面色紅潤。大汗淋漓,原因是里面的辣椒素會導致皮膚里的毛細血管舒張,汗腺分泌增加,從而使散熱增加。(4)手術中常用麻醉劑來阻斷痛覺的傳導。科研小組給某人踝關節處注入局部麻醉藥,使其踝關節處暫時失去了痛覺,但還能運動,請從反射弧結構的角度分析,該局部麻醉藥作用的結構可能有感受器或傳入神經。【解析】 (1)辣椒素與受體結合后,引起陽離子大量內流,產生動作電位而引起興奮,軸突末梢釋放神經遞質,將痛覺信息傳入大腦皮層產生痛覺。這種生理活動的調節方式屬于神經調節。(2)內啡肽與促甲狀腺激素一樣,由垂體分泌后,隨體液運輸。在最初的由辣椒素引起疼痛之后,人體會分泌大量的內啡肽產生快感來鎮痛,這種調節方式屬于神經—體液調節。(3)辣椒素會導致皮膚里的毛細血管舒張和汗腺分泌增加,增加散熱量,從而使人出汗。(4)給某人注入局部麻醉藥后暫時失去了痛覺,但還能運動,說明該局部麻醉藥作用于感受器或傳入神經。7.(2020·重慶八中高三月考)下圖表示人體內生命活動調節的途徑,其中①~⑦表示結構或過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反射弧中感受器的作用是接受刺激,產生興奮。(2)該圖示可以說明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關系神經系統可調控內分泌系統的活動。(3)如果圖中的內分泌腺為腎上腺,人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下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會增多(填“不變”“增多”或“減少”),從而使呼吸頻率加快、心率加速,該過程調節方式為神經—體液調節(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神經—體液調節)。【解析】 (1)感受器是感覺神經元軸突末梢的特殊結構,其作用是接受一定刺激后,產生興奮。(2)圖示為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過程,下丘腦是內分泌活動的樞紐,既可參與神經調節過程,也可參與體液調節過程,圖示過程顯示神經系統可調控內分泌系統的活動。(3)如果圖中的內分泌腺為腎上腺,人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在神經調節的作用下,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會增多,從而使呼吸頻率加快、心率加速等,此過程的調節方式為神經—體液調節。PAGE-5-微專題3高考必考主觀大題精細研究(三)——穩態與調節類1.(生命觀念)(2020·黑龍江省伊春二中高三期末)科學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方法,只用手指的一滴血就能在流鼻涕和發熱等癥狀出現前檢測出誰將患上流感。該方法利用的是一種快速診斷免疫試紙,可根據檢測結果是否呈“陽性”來進行初步診斷。如圖表示某同學在醫院取手指血時興奮在反射弧中傳導的模式圖,請回答有關問題:(1)用針刺激甲圖中的④,結合圖乙分析此處的電位變化是由外正內負變成外負內正,引起該種變化的原因是Na+內流。(2)若在甲圖中的④處給予適宜刺激,乙圖代表④受刺激時的膜電荷分布的變化情況,則興奮的傳遞方向與膜內(填“膜內”或“膜外”)的局部電流方向相同。(3)若刺激丙圖①時,⑥處沒有出現圖乙的電位變化,可能是由于突觸前膜釋放了抑制性神經遞質。(4)IAS是一種罕見的低血糖癥,其致病機理是機體能產生胰島素抗體,該抗體在胰島素分泌旺盛時,能和胰島素結合,抑制胰島素的作用;在胰島素分泌減少時,親和力降低,抗體和胰島素分離,胰島素又能正常起作用。胰島素降低血糖的機理是促進細胞加速攝取、利用、儲存葡萄糖。IAS患者在飯后半小時的血糖濃度高于(填“低于”“高于”或“等于”)正常人,飯后4小時,其體內的血糖濃度則會迅速下降,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是胰島素分泌旺盛時,胰島素和抗體結合,無法發揮降血糖作用,4h后,胰島素分泌減少,大量的胰島素和抗體分離,能正常發揮作用,使血糖濃度迅速降低。【解析】 (1)根據分析知,甲圖中的④是傳出神經纖維,未受刺激時膜兩側的電位為外正內負,即靜息電位,受到刺激后膜兩側的電位為外負內正,即動作電位,所以刺激甲圖中的④,④處的電位發生的變化是由外正內負變成外負內正(由靜息電位變成動作電位),動作電位的產生是Na+內流引起的。(2)若在甲圖中的④處給予適宜刺激,乙圖代表④受刺激時的膜電荷分布的變化情況,則興奮的傳遞方向與膜內的局部電流方向相同。(3)若刺激丙圖①時,⑥處沒有出現圖乙的電位變化,可能是由于突觸前膜釋放了抑制性遞質。(4)胰島素降低血糖的機理是促進細胞加速攝取、利用、儲存葡萄糖。IAS患者在飯后半小時,胰島素分泌旺盛,患者產生的胰島素抗體能和胰島素結合,抑制胰島素的作用,導致血糖濃度高于正常人。飯后4小時,其體內的血糖濃度則會迅速下降,胰島素分泌減少,大量的胰島素和抗體分離,能正常發揮作用,使血糖濃度迅速降低。2.(科學探究)(2020·廣東省高三三模)關于阿爾茨海默病(AD,俗稱“老年癡呆”)的發病機制,現在最流行的是β淀粉樣蛋白(Aβ)假說。該假說認為Aβ從神經元中“漏出”,在細胞外沉積,進而引起周圍的神經細胞膜和線粒體膜的損傷,神經纖維纏結。回答下列問題:(1)由題意可知,Aβ可通過胞吐的方式“漏出”神經元,會引起周圍的神經元內的乙酰膽堿(興奮性神經遞質)釋放量變少(填“變少”、“不變”或“變多”),從而使患者記憶出現障礙。AD患者神經系統不興奮與機體缺少甲狀腺激素的情況很相似。(2)AD患者伴有神經纖維纏結這一異常細胞狀態,會中斷興奮傳導。若纏結點在圖中d點,在下圖中箭頭處進行刺激,a、b處(填a、b或c)可檢測到電位變化。(3)AD患者會出現大量記憶性神經元數目減少的現象,據研究是由體液中的吞噬細胞吞噬引起的,這是非特異性免疫執行功能的結果,體現了免疫系統監控和清除的功能。(4)向患者體內注射抗Aβ的抗體是治療AD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抗Aβ的抗體與Aβ特異性結合,減少Aβ的沉積,降低Aβ對神經細胞膜和線粒體膜的損傷。【解析】 (1)β淀粉樣蛋白(Aβ)是大分子蛋白質,所以分泌出細胞的方式為胞吐,由于Aβ從神經元中“漏出”,在細胞外沉積,進而引起周圍的神經細胞膜和線粒體膜的損傷,神經纖維纏結,所以導致周圍的神經元內的乙酰膽堿(興奮性神經遞質)釋放量變少,甲狀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而AD患者神經系統不興奮與缺少甲狀腺激素的情況類似。(2)纏結點在圖中d點,則興奮不能由d傳到c點,興奮在神經纖維上是雙向傳導的,所以興奮的地方有a點和b點,能夠檢測到電位變化。(3)吞噬細胞吞噬神經細胞屬于非特異性免疫,對自身細胞的處理體現了免疫系統的監控和清除功能。(4)抗Aβ的抗體與Aβ特異性結合,減少Aβ的沉積,降低Aβ對神經細胞膜和線粒體膜的損傷,所以可以向患者體內注射抗Aβ的抗體是治療AD。3.(科學思維)(2020·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三期末)我國各地掀起長跑的高潮,熱愛馬拉松運動的人越來越多。