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29 空氣(一)【知識點回顧】一、空氣的主要成分1.空氣是一種________。2.空氣的成分(體積分數):氧氣占________,氮氣占________,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他氣體和雜質共占1%。考點2 舉例說明空氣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1.氮氣:可用于充填燈泡,延長燈泡的使用壽命;用于食品的防腐、保鮮;是制造化肥、炸藥的原料;醫療上可用作冷凍劑。2.稀有氣體:用作________,制作________,醫療麻醉。二、氧氣1.氧氣的物理性質常溫下,氧氣是一種________的氣體,________溶于水。在標準狀況下,氧氣的密度比空氣________。液態氧呈________,固態氧是雪花狀的________固體。2.氧氣的化學性質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________的氣體,能支持燃燒(但不能燃燒),有較強的________性。考點4 知道典型金屬(鎂、鐵等)和非金屬(碳、硫、磷、氫氣等)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及產物 物質反應現象化學方程式磷產生大量________4P+5O22P2O5木炭發出________,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________的氣體C+O2CO2硫空氣中燃燒發出________火焰,氧氣中燃燒發出________火焰,生成有________氣味的氣體S+O2SO2氫氣純凈的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產生________火焰2H2+O22H2O鐵劇烈燃燒,________,生成________固體3Fe+2O2Fe3O4鎂發出________,生成白色粉末2Mg+O22MgO反應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裝置收集方法(1)________(因氧氣不易溶于水)(2)________(因氧氣密度比空氣大)驗滿方法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木條________(向上排空氣法)檢驗方法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中,木條復燃注意事項長頸漏斗末端要伸到液面以下(分液漏斗則不必)(1)試管口略向下傾斜(2)鐵夾夾在試管中上部(3)實驗完畢,先移走導氣管,再移走酒精燈(4)用KMnO4制O2時,試管口放一團棉花氧氣:供生物呼吸;支持燃燒等。四、燃燒和緩慢氧化緩慢氧化:速度緩慢、不易覺察、沒有發光但有發熱的一種氧化反應,如橡膠制品的老化、金屬的生銹、生物呼吸、食物的腐敗等。1.燃燒是指可燃物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發光發熱的劇烈的________。2.爆炸:在有限空間內________。如火藥爆炸。可燃物燃燒條件:①可燃物與________(或空氣)充分接觸。②溫度達到可燃物的________。滅火方法及原理:隔絕________、降低溫度至________以下、撤離________。1.濃煙密布時,應匍匐前進,并用濕毛巾掩蓋口鼻。2.用濕毛巾等物品塞住門和窗縫隙。3.在窗前呼救。考點1 1.混合物 2.21% 78%考點2 2.保護氣 霓虹燈考點3 1.無色無味 不易 略大 淡藍色 淡藍色 2.活潑 氧化考點4 白煙、放熱 白光 渾濁 淡藍色 藍紫色刺激性 淡藍色 火星四射 黑色 耀眼的白光考點5 2H2O22H2O+O2↑ 2KMnO4K2MnO4+MnO2+O2↑、2KClO32KCl+3O2↑排水集氣法 向上排空氣法 復燃考點7 速率 質量 化學性質 沒有改變考點8 1.質量 化學性質考點10 1.氧化反應 2.急速燃燒考點11 氧氣 著火點考點12 空氣 著火點 可燃物【例題精析】例1.(2018?株洲)2018年5月18~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主席在會上強調: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下列措施會引起環境污染的是( )A.大量直接焚燒生活垃圾B.用人畜糞便等廢棄物制得甲烷作燃料C.將煤脫硫后再綜合利用D.大力推廣使用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解答】解:A、大量直接焚燒生活垃圾會產生有害氣體和煙塵,會引起環境污染;故選項正確;B、用人畜糞便等廢棄物制得甲烷作燃料,不會引起環境污染;故選項錯誤;C、將煤脫硫后再綜合利用,不會引起環境污染;故選項錯誤;D、大力推廣使用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不會引起環境污染;故選項錯誤;故選:A。例2.(2018?北京)用如圖裝置進行實驗。下列現象能證明空氣中O2的含量的是( ?。?br/>A.紅磷燃燒,產生白煙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C.瓶中液面最終上升至1處D.水槽中液面下降【解答】解:A、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但不能證明空氣中O2的含量,故選項錯誤。B、紅磷在空氣中燃燒,放出大量的熱,使裝置內空氣受熱膨脹,完全反應后,消耗裝置內的氧氣,裝置內壓強減小,故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但不能證明空氣中O2的含量,故選項錯誤。C、瓶中液面最終上升至1處,說明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能證明空氣中O2的含量,故選項正確。D、水槽中液面下降,不能證明空氣中O2的含量,故選項錯誤。故選:C。例3.(2018?寧波)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美麗寧波。下列做法不符合該理念的是( ?。?br/>A.對河道開展清淤保潔工作B.提倡步行或騎單車等出行C.燃煤發電廠安裝脫硫裝置D.提倡焚燒秸稈增加土壤肥力【解答】解:A、對河道開展清淤保潔工作,不會堵塞和對環境污染,符合該理念,故A錯;B、少開私家車多步行,可以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故提倡步行或騎單車等出行做法應該提倡,符合該理念,故B錯;C、含硫煤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污染環境,所以燃煤發電廠安裝脫硫裝置,符合該理念,故C錯;D、焚燒秸稈產生空氣污染物,不符合該理念,故D正確;故選:D。例4.(2018?杭州)小金在做硫燃燒實驗時,進行了如下操作:①在燃燒匙里放入少量硫;②將燃燒匙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直至硫燃燒;③將燃燒匙伸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集氣瓶內盛有滴加紫色石裝試液的少量水)。實驗中可觀察到的現象與結論不符合的是( ?。?br/>A.對比①和②可說明硫燃燒需要達到一定的溫度B.對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燒現象說明氧氣具有助燃性C.在③中觀察到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說明硫燃燒是化學變化D.