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 第6章 生物的進化 第三、四節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 第6章 生物的進化 第三、四節

資源簡介

生物的進化(二)
重難點
題型
分值
重點
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計算
選擇題
2-4
隔離與物種形成的關系
協同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難點
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計算
隔離與物種形成的關系
核心知識點一: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和物種的形成
一、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
(一)種群和種群基因庫
1. 種群
(1)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全部個體的集合。種群的三要素:生活在同一區域、同種生物、全部個體的集合。
(2)特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種群中的雌雄個體可以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給后代,因此,種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
2. 種群的基因庫:由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構成。
3. 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值為基因頻率。一個種群中具有某個基因型的個體占全部個體的比值為基因型頻率。
問題探究:如何計算基因頻率呢?
(1)某基因頻率=×100%。
例如:某生物種群由基因型為AA、Aa、aa的個體組成,隨機抽取100個個體,基因型為AA、Aa、aa的個體數為40、50、10, A、a的基因頻率為( )
提示:A%(A的基因頻率)=×100%。即(40×2+50)/100×2=0.65×100%=65%,a的基因頻率為1-65%=35%。
(2)已知基因型頻率計算基因頻率
①常染色體上基因頻率的計算
一對等位基因中某基因的頻率=該基因純合子的基因型頻率+1/2雜合子的基因型頻率。
例如:某植物種群中,AA個體占16%,aa個體占36%,計算A、a的基因頻率?
提示:A%(A的基因頻率)=AA%(AA的基因型頻率)+1/2Aa%(Aa的基因型頻率)。Aa個體所含的比例是1-16%-36%=48%,A的基因頻率=16%+1/2×48%=40%,a的基因頻率=1=40%=60%。
②X染色體上基因頻率的計算
如某種群中基因型有XBXB、XBXb、XbXb、XBY、XbY,
b%(Xb的基因頻率)=×100%。
例如:某校學生中基因型比例為XBXB∶XBXb∶XbXb∶XBY∶XbY=44∶5∶1∶43∶7,則Xb的基因頻率為?
提示:Xb的基因頻率=Xb/(XB+Xb)×100%(因為B、b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Y染色體上沒有)。女性體內有兩條X染色體,因此有兩個此類基因(包括B和b),男性體內只有1條X染色體,因此只有1個此類基因(B或b)。被調查的種群中,Xb=5%+1%×2+7%=14%,XB+Xb=44%×2+5%×2+1%×2+43%+7%=150%,所以,Xb的基因頻率=Xb/(XB+Xb)×100%=14%÷150%×100%≈9.3%。
(3)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計算公式
設A的基因頻率為p,a的基因頻率為q,則p+q=1,(p+q)2=p2+2 pq + q2=1
雄配子
雌配子
A(p)
a(q)
A(p)
AA(p2)
Aa(pq)
a(q)
Aa(pq)
aa(q2)
該公式利用的是遺傳平衡定律,那么遺傳平衡定律的適用條件是怎樣的?
種群非常大、種群中個體間的交配是隨機的并產生后代、沒有基因突變發生、沒有遷入和遷出、不同性狀的個體生存和繁殖的機會是均等的。
例如:在某一個人群中,經調查得知,隱性性狀者為16%,該性狀不同類型的基因型頻率AA、Aa分別是多少?
提示:隱性性狀者為16%,即aa%=16%,則a%=40%。A%=1-40%=60%。因此AA%=60%×60%=0.36,Aa%=2×40%×60%=0.48。
(二)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
1. 可遺傳變異的類型: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其中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統稱為突變。
2. 可遺傳變異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的原因
①可遺傳變異的形成:基因突變產生等位基因,通過有性生殖過程中基因重組,可形成多種多樣的基因型,從而使種群中出現多種多樣可遺傳的變異類型。
②可遺傳變異的結果:只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因為突變和重組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而突變的有利和有害也不是絕對的,往往取決于生物的生存環境。
(三)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
1. 原因:不斷淘汰發生不利變異的個體,選擇保留發生有利變異的個體。比如: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蛾,在沒有污染的樹干上,淺色的數量多,在污染后深色的樹干上,深色的數量多;使用抗生素后,不具有抗性的個體被殺死,具有抗性的個體存活下來。
2. 選擇的對象
①直接作用對象:個體的表型。②最終選擇的對象:決定表型的基因。
3. 選擇的結果
①基因方面:種群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產生后代,種群中相應的基因頻率會不斷提高,控制不利變異的基因頻率會下降。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
②生物性狀方面: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
③生物的進化是生物基因頻率的改變,即只要生物的基因頻率發生改變,該生物就在進化。
易錯點撥:進化中的“定向”與“不定向”
(1)變異是不定向的。(2)自然選擇是定向的。(3)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是定向的。
(4)生物進化是定向的。
二、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1. 物種的概念:能夠在自然狀態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關鍵點:自然狀態下、產生可育后代。即不同的物種不能相互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可育后代。
2. 隔離
(1)概念:不同群體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
(2)常見類型
項目
類型
發生范圍
結果
生殖隔離
不同物種間
①不能相互交配;
②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可育后代
地理隔離
同種生物
使種群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
易錯點撥: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的比較

