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34 金屬【知識點回顧】一、金屬和非金屬金屬的普遍特性:固態(除汞外),有________,是良好的________,有________,密度和熔點高。非金屬性質:固、液、氣態,有多種顏色,不具金屬特性,性質不一,應用不一。考點2 列舉金屬和非金屬主要性質差異(如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金屬光澤等);舉例說出常見金屬的性質和用途 常見金屬的主要性質和用途1.鐵:純鐵具有銀白色金屬光澤,質軟。制成各種鐵合金,廣泛用于機械、建筑、醫療等行業。2.銅:具有紫紅色金屬光澤,純銅質軟、韌性好。常用于制造電線、電纜及導熱器具,還可制成各種銅合金(黃銅、青銅、白銅)。3.鋁:具有銀白色金屬光澤,密度小。常用于制造電線和電纜、鋁箔包裝等;鋁合金外表美觀,輕而堅韌,具有較強的抗腐蝕性能,可作建筑裝飾材料及汽車、飛機、火箭、人造衛星的材料。二、金屬活動性順序考點3 比較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概述金屬與酸、金屬與鹽反應的條件;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說明某些現象 1.金屬活動性順序2.金屬活動性的應用(1)金屬的位置越靠前,在水溶液里就越容易________電子,活動性就________。(2)金屬與酸反應時,排在________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酸里的________。(3)金屬與鹽發生反應,只有活動性________的金屬才能把活動性弱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K、Ca、Na會與鹽溶液中的水發生置換反應,生成堿和氫氣。三、金屬的防腐1.外因:________等物質的相互作用。2.內因:金屬的________。1.改變金屬的________。如在普通鋼中加入鉻、鎳等金屬元素制成不銹鋼。2.表面覆蓋________。如刷油漆、涂機油、涂搪瓷、電鍍、烤藍等。四、廢棄金屬對環境的影響考點6 知道廢棄金屬對環境的影響、知道回收廢棄金屬的意義 由于垃圾填埋處理后,金屬不會自行分解;并且鉛、鎘等金屬被腐蝕后,會形成溶于水的有毒的金屬離子,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因此廢棄金屬將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大部分金屬應通過回收使其循環再利用。五、金屬材料的發展合金:一種金屬跟其他一種或幾種金屬(或非金屬)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屬特征的物質。改善金屬材料性能的主要方法:________。【例題精析】例1.(2020?臺州)鐵在海水中容易被銹蝕,通常在輪船的吃水線以下焊接比鐵更活潑的金屬塊,用于保護鐵質船殼。該金屬塊的材料可以是( )A.金B.銀C.銅D.鋅例2.(2020?紹興)興趣小組按如圖流程進行實驗(每步均充分反應),反應結束后,將燒杯內物質進行過濾,向濾渣中加入少量稀鹽酸,無明顯現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由實驗可判斷出鐵、銅、鋅的活動性順序B.兩支試管混合后,固體總質量一定增加C.濾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沒有Fe和ZnD.濾液中的溶質一定有FeCl2、ZnCl2和CuCl2例3.(2020?金華)取一定質量的鋅粒和銅片于同一敞口容器中,再逐漸加入稀硫酸。加入稀硫酸的質量與有關量的變化關系圖正確的是( )A.B.C.D.例4.(2019?湘潭)鋼鐵廠會利用焦炭產生的還原性氣體來煉鐵,某同學用此原理按如圖裝置進行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實驗不需要增加尾氣處理裝置B.該實驗應先通入一段時間驗純的CO后再加熱C.NaOH溶液可以檢驗氣體產物D.反應結束后,含有未反應的Fe2O3固體,可以采用加入鹽酸的方法來提純鐵例5.(2019?寧波)將一定量的銅鋅混合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銀溶液的燒杯中,不斷攪拌,充分反應后過濾。向得到的濾渣和濾液中分別加入足量的稀鹽酸,均無現象,則濾渣中( )A.一定有銀,可能有銅和鋅B.一定有銀,可能有銅,一定沒有鋅C.一定有銀和銅,可能有鋅D.一定有銀和銅,一定沒有鋅例6.(2020?雞西)有一包固體混合物,其中含有硝酸銀,硝酸銅,硝酸鎂及鐵粉,加入足量的水過濾。下列描述的情形不可能存在的是( )A.濾紙上有Ag、Cu、Fe,濾液中有Fe2+、Cu2+、Mg2+B.濾紙上有Ag、Cu,濾液中有Fe2+、Cu2+、Mg2+、Ag+C.濾紙上有Ag,濾液中有Fe2+、Cu2+、Mg2+、Ag+D.濾紙上有Ag、Cu,濾液中有Fe2+、Cu2+、Mg2+例7.(2020?杭州)北宋張潛在其《浸銅要略序》一書中對銅的冶煉有如下記載:“山麓有膽泉,土人汲以浸鐵,數日輒類朽木,刮取其屑,鍛煉成銅”。(1)書中提及的“膽泉”為硫酸銅溶液,“浸鐵”即將鐵放入其中,寫出此冶煉銅方法中生成銅的化學方程式 。(2)若“浸鐵”前后溶液中存在的離子種類如圖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種類的離子,則“”表示 (填寫離子符號)。例8.(2020?寧波)如圖是某科學老師設計的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裝置。(1)在B裝置的液面下降到安全線之前,不能加熱氧化鐵,這是因為 。(2)反應結束后停止加熱,繼續通CO,此時B裝置的作用是 。四.實驗探究題(共2小題)例9.