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11生物與環境一、選擇題1.(2020·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十八中高三期末)下列關于種群和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C)A.建立自然保護區,提高大熊貓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是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B.土壤小動物對于動植物遺體的分解起重要的輔助作用C.年齡組成為增長型的種群,在近期其個體數量一定增多D.水平方向上光照強度的不同會影響群落的水平結構【解析】 就地保護是指在原地對被保護的生態系統或物種建立自然保護區以及風景名勝區等,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可見,建立自然保護區,提高大熊貓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是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A正確;在土壤小動物中,有的是分解者,有的是消費者,分解者能夠將動植物的尸體、排泄物和殘落物分解為無機物,而消費者的存在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因此土壤小動物對于動植物遺體的分解起重要的輔助作用,B正確;年齡組成為增長型的種群,受其它自然因素(如疾病、自然災害)的影響,在近期其個體數量不一定增多,C錯誤;水平方向上光照強度的不同,是影響群落的水平結構的因素之一,D正確。2.(2020·河北省衡水中學高三三模)下列有關種群和群落的相關敘述,正確的是(D)A.研究種群數量變化可以用模型法,如“S”型曲線就是構建的物理模型B.種群和群落都有空間特征,如均勻分布就是群落的水平結構C.種群密度調查方法多樣,如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蚯蚓的種群密度D.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很多,如陽光對優勢植物的形成非常重要【解析】 研究種群數量變化可以用模型法,如“S”型曲線就是構建的數學模型,A錯誤;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而種群具有空間特征,如均勻分布、隨機分布和集群分布,B錯誤;蚯蚓的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故可用樣方法調查蚯蚓的種群密度,C錯誤;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很多,如陽光對優勢植物的形成非常重要,原因是優勢植物因為吸收光能的能力強,所以生長更旺盛而成為優勢種,D正確。3.(2020·浙江省高三期末)下列關于環境容納量的敘述,正確的是(A)A.環境容納量是種群的穩定平衡密度B.當某害蟲種群數量達到K/2時,進行殺蟲效果最佳C.達到環境容納量時,種群的自然增長率大于零D.環境容納量是某時間內種群的最大數量【解析】 環境容納量是種群在某環境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值,即種群在該環境中的穩定平衡密度,A正確;K/2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故防治害蟲應在害蟲數量沒達到K/2時進行,B錯誤;達到環境容納量時,種群的自然增長率等于零,C錯誤;環境容納量是種群在某環境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值,D錯誤。4.(2020·遼寧省高三二模)圖為某生態系統部分碳循環示意圖,其中①②代表相關生理過程,Ⅰ、Ⅱ、Ⅲ、Ⅳ、Ⅴ代表不同生物類群。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A.V類群生物都屬于異養型生物B.圖中體現的種間關系均為捕食關系C.②過程釋放的能量可以通過①過程進入生態系統D.①和②過程中交換的物質種類和能量形式均相同【解析】 V類群生物屬于分解者,屬于異養生物,A正確;由消費者至分解者的過程不是捕食,B錯誤;②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釋放的熱能不能被利用,C錯誤;①和②過程中交換的物質種類相同,都是CO2,但能量不同,①是太陽能或光能,②是熱能,D錯誤。5.(2020·全國高三一模)下圖是某生態農業的模式圖,下列關于該生態系統的敘述正確的是(C)A.“水稻→雞→豬”是該生態系統的一條食物鏈B.沼渣、塘泥可以為水稻、大豆提供物質和能量C.雞糞中的能量不屬于雞同化的能量D.該生態系統提高了各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解析】 豬并未捕食雞,“水稻→雞→豬”不是該生態系統的一條食物鏈,A錯誤;沼渣、塘泥作為肥料還田,水稻、大豆利用的是微生物分解時產生的無機鹽及CO2,并未直接從沼渣、塘泥中獲取能量,B錯誤;雞糞中的能量不屬于雞的同化量,屬于雞的上一營養級水稻和大豆的同化量,C正確;在生態農業中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提高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D錯誤。6.(2020·甘肅省蘭州一中高三模擬)切葉蟻切割、收集植物葉片,將含有消化酶的排泄物排在碎葉上,用來培養真菌,然后以真菌作為自己的食物來源。下列分析錯誤的是(C)A.切葉蟻“培養”的真菌是分解者,能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B.探路的切葉蟻發現合適的植物后會留下“氣味”,這種“氣味”屬于化學信息C.碎葉中的能量通過食物鏈流向真菌,再流向切葉蟻D.切葉蟻與其培養的真菌之間的關系是長期共同進化的結果【解析】 由“切葉蟻將含有消化酶的排泄物排在碎葉上用來培養真菌”可知,切葉蟻“培養”的真菌是分解者,能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A正確;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種類包括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探路的切葉蟻發現合適的植物后會留下“氣味”,可在同種的不同個體間傳遞信息,“氣味”屬于化學信息,B正確;食物鏈一般是指捕食植物鏈,只涉及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含分解者,C錯誤;切葉蟻與其培養的真菌之間相互影響,兩者的關系是長期共同進化的結果,D正確。