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胞生活的環境 重難點 題型 分值 重點 內環境的組成以及關系 選擇題 1-2 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 內環境的功能 難點 內環境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 核心知識點一:內環境的組成與功能 一、單細胞生物的生活 單細胞生物由一個細胞構成,如草履蟲、變形蟲等,它們直接從生活的環境獲取生存所需要的養料和氧氣,并把代謝廢物直接排到生活的環境中。 問題探討:我們身上的各種細胞能否像草履蟲一樣從外界水中直接獲取營養物質呢? 提示:組成我們身體的絕大多數細胞沒有直接和外界環境接觸,不能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多細胞生物的這些細胞怎樣進行物質交換呢? 二、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1. 體液與內環境 體內含有的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統稱為體液,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細胞內液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其中的細胞質基質是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細胞核是細胞遺傳和代謝的控制中心;細胞外液又稱內環境,存在于細胞外,約占1/3,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三者共同構成機體內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細胞外液是針對于細胞內液而言,內環境是針對于個體生活的外界環境而言,兩種說法只是針對不同的方面,采用不一樣的表示方法。 2. 細胞外液(內環境) 圖中A為組織細胞,B為組織液,C為血漿,D為淋巴。 (1)血漿 血液存在于血管中,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根據圖中血液和血漿的關系可以看出兩者的差異,各種血細胞就生活在血漿中,血細胞通過血漿進行物質交換,因此血漿是血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 (2)組織液 組織液是存在于組織細胞間隙的液體,又叫組織間隙液,是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它主要由血漿通過毛細血管壁滲出到細胞間隙形成,大部分物質能夠被重新吸收回血漿。組織液為組織細胞提供營養物質,細胞的代謝產物透過細胞膜進入組織液。 問題探討:組織液、血漿、細胞內液三者有怎樣的關系?運輸了哪種物質? 提示:血漿是血液的組成部分,血液循環的作用是向細胞運輸營養物質,帶走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組織液在其間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3)淋巴 淋巴又稱淋巴液,存在于淋巴管中,其中有大量的淋巴細胞等,淋巴細胞可以協助機體抵御疾病,對于這些細胞來說,淋巴液是它們直接生活的環境。淋巴液由一部分組織液經毛細淋巴管壁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最終匯入血漿。 問題探討:圖中如何判斷血管和淋巴管呢? 提示: 總結歸納:內環境三種成分的轉化關系: 問題探討:如何確定圖甲、圖乙的各種成分? 方法: 甲圖中A、B、C、D分別是: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淋巴;乙圖中A、B、C、D分別是:組織液、血漿、淋巴、細胞內液。 問題探討:不同細胞的內環境只有一個嗎? 提示:血細胞的內環境為血漿,組織細胞的內環境為組織液,淋巴細胞的內環境為淋巴。 還有一些特殊的細胞:毛細血管壁細胞的內環境是組織液和血漿,毛細淋巴管壁的內環境是組織液和淋巴。 同學們想一下?胃壁細胞、小腸上皮細胞的內環境是不是也是兩個呢? 不是,這兩種細胞的一側是組織液,一側是消化液,消化液在消化道內,消化道不屬于內環境,而是特殊的外界環境。像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淚腺等有孔道與外界相通的結構中的液體應視為外部環境。體內的一些液體如尿液、淚液、消化液(胃液、腸液、胰液等)、汗液等不是細胞外液。 例題1 下列細胞生活的內環境表述正確的是( ) A. 草履蟲的內環境是生活的水環境 B. 血漿中的水來自淋巴、組織液和消化液 C. 毛細血管壁細胞生活的內環境是血液和組織液 D. 小腸絨毛上皮細胞生活的內環境是消化液和組織液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細胞生活的內環境,難度中等。