請回答下列與長跑有關的問題:(1)初次參加馬拉松的人,比賽開始前會有一些緊張的表現,例如呼吸緊促、心跳加快等,這是神經—體液調節的結果。(2)隨著比賽的進行,運動員的呼吸頻率逐漸加快,請你從細胞呼吸及體液調節兩個方面解釋其原因:跑步時細胞呼吸強度增加,產生更多的CO2,CO2刺激血管中化學感受器,并產生興奮,興奮傳到腦干呼吸中樞,使呼吸頻率加快。(3)運動過程中通過流汗失水較多,使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刺激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產生的興奮傳至大腦皮層產生渴覺。(4)運動員在跑步過程中肌肉組織處的血糖濃度會降低(填升高或降低),但血液流經肝臟后血糖濃度會升高(填升高或降低),原因是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補充血糖。【解析】 (1)人在緊張時表現出的呼吸緊促、心跳加快等現象是神經—體液調節的結果。(2)隨著比賽的進行,運動員跑步時的細胞呼吸強度增加,產生更多的CO2;CO2隨體液運輸至腦干,對腦干中的呼吸中樞的刺激增強,從而使呼吸頻率加快。(3)運動員在跑步過程中,通過流汗失水較多,使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對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的刺激增強,產生的興奮通過有關神經傳到大腦皮層形成渴覺。(4)運動員在跑步過程中,血糖因氧化分解供能加快而導致肌肉組織處的血糖濃度降低,但血液流經肝臟后,由于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補充血糖,導致血糖濃度會升高。4.(科學探究社會責任)(2020·江西省高三二模)完成以下與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相關的問題:(1)2019-nCV在特定受體的介導下進入人體細胞后能以自身RNA為模板,在RNA復制酶作用下合成RNA。(2)2020年3月16日陳薇院士領銜開發的重組新冠疫苗獲批啟動臨床試驗。正常情況下,志愿者接種了新冠疫苗后,機體免疫系統能產生的相應抗體,還能產生的免疫細胞有記憶細胞和效應T細胞(填“吞噬”或“T”或“效應T”)。記憶細胞在機體被新冠病毒感染時能夠迅速增殖分化為漿細胞,進而快速產生大量抗體,從而引起預防作用。(3)臨床觀察到,2019-nCoV肺炎重癥患者出現了IL-6等促炎性細胞因子的顯著升高,細胞因子風暴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和多臟器損傷衰竭的重要原因。鐘南山院士團隊通過體外實驗證實了中成藥蓮花清瘟(LH)對新冠病毒復制有顯著的抑制效果。為驗證“一定濃度的LH對未感染新冠病毒的細胞表達細胞因子無影響,對感染新冠病毒的細胞過量表達細胞因子有顯著抑制作用”,請運用下列材料用具完成實驗方案并預測實驗結果。材料用具:Huh-7細胞、改良Eagle培養基、SARS-CoV-2病毒、一定濃度的LH溶液、細胞因子表達水平的檢測方法等。方案步驟:①將Huh-7細胞培養后隨機均分為4組,依次編號為A、B、C、D;②A組不處理(不接種病毒+不加入LH),B組不接種病毒+加入(一定量)LH溶液、C組接種病毒+不加入(一定量)LH溶液、D組接種病毒+加入(一定量)LH溶液;③各組細胞經相同時間培養后,通過一定方法檢測細胞因子表達水平(各組值分別記為YA、YB、YC、YD)。預期的實驗結果:YA與YB無明顯差異,YD顯著低于YC。(4)LH被國家推薦用于2019-nCoV肺炎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試分析LH治療2019-nCoV肺炎的可能機理。LH可抑制2019-nCoV的增殖,通過減少病毒數量降低病毒對機體細胞的損害;LH可降低患者體內細胞因子的水平,從而減輕呼吸窘迫和臟器損傷。(寫出2點即可)【解析】 (1)以RNA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為RNA的復制,需要RNA復制酶的催化。(2)志愿者接種了新冠疫苗后,機體除了產生抗體外,還能產生的免疫細胞有記憶細胞和效應T細胞;記憶細胞在機體被新冠病毒感染時能夠迅速增殖分化為漿細胞,進而快速產生大量抗體,從而引起預防作用。(3)該實驗的目的是驗證“一定濃度的LH對未感染新冠病毒的細胞表達細胞因子無影響,對感染新冠病毒的細胞過量表達細胞因子有顯著抑制作用”,根據實驗的基本原則和提供的材料,設計實驗過程:①將Huh-7細胞培養后隨機均分為4組,依次編號為A、B、C、D;②A組不處理(不接種病毒+不加入LH)、B組不接種病毒+加入(一定量)LH溶液、C組接種病毒+不加入(一定量)LH溶液、D組接種病毒+加入(一定量)LH溶液;③各組細胞經相同時間培養后,通過一定方法檢測細胞因子表達水平(各組值分別記為YA、YB、YC、YD)。預期的實驗結果:由于該實驗是驗證性實驗,因此實驗的結果應該是YA與YB無明顯差異,YD顯著低于YC。(4)LH被國家推薦用于2019-nCoV肺炎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結合以上分析可知,其理由有兩點:LH可抑制2019-nCoV的增殖,通過減少病毒數量降低病毒對機體細胞的損害;LH可降低患者體內細胞因子的水平,從而減輕呼吸窘迫和臟器損傷。PAGE-4-微專題三 高考必考主觀大題精細研究(三)——穩態與調節類高考真題研究·找規律 高頻考點(一) 內環境穩態的調節1.(2017·全國卷Ⅰ,T31)血漿滲透壓可分為膠體滲透壓和晶體滲透壓,其中,由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形成的滲透壓稱為膠體滲透壓,由無機鹽等小分子物質形成的滲透壓稱為晶體滲透壓。回答下列問題:(1)某種疾病導致人體血漿蛋白含量顯著降低時,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水分由血漿進入組織液,可引起組織水腫等。(2)正常人大量飲用清水后,胃腸腔內的滲透壓下降,經胃腸吸收進入血漿的水量會增加,從而使血漿晶體滲透壓降低。(3)在人體中,內環境的作用主要為:①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②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解析】 (1)由題干信息可知,膠體滲透壓是由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形成的,而晶體滲透壓是由無機鹽等小分子物質形成的。某種疾病導致人體血漿蛋白含量顯著降低時,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水分由血漿進入組織液,可引起組織水腫等。(2)正常人大量飲用清水后,胃腸腔內的滲透壓下降,經胃腸吸收進入血漿的水量會增加,致使血漿中無機鹽等小分子的濃度變小,血漿晶體滲透壓降低。