7.(2020·浙江省高考真題)下列關于營養級的敘述,正確的是(B)A.營養級的位置越高,歸屬于這個營養級的能量通常越多B.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綠色植物都屬于生產者營養級C.營養級是指處于食物鏈同一環節上同種生物的總和D.食物鏈中的各營養級之間能量傳遞效率是相同的【解析】 由于能量在流動過程中每傳遞一次損失一大半,從一個營養級傳到下一個營養級的效率只有約10~20%,所以營養級的位置越高,歸屬于這個營養級的能量通常越少,A錯誤;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綠色植物都能進行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所以屬于生產者營養級,B正確;營養級是指處于食物鏈同一環節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種和不同種生物,C錯誤;能量從植物到植食動物或從植食動物到肉食動物的傳遞效率一般只有約10~20%,不同食物鏈中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不一定相同,即使在同一條食物鏈中,不同的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也不一定相同,D錯誤。8.(2020·廣東省高三二模)下圖是某個海島上部分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圖,相關敘述正確的是(C)A.圖中顯示了5個生物種群組成的4條食物鏈B.碳在圖中生物之間以有機物的形式循環流動C.信息傳遞在圖中生物之間可以雙向進行D.圖中生物的能量可流向分解者,但分解者的能量不能流向這些生物【解析】 圖中的植物多種多樣,不同種植物屬于不同的種群,其他生物也類似于植物,都有多個種群,因此圖中的種群數量遠遠多于5個,A錯誤;碳在圖中生物之間以有機物的形式順著食物鏈單向流動,不能循環流動,B錯誤;信息傳遞在圖中生物之間可以雙向進行,如鼬根據兔留下的氣味捕食兔,而兔根據黃鼬留下的氣味躲避鼬的捕食,C正確;當圖中的生物以分解者為食物時,能量就從分解者流向圖中所示的生物,D錯誤。9.(2020·海南省高三模擬)如圖是人工濕地處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圖,其中甲、乙、丙代表濕地生態系統的三種成分。下列敘述錯誤的是(D)A.甲能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返回無機環境中B.大氣中的CO2進入乙可通過光合作用完成C.丙為消費者,能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D.乙同化的太陽能是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解析】 甲為分解者,能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返回無機環境中,A項正確;乙是生產者,大氣中的CO2通過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B項正確;丙為消費者,能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C項正確;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機物中的化學能,D項錯誤。10.(2020·山東省高三二模)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中,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大量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組成成分通過物質和能量的聯系形成一定的結構,行使一定的功能。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A.組成生態系統的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中沒有有機物B.實現生態系統物質循環這一功能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C.呼吸消耗的能量占該營養級同化量的比值隨著營養級的升高越來越大D.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維持了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解析】 組成生態系統的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中有有機物,A錯誤;實現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功能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B正確;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生長發育等各種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越多,細胞呼吸作用越強,故呼吸消耗的能量占該營養級同化量的比值隨著營養級的升高越來越大,C正確;生態系統的功能包括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維持了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D正確。11.(2020·天津四十三中高三期末)下圖為部分碳循環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D)A.圖中由生產者、Ⅱ、Ⅲ和Ⅳ構成的食物鏈中,能量流動是單向、逐級遞減的B.生產者為第一營養級,①②⑥⑧之和為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C.根瘤菌與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時,其生命活動所需的有機碳來自⑥過程D.①⑦⑧過程以CO2的形式進行,②③④⑤⑥過程以有機物的形式進行【解析】 圖中Ⅱ、Ⅲ和Ⅳ分別表示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分解者,由生產者、Ⅱ和Ⅲ構成的食物鏈中,能量流動是單向、逐級遞減的,A錯誤;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通過①過程固定的能量,B錯誤;根瘤菌與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時,其生命活動所需的有機碳來自①過程,C錯誤;碳由無機環境進入生物群落的過程①和由生物群落返回無機環境的過程⑦⑧均以CO2的形式進行,碳在生物群落內的流動過程②③④⑤⑥都以有機物的形式進行,D正確。