草履蟲為單細胞生物,沒有內環境,A錯誤;血漿可以和組織液相互滲透,消化道的水分可以經過吸收而進入血漿中,淋巴可以回流到血漿中去,因此血漿中的水可以來自淋巴、組織液和消化液,B正確;毛細血管壁細胞的內環境是血漿和組織液,不是血液,C錯誤;消化液存在于消化道,不屬于內環境,D錯誤。 例題2 如圖為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模式圖,在①~⑤中應當用雙向箭頭表示的有幾處( ) A. 1處 B. 2處 C. 3處 D. 4處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內環境各成分之間物質的交換,難度中等。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間可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組織液和細胞內液、組織液和血漿間可相互滲透,故在圖中①~⑤處應當用雙箭頭表示的有①④⑤,C正確。 核心知識點二: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 一、內環境的成分 1. 血漿的化學組成 營養物質:水(主要)、無機鹽、蛋白質(血漿蛋白、纖維蛋白 原、抗體等)、脂質、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維生素等; 代謝廢物:尿酸、尿素等; 氣體成分:氧氣、二氧化碳; 調節物質:調節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如胰島素等。 2. 內環境各組分之間的成分并不完全相同 組織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于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很多,而淋巴和組織液中蛋白質含量較少。細胞外液本質上是一種鹽溶液,類似于海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 不屬于內環境的組成成分 a. 細胞內液中的物質:如血紅蛋白、呼吸酶、解旋酶等 b. 細胞膜上的物質:如載體蛋白、糖蛋白、受體 c. 外界環境中的物質:如消化液(酶)、淚液、汗液、尿液等 二、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1. 滲透壓 (1)滲透壓是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溶質微粒越多,即溶液濃度越高,對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滲透壓越高;反之,溶液滲透壓越低。 (2)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90﹪以上來源于Na+和CL-。特別注意,Na+在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上起決定作用,K+在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上起決定作用。這是判斷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的一個重要依據。 (3)在37℃時,人體血漿滲透壓為770 kPa。正常情況,細胞內液與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當,維持細胞正常的形態與功能;0. 9%的生理鹽水、5%的葡萄糖溶液濃度與血漿滲透壓大致相等,故稱為等滲溶液。 問題探討:輸入“等滲溶液”尿量不變還是增加呢? 提示:在臨床上通常采用質量分數為5%的葡萄糖溶液或質量分數為0. 9%的NaCl溶液(均為等滲溶液)為患者進行輸液,而輸液后患者均有尿量增加的現象,其原因如下: (1)若輸入的是質量分數為5%的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會被細胞利用,細胞外液滲透壓會降低,而多余的水分則可通過泌尿系統排出體外,即“尿量增加”。 (2)若輸入的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生理鹽水),由于生理鹽水為血漿的等滲溶液,因此,輸入生理鹽水后血漿的滲透壓不變,但輸入生理鹽水會使人體血漿的總量增加,此時,可通過泌尿系統排出多余的水和鈉鹽。 (3)組織間隙中積聚的組織液過多將導致組織水腫,其引發原因: 2. 酸堿度 (1)正常人的血漿近中性,pH為7. 35-7. 45,能保持穩定。 (2)保持血漿pH穩定主要與血漿中的緩沖物質有關,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3. 