(3)細胞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可以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不斷獲取進行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同時又不斷排出代謝產生的廢物,從而維持細胞正常的生命活動。所以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2.(2014·全國卷Ⅰ,T31)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滲透壓與動物血漿滲透壓基本相同。現給正常小鼠靜脈輸入一定量的該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輸入對小鼠會有一定影響。回答下列問題:(1)輸入的葡萄糖進入細胞,經過氧化分解,其終產物中的氣體可進入細胞外液,并通過循環系統運輸到呼吸系統被排出體外。若該氣體的排出出現障礙,則會引起細胞外液的pH下降。(2)血漿中的葡萄糖不斷進入細胞被利用,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尿量增加,從而使滲透壓恢復到原來的水平。(3)當細胞外液滲透壓發生變化時,細胞內液的滲透壓會(填“會”或“不會”)發生變化。【解析】 (1)葡萄糖在細胞內氧化分解產生的氣體是CO2,CO2排出體外需要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參與。細胞外液中CO2過多會引起細胞外液pH下降。(2)葡萄糖不斷進入細胞被利用,使得細胞外液中葡萄糖含量減少,滲透壓降低,進而使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尿量增加。(3)細胞內液與細胞外液處于滲透平衡狀態,當細胞外液滲透壓發生變化時,會使細胞吸水或失水,從而使細胞內液滲透壓隨之變化。?找規律——“形異質同”學通法析個性第1題通過滲透壓的概念和分類,考查了滲透壓調節和內環境的作用;第2題通過小鼠體內血糖調節和水鹽調節實例考查了內環境調節和滲透壓調節找共性兩題都以內環境組成間的相互轉化關系為依托,考查細胞外液滲透壓調節,考查角度、考查內容和命題方式完全相同。解答此類問題的關鍵是準確把握內環境穩態的作用、滲透壓的概念、組織水腫的原因及水鹽平衡調節的知識,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高頻考點(二) 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3.(2020·全國卷Ⅰ)某研究人員用藥物W進行了如下實驗:給甲組大鼠注射藥物W,乙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鹽水,飼養一段時間后,測定兩組大鼠的相關生理指標。實驗結果表明:乙組大鼠無顯著變化;與乙組大鼠相比,甲組大鼠的血糖濃度升高,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進食量增加,體重下降。回答下列問題:(1)由上述實驗結果可推測,藥物W破壞了胰腺中的胰島B細胞,使細胞失去功能,從而導致血糖濃度升高。(2)由上述實驗結果還可推測,甲組大鼠腎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導致腎小管液的滲透壓比正常時的高,從而使該組大鼠的排尿量增加。(3)實驗中測量到甲組大鼠體重下降,推測體重下降的原因是甲組大鼠胰島素分泌不足,使機體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來獲得能量,導致機體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增加。(4)若上述推測都成立,那么該實驗的研究意義是獲得因胰島素缺乏而患糖尿病的動物,這種動物可以作為實驗材料,用于研發治療這類糖尿病的藥物(答出1點即可)。【解析】 (1)由于甲組大鼠注射藥物W后,血糖濃度升高,可推知藥物W破壞了胰腺中的胰島B細胞,使胰島素的分泌量減少,從而導致血糖濃度升高。(2)由題干信息可知,甲組大鼠腎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會導致腎小管液的滲透壓比正常時的高,因此導致腎小管、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進而導致尿量增加。(3)甲組大鼠注射藥物W后,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使機體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來獲得能量,導致機體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增加,體重下降。(4)由以上分析可知,藥物W破壞了胰腺中的胰島B細胞,使大鼠因胰島素缺乏而患糖尿病,這種動物可以作為實驗材料用于研發治療這類糖尿病的藥物。4.(2020·全國卷Ⅱ,T31)人在劇烈奔跑運動時機體會出現一些生理變化。回答下列問題:(1)劇烈奔跑運動時肌細胞會出現無氧呼吸,這一呼吸方式會導致肌肉有酸痛感。(2)當進行較長時間劇烈運動時,人體還會出現其他一些生理變化。例如,與運動前相比,胰島A細胞的分泌活動會加強,分泌胰高血糖素,該激素具有促進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答出2點即可)等生理功能,從而使血糖水平升高。(3)人在進行劇烈運動時會大量出汗,因此在大量出汗后,為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可以在飲水的同時適當補充一些電解質(或答:無機鹽)。【解析】 (1)劇烈奔跑時肌細胞會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從而使肌肉有酸痛感。(2)胰島A細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進糖原分解,并促進一些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從而使血糖水平升高。(3)汗液中除含有水分外,還會含有一些電解質(無機鹽),故大量出汗后除了補充水分外,還應補充電解質(無機鹽)。5.(2019·全國卷Ⅱ,T30)環境中的內分泌干擾物是與某種性激素分子結構類似的物質,對小鼠的內分泌功能會產生不良影響。回答下列問題。(1)通常,機體內性激素在血液中的濃度很低,與靶細胞受體結合并起作用后會滅活。(2)與初級精母細胞相比,精細胞的染色體數目減半,原因是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復制一次,而細胞連續分裂兩次。(3)小鼠睪丸分泌的激素通過體液發揮調節作用。與神經調節相比,體液調節的特點有激素等是通過體液運輸的、作用時間比較長、反應速度較緩慢、作用范圍較廣泛(答出4點即可)。【解析】 (1)動物激素在體內的含量較少,與靶細胞受體結合并起作用后會被滅活。