在③中觀察到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說明硫燃燒產物是一種酸【解答】解:A、①在燃燒匙里放入少量硫;②將燃燒匙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直至硫燃燒,對比①和②可說明硫燃燒需要達到一定的溫度,故正確;B、硫可以在氧氣中燃燒,說明氧氣具有助燃性,故正確;C、在③中觀察到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說明硫燃燒有新物質生成,是化學變化,故正確;D、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氧化物,二氧化硫與水反應生成酸,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故錯誤。故選:D。例5.(2020?紹興)下列實驗中,能證明燃燒需要氧氣的是( ?。?br/>A.B.C.D.【解答】解:A、酒精和水分別放在酒精燈上加熱,酒精能燃燒,水不能,能證明燃燒需要有可燃物,故選項錯誤。B、圖中實驗,紅磷均能與氧氣接觸,左邊的紅磷不能燃燒,右邊的紅磷能燃燒,能證明燃燒需要溫度達到著火點,故選項錯誤。C、圖中實驗,火柴頭先燃燒,火柴梗后燃燒,能證明燃燒需要溫度達到著火點,故選項錯誤。D、圖中實驗,試管中的白磷能與氧氣接觸,能燃燒,水中的白磷不能與氧氣接觸,不能燃燒,能證明燃燒需要氧氣,故選項正確。故選:D。例6.(2019?臺州)如圖,集氣瓶中充滿二氧化碳,大燒杯中燃著2支高低不等的蠟燭,實驗時打開止水夾,移開玻璃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將觀察到高的蠟燭先熄滅B.不移開玻璃片,實驗現象更明顯C.蠟燭會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降低了蠟燭的著火點D.去掉燒杯中的1支蠟燭,也能得出同樣的實驗結論【解答】解:A.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將觀察到低的蠟燭先熄滅,故A錯誤;B.如果不將玻璃片拿下,集氣瓶中的二氧化碳形不成壓強差,不會流下進入燒杯內,蠟燭不會熄滅,故B錯誤;C.蠟燭會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覆蓋在蠟燭表面,隔絕了空氣,故C錯誤;D.由題干所給裝置可知,二氧化碳從高處流到燒杯中,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蠟燭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故D正確。故選:D。例7.(2020?衢州)建設“活力新衢州、美麗大花園”應提倡( )A.聚餐時用公勺、公筷B.直接露天焚燒大量垃圾C.私家車停在消防通道上D.使用冷空調時總把溫度調到最低【解答】解:A、建設“活力新衢州、美麗大花園”應提倡:聚餐時用公勺、公筷,故選項正確;B、直接露天焚燒大量垃圾會生成有害氣體和煙塵,不應提倡;故選項錯誤;C、私家車停在消防通道上,危害公共安全,不應提倡;故選項錯誤;D、使用冷空調時總把溫度調到最低,浪費資源,不應提倡;故選項錯誤;故選:A。例8.(2018?臺州)19世紀初,電燈尚未發明,煤礦工人在礦井中只能借助煤油燈照明。礦井中通常存在大量的甲烷氣體,遇火極易發生爆炸。1815年,化學家戴維設計出一種安全礦燈﹣﹣戴維燈(如圖)。采用一種網眼很小的普通金屬網罩住火焰,火焰只會在網中燃燒而不會引燃外界的甲烷氣體。(1)甲烷與空氣混合,遇火易發生爆炸,是因為甲烷燃燒釋放大量的 熱量 。(2)用戴維燈照明,不會引燃礦井中的甲烷,原因是 戴維燈采用一種網眼很小的普通金屬網罩住火焰,由于金屬能夠吸收熱量并散放到空氣中,使金屬周圍的溫度降低,甲烷的溫度達不到著火點,所以不會引燃外界的甲烷氣體?!?。【解答】解:(1)甲烷燃燒放出大量的熱,使可燃物達到著火點,引起燃燒;(2)戴維燈采用一種網眼很小的普通金屬網罩住火焰,由于金屬能夠吸收熱量并散放到空氣中,使金屬周圍的溫度降低,甲烷的溫度達不到著火點,所以不會引燃外界的甲烷氣體。故答案為:(1)熱;(2)戴維燈采用一種網眼很小的普通金屬網罩住火焰,由于金屬能夠吸收熱量并散放到空氣中,使金屬周圍的溫度降低,甲烷的溫度達不到著火點,所以不會引燃外界的甲烷氣體。例9.(2019?衢州)1674年,英國化學家約翰?梅猷為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開展如下實驗(裝置如圖甲)。I.將一根長度等于玻璃鐘罩最寬部分直徑的鐵棒橫放在鐘罩里,把裝有稀硝酸的陶罐通過鐵鉤掛在鐵棒上,用繩索將小鐵塊懸掛在陶罐的正上方(鐵塊的升降通過在鐘罩外拉動或放松繩索來實現)。Ⅱ.調整水槽中初始水位如圖乙,再使鐵塊浸入稀硝酸中,觀察到鐵塊表面迅速產生大量氣泡,鐘罩內水面下降。[稀硝酸有強氧化性,能與鐵發生如下反應:4HNO3+Fe═Fe(NO3)3+NO↑+2H2O]Ⅲ.當水位降至接近鐘罩口時(如圖丙),立即取出鐵塊,以防氣體外逸。IV.等待一段時間后,水面穩定在如圖丁的位置。(一氧化氮會與氧氣等物質發生如下反應:4NO+3O2+2?=4HNO3)分析與評價:(1)步驟Ⅳ中的“?”處應填 H2O 。(2)從圖丙到圖丁過程中,鐘罩內水位上升的原因是 一氧化氮與氧氣參加了反應,氣體減少,使鐘罩內氣壓減小,外界大氣壓大于鐘罩內氣壓,水被壓入鐘罩,導致鐘罩內水位上升 。(忽略溫度變化的影響)(3)小科重復了上述實驗,雖實驗時裝置氣密性良好,且鐘罩內液面上方氣體體積均能精確測量(即測定氣體體積的誤差忽略不計),但經過多次實驗測定,發現每次測得空氣的含氧量都小于,原因是 實驗中較難控制鐵與稀硝酸反應生成的一氧化氮恰好與裝置中的氧氣完全反應,無論是一氧化氮過量還是氧氣過量,均會使測定的結果偏小 。【解答】解:(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步驟Ⅳ中的“?”處應填水;故答案為:H2O;(2)從圖丙到圖丁過程中,鐘罩內水位上升的原因是:一氧化氮與氧氣參加了反應,氣體減少,使鐘罩內氣壓減小,外界大氣壓大于鐘罩內氣壓,水被壓入鐘罩,導致鐘罩內水位上升;故答案為:一氧化氮與氧氣參加了反應,氣體減少,使鐘罩內氣壓減小,外界大氣壓大于鐘罩內氣壓,水被壓入鐘罩,導致鐘罩內水位上升;(3)測得空氣的含氧量小于,原因是:實驗中較難控制鐵與稀硝酸反應生成的一氧化氮恰好與裝置中的氧氣完全反應,無論是一氧化氮過量還是氧氣過量,均會使測定的結果偏小;故答案為:實驗中較難控制鐵與稀硝酸反應生成的一氧化氮恰好與裝置中的氧氣完全反應,無論是一氧化氮過量還是氧氣過量,均會使測定的結果偏?。?br/>例10.(2019?舟山)炎熱的夏天,某些城市的街道上有霧炮車在向空中噴水,它比普通灑水車的降溫、凈化空氣的效果更好(霧炮車的參數如表所示)霧炮車的部分參數空載時質量最大裝水量滿載時輪胎與地面的總接觸面積6000千克10000千克0.4米2(1)霧炮車凈化空氣主要針對的污染物是 顆粒物 。(2)霧炮車的降溫效果更好,原因是噴出的極細水珠增加了 液體表面積 ,從而加快了水的蒸發。【解答】解:(1)霧炮車凈化空氣主要針對的污染物是:顆粒物;故答案為:顆粒物;(2)霧炮車的降溫效果更好,原因是噴出的極細水珠增加了液體表面積,從而加快了水的蒸發;故答案為:液體表面積;【習題鞏固】一.選擇題(共15小題)1.在對薯片等食品進行包裝時,可以沖入氮氣以達到防腐和保鮮的目的。這是由于氮氣( ?。?br/>A.是無色無味的氣體B.化學性質不活潑C.占空氣體積的78%D.沸點約為﹣196℃【解答】解:氮氣的化學性質比較穩定,且無毒,所以可以填充在食品包裝袋內作保護氣,用于食品防腐。故選:B。2.小明將燃著的硫粉伸入裝有氧氣的集氣瓶中,他記錄的實驗現象不包括( ?。?br/>A.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B.釋放大量的熱C.產生刺激性氣味的氣體D.生成二氧化硫【解答】解:A、硫粉在氧氣中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說法不符合題意;B、硫粉在氧氣中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釋放大量的熱,說法不符合題意;C、硫粉在氧氣中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釋放大量的熱,產生刺激性氣味的氣體,說法不符合題意;D、硫粉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是實驗結論,不是實驗現象,說法符合題意;故選:D。