溫度 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 三、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內環境是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相關過程如圖所示: 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系統的參與,如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循環系統,機體的各個部分正常運行和協調一致,共同保證內環境與外界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順利進行。 例題1 下表是人體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中的部分物質含量的測定數據。下列相關說法中,錯誤的是( ) 成分(相對含量) Na+ K+ Cl- HCO 蛋白質 ① 142. 00 5. 00 103. 00 27. 00 16. 00 ② 147. 00 4. 00 114. 00 30. 00 1. 00 ③ 10. 00 143. 00 25. 00 11. 00 47. 00 A. ①是血漿,其蛋白質含量減少會導致組織水腫 B. ②與③的成分差異與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有關 C. ③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和K+,可判斷是細胞內液 D. ①②的pH能夠保持穩定是因為HCO3﹣含量較多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內環境的成分,難度中等。細胞內液的蛋白質含量明顯高于細胞外液,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其中血漿與淋巴和組織液的主要區別是血漿中蛋白質含量較高,因此表中③是細胞內液,①是血漿,②是組織液或淋巴。血漿中蛋白質含量減少會導致滲透壓降低,引起組織液增多,進而導致組織水腫,A正確;②為細胞外液,③為細胞內液,兩者的成分差異與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有關,B正確;③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和K+,可判斷是細胞內液,C正確;①②為細胞外液,細胞外液的pH能夠保持穩定是因為含有緩沖物質,D錯誤。 例題2 如圖為肌細胞與環境的物質交換關系。X、Y、Z表示細胞外液的三種組成成分,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 A. 若Y中的蛋白質含量增多,則Y的滲透壓會升高 B. 若Y中的蛋白質含量減少,則X的含量會增加 C. X中的蛋白質含量高于Y D. 淋巴細胞的內環境是Y、Z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細胞的內環境、內環境的成分以及理化性質,難度中等,從圖中各種成分之間的關系可判斷,X是組織液,Y是血漿,Z是淋巴。A、若Y中的蛋白質含量增多,則Y的滲透壓會升高,A正確;B、若Y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減少,則X組織液的含量會增加,B正確;C、X、Y、Z分別代表組織液、血漿、淋巴,三者之間的主要差別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C錯誤;D、淋巴細胞的內環境是Y血漿、Z淋巴,D正確。 (答題時間30分鐘) 1. 下列有關人體內環境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組織細胞的內環境是②,血細胞的內環境是① B. 圖中②是血漿,內含葡萄糖、血漿蛋白和激素等成分 C. 圖中③與①最主要的區別是③中的蛋白質含量較少 D. 圖中④是細胞生存的液體環境,又稱細胞外液 2. 下圖是人體某組織結構示意圖,①②③④分別表示人體內不同部位的液體。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人體的內環境是由①②③④組成的 B. ②中含激素、血紅蛋白、乳酸、CO2等物質 C. 某人長期營養不良,則會引起③液和①液的減少 D. ④的有氧呼吸產物可進入組織液經血漿運輸 3. 下列屬于人體內環境以及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組織液和淋巴 ②血漿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島素 ④激素、呼吸酶、氨基酸 ⑤喝牛奶進入胃中 ⑥口服抗菌藥物 ⑦肌肉注射的青霉素 A. ②③⑦ B. ①②③⑦ C. ①②③⑦ D. ①②③⑥⑦ 4. 下列關于內環境的理化性質,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主要包括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 B. 細胞外液滲透壓90%以上來源于Na+和Cl- C. 人的體溫在一日內保持不變是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D. 