(2)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一次,而細胞連續分裂兩次,導致形成的精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是初級精母細胞中的一半。(3)與神經調節相比,體液調節的特點有:通過體液運輸、作用時間比較長、反應速度較緩慢、作用范圍較廣泛等。?找規律——“形異質同”學通法析個性第3題通過藥物對胰腺的作用進而影響胰島素考查激素調節;第4題是劇烈運動時血糖的平衡調節;第5題以性激素與減數分裂的關系為素材,考查了激素調節的特點和減數分裂的特點找共性都是通過設置情景考查激素調節的過程特點,解答此類問題的方法是理解激素調節過程中相關信息分子的作用特點,把握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的特點及相互關系,并能夠從題干中準確提取有用信息高頻考點(三) 免疫調節6.(2019·全國卷Ⅲ,T30)動物初次接受某種抗原刺激能引發初次免疫應答,再次接受同種抗原刺激能引發再次免疫應答。某研究小組取若干只實驗小鼠分成四組進行實驗,實驗分組及處理見下表。小鼠分組A組B組C組D組初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間隔一段合適的時間再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抗原甲抗原乙回答下列問題。(1)為確定A、B、C、D四組小鼠是否有免疫應答發生,應檢測的免疫活性物質是抗體(填“抗體”或“抗原”)。(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組小鼠中能出現再次免疫應答的組是A、D。初次注射抗原后機體能產生記憶細胞,再次注射同種抗原后這些記憶細胞能夠迅速增殖分化,快速產生大量抗體。(3)A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時間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會出現沉淀,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4)若小鼠發生過敏反應,過敏反應的特點一般有發作迅速、消退較快(答出2點即可)。【解析】 (1)免疫活性物質是指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的物質,如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四組小鼠A組和B組用抗原甲刺激、C組和D組用抗原乙刺激后,會產生相應的記憶細胞,要產生再次免疫應答,則需再次注射與初次注射時相同的抗原,即A組和D組小鼠能出現再次免疫應答;初次免疫后,機體會產生大量的記憶細胞,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這些記憶細胞會迅速增殖分化,快速產生大量抗體。(3)A組小鼠經抗原甲刺激后產生了相應的抗體,抗體分布在血清中,再次加入抗原甲后,抗體能夠與抗原特異性結合形成沉淀。(4)過敏反應的特點: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快;一般不會破壞組織細胞,也不會引起組織嚴重損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7.(2016·全國卷Ⅰ,T31)病毒甲通過呼吸道感染動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細胞破裂、T淋巴細胞功能喪失,導致其患腫瘤病,患病動物更易被其他病原體感染。給新生的乙個體接種甲疫苗可預防該腫瘤病。回答下列問題:(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體感染的原因是免疫功能下降。(1)免疫細胞行使免疫功能時,會涉及胞吞和胞吐這兩種物質跨膜運輸方式,這兩種方式的共同點有能運輸生物大分子等;運輸過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答出兩點即可)。【解析】 (1)由題干可知,動物乙感染病毒甲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細胞破裂和T淋巴細胞功能喪失,使其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喪失,特異性免疫受到破壞,免疫功能下降,因此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體感染。(2)胞吞和胞吐這兩種物質運輸方式的共同點是能運輸生物大分子等,運輸過程中依靠膜的流動性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找規律——“形異質同”學通法析個性第6題以實驗分析題形式考查了二次免疫反應和過敏反應的特點;第7題在對免疫細胞的作用、預防接種的機理和物質運輸理解的基礎上,考查免疫系統的功能特點和免疫細胞的功能找共性都是以特異性免疫中免疫細胞的作用和二次免疫為主要考查內容,且都考查了二次免疫反應中記憶細胞的作用,解答此類問題的方法是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概念和過程理解透徹,并能運用到具體題目的解答中SHIFENXIJIEYANJIUFANGYICUO失分細節研究·防易錯 失分點(一) 因“審題不清”致錯典例1(2016·全國卷Ⅲ,T30)回答下列問題:(1)正常人在饑餓且無外源能源物質攝入的情況下,與其在進食后的情況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與胰島素含量的比值,其原因是。(2)在饑餓條件下,一段時間內人體血漿中葡萄糖和酮體濃度變化的趨勢如圖所示。酮體是脂肪酸分解代謝的中間產物,其酸性較強。人在某些情況下不能進食時,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據圖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滿足能量需求外,還可以。【滿分指導】 錯誤答案正確答案(1)低 在饑餓時,血糖濃度降低使胰島素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減少;(2)避免因酮體濃度升高而引起的內環境pH下降(1)高 在饑餓時,血糖濃度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島素分泌量減少;在進食后則相反(2)避免因酮體濃度升高而引起的內環境pH下降錯答分析考生對“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概念混淆,雖然容易區分,但可能因審題不清、緊張等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從而失分備考提示養成無論練習還是考試都要審題劃關鍵詞的習慣,并牢記簡單的概念及相互關系。