①圖中A屬于地理隔離,一旦發生某種地質變化,兩個分開的小種群重新相遇,可以再融合在一起。
②圖中B屬于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就保持物種間基因的不可交流性,從而保證了物種的相對穩定。
③地理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量變階段,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質變階段。
3. 新物種的形成過程

除了這種時間很長的漸變式物種形成的方式外,還有爆發式物種形成,是在一個較短時間內完成的,主要起源于個體的染色體變異或遠緣雜交以及染色體加倍等,如六倍體普通小麥的形成。
歸納總結:物種形成與生物進化的比較
項目
物種形成
生物進化
標志
生殖隔離出現
基因頻率改變
變化后生物和原來生物的關系
新物種形成,生殖隔離,質變,屬于不同的物種
生物進化,基因頻率改變,量變,仍屬于一個物種
聯系
(1)生物進化不一定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2)新物種一旦形成,則說明生物肯定進化了
易錯點撥:
(1)進化取決于種群基因頻率是否發生改變。只要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改變,生物就一定發生了進化。
(2)物種形成取決于是否形成生殖隔離。
①進化是量變,進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種。
②物種形成是質變,新物種形成一定發生了進化。
(3)新物種形成不一定經過地理隔離,但不管哪種方式都需要達到生殖隔離才能完成新物種的形成。

例題1 若某種群中原本只存在基因型為Aa的個體,由于外界因素的改變,該種群被分割成甲、乙兩個種群,如圖表示分割后的兩個種群中A基因的基因頻率變化情況。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T時刻甲、乙種群中雜合子的基因型頻率相同
B. T時刻將甲、乙種群混合后,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0.5
C. 甲、乙種群均未發生進化
D. 環境通過對基因型的選擇影響基因頻率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擦基因頻率的計算以及影響基因頻率的因素,難度較大。雜合子的基因頻率=2×A基因的頻率×a基因的頻率,所以T時刻甲、乙種群中雜合子的基因型頻率相同,A正確;由于甲、乙兩個種群不一定一樣大,所以不能判斷混合后的種群基因頻率,B錯誤;兩個種群基因頻率均有改變,故均發生了進化,C錯誤;環境通過對表型的選擇影響基因頻率,D錯誤。

例題2 下圖表示我國黃河兩岸a、b、c、d 這4個物種及其演化關系的模型,請據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由a物種進化為b、c兩個物種經歷了從地理隔離到生殖隔離的過程
B. 黃河北岸的b物種遷到黃河南岸后,不與c物種進化為同一物種,內因是種群的基因庫不同,外因是存在地理隔離
C. c物種的種群基因頻率發生了變化,則該物種一定在進化
D. 判斷d物種和b物種是否為不同物種的方法是觀察兩者能否自由交配并產生可育后代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隔離與物種的形成,難度較大。a物種進化為b、c兩個物種經歷了從地理隔離到生殖隔離的過程,A正確;b物種遷到黃河南岸后,與c物種之間不存在地理隔離,B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了變化,C正確;是否存在生殖隔離是判斷d物種和b物種是否屬于兩個物種的依據,D正確。
核心知識點二: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一、協同進化
1. 含義:指生物的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
例如:①某種蘭花具有細長的花矩某種蛾類具有細長的吸管似的口器。
②羚羊的奔跑速度加快,獵豹的奔跑速度加快。
③地球上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所以那時生物的呼吸類型只能是無氧呼吸;當地球上出現了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以后,才使大氣中有了氧氣,這就為好氧生物的出現創造了前提條件。
2. 協同進化的原因: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選擇和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

二、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1. 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2. 生物多樣性的原因
(1)根本原因:基因(DNA分子結構)的多樣性。不同DNA分子中脫氧核苷酸的數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決定了DNA分子結構的多樣性。
(2)直接原因:蛋白質的多樣性。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和體現者。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和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四個因素決定了蛋白質的多樣性。
(3)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生物的多樣性是多種多樣的環境對生物的不定向變異進行定向選擇的結果。
3. 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之間的聯系