正常人血漿pH保持穩定與HCO3-、HPO42-等離子有關 5. 某同學給健康實驗兔靜脈滴注0. 9%的NaCl溶液(生理鹽水)20 mL后,會出現的現象是( ) A. 輸入的溶液會從血漿進入組織液 B. 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分別增加10 mL C. 細胞內液Na+的增加遠大于細胞外液Na+的增加 D. 輸入的Na+中50%進入細胞內液,50%分布在細胞外液 6. 如圖表示人體內的細胞與細胞外液和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示意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①②③分別代表血漿、淋巴和組織液,三者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 B. 當人體蛋白質長期供應不足時,①③等處的滲透壓會降低 C. ①中含有的成分有血紅蛋白、抗體、激素、氧氣、水、無機鹽等 D. 無氧呼吸產生并釋放到①中的乳酸由緩沖物質中和,以維持內環境pH相對穩定 7. 如圖表示人體皮下的組織,b、c、d表示細胞外液。下列因素中,可能引起b液增多的是( ) ①c周圍的管壁破損 ②長期蛋白質營養不足③淋巴管阻塞 ④腎炎導致血漿蛋白丟失 A. 只有①②③ B. 只有②③ C. 只有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8. 下列關于人體組織液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血漿中的葡萄糖可以通過組織液進入骨骼肌細胞 B. 肝細胞呼吸代謝產生的CO2可以進入組織液中 C. 組織液中的O2可以通過自由擴散進入組織細胞中 D. 運動時,丙酮酸轉化成乳酸的過程發生在組織液中 9. 根據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1)此圖表示了細胞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其中毛細血管管壁細胞生活的具體內環境是______(填標號)。 (2)血漿、組織液和淋巴三者之間既有密切關系,又有一定區別。一般情況下,②與③成分上的主要區別是____________。 (3)正常人②內的pH通常維持在_________之間,直接起調節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_物質。 (4)若某人長期營養不良,血漿中蛋白質降低,圖中哪一部分的液體會增多[ ]_________,其結果將會引起組織水腫。 10. 如圖是胰腺組織局部結構模式圖,請據圖回答有關問題: (1)ABC三者共同構成了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這個液體環境稱為________。 (2)正常情況下,圖中 ________(填字母)中的CO2濃度最高。 (3)一般情況下,B液與A液成分上的主要區別是A中________含量較少。 (4)若某人長期營養不良,血漿中蛋白質含量降低,會引起圖中_______增多,其結果是將會引起___________。 (5)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會引起內環境pH明顯下降,原因是圖中(B)_______內存在著_________物質。 1. B 解析:本題考查內環境的組成以及成分,難度中等。①為血漿,是血細胞的內環境,②為組織液,為組織細胞的內環境,A正確、B錯誤;血漿和淋巴的成分相似,不同點是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C正確;④是細胞生存的液體環境,為內環境,又稱細胞外液,D正確。 2. D 解析:本題考查內環境的成分,難度中等。分析圖示可知:①為淋巴,②為血漿,③為組織液,④為細胞內液,內環境是指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即由①②③組成,A錯誤;②(血漿)中含激素、乳酸、CO2等物質,但不含血紅蛋白,因為血紅蛋白存在于紅細胞內,B錯誤;某人長期營養不良,會導致血漿蛋白濃度降低,進而會引起③液和①液的增加,C錯誤;④的有氧呼吸產物CO2可進入組織液,經血漿運輸,D正確。 3. A 解析:本題考查內環境的組成以及成分,難度中等。血液不屬于內環境,血液中的血漿是內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①錯誤;血漿蛋白、O2和葡萄糖都是內環境的組成成分,②正確;葡萄糖、CO2和胰島素都是內環境的組成成分,③正確;呼吸酶在細胞內,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④錯誤;胃直接與外界環境相通,所以胃內的物質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⑤錯誤;口服抗菌藥物后進入消化道,消化道直接與外界環境相通,不屬于內環境,⑥錯誤;肌肉注射青霉素直接進入組織液,組織液是內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⑦正確。