平時訓練中仔細琢磨關鍵信息與答案的聯系,甚至推測命題者的意圖,形成準確的答題思路失分點(二) 因“文字表達不規范”而丟分典例2(2018·全國卷Ⅱ,T29節選)為研究垂體對機體生長發育的作用,某同學用垂體切除法進行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用幼齡大鼠為材料,以體重變化作為生長發育的檢測指標。(注:A組手術但不切除垂體,B組切除垂體)實驗結果與分析B組大鼠生長發育的狀況不如A組,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是由于B組的處理使大鼠缺失了來源于垂體的激素和激素。典例3(2016·全國卷Ⅰ,T31節選)病毒甲通過呼吸道感染動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細胞破裂、T淋巴細胞功能喪失,導致其患腫瘤病,患病動物更易被其他病原體感染。給新生的乙個體接種甲疫苗可預防該腫瘤病。回答下列問題:新生的乙個體接種甲疫苗后,甲疫苗作為可誘導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成和記憶細胞。【滿分指導】 錯誤答案正確答案典例2:生長甲狀腺典例3:抗原效應T細胞典例2:生長 促甲狀腺典例3:抗原 漿細胞錯答分析典例2由于對甲狀腺激素的分級調節過程理解不到位,錯把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寫成“分泌甲狀腺激素”;典例3由于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兩個概念和過程混淆,導致對效應T細胞與漿細胞兩種免疫細胞辨別不清備考提示考生考前要強化對生物學專業術語的記憶和運用,答題時力求表達規范,簡單明了,每詞每句都答到采分點上。另外,生物部分主觀題的答案一般都有彈性,每個閱卷老師都有幾分的拍板權。要想拿到這幾分,考生一要保證字跡清楚、卷面整潔;二是能答則答,不能答也要答上幾點(如果主觀試題多,加起來就可能多得好幾分)GAOKAOTIXINGYANJIUXUEJIFA高考題型研究·學技法 題型一 興奮傳導與電流計指針偏轉對興奮傳導過程中電流計指針偏轉類題目的考查形式主要有兩大類,一是通過題干提供的信息判斷指針偏轉方向和次數,解答題目時要分清電流計接頭的位置是在細胞膜內還是細胞膜外;二是通過指針偏轉來判斷反射弧的完整性,分析時要注意突觸傳遞的單向性和電流計的位置。典例1(2020·寧夏回族自治區高三期末)用微電極記錄細胞膜上的電位變化是研究神經沖動產生、傳導和突觸傳遞原理的常用方法。(1)圖1中a部位為神經纖維與肌細胞接頭(突觸的一種),將2個微電極置于圖1中b、c兩處神經細胞膜外,并與靈敏電流計正負極相連。刺激d處,該處膜內電位的變化是,興奮沿神經纖維傳導過程中,電流計指針會偏轉次,最終興奮會到達腓腸肌,腓腸肌的反應是。(2)圖2為突觸的結構示意圖。當圖2中微電極M記錄到動作電位時,突觸小泡將會釋放,這種物質經擴散通過突觸間隙,到達突觸后膜,緊接著突觸后膜上將依次產生的反應是。(3)若在微電極N處給予一定的電刺激,在微電極M處沒有檢測到電位變化,這是因為。【技法指導】一、學題型技法“兩看法”判斷電流計指針偏轉問題(1)看電流計兩極連接的位置甲圖:靈敏電流計一極與神經纖維膜外側連接,另一極與膜內側連接,可觀察到指針發生一次偏轉乙圖:靈敏電流計兩極都連接在神經纖維膜外(或內)側,在箭頭處給一適宜的刺激,可觀察到電流計指針發生兩次方向相反的偏轉(2)看刺激能不能同時到達電流計兩極①若電極兩處同時興奮,則電流計指針不偏轉,如刺激丙圖中的c點②若電極兩處先后興奮,則電流計指針發生兩次方向相反的偏轉,如刺激丙圖中的a點和丁圖中的b點③若兩電極只有一處興奮,則電流計指針發生一次偏轉,如刺激丁圖中的c點二、學答題策略1.先穩解基礎小題——保住分(1)題需要對電流計指針偏轉問題準確判斷;(2)小題是對突觸處興奮傳遞的考查,屬于基礎內容。2.再慎推難度小題——創滿分(3)題應結合題干總結出在微電極M處沒有檢測到電位變化的原因三、防細節失分(1)答題要全面。知識的掌握要全面、準確,不能漏點,更不能似是而非。如本題第(2)小題,不能把“神經遞質”答為“乙酰膽堿”。(2)審題要細致。答題時要按照題目要求回答問題,細致審題,準確答題。如本題第(1)小題“膜內”電位的變化,而不是“膜”電位變化,所以答案為“負電位變為正電位”。【解析】 (1)刺激d處,d處產生動作電位,膜內電位的變化為負電位變為正電位,興奮沿神經纖維傳導過程中,先經過c處,再經過b處,分別造成電位變化,引起電流計偏轉兩次,當興奮傳到腓腸肌,引起腓腸肌收縮。(2)微電極M記錄到動作電位時,突觸小泡將會釋放神經遞質,神經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引起突觸后膜興奮,Na+通透性增強,Na+進入突觸后膜,引起突觸后膜電位由外正內負變為外負內正,產生動作電位。(3)微電極M位于突觸前膜,微電極N位于突觸后膜,刺激N處,M處沒有檢測到電位變化,是因為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造成興奮在突觸處只能單向傳遞。【答案】 (1)負電位變為正電位 兩 收縮(2)神經遞質 突觸后膜Na+通透性增強,Na+進入突觸后膜,引起突觸后膜電位由外正內負變為外負內正,產生動作電位(3)興奮在突觸處只能單向傳遞(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對點訓練】1.(2020·天津高三二模)某生物科研小組做了如下有關神經調節的實驗,請回答相關問題:(1)下圖表示三個神經元及其聯系。其中“”表示從樹突到細胞體再到軸突,甲、乙為兩個電流計。該科研小組將三個神經細胞置于相當于細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給e點一個強刺激,乙電流計指針不會(填“會”或“不會”)發生偏轉;適當降低溶液S中的Na+濃度,b點的靜息電位將基本不變(填“基本不變”“增大”或“減小”),若給b點一個強刺激,動作電位將減小(填“不變”“增大”或“減小”)。(2)該小組探究藥物對神經傳導的影響,某種藥物能夠阻止神經遞質的分解,若將此藥物放在(1)題圖中e點與d點間的突觸間隙處,在b處刺激,預計d所在的神經元將發生持續性的興奮或抑制。(3)若刺激圖中e點,圖中c、d、e、f(填字母)點可產生興奮。【解析】 (1)興奮在突觸處的傳遞是單向的,刺激e點,興奮只能傳至d所在神經元,d所在神經元不能將興奮傳至乙電流計所在的神經元,故乙電流計指針不偏轉;當神經元外界溶液中Na+濃度降低時,給b點一個強刺激,進入細胞內的Na+數量減少了,內外電位差減小,即動作電位減小;靜息電位主要是由膜內K+外流造成的,故膜外Na+濃度降低,靜息電位基本不受影響。(2)該藥物可阻止神經遞質的分解,因而神經遞質持續性作用于突觸后膜,造成突觸后膜持續性的興奮或抑制。(3)由于興奮在神經纖維上雙向傳導,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單向的,所以刺激e點,可產生興奮的點有c、d、e、f。題型二 探究興奮傳導或傳遞方向的實驗興奮傳導和傳遞類題目的主要考查形式有兩大類,一是反射弧完整性的判斷實驗,注意設計實驗時實驗原則的遵守;二是神經沖動傳導方向的證明,注意興奮在離體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是雙向的,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單向的。