3.如圖a是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加熱汞研究空氣成分所用的裝置,他測出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如圖b是我們的用來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裝置,實驗中吸入的水的體積往往小于集氣瓶剩余容積的.下列關于出現這樣的現象的解釋合理的是( ?。?br/>A.汞與氧氣反應生成物是固體,而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煙霧B.曲頸瓶整體成形,不需要連接,氣密性更好,避免漏氣C.紅磷點燃后再放入瓶中,會使集氣瓶中原有的空氣逸出D.現在空氣中氧氣含量與拉瓦錫所處的時代相比降低了【解答】解:A.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固體,所以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而不是煙霧,選項說法錯誤,不合題意;B.曲頸瓶整體成形,不需要連接,氣密性更好,避免漏氣,測定結果更準確,選項說法正確,符合題意;C.紅磷點燃后再放入瓶中,會使集氣瓶中原有的空氣逸出,實驗結束后,打開止水夾后進入集氣瓶內的水偏多,選項說法錯誤,不合題意;D.現在空氣中氧氣含量與拉瓦錫所處的時代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沒有明顯變化,選項說法錯誤,不合題意。故選:B。4.下列有關空氣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CO2在空氣中含量增多會引起“溫室效應”,屬于空氣污染物B.空氣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其中氧氣約占空氣質量的C.空氣質量報告中所列的空氣質量級別越大,空氣質量越差D.香腸采用真空包裝,主要目的是為了隔絕空氣中的水蒸氣【解答】解:A、二氧化碳不屬于空氣污染物,故A錯;B、空氣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其中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故B錯;C、空氣質量報告中所列的空氣質量級別越大,空氣質量越差,故C正確;D、真空包裝防止變質是隔絕了氧氣,故D錯。故選:C。5.如圖為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實驗裝置,通過足量的紅磷在集氣瓶中燃燒來達到實驗目的,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r/>A.燃燒匙中的紅磷可以換成鐵絲B.燃燒匙中的紅磷可以換成硫或木炭C.若燃燒匙中的紅磷繼續增多,水位上升將更多D.若燃燒匙中紅磷不足,會使測量氧氣含量偏少【解答】解:A、燃燒匙中的紅磷可以換成鐵絲錯誤,因為鐵絲在空氣中不燃燒;故選項錯誤;B、燃燒匙中的紅磷可以換成硫或木炭錯誤,因為硫或木炭燃燒的產物是氣體;故選項錯誤;C、若燃燒匙中的紅磷繼續增多,水位上升將更多錯誤,因為空氣中的氧氣不變;故選項錯誤;D、若燃燒匙中紅磷不足,會使測量氧氣含量偏少正確,因為氧氣沒有完全反應;故選項正確;故選:D。6.如圖所示裝置可用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對該實驗分析空氣錯誤的是( )A.裝置氣密性良好、白磷足量是實驗成功的重要因素B.由①到②,需等到試管內氣體冷卻至室溫C.試管內壓強的減小導致試管內液面上升D.將白磷改為木炭也能得到正確的實驗結論【解答】解:A、裝置氣密性良好、白磷足量(能完全消耗裝置中的氧氣)是實驗成功的重要因素,故選項說法正確。B、由①到②,需等到試管內氣體冷卻至室溫,以防止剩余的氣體在受熱狀態下,處于膨脹狀態,占據了部分水的體積,故選項說法正確。C、試管內氣體體積減少,壓強減小,導致試管內液面上升,故選項說法正確。D、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雖除去氧氣,而增加了新的氣體,沒有形成壓強差,不能用來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D。7.小明利用如圖中裝置進行“硫燃燒”實驗,探究硫分別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現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實驗開始時先點燃酒精燈①,然后用氣卿鼓入空氣,再點燃酒精燈②B.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硫反應生成Na2SO3和H2OC.該實驗裝置的優點之一是在同一裝置中可以觀察兩個不同的實驗現象D.實驗中可以將氫氧化鈉溶液換成氫氧化鉀溶液【解答】解:A、要探究硫分別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實驗開始時先用氣卿鼓入空氣,同時點燃酒精燈②至硫燃燒,觀察現象;然后停止鼓入空氣,再點燃酒精燈①,使硫在純氧中繼續燃燒,觀察現象,故A錯誤;B、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硫反應生成Na2SO3和H2O,故B正確;C、該實驗裝置的優點之一是在同一裝置中可以觀察兩個不同的實驗現象,故C正確;D、由于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鉀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實驗中可以將氫氧化鈉溶液換成氫氧化鉀溶液,故D正確。故選:A。8.暖寶寶貼(主要成分為鐵粉、木炭、食鹽)的熱量來源于鐵粉的氧化。小濤同學設計使用暖寶寶貼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開始前的裝置如圖所示,實驗后從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積為250mL)中的水的體積為45mL(鐵粉生銹消耗的水忽略不計)。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如果裝置漏氣,會使測量結果偏小B.本實驗數據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19.6%C.若裝置氣密性良好,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偏低,可能是暖寶寶貼的使用數量不足D.不必等溫度計的讀數恢復至實驗前的溫度后就能記錄量筒內剩余水的體積【解答】解:A.若裝置漏氣,實驗后玻璃瓶中的壓強偏大,流入玻璃瓶中的水的體積偏小,會使測量結果偏小,故A正確;B.本次實驗數據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100%≈19.6%,故B正確;C.若裝置氣密性良好,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偏低,可能是暖寶寶貼的使用數量不足,故C正確;D.需等溫度計讀數恢復至實驗前的溫度才可以記錄量筒內剩余水的體積,因為該反應放熱,會使氣體體積膨脹,不等氣體冷卻就記錄數據,測得的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偏小,從而導致實驗結果偏小,故D錯誤。故選:D。9.圖1為利用氣壓傳感器測定紅磷燃燒時集氣瓶內氣壓變化的實驗裝置。點燃燃燒匙內的紅磷后,立即伸入集氣瓶中并把塞子塞緊。待紅磷熄滅并冷卻后,打開止水夾。