綜上所述,②③⑦符合題意, A正確,B、C、D錯誤。 4. C 解析:本題考查內環境的理化性質,難度中等。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是內環境理化性質的三個主要方面,A正確;細胞外液的滲透壓90%以上來源于Na+和Cl-,B正確;人的體溫在一日內保持相對穩定,并不是固定不變的,一般維持在37℃左右,體溫維持穩定是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C錯誤;血漿PH能夠保持穩定,與它含有緩沖物質有關,如含有HCO3-、HPO42-等離子,D正確。 5. A 解析:本題考查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的關系,難度中等。組成內環境的血漿與組織液之間可以相互交換物質,靜脈滴注的生理鹽水中的水和無機鹽離子可以從血漿通過毛細血管壁進入組織液,A正確;正常機體可以通過調節維持穩態,靜脈滴注生理鹽水,機體可以通過泌尿系統把一部分水和無機鹽排出體外,B錯誤;在細胞外液的各種無機鹽離子中,含量占有明顯優勢的是鈉離子和氯離子,因此靜脈滴注生理鹽水中的鈉離子主要留在細胞外液中,故C、D錯誤。 6. C 解析:本題考查內環境各成分的關系,難度中等。①與③相互滲透,且③可以形成②,因此①是血漿,②是淋巴,③是組織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A正確;人體蛋白質長期供應不足時,血漿滲透壓降低,大量的水通過毛細血管壁進入組織液,組織液的滲透壓降低,B正確;血漿中不含血紅蛋白,C錯誤;無氧呼吸產生并釋放到①中的乳酸由緩沖物質中和,以維持內環境pH相對穩定,D正確。 7. D 解析:本題考查組織水腫的原因,難度中等。由圖可知b是組織液,c是血漿,d是淋巴,血漿周圍的管壁破損,會導致血漿中的蛋白質流出,組織液滲透壓增大,出現組織水腫,①正確;長期蛋白質營養不足導致血漿滲透壓低,會出現組織水腫,②正確;淋巴管阻塞導致組織液不能滲入淋巴,會導致組織水腫,③正確;腎炎導致血漿蛋白丟失會導致水分流向組織液,出現組織水腫,④正確。因此D正確。 8. D 解析:本題考查內環境的成分以及轉化,難度中等。血漿中的葡萄糖通過毛細血管壁細胞進入組織液,再通過組織液進入全身各處的細胞,包括骨骼肌細胞,A正確;肝細胞生存的內環境是組織液,因此其代謝產生的CO2以自由擴散的方式進入到組織液中,B正確;氧氣通過血紅蛋白被輸送到全身各處的組織液,再通過自由擴散的方式從組織液進入組織細胞中,C正確;運動時,丙酮酸轉化成乳酸的過程屬于無氧呼吸的過程,發生在細胞質基質中而不發生在組織液中,D錯誤。 9. (1)②③ (2)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質,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質 (3)7. 35~7. 45 緩沖 (4)③組織液 解析:本題考查細胞的內環境、內環境的成分以及理化性質。 分析題圖可知,①是組織細胞,②是血漿,③是組織液,④是淋巴,⑤是紅細胞,A是毛細血管的動脈端,B是毛細血管的靜脈端。 (1)毛細血管壁生活的內環境是血漿和組織液,即圖中的②③。 (2)②是血漿,③組織液,血漿中含大分子蛋白質,組織液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質。 (3)正常人血漿pH通常維持在7. 35~7. 45之間,直接起調節作用的是血液中的碳酸氫鈉和磷酸氫鈉等緩沖物質。 (4)若某人長期營養不良,血漿中蛋白質降低,血漿滲透壓下降,從血漿滲透到組織液中的水分增加,組織液③含量增加而導致組織水腫。 10. (1)內環境 (2)D (3)蛋白質 (4)組織液 組織水腫 (5)血漿 緩沖 解析:本題考查內環境、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難度中等。 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圖示為胰腺組織局部結構模式圖,其中A液為組織液,是組織細胞直接生存的環境;B液為血漿,是血細胞直接生存的環境;C液為淋巴,是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直接生存的環境;D液為細胞內液。 (1)根據分析可知:A液為組織液,B液為血漿,C液為淋巴,三者共同構成內環境。 (2)細胞有氧呼吸產生CO2,所以正常情況下,圖中D液中的CO2濃度最高。 (3)與A組織液和C淋巴相比,B血漿中蛋白質含量相對較多,即A中蛋白質要比B少。 (4)若某人長期營養不良,血漿中蛋白質含量降低,導致血漿滲透壓降低,組織回流受阻,引起圖中組織液A增多,其結果是將會引起組織水腫。 (5)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會引起內環境中pH明顯下降,原因是圖中(B)含有緩沖物質,食用酸性物質后,可與緩沖物質中的堿性物質反應,從而使pH值基本不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