12.(2020·貴州省貴陽一中高三期中)生態系統的穩定維持離不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C)A.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可以在生產者與次級消費者之間發生B.通過物質循環可以實現生物圈中物質上的自給自足C.能量流動中未利用的能量指的是未被呼吸作用消耗和未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不能構成生態系統的結構【解析】 如某些植物可以揮發化學物質招引該植物天敵的捕食者捕食植物天敵,故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可以在生產者與次級消費者之間發生,A正確;生物圈中物質上可通過物質循環實現自給自足,B正確;能量流動中未利用的能量指的是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未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流入下一營養級的能量,C錯誤;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共同構成生態系統的結構,D正確。13.(2020·江蘇省高三一模)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為“我們的解決方案在自然界”。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A.我國制定的海洋伏季休漁政策既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舉措也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B.熱帶雨林具有的旅游觀賞和保持水土的功能均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C.海州灣海灣生態與自然遺跡海洋特別保護區只是保護海岸原生動植物的多樣性D.生物多樣性是長期生物進化的結果,生物多樣性銳減不屬于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解析】 海洋伏季休漁政策是科學合理利用資源的舉措,既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也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A正確;熱帶雨林具有的旅游觀賞和保持水土的功能分別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B錯誤;海州灣海灣生態與自然遺跡海洋特別保護區是保護現有的海洋及海岸生態環境和動植物多樣性,C錯誤;生物多樣性是長期生物進化的結果,生物多樣性銳減屬于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D錯誤。二、非選擇題14.(2020·定遠縣育才學校高三期中)稗草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形狀似稻但葉片毛澀,顏色較淺,雜生于農田,繁殖能力很強,對農作物生長不利。請回答下列問題:(1)農作物、稗草及其他雜草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直接或間接為其他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調查發現,某農田中的植物具有斑塊鑲嵌分布的特點,該現象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2)稗草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的生長、發育、繁殖外,其余能量的去路是呼吸作用消耗(或以熱能形式散失)。稗草的“綠色”為食草動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這種信息類型屬于物理信息。(3)農民常常除去田間雜草,從生態系統功能上考慮,其在實踐中的意義是調整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某農田棄耕后,很快就會長滿稗草等一年生的雜草,群落隨后會進一步演替,這種群落演替方式屬于次生演替。【解析】 (1)農作物、稗草及其他雜草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其作用是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直接或間接為其他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農田中的植物具有斑塊鑲嵌分布的特點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2)生產者的能量去路主要包括用于自身的生長、發育、繁殖和呼吸作用消耗;稗草的“綠色”為食草動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屬于生態系統中的物理信息。(3)農民常常除去田間雜草,可以調整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棄耕農田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15.(2020·山西省高三模擬)如圖為碳循環部分示意圖(A、B代表生理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有1條食物鏈,灰兔屬于第二營養級。(2)碳元素在圖示生態系統中主要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補充圖中缺少的箭頭:微生物→大氣中的CO2(用圖中文字和箭頭表示)。補充圖中箭頭后,圖中體現的碳元素從生物群落返回無機環境的途徑包括通過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3)研究能量流動除了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外,還可以幫助人們科學地規劃和設計人工生態系統,提高能量利用率。【解析】 (1)圖中只有1條食物鏈,即植物→灰兔→獵豹,其中灰兔屬于第二營養級。