遺傳(基因)多樣性是形成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基礎,反過來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又影響遺傳(基因)多樣性。
4. 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過程
①35億年前:古細菌出現;
②15億年前:主要是藍細菌和細菌;
③真核生物出現以后,出現了有性生殖,實現了基因重組,增強了生物變異的多樣性,生物進化的速度明顯加快,多細胞植物和動物的種類不斷增多;
④5.4億-5億年前:海洋中有大量的無脊椎動物爆發式形成,這就是寒武紀大爆發;
⑤4億年前:形成原始陸生植物(主要是蕨類植物)、原始兩棲類;
⑥陸地上復雜的環境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鳥類、哺乳類等成為地球上的優勢類群。
由此可以看出生物進化的總趨勢為:簡單→復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異養→自養,無氧→有氧,原核生物→真核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無性生殖→有性生殖。

三、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進而通過隔離形成新的物種;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協同進化的過程;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
(2)中性突變學說:大量的基因突變是中性的,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是中性突變的逐漸積累,而不是自然選擇。
(3)間斷平衡學說:物種形成并不都是漸變的過程,而是物種長期穩定與迅速形成新種交替出現的過程。
在這些理論中,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進化理論比其他學說的影響要廣泛和深遠,它仍然是以后各個方面研究的基礎,生物進化理論不會停滯不前,而是在不斷發展。
例題1 協同進化就是“生態的舞臺,共同的表演”,下列關于協同進化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協同進化可發生在不同物種之間
B. 協同進化可發生在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
C. 獵豹與斑馬之間的“軍備競賽”實現了二者的協同進化
D. 研究協同進化無法預測某物種的存在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協同進化,難度中等。協同進化可發生在不同物種之間,也可發生在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A、B正確;獵豹與斑馬之間的“軍備競賽”淘汰了二者中的老、弱、病、殘等個體,實現了二者的協同進化,C正確;研究協同進化可預測某物種的存在,如達爾文根據某種蘭花具有細長花矩而預測出為其傳粉的某種昆蟲應具有吸管似的口器,D錯誤。