典例2(2020·湖南省高三二模)將蛙腦破壞,保留脊髓,做蛙心靜脈灌注,以維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動。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分別連接電位計?和?。將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電位計?和?有電位波動,出現屈反射。下圖為該反射弧結構示意圖。(1)用簡便的實驗驗證興奮能在神經纖維上雙向傳導,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單向傳遞。。(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種藥物,將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電位計?有波動,電位計?未出現波動,左后肢未出現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②。【技法指導】一、學題型技法探究興奮在神經纖維和神經元間傳導(遞)特點的實驗設計思路模型圖示(1)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傳導的探究:[方法設計] 電刺激圖中①處,觀察A的變化,同時測量②處的電位有無變化。[結果分析] 電刺激①處→A有反應(2)興奮在神經元之間傳遞的探究:[方法設計] 先電刺激圖中①處,測量③處電位變化;再電刺激③處,測量①處的電位變化[結果分析] ①③都有電位變化→雙向傳遞;只有①處電位有變化→單向傳遞(且傳遞方向為③→①)二、學答題策略1.先穩解基礎小題——保住分第(1)題用簡便的實驗驗證興奮能在神經纖維上雙向傳導,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單向傳遞是平時學習中常做的題目,只要明確實驗設計思路即可解答。2.再慎推難度小題——創滿分第(2)題需抓住“電位計?有波動,電位計?未出現波動,左后肢未出現屈反射”進行分析,“電位計?有波動”得出該藥物不會阻止神經纖維上的興奮傳導,“電位計?未出現波動”,說明沒有興奮傳遞到電位計?,那么問題應該出現在電位計?和?之間的環節,可能是突觸前膜不能釋放神經遞質,也可能是突觸前膜釋放的神經遞質不能與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三、防細節失分(1)合理選取研究對象。做興奮傳導實驗時,一般選取傳出神經,可借助效應器的效應來判斷興奮的傳導。(2)正確分析實驗現象。在分析反射弧損傷類問題時,多用排除法,逐項排除反射弧的五部分即可。【解析】 (1)設計實驗可以應用圖中的已有信息進行逆向思考,即在神經纖維的哪個位置給予足夠強度的刺激,該位置兩側都能夠觀察到相應的電位變化(或肌肉收縮),而另一神經纖維上沒有電位變化。(2)某藥物處理后,電位計?有波動,說明該藥物不會阻止神經纖維上的興奮傳導,電位計?未出現波動,說明沒有興奮傳遞到電位計?,那么問題應該出現在電位計?和?之間的環節,可能是突觸前膜不能釋放神經遞質,也可能是突觸前膜釋放的神經遞質不能與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答案】 (1)方法和現象:刺激電位計?與骨骼肌之間的傳出神經。觀察到電位計?有電位波動和左后肢屈腿,電位計?未出現電位波動。(2)突觸前膜釋放的遞質不能與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 突觸前膜不能釋放遞質【對點訓練】2.(2020·河南省高三期末)破壞蛙腦,保留脊髓,用任氏液做蛙心靜脈灌注,以維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動。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分別連接電位計a和b。將蛙左后肢趾尖浸入質量分數為0.5%的硫酸溶液后,電位計a和b有電位波動,出現屈反射。下圖為該反射弧結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蛙左后肢趾細胞感受硫酸刺激后,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狀態,即產生了興奮,興奮沿傳入神經以電信號形式傳導,經過神經中樞發出指令,最終完成了屈反射。(2)若在任氏液中滴加質量分數為0.65%的NaCl溶液,則神經細胞外Na+濃度大幅升高,使Na+內流加速,從而使動作電位加強,神經元興奮性增高,導致Ca2+外流,心臟收縮力降低,心率減弱。若在任氏液中添加了某種藥物,重復屈反射實驗發現,電位計a有波動,電位計b未出現波動,左后肢未出現屈反射,推測其原因可能是突觸前膜釋放的遞質不能與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突觸前膜不能釋放遞質(或遞質與藥物結合而不能與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或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與藥物結合而不能與遞質結合;或藥物抑制遞質合成;或遞質被分解等)(答出兩點)。(3)請用上述屈反射的材料設計實驗驗證興奮在神經纖維上雙向傳導,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單向傳遞。簡要寫出實驗方法和實驗現象:刺激電位計b與骨骼肌之間的傳出神經,電位計b有電位波動,電位計a未出現電位波動,且左后肢屈腿。【解析】 (1)蛙左后肢趾細胞感受硫酸刺激后,產生了興奮,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狀態,信號在神經纖維上以電信號形式傳導。(2)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時,Na+內流的方式為協助擴散,若神經細胞外的細胞外液中Na+濃度大幅升高,會使Na+內流加速,動作電位加強。將蛙左后肢趾尖浸入添加了某種藥物的任氏液中,電位計a有波動,電位計b未出現波動,左后肢未出現屈反射,說明興奮沒有從傳入神經的突觸前膜傳遞到突觸后膜,原因可能是:在藥物的影響下,突觸前膜釋放的遞質不能與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或者突觸前膜不能釋放遞質。(3)可刺激電位計b與骨骼肌之間的傳出神經,觀察a、b處電位變化,實驗結果應為電位計b有電位波動,電位計a未出現電位波動,且左后肢屈腿,可驗證興奮在神經纖維上雙向傳導,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單向傳遞。題型三 激素分泌的調節的類型激素分泌類題目的主要考查形式有三大類,一是通過過程圖解考查激素調節的過程和機理;二是通過調節圖考查反饋調節和分級調節;三是通過信息資料綜合考查下丘腦的功能和其他調節過程。典例3如圖表示下丘腦參與人體生理平衡的部分調節機制,圖中A、B、C、D表示激素。