(2)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主要是以CO2的形式進行循環的,在生物群落內部主要是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進行傳遞的。圖中缺少微生物通過分解(呼吸)作用產生CO2的過程,即缺少微生物指向大氣中的CO2的箭頭。補充圖中箭頭后,圖中體現的碳元素從生物群落返回無機環境的途徑包括通過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3)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除了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外,還可以幫助人們科學地規劃和設計人工生態系統,提高能量利用率。16.(2020·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一中高三模擬)“霧霾”現象的出現對人體健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低碳、節能、減排”是如今社會呼吁的一種綠色生活方式,如圖為生態系統“碳”元素的循環途徑,請回答下列問題:(1)該生態系統中A、B(B1、B2、B3)、C共同構成了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2)在碳循環過程中,碳元素主要通過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徑進入生物群落。要做到“低碳、節能、減排”,人們應采取的措施是大量植樹造林,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3)生態系統中的綠色植物為人類提供了食物和藥材等,這些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但森林遭到毀滅性破壞時不能自動恢復,這一事實說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解析】 (1)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A、各級消費者B和分解者C共同構成了生物群落。(2)圖中的①表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碳元素進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徑;要做到“低碳、節能、減排”,從碳循環的角度考慮,人們應采取的措施是大量植樹造林,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3)生態系統中的綠色植物為人類提供了食物和藥材等,這些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當遭到毀滅性破壞時就不能自動恢復了。因此,森林遭到毀滅性破壞時不能自動恢復,說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是有限的。PAGE-7-專題11生物與環境1.(生命觀念)(2020·陜西省安康中學高三期末)某島嶼上生活著一種動物,其種群數量多年維持相對穩定。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下圖表示某一年該動物種群不同月份的年齡結構(每月最后一天統計該種群各年齡組成的個體數)下列關于該種群的敘述,錯誤的是(D)A.與2月份相比,4~6月份成熟個體比例降低與未成熟個體數量增加有關B.若引入一種專門捕殺該動物幼體的天敵,則該動物種群的年齡組成會發生改變C.引起該動物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除了年齡組成外還有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D.由于該動物種群數量多年維持相對穩定,此其年齡組成在每個月份都是穩定型【解析】 該動物的繁殖期應在2月份以后,4~6月份成熟個體比例降低與未成熟個體數量增加有關,A正確;若引入一種專門捕殺該動物幼體的天敵,則該動物種群中的幼年個體將會減少,從而會改變該動物種群的年齡組成,B正確;引起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除了年齡組成外,還有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等,C正確;從題圖中可以看出,6月份該種群的年齡組成明顯是增長型,D錯誤。2.(科學思維)(2020·山東省高三二模)某生態系統部分營養成分之間的關系,以及部分營養級的部分能量值(單位:J·m-2·a-1)如圖。下列判斷正確的是(D)A.草→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①→肉食性動物②是含有四個營養級的食物鏈B.在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中X分別代表熱能和CO2C.肉食性動物①屬于初級消費者,由草食性動物到①的能量傳遞效率是3%D.①同化的能量中只有約3.11%用于①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解析】 草食性動物與肉食性動物都不止一種,因此此食物鏈不一定含有四個營養級,A錯誤;在能量流動中,能量主要以熱能形式散失;物質循環包括碳循環、氮循環等,在碳循環中,X表示CO2,B錯誤;肉食性動物①屬于次級消費者,C錯誤;生長發育繁殖量=同化量-呼吸量=7×105,占同化量的約3.11%,D正確。3.(科學探究)(2020·海南省海南華僑中學高三二模)如圖示用血細胞計數板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的酵母菌培養液的結果,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A.在加樣液之前,要對計數室進行鏡檢,如果有污物必須進行清洗B.取樣時為避免吸到培養液底部的死菌,滴管應輕輕吸取,避免溶液晃動C.在計數板滴上酵母菌培養液后,應將蓋玻片先斜靠再蓋好,防止氣泡產生D.在計數的時候,應該選擇圖中位于角上的四個小格計數并進行換算【解析】 加樣液之前,要對計數室進行鏡檢,若有污物必須先進行清洗,A正確;取樣時應先振蕩試管,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勻分布,B錯誤;在血球計數板滴加酵母菌培養液前,應先蓋蓋玻片,C錯誤;計數時應選擇5個中方格進行計數,并求其平均值,D錯誤。4.(社會責任)(2020·山東省高三二模)新型“零廢棄生態農業”利用酶催化劑,將雞糞、豬糞及農田廢棄物變為無臭無味溶于水的粉末,隨水施撒在土壤里,實現了農田有機垃圾的零廢棄、無污染,讓農田秸稈和賣不出去的廢棄農產品代替化肥改造鹽堿地。