集氣瓶內氣壓的變化情況如圖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BC段氣壓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燒放熱B.CD段氣壓減小的主要原因是集氣瓶內氧氣不斷被消耗C.DE段氣壓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燒杯中的水進入集氣瓶后,氣體體積減小D.若用木炭代替紅磷完成此實驗,集氣瓶內氣壓變化趨勢與圖2基本一致【解答】解:A、BC段氣壓增大,是因為紅磷燃燒放出大量的熱,使裝置內氣壓增大,故選項說法正確。B、CD段氣壓減小的主要原因是,紅磷燃燒消耗氧氣,使裝置內氣壓減小,故選項說法正確。C、DE段氣壓增大,是因為燒杯中的水進入集氣瓶后,氣體體積減小,壓強增大,故選項說法正確。D、用木炭代替紅磷完成此實驗,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或者一氧化碳氣體甚至是兩者的混合氣體,雖除去氧氣,而增加了新的氣體,裝置內氣壓變化不大,集氣瓶內氣壓變化趨勢與圖2不一致,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D。10.暖寶寶貼(主要成分為鐵粉、木炭、食鹽)的熱量來源于鐵粉的氧化。小濤同學設計使用暖寶寶貼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開始前的裝置如圖所示,實驗后從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積為250mL)中的水的體積為45mL(鐵粉生銹消耗的水忽略不計)。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實驗前必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B.通過本次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18%C.若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偏低,可能是暖寶寶貼的使用數量不足D.必須等溫度計的讀數恢復至實驗前的溫度后才能打開彈簧夾【解答】解:A.如果裝置漏氣,會使進入的水偏少,測定的結果偏小,實驗前必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故正確;B.鐵生銹消耗氧氣,使裝置內的氣壓減小,進入水的體積就是消耗氧氣的體積,集氣瓶內空氣的體積是(250﹣20)mL=230ml,進入水的體積是45mL,即氧氣的體積是45mL,因此氧氣的體積分數19.6%,故錯誤;C、發熱劑的量必須足量,因為只有足量的發熱劑才能把氧氣消耗完,使結果準確,若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偏低,可能是暖寶寶貼的使用數量不足,故正確;D、必須等溫度計的讀數恢復至實驗前的溫度后才能記錄量筒內剩余水的體積,使結果準確,故正確。故選:B。11.依據如圖進行實驗(夾持儀器略去)。實驗過程①:先通入空氣,再點燃酒精燈,發現b中硫燃燒。實驗過程②:停止通空氣,改通氧氣。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硫在氧氣中燃燒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B.該裝置還缺少對尾氣的處理C.去掉裝置a就無法驗證燃燒需要達到一定的溫度D.對比①②兩個實驗過程b中的實驗現象,證明氧氣具有助燃性【解答】解:A.硫在氧氣中燃燒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選項說法正確;B.硫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硫是一種有毒氣體,直接排放到空氣中會造成污染,所以該裝置還缺少對尾氣的處理,選項說法正確;C.b裝置停止通空氣,改通氧氣,不加熱時硫不燃燒,加熱時硫發生燃燒,對比可知燃燒需要達到一定的溫度,選項說法錯誤;D.對比①②兩個實驗過程b中的實驗現象可知,硫在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更劇烈,證明氧氣具有助燃性,選項說法正確。故選:C。12.利用如圖1裝置探究物質燃燒,點燃蠟燭后立即塞緊橡皮塞,待蠟燭熄滅后,將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氣瓶中,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的熱,使鋁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燒。如圖2是瓶中①二氧化碳和②氧氣的含量隨時間變化的圖象。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br/>A.曲線①是二氧化碳變化,曲線②是氧氣變化B.在t1至t2時間段內蠟燭已熄滅而白磷還沒有開始燃燒C.該實驗證明了蠟燭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仍能支持白磷的燃燒D.該實驗證明了不同物質的燃燒對氧氣的質量分數需求不同【解答】解:A.石蠟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氧氣的含量降低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即曲線①是二氧化碳變化,曲線②是氧氣變化,故正確;B.在t1至t2時間段內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含量基本不變,說明蠟燭已熄滅而白磷還沒有開始燃燒,故正確;C.二氧化碳并不能支持白磷的燃燒,白磷燃燒需要氧氣,這個實驗證明白磷燃燒對氧氣的質量分數需求較低,故錯誤;D.蠟燭熄滅后,將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氣瓶中,鋁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燒,這一現象說明不同物質的燃燒對氧氣的質量分數需求不同,故正確。故選:C。13.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但鎂帶卻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燒并發出耀眼的白光,化學方程式為2Mg+CO22MgO+C,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r/>A.CO2是氧化劑B.生成物C是氧化產物C.燃燒一定要有氧氣參與D.Mg由分子構成,MgO是由離子構成【解答】解:A、二氧化碳提供了氧,CO2是氧化劑,故選項說法正確。B、生成物中氧化鎂是氧化產物,故選項說法錯誤。C、鎂帶卻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燒,說明燃燒不一定要有氧氣參與,故選項說法錯誤。D、鎂屬于金屬單質,是由鎂原子直接構成的,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A。14.人們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劑以防止火災。氫氧化鎂是一種常見的阻燃劑,在380℃時分解成水和耐高溫的氧化鎂,碳酸鎂(受熱分解類似碳酸鈣)也是一種阻燃劑。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br/>A.氫氧化鎂分解的化學方程式是Mg(OH)2MgO+H2OB.氫氧化鎂分解生成的水汽化能吸熱降溫C.碳酸鎂分解的化學方程式是MgCO3MgO+CO2↑D.碳酸鎂分解生成的氧化鎂可以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解答】解:A、氫氧化鎂分解的化學方程式是Mg(OH)2MgO+H2O,正確;B、氫氧化鎂分解生成的水汽化能吸熱降溫,正確;C、碳酸鎂分解的化學方程式是MgCO3MgO+CO2↑,正確;D、著火點是物質的固有屬性,不能降低。