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當受到寒冷刺激時,下丘腦通過分泌(填激素名稱)作用于垂體,促使垂體分泌A,進而導致體內B分泌明顯增多,以增加產熱,這種調節方式稱為調節。為了達到產熱與散熱的平衡,機體的耗氧量,尿液量。(2)當血糖濃度降低時,下丘腦接受刺激,興奮經神經細胞傳遞,軸突末梢內的釋放的神經遞質與胰島A細胞膜上的結合,引起(填激素名稱)分泌增多,促進分解,導致血糖濃度的升高。(3)當吃的食物過咸時,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該激素是由圖中的合成并分泌的,其作用的靶細胞是。【技法指導】一、學題型技法激素分泌調節的三種模型(1)甲狀腺激素、性激素等分泌調節屬于甲類型,即:(2)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調節屬于乙類型,即由下丘腦合成,經垂體釋放。(3)胰島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等的分泌調節屬于丙類型,即:二、學答題策略1.先穩解基礎小題——保住分第(1)和第(3)題是基礎題,對激素分泌調節的三種模型要做到心中有數。第(1)題當受到寒冷刺激時,下丘腦通過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作用于垂體,促使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進而導致體內甲狀腺激素分泌明顯增多,以增加產熱,此種調節方式屬于分級調節。第(3)題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腦分泌的,作用于腎小管和集合管,促進水分的重吸收,最終導致尿量減少。2.再慎推難度小題——創滿分第(2)題結合血糖調節的過程分析相關神經和激素的作用。神經遞質是由軸突末梢中的突觸小泡釋放的。血糖濃度降低時,下丘腦接受刺激,興奮經神經細胞傳遞,相應的神經遞質與胰島A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進肝糖原分解,導致血糖濃度升高。三、防細節失分(1)明確激素分泌調節的三種模型的原理、過程和實例。通過實例對比分析三種模型的異同點,才能掌控全局,把握細節。(2)熟知各種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或靶細胞,如本題第(3)小題,考查的即為抗利尿激素的靶細胞。【解析】 (1)當受到寒冷刺激時,下丘腦通過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作用于垂體,促使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進而導致體內甲狀腺激素分泌明顯增多,以增加產熱,此種調節方式屬于分級調節。為了達到產熱與散熱的平衡,機體的耗氧量增加,同時尿液量也增加。(2)神經遞質是由軸突末梢中的突觸小泡釋放的。血糖濃度降低時,下丘腦接受刺激,興奮經神經細胞傳遞,相應的神經遞質與胰島A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進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導致血糖濃度升高。(3)當吃的食物過咸時,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刺激下丘腦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加,抗利尿激素通過垂體釋放,作用于腎小管和集合管,促進水分的重吸收,最終導致尿量減少。【答案】 (1)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分級 增加 增加(2)突觸小泡 (特異性)受體 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3)下丘腦 腎小管細胞和集合管細胞【對點訓練】3.(2020·山東省高三三模)如圖表示人體生命活動調節模式圖,甲~丁表示不同的分泌細胞,A~D表示不同的靶細胞。回答下列問題:(1)若甲、乙、丙分泌的是激素,則據圖分析這三種激素的作用方式的共同特點有通過體液運輸,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2)若細胞D是腎小管細胞或集合管細胞,則丁分泌的信號分子作用可能是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3)若丁為下丘腦細胞,丙為垂體細胞,丙產生的促甲狀腺激素促進C產生相應的激素,則該過程體現激素的分級調節機制。(4)若甲為胰島B細胞,胰島素的分泌除與血糖濃度升高有關外,還受到來自下丘腦(器官)的神經調節。當人體血糖濃度發生變化時,該器官對胰島的調節過程中傳遞的信號分子是神經遞質,肝臟和肌肉均可作為胰島素作用靶器官的原因肝臟和肌肉細胞膜上都含有胰島素受體。【解析】 (1)若甲、乙、丙分泌的是激素,則據圖分析這3三種激素的作用方式的共同特點有通過體液運輸,作用于靶(器官、細胞)。(2)若靶細胞D是腎小管細胞或集合管細胞,則丁分泌的信號分子可能是抗利尿激素,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3)下丘腦通過垂體調節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與分泌,體現了激素的分級調節。(4)當血糖濃度升高可以直接刺激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也可以通過下丘腦血糖調節中樞控制胰島B細胞的分泌;下丘腦通過神經直接控制胰島B細胞,所以傳遞信號的分子是神經遞質,胰島素可以作用于肝臟和肌肉細胞是因為肝臟和肌肉細胞膜上都含有胰島素受體。題型四 驗證激素功能的實驗驗證激素功能類題目的主要考查形式有兩大類,一是通過提供文字信息讓學生去設計實驗,考查實驗原理和設計實驗的原則、實驗步驟;二是通過提供實驗表格數據,讓學生去分析實驗的結果和總結實驗結論。典例4欲研究甲狀腺和甲狀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對成年小鼠的分組及處理見下表。在適宜的實驗條件下,正常飼養,每隔一定時間測定耗氧量(單位時間內單位體重的氧消耗量),記錄數據并統計分析。甲組乙組丙組丁組切除甲狀腺飼養14天手術但不切除甲狀腺飼養14天甲狀腺激素溶液灌胃1次/天,共14天W1次/天,共14天注:本實驗中灌胃是指將液體由動物口直接注入胃中。(1)表中W是對丁組小鼠的處理,該處理是。(2)預測實驗結果(設計一個坐標系,將預測的實驗結果用示意曲線表示)。(3)分析與討論①合成與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的細胞位于,該激素經血液運至發揮作用。②通過服用放射性131I來檢測甲狀腺功能的依據是。【技法指導】一、學題型技法1.研究激素生理功能的一般思路???2.方法示例(1)驗證甲狀腺激素的生理功能:(2)驗證胰島素的生理功能:二、學答題策略1.