從生態學角度對“零廢棄生態農業”的分析正確的是(D)A.“零廢棄”改變了該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B.酶催化劑提高了該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C.廢棄物再利用提高了該生態系統中能量傳遞效率D.促進了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并減少環境污染【解析】 該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并沒有發生改變,“零廢棄”只是加速了物質循環過程,并且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該生態系統部分廢棄物,A錯誤;酶能夠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加速物質的分解,但并不能提高分解者的作用,B錯誤;生態系統中能量傳遞效率是無法改變的,廢棄物再利用屬于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C錯誤;原來的生態系統中,雞糞、豬糞及農田廢棄物是由分解者分解為無機物,進而被植物體重新吸收的;而在“零廢棄生態農業”利用酶催化劑,將雞糞、豬糞及農田廢棄物變為無臭無味溶于水的粉末,隨水施撒在土壤里,不僅加速了物質循環過程,還能減少環境污染,D正確。PAGE-2-專題十一 生物與環境構建網絡·串聯知識YAODIANZHENGHEZICEPAICHA要點整合·自測排查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一、整合主干知識1.種群的特征及相互關系2.解讀三種類型的“S”型曲線(1)t1之前,種群數量小于K/2,由于資源和空間相對充裕,種群數量增長較快,當種群數量為K/2時,出生率遠大于死亡率,種群增長速率達到最大值。(2)t1~t2,由于資源和空間有限,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內斗爭加劇,天敵數量增加,種群增長速率下降。(3)t2時,種群數量達到K值,此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增長速率為03.K值與K/2值的分析與應用(1)K值與K/2值的分析:(2)K值與K/2值的應用:二、自測排查1.判斷下列有關種群特征敘述的正誤(1)統計種群密度時,應去掉采集數據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2)五點取樣法適合調查灌木類行道樹上蜘蛛的種群密度。(×)(3)可以使用血細胞計數板直接計數蛙卵的密度。(×)(4)若通過調控環境條件,使某動物的性成熟推遲,則出生率會更高。(×)2.判斷下列有關種群數量變化敘述的正誤(5)環境容納量是指種群的最大數量。(×)(6)在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中,種群數量主要是由氣候、食物、天敵等因素調節的。(√)(7)不同種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種生物的K值固定不變。(×)(8)探究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應設空白對照排除無關變量干擾。(×)三、邊角掃清1.調查分布范圍小、個體較大的種群密度應選用什么調查方法?此方法可否用于調查人口密度?提示:直接逐個計數,調查人口密度不能應用直接逐個計數。2.調查有趨光性的昆蟲可以采用調查種群密度。提示:黑光燈誘捕。群落的結構和演替一、整合主干知識1.辨析群落的四種關系、三種曲線和兩種結構(1)四種關系:寫出A、B、C、D四圖中a與b的種間關系:A.互利共生;B.寄生;C.競爭;D.捕食。(2)三種種間關系曲線:寫出圖1~3表示的種間關系:圖1:互利共生;圖2:捕食;圖3:競爭。(3)界定群落的兩種結構2.從“4”個角度快速界定初生演替(初)與次生演替(次)二、自測排查1.判斷下列有關群落結構敘述的正誤(1)草本階段比灌木階段的群落空間結構復雜。(×)(2)底棲動物與浮游動物分層現象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3)洪澤湖近岸區和湖心區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4)“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種間關系是競爭。(√)2.判斷下列有關群落演替敘述的正誤(5)退耕還林,退塘還湖,布設人工魚礁之后都會發生群落的初生演替。(×)(6)演替達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種組成不再變化。(×)(7)地衣會比苔蘚更早地出現在火山巖上。(√)(8)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階段對太陽光的利用比灌木階段更充分。(√)三、邊角掃清1.區分群落的主要依據是。提示:群落的物種組成。2.立體農業是指。提示:運用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為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農業生產模式。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穩定性一、整合主干知識1.據同化類型判斷生態系統功能類群2.辨清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三個易混點(1)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強調關鍵詞是“固定”而不是“照射”。(2)10%~20%是相鄰兩個營養級的傳遞效率,不是兩個個體之間的傳遞效率。(3)能量傳遞效率≠能量利用率:①能量傳遞效率:能量沿食物鏈流動,以“營養級”為單位,傳遞效率約為10%~20%。②能量利用率:能夠被人類利用的能量占生產者能量的比值。3.明確碳循環的來源和去路(1)碳進入生物群落的途徑: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2)碳返回無機環境的途徑4.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及作用5.生物多樣性的“3、3、4、1”二、自測排查1.對于一個結構和功能處于恢復過程中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提高后,某營養級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營養級。(×)2.