錯誤;故選:D。15.“紙火鍋”(如圖)是用紙張代替金屬材料做容器盛放湯料,當酒精燃燒時紙張不會燃燒。對此現象,下列解釋合理的是( )A.紙張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燒B.水蒸發時吸收熱量,溫度達不到紙張的著火點C.紙張被水浸濕,導致著火點降低D.空氣不充足,紙張不會燃燒【解答】解:A、紙張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不能燃燒是因為溫度沒有達到紙張的著火點,故選項解釋錯誤。B、水蒸發時吸熱,導致溫度達不到紙張的著火點,因此紙張不能燃燒,故選項解釋正確。C、可燃物的著火點一般是不變的,紙張的著火點一般情況下不能改變,故選項解釋錯誤。D、紙張與空氣充分接觸,不能燃燒是因為溫度沒有達到紙張的著火點,故選項解釋錯誤。故選:B。二.實驗探究題(共3小題)16.榕榕利用如圖裝置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實驗步驟如下:①連接儀器并檢查裝置氣密性。②在集氣瓶里裝入適量的水,測量液面到底部的高度為a。③燃燒匙里放足量的白磷,在酒精燈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熱,把加熱過的玻璃棒迅速按下與白磷接觸。白磷立即著火燃燒產生大量白煙,同時放熱。④待完全反應后,集氣瓶完全冷卻到室溫,測量出集氣瓶中液面到底部的高度為b,整個集氣瓶的高度為c。⑤根據a、b、c三個數據,計算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之前需要檢查氣密性,圖中裝置的氣密性檢查方法為 將導管一端放入水中,然后用雙手緊捂集氣瓶的外壁,若導管口冒出氣泡,說明該裝置的氣密性良好 。(2)若實驗成功,請寫出a、b、c三個數據應滿足的一個等式關系 5b﹣c=4a 。(3)若步驟②中裝入集氣瓶中的水過少,將對測量的氧氣體積有何影響?請說明理由 偏大,因為白磷燃燒放出熱量,集氣瓶內氣體體積膨脹,部分空氣由導管逸出 。【解答】解:(1)實驗之前需要檢查氣密性,圖中裝置的氣密性檢查方法為將導管一端放入水中,然后用雙手緊捂集氣瓶的外壁,若導管口冒出氣泡,說明該裝置的氣密性良好;故填:將導管一端放入水中,然后用雙手緊捂集氣瓶的外壁,若導管口冒出氣泡,說明該裝置的氣密性良好;(2)由實驗裝置以及實驗步驟可知,實驗前集氣瓶內空氣的體積可表示為:c﹣a;實驗結束后,冷卻時室溫進入集氣瓶內水的體積可表示為:b﹣a.因為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若實驗非常成功,請寫出a、b、c三個數據應滿足的一個等式關系式是:,即5b﹣c=4a;故填:5b﹣c=4a;(3)若步驟②中裝入集氣瓶中的水過少,白磷燃燒放出熱量,集氣瓶內氣體體積膨脹,部分空氣由導管逸出,實驗結束后進入集氣瓶內的水偏多,造成測定結果偏大;故填:偏大,因為白磷燃燒放出熱量,集氣瓶內氣體體積膨脹,部分空氣由導管逸出。17.如圖所示是小晨同學設計出來的利用鐵生銹的原理準確地測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的裝置,鐵生銹的條件之一就是氧氣?!疽阎恒~能與空氣中氧氣、水、二氧化碳反應生成銅綠?;瘜W方程式:2Cu+O2+H2O+CO2═Cu2(OH)2CO3】(1)小晨設計的甲圖更合理, 能?。ㄟx填“能”或“不能”)通過對比甲、乙兩圖得出鐵生銹的另一個條件;(2)實驗剛開始時,試管內的液面應 低于?。ㄟx填“高于”、“等于”或“低于”)燒杯中的液面;(植物油的厚度忽略不計)(3)若將此裝置中的細鐵絲換成足量的細銅絲進行實驗,能否比較準確地測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并說明理由 不能,因為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約只有0.03%,銅不能將裝置中的氧氣幾乎耗盡 。【解答】解:(1)甲圖中的鐵絲與氧氣、水同時接觸,發生了銹蝕;乙圖中的鐵絲只與氧氣接觸,沒有發生銹蝕,對比可知,鐵銹蝕需要水,故填:能;(2)鐵銹蝕會放出熱量,造成試管內的溫度升高,壓強增大,實驗剛開始時,試管內的液面低于燒杯中的液面;故填:低于;(3)銅能與空氣中氧氣、水、二氧化碳反應而銹蝕,生成銅綠[銅綠的主要成分為[Cu2(OH)2CO3],若將裝置中的鐵絲換成足量的銅絲進行實驗,不能比較準確地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因為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約只有0.03%,銅不能將裝置中的氧氣幾乎耗盡;故填:不能,因為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約只有0.03%,銅不能將裝置中的氧氣幾乎耗盡。18.《科學》課本上用圖甲的裝置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而小明通過查詢資料對該實驗進行改進,利用四硫化鈉(Na2S4)固體替代紅磷進行實驗,其反應原理為2Na2S4+O2+2H2O=8S↓+4NaOH。實驗步驟:①將足量的四硫化鈉(Na2S4)固體置于試管中,再加入適量的水并迅速塞緊橡膠塞,再充分振蕩。②測量液面至橡膠塞下沿的距離,記錄數據h1(如圖乙所示)。③將該試管插入水中(如圖丙所示),取下橡膠塞,觀察到試管內液面上升。④當管內液面穩定時塞緊橡膠塞,將試管取出倒轉過來,測量液面至橡膠塞下沿的距離,(如圖丁所示)記錄數據h2。⑤按照①﹣③再重復實驗2次。3次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第1次第2次第2次h1/厘米11.011.411.6h2/厘米8.79.19.2(1)步驟①中進行充分振蕩的目的是 使反應物充分反應 。(2)根據第1次實驗數據,計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 20.9%?。ńY果精確到0.1%)。(3)小明設計的實驗與課本上的實驗相比,其有哪些相同的原理 都只消耗空氣中的氧氣且不產生新的氣體?。▽懗鰞牲c)。【解答】解:(1)四硫化鈉的作用是消耗氧氣,因此充分振蕩的目的是使氧氣被充分反應,使結果更準確;(2)h1和h2的高度差就是消耗氧氣的體積,因此氧氣的體積分數100%100%=20.9%;(3)小明設計的實驗是利用四硫化鈉消耗氧氣而不產生新的氣體,利用氣體減少的體積就是氧氣的體積從而計算氧氣的體積分數;課本紅磷消耗氧氣也不產生新的氣體,利用氣壓把水壓入裝置內,計算氧氣的體積分數,因此原理相似;故填:都只消耗空氣中的氧氣且不產生新的氣體(合理即可)故答案為:(1)使反應物充分反應;(2)20.9%;(3)都只消耗空氣中的氧氣且不產生新的氣體(合理即可)。三.解答題(共2小題)19.小明利用如圖裝置進行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測定實驗。實驗裝置實驗步驟①連接裝置并檢查氣密性②向甲、乙玻璃管內加適量的水,在燃燒匙里放足量紅磷并塞緊塞子,調節兩支玻璃管內液面相平,并將甲管上方的空氣五等分。③加熱銅絲,待紅磷燃燒后,熄滅酒精燈。④待溫度恢復至室溫,水不再進入甲玻璃管時,調節乙玻璃管的高低至兩邊液面再次相平。(1)寫出檢查該裝置氣密性的方法: 將乙裝置的高度提升,若甲裝置內的液面不變,說明該裝置的氣密性是良好的 。(2)請寫出實驗過程中甲玻璃管液面變化的情況 先下降,后上升,最后液面停留在刻度1處 。(3)如果步驟②中裝入玻璃管中的水偏少,可能會使測得的氧氣體積分數偏大,試分析原因 水過少就不能形成液封,造成實驗過程中玻璃管內的氣體從長導管中向外逸散而影響實驗結果,造成測定結果偏大 。