先穩解基礎小題——保住分第(3)題為基礎內容,對常見的驗證激素生理功能的實驗思路要準確把握。合成與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的細胞位于下丘腦,該激素經血液運至垂體發揮作用。碘是甲狀腺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原料。2.再慎推難度小題——創滿分第(1)(2)題需結合題干和表格數據進行解答,具有一定的難度。(1)題由實驗的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可知,乙組為甲組的對照,以消除手術對實驗動物的影響,丁組則為丙組的對照,因此W是對丁組小鼠的處理應為生理鹽水灌胃。(2)題用坐標系表示預測實驗結果時,因變量(縱坐標)應為實驗測定的結果值,即小鼠的耗氧量,自變量應為實驗時間。三、防細節失分(1)正確選取實驗方法。在驗證激素生理功能時,應根據激素的化學本質確定實驗方法,如胰島素不能用飼喂法,同時要注意設置對照組,如本題第(1)小題。(2)記錄實驗結果。若用坐標曲線或表格記錄實驗結果,要先確定實驗的自變量、因變量,如本題第(2)小題。【解析】 (1)由實驗的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可知,乙組為甲組的對照,以消除手術對實驗動物的影響,丁組則為丙組的對照,因此W是對丁組小鼠的處理應為生理鹽水灌胃。(2)用坐標系表示預測實驗結果時,因變量(縱坐標)應為實驗測定的結果值,即小鼠的耗氧量,自變量應為實驗時間。四種處理的小鼠應以四條曲線表示。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具有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因此切除甲狀腺的小鼠(甲組)耗氧量應逐漸下降,低于對照組(乙組)。每天以甲狀腺激素溶液灌胃的小鼠(丙組),耗氧量應逐漸升高,高于對照組(丁組)。由于手術對乙組小鼠的影響,導致其耗氧量稍高于丁組。圖解見答案。(3)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由下丘腦分泌,經血液運至垂體,促進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并作用于甲狀腺,促進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碘(I)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原料之一,可以通過測定甲狀腺處的131I放射性強度檢測甲狀腺的功能。【答案】 (1)生理鹽水灌胃(2)(3)①下丘腦 垂體 ②I是甲狀腺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原料之一,131I的放射性強度可被儀器測定【對點訓練】4.(2020·山東青島高三考試改編)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多坐少動的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發病率增長迅速。研究發現,亞麻籽油中的α-亞麻酸能提高靶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從而增強胰島素對血糖的調節作用。實驗小組將生理狀況相似的健康小鼠隨機均分為甲、乙兩組,甲組每天補充一定量的α-亞麻酸,乙組不補充,在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飼養。請回答下列問題:(1)飼養3周后,測定兩組小鼠胰島素濃度,然后給兩組小鼠分別灌喂等量的葡萄糖溶液,并立即開始計時。1小時內每隔15分鐘測定兩組小鼠胰島素濃度1次。記錄實驗數據,并預測實驗結果(用坐標曲線圖表示)。](2)胰島素能使血糖濃度降低,其原因是促進組織細胞加速攝取、利用和儲存葡萄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實驗中給小鼠灌喂葡萄糖的最終目的是引起機體產生較多的胰島素。(3)若將實驗中的“測定兩組小鼠胰島素濃度”改為“測定兩組小鼠血糖濃度”,實驗過程需將“給兩組小鼠分別灌喂等量的葡萄糖溶液”修改為給兩組小鼠分別注射等量的胰島素溶液。(4)研究發現,靶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InR)能影響葡萄糖轉運載體(GLUT)的活性和細胞內炎癥因子的活性,且細胞內炎癥因子對GLUT有抑制作用。請推測α-亞麻酸有助于糖尿病人血糖降低的作用機制是α-亞麻酸能增強胰島素對InR的激活能力,從而促進GLUT轉運葡萄糖;同時增強InR對炎癥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炎癥因子對GLUT的抑制能力,導致靶細胞攝取葡萄糖的速率加快,降低血糖濃度。【解析】 (1)根據題意可知,α-亞麻酸能提高靶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甲組每天補充一定量的α-亞麻酸,乙組不補充,灌喂等量的葡萄糖后,1小時內每隔15分鐘測定兩組小鼠胰島素濃度1次,可以推測甲組的胰島素濃度會比乙組低。實驗結果坐標曲線圖示(2)胰島素促進組織細胞加速攝取、利用和儲存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實驗中給小鼠灌喂葡萄糖的目的是引起機體產生較多的胰島素,從而使實驗結果更明顯。(3)若將實驗中的“測定兩組小鼠胰島素濃度”改為“測定兩組小鼠血糖濃度”,則實驗的因變量變為小鼠血糖濃度,給小鼠注射的胰島素的量變為無關變量,應保證相同且適宜,故實驗過程需將“給兩組小鼠分別灌喂等量的葡萄糖溶液”修改為“給兩組小鼠分別注射等量的胰島素溶液”。(4)據題干可推測,α-亞麻酸能增強胰島素對InR的激活能力,從而促進GLUT轉運葡萄糖;同時增強InR對炎癥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炎癥因子對GLUT的抑制能力,導致靶細胞攝取葡萄糖的速率加快,降低血糖濃度。PAGE-1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1屆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微專題3高考必考主觀大題精細研究三__穩態與調節類學案新人教版.doc 2021屆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微專題3高考必考主觀大題精細研究三__穩態與調節類核心素養訓練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1屆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微專題3高考必考主觀大題精細研究三__穩態與調節類高考模擬訓練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