例題2 有關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長期自然選擇和協同進化的結果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B. 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
C. 不同的物種及其所包含的基因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
D. 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并加速了生物進化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生物多樣性與協同進化,難度中等。長期自然選擇和協同進化的結果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形成,A正確;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B錯誤;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C錯誤;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基因重組只是生物變異的來源之一,D錯誤。
(答題時間:30分鐘)
1. 下列與種群有關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一片樹林中的全部獼猴是一個種群
B. 基因型頻率是指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種基因型的個體在種群中所占的比值
C. 一個種群的基因庫在代代相傳中得以保持和發展
D. 種群的基因頻率是恒定不變的
2. 下列關于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與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的改變說明物種在不斷進化
B. 色盲患者中男性數量大于女性,說明男性群體中色盲基因的頻率大于女性群體
C. 基因型為Aa的個體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體中,A基因的頻率大于a基因的頻率
D. 一個種群中,控制相對性狀的等位基因的頻率之和、基因型頻率之和都為1
3. 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屬于可遺傳的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B. 在生物的生存斗爭中,失敗的個體會被淘汰,這不利于生物的進化
C. 自然選擇的方向和環境發展的方向之間沒有明確的因果關系
D. 在穩定的生態系統中,種群的基因頻率不會改變
4. 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研究生物進化歷程的主要依據是化石,消費者的出現明顯加快了生物進化的速度
B.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生物個體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C. 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一定會導致生物的進化,地理隔離的形成標志著新物種的產生
D. 狼和兔奔跑力的提高是兩者協同進化的結果,漫長的協同進化逐漸形成生物多樣性
5. 大約一萬年前,某大峽谷中的松鼠被一條河流分隔成兩個種群,兩個種群現在已經發生了明顯的分化,過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地球上新物種的形成都必須先經歷a過程
B. b過程的實質是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
C. ①~⑥只能表示物種形成過程中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
D. 品系1和品系2種群基因庫出現了較大差異,立刻形成物種1和物種2
6. 下圖表示小鼠原種進化為某種小鼠新種的過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某個小鼠有利變異的產生一定能引起該小鼠種群發生進化
B. X表示突變和基因重組,它們與環境共同影響生物的性狀
C. Y使該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D. Z表示隔離,阻斷了種群間的基因交流,進而形成新物種
7. 下列有關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形成新物種是生物進化的實質
B. 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就標志著新物種的產生
C. 環境條件保持穩定,種群的基因頻率不會發生變化
D. 二倍體西瓜經秋水仙素處理形成四倍體西瓜,四倍體西瓜不是新物種
8. 下列關于捕食者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少的物種
B.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
C. 捕食者的存在往往導致被捕食者的滅絕
D. 捕食者的存在可導致部分被捕食者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
9. 某地大白菜農田蝸牛危害嚴重,農民起初噴灑殺蟲劑R控制蟲害,但幾年后效果不明顯,于是通過放養青蛙來控制害蟲,如圖是幾年中蝸牛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1)拉馬克認為,生物各種適應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_____兩個方面的觀點,若用其觀點分析蝸牛抗藥性的出現,則蝸牛抗藥性變異產生于殺蟲劑R使用________(填“前”或“后”)。若用達爾文的觀點分析,蝸牛抗藥性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的結果。
(2)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蝸牛從A點到B點發生了進化,其原因是_________。從________點開始,農民開始放養青蛙控制害蟲。
(3)蝸牛還能被一些鳥類捕食。蝸牛殼上有條紋與無條紋的性狀是由一對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研究人員調查了某地區的1 000只蝸牛,對存活的個體數和被鳥捕食后剩下的蝸牛空殼數進行統計,得到的數據如表所示。
有條紋(顯性)
無條紋(隱性)
合計
存活個體數
178
211
389
空殼數
332
279
611
合計
510
490
1 000
在這1000只蝸牛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____________。如果Aa的基因型頻率為32%,則a的基因頻率為________。由表中數據可推斷,經多個世代后,該種群中______________(填“有條紋”或“無條紋”)基因的頻率將會增大。
10. 已知某地區蝗蟲的抗藥性(A)對不抗藥性(a)為顯性,如圖表示該地區蝗蟲進化的基本過程,圖中X、Y、Z表示生物進化中的基本環節,請據圖分析回答:
(1)圖中X、Y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該地區蝗蟲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該地區蝗蟲的______________。
(3)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是指不同種群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________的現象,蝗蟲新種產生必須要有______________。
(4)該地區蝗蟲群體中基因型AA的個體占20%,基因型aa的個體占50%。倘若經過人工噴灑農藥,不抗藥的蝗蟲全部被殺滅,抗藥的蝗蟲自由交配一代后,子代中aa基因型頻率為________,此時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______________,經這種選擇作用,該種群是否發生了進化? 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D 解析:本題考查種群以及基因頻率,難度中等。一片樹林中的全部獼猴是一個種群,A正確;種群的基因型頻率是指某種基因型的個體在種群中所占的比值,B正確;種群中的個體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通過交配、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遞給后代,因此種群中的個體雖然一代代死亡,但是基因能在代代相傳中保留、發展下去,C正確;可遺傳的變異、自然選擇等可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改變,D錯誤。