【解答】解:(1)檢查圖示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將乙裝置的高度提升,若甲裝置內的液面不變,說明該裝置的氣密性是良好的;故填:將乙裝置的高度提升,若甲裝置內的液面不變,說明該裝置的氣密性是良好的;(2)加熱粗銅絲,溫度達到紅磷的著火點,紅磷燃燒放出熱量造成裝置內的壓強增大,觀察到甲玻璃管內的液面下降,隨著紅磷燃燒,裝置內的氧氣被消耗,裝置內的壓強減小,甲玻璃管內的液面升高,當足量的紅磷將甲玻璃管內的氧氣全部耗盡,裝置冷卻至室溫后,液面停留在刻度1處;故填:先下降,后上升,最后液面停留在刻度1處;(3)玻璃管內的水作用其一是為了加快⑤步驟中集氣瓶的冷卻速度;其二則主要是:形成液封,防止實驗過程中集氣瓶內的氣體受熱從長導管中向外逸散而影響實驗結果,造成測定結果偏大。故填:水過少就不能形成液封,造成實驗過程中玻璃管內的氣體從長導管中向外逸散而影響實驗結果,造成測定結果偏大。20.過氧化氫(H2O2)俗稱雙氧水,常溫下是一種無色液體,如圖甲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可分解得到氧氣,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如圖乙在加熱的條件下,它能分解生成氧氣和水。研究表明,將新制的5%的雙氧水溶液加熱到65℃時就有氧氣產生,加熱到80℃時就有較多氧氣生成。某同學用如圖乙所示的裝置用上述方法制得氧氣,用帶火星的木條直接在試管口檢驗,結果木條不能復燃。他查閱資料知,氧氣濃度低于一定值時,不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于是將實驗裝置改成如圖丙,結果木條復燃。請對上述現象作出合理解釋。【解答】解:圖乙中,用帶火星的木條直接在試管口檢驗,結果木條不能復燃,是因為氧氣中含有較多的水蒸氣,導致氧氣濃度降低;圖丙中,帶火星的木條木條復燃,是因為氧氣中的水蒸氣通過U型管時冷凝成水,從而使氧氣濃度增大。故答案為:圖乙中,用帶火星的木條直接在試管口檢驗,結果木條不能復燃,是因為氧氣中含有較多的水蒸氣,導致氧氣濃度降低;圖丙中,帶火星的木條木條復燃,是因為氧氣中的水蒸氣通過U型管時冷凝成水,從而使氧氣濃度增大。專題29 空氣(一)【知識點回顧】一、空氣的主要成分1.空氣是一種________。2.空氣的成分(體積分數):氧氣占________,氮氣占________,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他氣體和雜質共占1%。考點2 舉例說明空氣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1.氮氣:可用于充填燈泡,延長燈泡的使用壽命;用于食品的防腐、保鮮;是制造化肥、炸藥的原料;醫療上可用作冷凍劑。2.稀有氣體:用作________,制作________,醫療麻醉。二、氧氣1.氧氣的物理性質常溫下,氧氣是一種________的氣體,________溶于水。在標準狀況下,氧氣的密度比空氣________。液態氧呈________,固態氧是雪花狀的________固體。2.氧氣的化學性質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________的氣體,能支持燃燒(但不能燃燒),有較強的________性。考點4 知道典型金屬(鎂、鐵等)和非金屬(碳、硫、磷、氫氣等)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及產物 物質反應現象化學方程式磷產生大量________4P+5O22P2O5木炭發出________,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________的氣體C+O2CO2硫空氣中燃燒發出________火焰,氧氣中燃燒發出________火焰,生成有________氣味的氣體S+O2SO2氫氣純凈的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產生________火焰2H2+O22H2O鐵劇烈燃燒,________,生成________固體3Fe+2O2Fe3O4鎂發出________,生成白色粉末2Mg+O22MgO反應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裝置收集方法(1)________(因氧氣不易溶于水)(2)________(因氧氣密度比空氣大)驗滿方法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木條________(向上排空氣法)檢驗方法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中,木條復燃注意事項長頸漏斗末端要伸到液面以下(分液漏斗則不必)(1)試管口略向下傾斜(2)鐵夾夾在試管中上部(3)實驗完畢,先移走導氣管,再移走酒精燈(4)用KMnO4制O2時,試管口放一團棉花氧氣:供生物呼吸;支持燃燒等。四、燃燒和緩慢氧化緩慢氧化:速度緩慢、不易覺察、沒有發光但有發熱的一種氧化反應,如橡膠制品的老化、金屬的生銹、生物呼吸、食物的腐敗等。1.燃燒是指可燃物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發光發熱的劇烈的________。2.爆炸:在有限空間內________。如火藥爆炸。可燃物燃燒條件:①可燃物與________(或空氣)充分接觸。②溫度達到可燃物的________。滅火方法及原理:隔絕________、降低溫度至________以下、撤離________。1.濃煙密布時,應匍匐前進,并用濕毛巾掩蓋口鼻。2.用濕毛巾等物品塞住門和窗縫隙。3.在窗前呼救。【例題精析】例1.(2018?株洲)2018年5月18~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主席在會上強調: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下列措施會引起環境污染的是( )A.大量直接焚燒生活垃圾B.用人畜糞便等廢棄物制得甲烷作燃料C.將煤脫硫后再綜合利用D.大力推廣使用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例2.(2018?北京)用如圖裝置進行實驗。下列現象能證明空氣中O2的含量的是( ?。?br/>A.紅磷燃燒,產生白煙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C.瓶中液面最終上升至1處D.水槽中液面下降例3.(2018?寧波)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美麗寧波。下列做法不符合該理念的是( ?。?br/>A.對河道開展清淤保潔工作B.提倡步行或騎單車等出行C.燃煤發電廠安裝脫硫裝置D.提倡焚燒秸稈增加土壤肥力例4.(2018?杭州)小金在做硫燃燒實驗時,進行了如下操作:①在燃燒匙里放入少量硫;②將燃燒匙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直至硫燃燒;③將燃燒匙伸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集氣瓶內盛有滴加紫色石裝試液的少量水)。實驗中可觀察到的現象與結論不符合的是( ?。?br/>A.對比①和②可說明硫燃燒需要達到一定的溫度B.對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燒現象說明氧氣具有助燃性C.在③中觀察到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說明硫燃燒是化學變化D.在③中觀察到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說明硫燃燒產物是一種酸例5.(2020?紹興)下列實驗中,能證明燃燒需要氧氣的是( ?。?br/>A.B.C.D.例6.(2019?臺州)如圖,集氣瓶中充滿二氧化碳,大燒杯中燃著2支高低不等的蠟燭,實驗時打開止水夾,移開玻璃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將觀察到高的蠟燭先熄滅B.不移開玻璃片,實驗現象更明顯C.蠟燭會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降低了蠟燭的著火點D.去掉燒杯中的1支蠟燭,也能得出同樣的實驗結論例7.