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0-2021學年度第二學期 政治 學科導學案 七年級 班級 小組 姓名________ 授課人 課題 3.2青春有格 一、學習目標(識記) 【時間設置:2分鐘】 1.知道“行己有恥”“止于至善”的內涵和要求。 2.增強對“行己有恥”“止于至善”的理解能力和辨別能力,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 3.認同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公民意識和法治觀念。 二、學習的重難點【時間設置:1分鐘】 重點:“行己有恥”“止于至善”的內涵和要求。 難點:堅持最低底線與追求最高人生境界的處理。 三、學法指導【時間設置:1分鐘】 自主閱讀、獨立思考、討論展示、總結歸納。 四、導學過程 (一)導學預習【時間設置:10分鐘】 1.什么是“行己有恥”?(內涵) 2.“行己有恥”對我們有何要求?(不用寫,書上勾畫) 什么是“止于至善”?(內涵) 4.如何踐行“止于至善”?(不用寫,書上勾畫) 5.榜樣的作用是什么?(不用寫,書上勾畫) (二)因材達標【時間設置:10分鐘】 1、“慎獨”一詞出自《禮記·大學》,對它的通俗理解是謹慎獨處,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的時候,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不做違紀違法的事,不做違背良心的事。“慎獨”要求我們( ) ①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 ②敞開心扉,開放自己,廣交朋友 ③檢視自身的不足,積極調整自己 ④端正自己的行為,“止于至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青春的我們,樂于實踐,敢于嘗試。希望證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著肆意放縱,總有一些基本原則不能違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行己有恥”要求我們( ) ①要有知恥之心,不斷提高辨別“恥”的能力 ②能真誠面對自我,聞過而終禮,知恥而后勇 ③樹立底線意識,違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堅決不做 ④磨礪意志,拒絕不良誘惑,不斷增強自控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青春需要我們去經歷,去體驗。追求“至善”要求我們( ) ①從點滴小事做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積少成多 ,積善成德 ②“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在生活中尋找“賢”將他們作為學習榜樣 ③獨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 ④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這啟示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應該( ) ①礪堅強意志,拒絕各種誘惑 ②樹立底線意識,少做違法之事 ③判斷是非善惡,明確行為選擇 ④努力塑造自己,提升道德素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孔子說“行己有恥”,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 ①我們要知廉恥,懂榮辱;有所為,有所不為 ②我們要有知恥之心,提高辨別“恥”的能力 ③我們要樹立底線意識,違背道德的事少做,違反法律的事堅決不做 ④唯有知恥,才有自尊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四)菜單作業 【時間設置:15分鐘】 1.“止于至善”是一種“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實踐過程,是一種向往美好、永 言棄的精神狀態。下列古語與這一思想相一致的是(??? ) ①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③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④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019年5月9日,海口一起掌摑公交司機事件的當事人被判刑,引起社會關注。這事件啟示我們(?? ) ①行為與后果常常緊密相連 ②良好的動機必然導致良好的結果 ③惡意的行為必然導致違法犯罪 ④要增強對自己行為的控制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杭州作家麥家在《致信兒子》中寫道:“關于愛,你必須要做它的主人,你要愛自己,更要愛他人,愛你不喜歡的人……”與這段話相符的觀點是( ) ①自尊自愛,悅納自己 ②防范侵害,遠離他人 ③與人為善,包容他人 ④相互理解,關愛他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有一只老鼠跑進了米缸,飽餐一頓而不愿離去;又吃了幾天,本可以就此罷休,跳出米缸,但它舍不得白花花的美食,一直吃下去,直至米缸吃空,脹得不能動彈,再也跳不出去了,結果自取滅亡。這則故事告訴我們( ???) ①沒有人能控制得住美食的誘惑 ②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 ③要約束自己的行為,克制沖動 ④會用法律就不會受到法律的懲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學以致用,明理踐行】 材料一:孔子說:“行己有恥。”朱熹說:“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 材料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材料三:獨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一個人以寬廣的胸襟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任何境遇都不棄善從惡,即使他普普通通,我們能說他一事無成嗎? (1)說一說“行己有恥。”意思是什么?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名言,告訴我們達到“止于至善”的境 界應該怎樣去做?請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榜樣具有怎樣的力量? (3)一個人怎樣才能達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五、學而思 (根據本節課所學知識畫出思維導圖) 參考答案 因材達標 BDBDB 菜單作業 ACCB (1)答:“行己有恥”是說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 答:在生活中尋找“賢”,將他們作為榜樣。(做法) 榜樣是一面鏡子、一面旗幟;好的榜樣昭示著做人、做事的基本態度,激發我們對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給予我們自我完善的力量;向榜樣學習,我們的社會、國家才會變得更加美好等。(作用) 答:①從點滴小事做起。積少成多,積善成德。 ②善于尋找好的榜樣,向榜樣學習。 ③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檢視自身的不足,端正自己的行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