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備考2021】浙江省中考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分層評價專練二1.(2020·紹興)圍繞鑒湖的變遷,某校九(1)班同學搜集了以下資料,進行探究活動,邀你參與。東漢鑒湖(東湖和西湖)示意圖(《紹興市志》)南宋以后山會水系示意圖(《吳越文化論叢》)???1011年,會稽、山陰人口共37876戶,20-59歲男子共39385人;1201年,會稽、山陰人口共72058戶,20-59歲男子共88008人,(摘自《會稽志》)???1119年-1125年,王仲嶷擔任會稽太守,圍湖造田約130平方公里,宋高宗南渡后,政府承認即湖造田的合法性,并以政府的力量推動,鑒湖周回(圍)358里全部填平。(摘編自趙岡、陳鐘毅《中國農業經濟史》)???北宋時期(960年-1127年)與南宋時期(1127年-1276年)比較,鑒湖地區水災與旱突分別增加4倍和11倍。(摘編自周魁一《古鑒湖的興廢及其歷史教訓》)(1)【尋根】東漢時期,為抵御頻發的水早災害,動員民眾開筑鑒湖的太守是誰?(2分)(2)【問因】古代紹興水早災害頻發的氣候原因是什么?聯系上述圖文,說明鑒湖建成對抵御水旱災害的作用。(4分)(3)【明理】綜合上述圖文,請你總結出鑒湖流域變遷中的一個歷史教訓,并運用所學知識加以闡釋。(6分,要求:觀點明確、事理結合、邏輯嚴密)2.制度的變革與創新和國家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陸續滅了六國,采用法家為主、兼蓄并用其他學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的格局。——摘編自韋政通《中國思想史》等材料二:“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李鴻章材料三:1949年以來,新中國在艱辛探索中曲折前行,逐步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1)請指出秦朝政治制度創新舉措一項。并概括材料中秦統治者創新制度所具有的歷史條件。(2)李鴻章在哪一救亡圖存運動期間“練兵、建海軍”?該運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綜合上述信息,談談當前我國要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要性。(要求史論結合,論證嚴密)3.近代中國歷史進程中有若干的轉折。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路徑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歷史可能循著某種路徑發展,歷史條件改變了,發展的路徑也可能改變,這就是歷史發展的轉折。我們可以運用這種理論,來觀察近代中國歷史,可以發現各個不同的歷史轉折。——張海鵬《近代中國歷史進程概說》材料二:1840年的一場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1901年至1920年是近代中國“沉淪”的谷底時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時期。1920年,由于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領導核心,使中國歷史的面貌煥然一新。(1)以1924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為例,論證“歷史條件改變了,發展的路徑也可能改變”。(2分)(2)結合材料二和相關史實分析說明“1901年至1920年的“沉淪”和“上升”。(6分,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密)(3)依據材料二,指出中國歷史的面貌煥然一新的原因是什么?(2分)4.(2020·上虞模擬)始發于武漢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致力于抗擊疫情一線的鐘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訪時說:“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歷史上從來沒有被艱難險阻壓垮過,也必定取得疫情防控斗爭的全面勝利。——習近平▲“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為切斷病毒向外傳播,中國政府采取武漢封城、延長假期、社區防控等一系列非常之舉。▲大美在逆行,眾志才成城。面對疫情,全國緊急馳援湖北、武漢,29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隊等調派330多支醫療隊、41600多名醫護人員馳援匯集疫區。10天迅速建成開設火神山、雷神山等集中收治醫院和方艙醫院。黨員、醫護工作者、人民子弟兵、武漢人民……奮戰在一線,發揮出最強戰斗力。▲中國積極主動與世衛組織合作和交流信息,分享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等重要信息,加強抗病毒藥物和疫苗研發的國際合作。世衛組織總干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表示,中國為控制病毒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抗疫貢獻了中國方案。(1)武漢在我國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圖示,從地理位置的角度加以分析。(2)根據所學知識,列舉兩個20世紀一二十年代的史實,證明“武漢本來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3)綜合上述材料,論述“我們必定取得疫情防控斗爭的全面勝利”的正確性。(該題采用分層賦分)【備考2021】浙江省中考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分層評價專練二【答案】(1)馬臻(2)此區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具有不穩定性,容易發生水旱災害;鑒湖的建成能起到蓄水、灌溉和排澇的功能,從而提高了抗災能力。(3)示例:區域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人口的快速增長、自然資源的短缺、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問題與人類社會的發展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北宋以來,紹興鑒湖流域人口快速增長,耕地需求增加,大規模圍湖造田導致湖泊面積變小,蓄洪能力和供水能力降低,使水旱災害頻發,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所以,只有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才能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2【答案】(1)首創皇帝制度(郡縣制、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亦可)。條件:國家統一;百家爭鳴提供了多種治國學說(2)洋務運動;(利用西方先進的科技),維護清朝統治(3)秦朝首創中央集權制度,鞏固了統治,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中國古代長期堅持和完善中央集權制,有效地鞏固統治,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奠基基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經濟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為戰“疫”勝利提高制度保障;(順應歷史潮流、符合國情、符合人民需要的制度,有利于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洋務運動由于沒有觸及腐朽的封建制度,注定其必然失敗;改革開放前,由于對國情的認識有偏差,發生了一些失誤與挫折(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革),給經濟、政治建設造成巨大損失,影響了國家社會的發展。(不符合歷史潮流,不適應國情的制度,會阻礙國家社會發展;)綜上所述,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3.【答案】(1)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國共實現了第一次合作,這一歷史條件的改變促進了聲勢浩大的國民革命運動,取得了北伐戰爭的勝利,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路徑。(2)1901年至1920年是近代中國“沉淪”的谷底時期,表現為八國聯軍侵華后簽訂了《辛丑條約》,清政府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徹底墮落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北洋軍閥實行黑暗專制統治,國家四分五裂,長年戰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日本強迫中國簽訂“二十一條”等。但同時這個時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時期,表現為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開啟了中國經濟、政治領域近代化的步伐;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讓中華民族的思想獲得解放,這些都是上升的跡象。因此1901年至1920年是近代中國“沉淪”的谷底時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時期。(3)中國共產黨的領導。4.【答案】(1)武漢地處長江和支流的交匯處,通航條件優越,水運發達;武漢地處我國中部地區,與多省相鄰,鐵路交通發達,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2)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北伐戰爭時,在湖北的賀勝橋等地,國民革命軍擊潰了軍閥吳佩孚主力,占領武漢三鎮。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視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全國各族人民為戰勝疫情,眾志成城,弘揚了偉大的中國精神,凝聚起了強大的中國力量;舉全國之力,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面對全球性的危機與難題,中國政府不推諉、不逃避,敢于擔當,積極承擔相應的責任,并貢獻中國智慧,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支持。所以,我們必定取得疫情防控斗爭的全面勝利。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