(2020?衢州)建設“活力新衢州、美麗大花園”應提倡( ?。?br/>A.聚餐時用公勺、公筷B.直接露天焚燒大量垃圾C.私家車停在消防通道上D.使用冷空調時總把溫度調到最低例8.(2018?臺州)19世紀初,電燈尚未發明,煤礦工人在礦井中只能借助煤油燈照明。礦井中通常存在大量的甲烷氣體,遇火極易發生爆炸。1815年,化學家戴維設計出一種安全礦燈﹣﹣戴維燈(如圖)。采用一種網眼很小的普通金屬網罩住火焰,火焰只會在網中燃燒而不會引燃外界的甲烷氣體。(1)甲烷與空氣混合,遇火易發生爆炸,是因為甲烷燃燒釋放大量的 。(2)用戴維燈照明,不會引燃礦井中的甲烷,原因是 。例9.(2019?衢州)1674年,英國化學家約翰?梅猷為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開展如下實驗(裝置如圖甲)。I.將一根長度等于玻璃鐘罩最寬部分直徑的鐵棒橫放在鐘罩里,把裝有稀硝酸的陶罐通過鐵鉤掛在鐵棒上,用繩索將小鐵塊懸掛在陶罐的正上方(鐵塊的升降通過在鐘罩外拉動或放松繩索來實現)。Ⅱ.調整水槽中初始水位如圖乙,再使鐵塊浸入稀硝酸中,觀察到鐵塊表面迅速產生大量氣泡,鐘罩內水面下降。[稀硝酸有強氧化性,能與鐵發生如下反應:4HNO3+Fe═Fe(NO3)3+NO↑+2H2O]Ⅲ.當水位降至接近鐘罩口時(如圖丙),立即取出鐵塊,以防氣體外逸。IV.等待一段時間后,水面穩定在如圖丁的位置。(一氧化氮會與氧氣等物質發生如下反應:4NO+3O2+2?=4HNO3)分析與評價:(1)步驟Ⅳ中的“?”處應填 。(2)從圖丙到圖丁過程中,鐘罩內水位上升的原因是 。(忽略溫度變化的影響)(3)小科重復了上述實驗,雖實驗時裝置氣密性良好,且鐘罩內液面上方氣體體積均能精確測量(即測定氣體體積的誤差忽略不計),但經過多次實驗測定,發現每次測得空氣的含氧量都小于,原因是 。例10.(2019?舟山)炎熱的夏天,某些城市的街道上有霧炮車在向空中噴水,它比普通灑水車的降溫、凈化空氣的效果更好(霧炮車的參數如表所示)霧炮車的部分參數空載時質量最大裝水量滿載時輪胎與地面的總接觸面積6000千克10000千克0.4米2(1)霧炮車凈化空氣主要針對的污染物是 。(2)霧炮車的降溫效果更好,原因是噴出的極細水珠增加了 ,從而加快了水的蒸發。【習題鞏固】一.選擇題(共15小題)1.在對薯片等食品進行包裝時,可以沖入氮氣以達到防腐和保鮮的目的。這是由于氮氣( ?。?br/>A.是無色無味的氣體B.化學性質不活潑C.占空氣體積的78%D.沸點約為﹣196℃2.小明將燃著的硫粉伸入裝有氧氣的集氣瓶中,他記錄的實驗現象不包括( )A.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B.釋放大量的熱C.產生刺激性氣味的氣體D.生成二氧化硫3.如圖a是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加熱汞研究空氣成分所用的裝置,他測出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如圖b是我們的用來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裝置,實驗中吸入的水的體積往往小于集氣瓶剩余容積的.下列關于出現這樣的現象的解釋合理的是( )A.汞與氧氣反應生成物是固體,而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煙霧B.曲頸瓶整體成形,不需要連接,氣密性更好,避免漏氣C.紅磷點燃后再放入瓶中,會使集氣瓶中原有的空氣逸出D.現在空氣中氧氣含量與拉瓦錫所處的時代相比降低了4.下列有關空氣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CO2在空氣中含量增多會引起“溫室效應”,屬于空氣污染物B.空氣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其中氧氣約占空氣質量的C.空氣質量報告中所列的空氣質量級別越大,空氣質量越差D.香腸采用真空包裝,主要目的是為了隔絕空氣中的水蒸氣5.如圖為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實驗裝置,通過足量的紅磷在集氣瓶中燃燒來達到實驗目的,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r/>A.燃燒匙中的紅磷可以換成鐵絲B.燃燒匙中的紅磷可以換成硫或木炭C.若燃燒匙中的紅磷繼續增多,水位上升將更多D.若燃燒匙中紅磷不足,會使測量氧氣含量偏少6.如圖所示裝置可用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對該實驗分析空氣錯誤的是( )A.裝置氣密性良好、白磷足量是實驗成功的重要因素B.由①到②,需等到試管內氣體冷卻至室溫C.試管內壓強的減小導致試管內液面上升D.將白磷改為木炭也能得到正確的實驗結論7.小明利用如圖中裝置進行“硫燃燒”實驗,探究硫分別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現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實驗開始時先點燃酒精燈①,然后用氣卿鼓入空氣,再點燃酒精燈②B.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硫反應生成Na2SO3和H2OC.該實驗裝置的優點之一是在同一裝置中可以觀察兩個不同的實驗現象D.實驗中可以將氫氧化鈉溶液換成氫氧化鉀溶液8.暖寶寶貼(主要成分為鐵粉、木炭、食鹽)的熱量來源于鐵粉的氧化。小濤同學設計使用暖寶寶貼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開始前的裝置如圖所示,實驗后從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積為250mL)中的水的體積為45mL(鐵粉生銹消耗的水忽略不計)。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如果裝置漏氣,會使測量結果偏小B.本實驗數據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19.6%C.若裝置氣密性良好,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偏低,可能是暖寶寶貼的使用數量不足D.不必等溫度計的讀數恢復至實驗前的溫度后就能記錄量筒內剩余水的體積9.圖1為利用氣壓傳感器測定紅磷燃燒時集氣瓶內氣壓變化的實驗裝置。點燃燃燒匙內的紅磷后,立即伸入集氣瓶中并把塞子塞緊。待紅磷熄滅并冷卻后,打開止水夾。集氣瓶內氣壓的變化情況如圖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BC段氣壓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燒放熱B.CD段氣壓減小的主要原因是集氣瓶內氧氣不斷被消耗C.DE段氣壓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燒杯中的水進入集氣瓶后,氣體體積減小D.若用木炭代替紅磷完成此實驗,集氣瓶內氣壓變化趨勢與圖2基本一致10.暖寶寶貼(主要成分為鐵粉、木炭、食鹽)的熱量來源于鐵粉的氧化。小濤同學設計使用暖寶寶貼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開始前的裝置如圖所示,實驗后從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積為250mL)中的水的體積為45mL(鐵粉生銹消耗的水忽略不計)。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實驗前必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B.通過本次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18%C.