食物鏈各營養級中10%~20%的能量會被分解者利用。(×)3.防治稻田害蟲,可提高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4.土壤中的硝化細菌是異養生物,因而不屬于生產者。(×)5.生態系統中的物種豐富度越高,食物網的結構會越復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越高。(√)6.碳對生物和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以CO2的形式進行。(√)7.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對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8.種群內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體現“基因多樣性”。(√)三、邊角掃清1.生態農業利用的生態學原理主要是。提示:物質循環再生和能量多級利用。2.恢復生態學主要利用理論,恢復生態系統的功能,維持生態系統的生產,保證人類生存環境的穩定。提示:生物群落演替。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熬G水青山”的生態功能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工程的生態學意義是。提示: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涵養水源、調節氣候 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和生態系統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穩定性)YANJIUKAOTIJIENANPEIYOU研究考題·解難培優 串聯種群和群落題點1 分析判斷種群的特征的相關問題1.(2018·全國卷Ⅰ)種群密度是種群的數量特征之一。下列敘述錯誤的是(D)A.種群的S型增長是受資源因素限制而呈現的結果B.某林場中繁殖力極強老鼠種群數量的增長會受密度制約C.魚塘中某種魚的養殖密度不同時,單位水體該魚的產量有可能相同D.培養瓶中細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前,密度對其增長的制約逐漸減弱【解析】 當空間、資源有限時,種群呈S型增長;林場空間、資源有限,老鼠種群數量的增長會由于密度增加而逐漸減慢;魚塘中某種魚的養殖密度不同時,由于魚的大小不同等,單位水體中產量有可能相同;培養瓶中細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前,由于環境阻力逐漸增大,密度對其增長的制約逐漸增強。2.(2020·全國卷Ⅰ)土壤小動物對動植物遺體的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下列關于土壤小動物的敘述,錯誤的是(A)A.調查身體微小、活動力強的小動物數量常用標志重捕法B.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高,則該類群含有的物種數目多C.土壤小動物的代謝活動會影響土壤肥力,進而影響植物生長D.土壤小動物呼吸作用產生的CO2參與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解析】 調查身體微小、活動能力強的小動物數量常用取樣器取樣法,A錯誤;物種豐富度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動物豐富度高,說明該類群含有的物種數目多,B正確;一些土壤小動物可以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增加土壤肥力,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C正確;土壤小動物可以通過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中,可以參與碳循環,D正確。拓展歸納:分析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方法掌握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實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種群數量特征間的關系。(1)城市人口劇增——是由遷入率>遷出率造成的。(2)利用性外激素誘捕雄蛾——通過改變性別比例來降低出生率。(3)將性外激素釋放到大田中,干擾雌雄蛾正常交尾——直接降低出生率。(4)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人口增長率下降。題點2 科學分析種群數量變化曲線3.(2019·全國卷Ⅰ)某實驗小組用細菌甲(異養生物)作為材料來探究不同條件下種群增長的特點,設計了三個實驗組,每組接種相同數量的細菌甲后進行培養,培養過程中定時更新培養基,三組的更新時間間隔分別為3h、10h、23h,得到a、b、c三條種群增長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D)A.細菌甲能夠將培養基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B.培養基更換頻率的不同,可用來表示環境資源量的不同C.在培養到23h之前,a組培養基中的營養和空間條件都是充裕的D.培養基更新時間間隔為23h時,種群增長不會出現J型增長階段【解析】 細菌甲為異養生物,能夠將培養基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A項正確。培養基更新頻率的不同,可用來表示環境資源量的不同:更新頻率快,環境資源相對豐富;更新頻率慢,環境資源相對匱乏,B項正確。通過對比題圖中三條曲線可知,a組為培養基更新時間間隔為3h的實驗組,細菌數量呈J型增長,由此可知其營養和空間條件都是充裕的,C項正確。培養基更新時間間隔為23h時,在培養的初始階段,由于營養和空間條件充裕,因此種群增長也會出現J型增長階段,D項錯誤。4.(2020·天津高三二模)圖1表示某種群數量變化的相關曲線圖,圖2是在理想環境和自然條件下的種群數量增長曲線。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B)A.圖2中曲線X可表示圖1中前5年種群數量的增長情況B.圖1中第15年種群數量最少C.圖1中第10年種群數量最多D.