2. D 解析:本題考查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與生物進化,難度較大。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而不是基因型頻率的改變,A錯誤;色盲患者中男性數量大于女性,是因為男性X染色體上只要攜帶色盲基因就會患色盲,并不能說明男性群體中色盲基因的頻率大于女性群體,B錯誤;在不發生突變、自然選擇、遷移等情況下,基因型為Aa的個體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體中,A基因的頻率等于a基因的頻率,C錯誤;一個種群中,控制相對性狀的等位基因的頻率之和、基因型頻率之和都為1,D正確。
3. A 解析:本題考查生物的進化,難度中等。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A正確;在生存斗爭中,失敗的個體會被淘汰,有利于生物更好地適應環境,有利于生物的進化,B錯誤;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經過自然選擇保留下來的個體是適應環境的,C錯誤;在穩定的生態系統中,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等因素的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改變,D錯誤。
4. D 解析:本題考查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物種形成以及協同進化,難度較大。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先后順序反映生物的進化歷程,可作為研究生物進化的主要依據,有性生殖生物的出現加快了生物進化的速度,A錯誤;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B錯誤;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C錯誤;捕食者(狼)與被捕食者(兔)奔跑力的提高是兩者協同進化的結果,生物與生物或生物與環境間共同發展、協同進化,增加了生物的多樣性,D正確。
5. B 解析:本題考查物種的形成過程,難度中等。圖中a過程表示地理隔離使原種群分成了兩個不同的種群甲和乙,物種的大爆發不是通過上述途徑形成的,A錯誤;b過程表示自然選擇,它會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B正確;①②③④⑤⑥表示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原材料,C錯誤;品系1和品系2還是同一物種,要經過長期的進化產生生殖隔離后,才能形成物種1和物種2,D錯誤。
6. A 解析:本題考查生物的進化和物種的形成,難度中等。突變的有害或有利取決于生物生存的環境,當某個小鼠產生有利變異,則該有利變異可能會逐漸積累,但不一定會引起該小鼠種群發生進化,A錯誤;因為小鼠原種通過X過程后表現出不同性狀,說明X代表可遺傳變異,可遺傳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可遺傳變異與環境共同作用影響生物的性狀,B正確;生物進化的3個環節是可遺傳變異、自然選擇和隔離,所以X表示可遺傳變異,Y表示自然選擇,Z表示隔離,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C正確;隔離阻斷了種群間的基因交流,進而形成新物種,D正確。
7. B 解析:本題考查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難度中等。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A錯誤;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環節,是物種形成的標志,B正確;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隨機發生的,所以即使環境沒有改變,也可能會發生基因突變而導致基因頻率發生改變,同時個體的遷入和遷出同樣會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C錯誤;四倍體西瓜與二倍體西瓜存在生殖隔離且可育,屬于新物種,D錯誤。
8. B 解析:本題考查協同進化,難度中等。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A錯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B正確;捕食者的存在一般不會導致被捕食者的滅絕,否則捕食者失去食物來源也將滅絕,C錯誤;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可避免部分被捕食者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D錯誤。
9.(1)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 后 自然選擇 (2)從A到B殺蟲劑R的使用會使蝸牛種群中抗藥性基因頻率上升,種群基因頻率發生改變 C (3)49% 65% 無條紋
解析:本題考查拉馬克進化理論的觀點、自然選擇學說以及基因頻率的計算,難度較大。
(1)拉馬克認為生物各種適應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若用其觀點分析蝸牛抗藥性的出現,則蝸牛抗藥性變異產生于殺蟲劑R使用后。若用達爾文的觀點分析,蝸牛抗藥性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2)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發生改變,從A到B殺蟲劑R的使用會使蝸牛種群中抗藥性基因頻率上升,故蝸牛從A點到B點發生了進化。從C點開始,蝸牛種群密度開始下降,是因為農民開始放養青蛙控制害蟲引起的。
(3)由題意可知,無條紋是隱性性狀,基因型為aa。由表格信息可知,aa的基因型頻率是490÷1000=49%,Aa=32%,則a的基因頻率為:49%+1/2×32%=65%。由表中數據可推斷,五條紋存活個體數更多,經多個世代后,該種群中無條紋基因的頻率將會增大。
10.(1)突變和基因重組(可遺傳的變異) 自然選擇 (2)種群 基因庫 (3)(自由)交流 生殖隔離 (4) 9% 70% 是 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了改變
解析:本題考查生物的進化、物種的形成以及基因頻率的計算,難度較大。
圖中X表示可遺傳變異、Y表示自然選擇、Z表示隔離,這三者是生物進化中的基本環節,自然選擇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現型,保存有利性狀,淘汰不利性狀,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蝗蟲原種和蝗蟲新種是兩個物種,不能進行基因交流。
(1)根據分析可知,圖中X是可遺傳變異,包括突變和基因重組,可遺傳變異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Y是指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2)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該地區蝗蟲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該地區蝗蟲的基因庫。
(3)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是指不同種群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所以蝗蟲新種產生必須要產生生殖隔離。
(4)該地區蝗蟲群體中基因型AA的個體占20%,基因型aa的個體占50%。則基因型Aa的個體占30%,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20%+1/2×30%=35%,a的基因頻率為1-35%=65%。倘若經過人工噴灑農藥,不抗藥的蝗蟲(aa)全部被殺滅,則種群中只剩AA和Aa兩種基因型,比例為2:3,該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3/5×1/2=3/10,A的基因頻率為7/10,抗藥的蝗蟲自由交配一代后,子代中aa基因型頻率為3/10×3/10=9%,自由交配的過程中基因頻率不變,故此時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仍為7/10,由于經這種選擇作用后,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了改變,所以種群發生了進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阳县| 定兴县| 西贡区| 张家口市| 砚山县| 西青区| 深水埗区| 上林县| 光泽县| 买车| 乐至县| 沭阳县| 连南| 将乐县| 井研县| 那曲县| 通榆县| 栖霞市| 桃源县| 洛阳市| 凭祥市| 绵竹市| 三穗县| 黄平县| 秭归县| 襄汾县| 横山县| 沅陵县| 孙吴县| 沾益县| 天台县| 海原县| 马鞍山市| 佛学| 永顺县| 渝中区| 晋城| 浑源县| 涞水县| 孟连| 应用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