若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偏低,可能是暖寶寶貼的使用數量不足D.必須等溫度計的讀數恢復至實驗前的溫度后才能打開彈簧夾11.依據如圖進行實驗(夾持儀器略去)。實驗過程①:先通入空氣,再點燃酒精燈,發現b中硫燃燒。實驗過程②:停止通空氣,改通氧氣。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硫在氧氣中燃燒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B.該裝置還缺少對尾氣的處理C.去掉裝置a就無法驗證燃燒需要達到一定的溫度D.對比①②兩個實驗過程b中的實驗現象,證明氧氣具有助燃性12.利用如圖1裝置探究物質燃燒,點燃蠟燭后立即塞緊橡皮塞,待蠟燭熄滅后,將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氣瓶中,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的熱,使鋁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燒。如圖2是瓶中①二氧化碳和②氧氣的含量隨時間變化的圖象。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曲線①是二氧化碳變化,曲線②是氧氣變化B.在t1至t2時間段內蠟燭已熄滅而白磷還沒有開始燃燒C.該實驗證明了蠟燭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仍能支持白磷的燃燒D.該實驗證明了不同物質的燃燒對氧氣的質量分數需求不同13.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但鎂帶卻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燒并發出耀眼的白光,化學方程式為2Mg+CO22MgO+C,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r/>A.CO2是氧化劑B.生成物C是氧化產物C.燃燒一定要有氧氣參與D.Mg由分子構成,MgO是由離子構成14.人們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劑以防止火災。氫氧化鎂是一種常見的阻燃劑,在380℃時分解成水和耐高溫的氧化鎂,碳酸鎂(受熱分解類似碳酸鈣)也是一種阻燃劑。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br/>A.氫氧化鎂分解的化學方程式是Mg(OH)2MgO+H2OB.氫氧化鎂分解生成的水汽化能吸熱降溫C.碳酸鎂分解的化學方程式是MgCO3MgO+CO2↑D.碳酸鎂分解生成的氧化鎂可以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15.“紙火鍋”(如圖)是用紙張代替金屬材料做容器盛放湯料,當酒精燃燒時紙張不會燃燒。對此現象,下列解釋合理的是( )A.紙張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燒B.水蒸發時吸收熱量,溫度達不到紙張的著火點C.紙張被水浸濕,導致著火點降低D.空氣不充足,紙張不會燃燒二.實驗探究題(共3小題)16.榕榕利用如圖裝置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實驗步驟如下:①連接儀器并檢查裝置氣密性。②在集氣瓶里裝入適量的水,測量液面到底部的高度為a。③燃燒匙里放足量的白磷,在酒精燈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熱,把加熱過的玻璃棒迅速按下與白磷接觸。白磷立即著火燃燒產生大量白煙,同時放熱。④待完全反應后,集氣瓶完全冷卻到室溫,測量出集氣瓶中液面到底部的高度為b,整個集氣瓶的高度為c。⑤根據a、b、c三個數據,計算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之前需要檢查氣密性,圖中裝置的氣密性檢查方法為 。(2)若實驗成功,請寫出a、b、c三個數據應滿足的一個等式關系 。(3)若步驟②中裝入集氣瓶中的水過少,將對測量的氧氣體積有何影響?請說明理由 。17.如圖所示是小晨同學設計出來的利用鐵生銹的原理準確地測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的裝置,鐵生銹的條件之一就是氧氣?!疽阎恒~能與空氣中氧氣、水、二氧化碳反應生成銅綠?;瘜W方程式:2Cu+O2+H2O+CO2═Cu2(OH)2CO3】(1)小晨設計的甲圖更合理, ?。ㄟx填“能”或“不能”)通過對比甲、乙兩圖得出鐵生銹的另一個條件;(2)實驗剛開始時,試管內的液面應 (選填“高于”、“等于”或“低于”)燒杯中的液面;(植物油的厚度忽略不計)(3)若將此裝置中的細鐵絲換成足量的細銅絲進行實驗,能否比較準確地測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并說明理由 。18.《科學》課本上用圖甲的裝置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而小明通過查詢資料對該實驗進行改進,利用四硫化鈉(Na2S4)固體替代紅磷進行實驗,其反應原理為2Na2S4+O2+2H2O=8S↓+4NaOH。實驗步驟:①將足量的四硫化鈉(Na2S4)固體置于試管中,再加入適量的水并迅速塞緊橡膠塞,再充分振蕩。②測量液面至橡膠塞下沿的距離,記錄數據h1(如圖乙所示)。③將該試管插入水中(如圖丙所示),取下橡膠塞,觀察到試管內液面上升。④當管內液面穩定時塞緊橡膠塞,將試管取出倒轉過來,測量液面至橡膠塞下沿的距離,(如圖丁所示)記錄數據h2。⑤按照①﹣③再重復實驗2次。3次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第1次第2次第2次h1/厘米11.011.411.6h2/厘米8.79.19.2(1)步驟①中進行充分振蕩的目的是 。(2)根據第1次實驗數據,計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 ?。ńY果精確到0.1%)。(3)小明設計的實驗與課本上的實驗相比,其有哪些相同的原理 (寫出兩點)。三.解答題(共2小題)19.小明利用如圖裝置進行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測定實驗。實驗裝置實驗步驟①連接裝置并檢查氣密性②向甲、乙玻璃管內加適量的水,在燃燒匙里放足量紅磷并塞緊塞子,調節兩支玻璃管內液面相平,并將甲管上方的空氣五等分。③加熱銅絲,待紅磷燃燒后,熄滅酒精燈。④待溫度恢復至室溫,水不再進入甲玻璃管時,調節乙玻璃管的高低至兩邊液面再次相平。(1)寫出檢查該裝置氣密性的方法: 。(2)請寫出實驗過程中甲玻璃管液面變化的情況 。(3)如果步驟②中裝入玻璃管中的水偏少,可能會使測得的氧氣體積分數偏大,試分析原因 。20.過氧化氫(H2O2)俗稱雙氧水,常溫下是一種無色液體,如圖甲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可分解得到氧氣,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如圖乙在加熱的條件下,它能分解生成氧氣和水。研究表明,將新制的5%的雙氧水溶液加熱到65℃時就有氧氣產生,加熱到80℃時就有較多氧氣生成。某同學用如圖乙所示的裝置用上述方法制得氧氣,用帶火星的木條直接在試管口檢驗,結果木條不能復燃。他查閱資料知,氧氣濃度低于一定值時,不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于是將實驗裝置改成如圖丙,結果木條復燃。請對上述現象作出合理解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備戰2021 中考科學 精講精練 專題29 空氣(一)(學生版) .docx 備戰2021 中考科學 精講精練 專題29 空氣(一)(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