圖2中B點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解析】 據圖1可以看出,該種群在前五年的種群的λ值不變,說明種群的數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數增長,所以該種群在前5年種群數量的變化類型是“J”型增長,而圖2中的曲線X表示種群數量的“J”型增長曲線,因此圖2中曲線X可表示圖1中前5年種群數量的增長情況,A正確;圖1中,10年到20年之間λ<1,則種群數量越來越少,在這30年中,該種群數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B錯誤;圖1中第10年λ值等于1,表示當年種群數量與前一年種群數量相等,10年到20年之間λ<1,則種群數量越來越少,所以圖1中第10年種群數量最多,C正確;圖2中B點時位于種群“S”型增長曲線的K/2處,此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D正確。規律方法:坐標模型中K值確認與λ值變動分析(1)K值確認:K值即“在環境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實際環境中種群數量往往在K值上下波動如圖所示:(2)λ值變動分析:“λ”應為“種群數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數增長,第二年數量為第一年的λ倍,由此,若λ=1,則種群數量不變(穩定);若λ>1,則種群數量增長;λ>1且恒定時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若λ<1,則種群數量下降,如下圖所示:題點3 綜合分析群落的結構和演替5.(2020·全國卷Ⅱ)河水攜帶泥沙流入大海時,泥沙會在入??谟俜e形成三角洲。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3種植物群落類型:①以蘆葦為主的植物群落(生長在淡水環境中),②以赤堿蓬為主的植物群落(生長在海水環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長在陸地環境中)。該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過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順序是(A)A.②①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解析】 由題干信息可知,該處形成三角洲的過程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環境,最先形成的群落應是②以堿蓬為主的植物群落,隨著河水(淡水)的不斷沖刷,此處環境中水中的鹽濃度會逐漸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漸演替為①以蘆葦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帶有泥沙,三角洲處的陸地面積也會有一定的增大,因此會逐漸演替為草甸植物群落,則演替順序為②①③,A正確。6.(2018·江蘇高考)下圖是某處沙丘發生自然演替過程中的三個階段,下列敘述正確的是(D)A.從形成沙丘開始發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階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優勢,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結構C.階段Ⅰ與Ⅱ的沙丘上生長的植物種類完全不同D.階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穩定性最強【解析】 在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草本階段的群落也存在垂直結構;群落演替是指優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階段Ⅰ與Ⅱ的沙丘上的植物種類并非完全不同;階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生物種類最多,營養結構最復雜,自我調節能力最強,所以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穩定性最強。規律方法:“兩看法”判斷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題點1 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7.(2018·海南高考)某地在建設池塘時,設計了如圖所示的食物網,鯽魚和鰱魚生活在不同水層。關于該池塘生態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D)A.鯽魚既是初級消費者又是次級消費者B.消耗等量藻類時,鱖魚的生長量少于鰱魚C.通氣可促進水體中生物殘骸分解為無機物D.藻類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級消費者的能量【解析】 鯽魚既是初級消費者又是次級消費者,A正確;鱖魚的營養級比鰱魚高,消耗等量藻類時,鱖魚的生長量少于鰱魚,B正確;通氣有利于水體中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促進殘骸分解為無機物,C正確;藻類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級消費者的能量,D錯誤。8.(2020·安徽模擬)某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中除分解者外共有五個種群(每個種群只占一個營養級),其能量調查如下表所示:種群甲乙丙丁戊同化量(×102kJ/m2)750200.98500下列對該表數據作出的分析,正確的是(B)A.該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可表示為戊→乙→丙→甲→丁B.當甲與丙無捕食關系時,每相鄰兩營養級之間能量的傳遞效率都相等C.該生態系統中甲的數量增加以后,會導致丙的數量減少,乙的數量增加D.去除甲和丁后,丙增多乙減少【解析】 由題意可知,每個種群只占一個營養級,則五種生物所構成的營養結構應為;若甲與丙無捕食關系,則食物網為,則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依次為===0.14;甲捕食乙、丙,若甲數量增加,則乙、丙的數量減少;除去甲和丁后,則乙、丙的數量先增加、后減少,最后趨于穩定。題點2 理解分析生態系統的功能9.(2019·全國卷Ⅱ)如果食物鏈上各營養級均以生物個體的數量來表示,并以食物鏈起點的生物個體數作底層來繪制數量金字塔,則只有兩個營養級的夏季草原生態系統(假設第一營養級是牧草,第二營養級是羊)和森林生態系統(假設第一營養級是喬木,第二營養級是昆蟲)數量金字塔的形狀最可能是(A)A.前者為金字塔形,后者為倒金字塔形B.前者為倒金字塔形,后者為金字塔形C.前者為金字塔形,后者為金字塔形D.前者為倒金字塔形,后者為倒金字塔形【解析】 夏季草原生態系統中牧草的數量遠多于羊的數量,該生態系統的數量金字塔呈金字塔形;森林生態系統中昆蟲的數量遠多于喬木的數量,該生態系統的數量金字塔呈倒金字塔形,A項正確。10.(2018·海南高考)某同學將一面鏡子豎立在一棵樹旁,該樹上的一只小鳥飛到鏡前,對著鏡子中的“小鳥”憤怒地啄擊撲打。下列關于該事件中信息傳遞的敘述,錯誤的是(D)A.小鳥啄擊撲打的動作本身是一種行為信息B.小鳥的眼睛能夠感受鏡子發出的物理信息C.小鳥把鏡子傳遞的信息當作來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鳥的信息是直接來自非生物的化學信息【解析】 小鳥啄擊撲打的動作本身是一種行為信息;小鳥的眼睛能夠感受鏡子發出的物理信息;小鳥把鏡子傳遞的信息當作來自入侵者的信息;激怒小鳥的信息是直接來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11.(2020·全國卷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包括碳循環和氮循環等過程。下列有關碳循環的敘述,錯誤的是(A)A.消費者沒有參與碳循環的過程B.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環節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環節D.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主要以CO2形式循環【解析】 消費者能通過呼吸作用將有機物中的碳轉化為無機物CO2,釋放到無機環境中,參與了碳循環,A錯誤;生產者的光合作用能將無機環境中的無機碳轉化為含碳有機物,是碳進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徑,因此是碳循環的重要環節,B正確;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將有機物中的碳轉化為無機物釋放到無機環境中,是碳返回無機環境的重要過程,C正確;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環,在生物群落內部的傳遞形式是含碳有機物,D正確。規律方法:巧辨碳循環模式圖中的四種成分(1)??紙D示(2)突破方法①先據雙向箭頭“??”確定“大氣中CO2庫”與“生產者”。②再根據兩者中有“1”個指入箭頭的為“生產者”(如圖甲中A,圖乙中1,圖丙中E),有1個指出箭頭的為“大氣中CO2庫”(如圖甲中B,圖乙中4,圖丙中A)。③最后據食物鏈從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及各生物均最終指向分解者確認各級消費者及分解者(如三個圖中分解者為圖甲中D,圖乙中3,圖丙中C;圖丙中F為初級消費者,D為次級消費者,B為三級消費者)。題點3 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環境保護12.(2018·海南高考)對于一個結構和功能處于恢復過程中的生態系統,下列推論錯誤的是(D)A.適當的物質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態系統的恢復B.隨著生物多樣性的提高,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增強C.恢復后的生態系統,其結構和功能可接近受損前的狀態D.生物多樣性提高后,某營養級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營養級【解析】 適當的物質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態系統的恢復;隨著生物多樣性的提高,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增強;恢復后的生態系統,其結構和功能可接近受損前的狀態;生物多樣性提高,但能量傳遞效率保持不變。13.(2020·山東省高三一模)“海底黑煙囪”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溫熱液活動區,其熱液噴出時形似“黑煙”。此區域是高溫、高壓、沒有陽光和缺乏氧氣的極端環境,卻發現了許多前所未見的生物,包括大得出奇的紅蛤、海蟹、血紅色的管蟲、形狀類似蒲公英的水螅生物、蠕蟲及硫細菌(類似硝化細菌)等許多生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A.該生態系統的能量輸入是這里特殊的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B.當前科學家利用該區域的某些生物研制耐熱酶,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海底黑煙囪”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間關系包括捕食、競爭等D.“海底黑煙囪”中的細菌若移到地面實驗室富氧環境里,其數量會呈“S”型增長【解析】 該生態系統的能量輸入是這里特殊的生產者通過化能合成作用獲得的能量,A錯誤;利用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研制耐熱酶,體現的是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B錯誤;“海底黑煙囪”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如紅蛤、海蟹、管蟲、水螅生物、蠕蟲及硫細菌等生物種間存在捕食、競爭等關系,C正確;“海底黑煙囪”是高溫、高壓、沒有陽光和缺乏氧氣的極端環境,將其中的細菌移到地面實驗室富氧環境里,細菌會死亡,D錯誤。拓展提高: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恢復力穩定性和總穩定性的關系解讀PAGE-1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1屆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專題11生物與環境學案新人教版.doc 2021屆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專題11生物與環境核心素養訓練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1屆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專題11生物與環境高考模擬訓練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