(2020?舟山)科學興趣小組采用不同方案對金屬活動性的強弱進行了研究。甲同學:將鎂帶和銅絲分別在酒精燈的外焰上加熱,觀察現象。乙同學:把鐵制容器和鋁制容器放在同一潮濕環境中,一段時間后觀察容器表面的銹蝕情況。……實驗后,同學們進行匯報和評價交流。(1)甲同學根據 的實驗現象,得出金屬鎂的活動性比銅強。(2)乙同學觀察到鐵制容器表面有明顯的銹蝕現象,而鋁制容器表面無明顯變化。據此他得出鐵的活動性比鋁強的結論。小組討論后一致認為乙同學的方案設計不合理,他們的理由是:鋁制容器表面無明顯變化,是因為 導致容器中的鋁無法與氧氣接觸發生反應,因此不能用此方法比較鐵與鋁的活動性強弱。例10.(2020?杭州)小金利用圖示裝置進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及產物檢驗的實驗。實驗步驟如圖:步驟1:連接裝置并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在確保裝置氣密性良好的基礎上,按圖示在各裝置中添加藥品;步驟2:緩慢推注射器活塞,利用甲酸(一種無色溶液,溶質為HCOOH)與濃硫酸在80℃水浴的條件下制備一氧化碳(反應原理:HCOOHCO↑+H2O);步驟3:待萬用瓶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線以下后再點燃酒精燈,當W型管右側彎管處的氧化鐵全部變為黑色時,繼續加熱2分鐘后熄滅酒精燈;步驟4:撤去酒精燈和盛熱水的燒杯,用磁鐵吸引黑色物質至W型管左側彎管處進行固體產物的檢驗。(1)進行氣密性檢査時,可在萬用瓶中盛適量水,然后推注射器活塞,當觀察到 (填寫現象),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2)點燃酒精燈前,需要“待萬用瓶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線以下”的原因是 。(3)步驟3后,W型管左側彎管處為反應后得到的稀硫酸,若固體產物全部是鐵,步驟4中能觀察到的現象是 。【習題鞏固】一.選擇題(共14小題)1.某單質X在一定條件下能從含Y元素的化合物中置換出單質Y,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若X、Y單質都是金屬且在水溶液中進行,則X一定比Y活潑B.若單質都是金屬且在水溶液中進行,則X越活潑,越容易置換出單質YC.若X是金屬時,則Y可能是金屬,也可能是非金屬D.若X是非金屬時,則Y可能是金屬,也可能是非金屬2.某金屬合金5g與足量的稀鹽酸發生反應,產生0.2g氫氣,則該合金不可能是( )A.Mg和ZnB.Al和CuC.Mg和AlD.Al和Zn3.“擬晶”是一種具有凸多面體規則外形但不同于晶體的固態物質。Al65Cu23Fe12是20世紀發現的幾百種“擬晶”之一,具有合金的某些優良物理性能。有關這種“擬晶”的說法錯誤的是( )A.Al65Cu23Fe12的硬度比金屬Al、Cu、Fe都大B.Al65Cu23Fe12中三種金屬的化合價均可視作零C.Al65Cu23Fe12不可用作長期浸泡在海水中的材料D.Al65Cu23Fe12不與稀硫酸反應4.把等質量的X、Y、Z、M四種金屬分別加入到同體積、同濃度的足量稀鹽酸中。再把Y加入到MNO3溶液中。反應關系如圖所示。據此判斷四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 )A.Z>X>M>YB.X>Z>Y>MC.X>Z>M>YD.Y>M>Z>X5.如圖是CO還原氧化鐵的“微型”實驗裝置。(夾持儀器等略),已知:HCOOHH2O+CO↑,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實驗中所需CO可現制現用B.此裝置可節約用品,污染小,現象明顯C.實驗時先擠壓軟塑料滴瓶,再點燃酒精噴燈D.該實驗中所涉及反應的基本類型有分解反應和置換反應6.如圖為探究鋁和銅的金屬活動性強弱的實驗如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現象:在反應過程中,觀察到溶液顏色由藍色變為無色B.反應后液體的質量比反應前增重了C.其反應微觀的實質:2Al+3Cu2+═2Al3++3CuD.根據圖示可以得出的鋁活動性比銅強7.某化學興趣小組利用如圖裝置探究鐵生銹的條件,一段時間后,只有一個集氣瓶中的鐵絲生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甲瓶中的鐵絲生銹B.通過對比甲瓶和乙瓶中的現象,可以說明鐵生銹的一個條件是與水接觸C.通過對比甲瓶和丙瓶中的現象,可以說明防止鐵生銹的一個方法是隔絕氧氣D.實驗后向甲、乙、丙瓶中分別注入一定量稀鹽酸,觀察到的現象相同8.往硝酸銅和硝酸銀的混合溶液中緩慢連續加入質量為m的鋅粉,溶液中析出固體的質量與參加反應的鋅粉質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ab段(不含兩端點)析出的金屬是AgB.bc段(不含兩端點)析出的金屬是CuC.ab段(不含兩端點)對應溶液中含有的金屬離子為Zn2+、Ag+和Cu2+D.bc段(不含兩端點)對應溶液中含有的金屬離子為Zn2+和Ag+9.等質量的鋅與過量鹽酸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進行反應,實驗數據如表。收集相同條件下相同體積的氫氣,所需時間最短的一組是( )組別ABCD鹽酸濃度/%2.52.54.04.0溫度/℃25254040鋅的狀態塊狀粉末塊狀粉末A.AB.BC.CD.D10.某同學將未打磨的鎂條放入盛有稀鹽酸的密閉容器中,用壓力傳感器測得容器內氣體壓強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圖如圖,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AB段化學反應是Mg+HCl═MgCl2+H2↑B.CD段壓強變化主要影響因素是溫度C.A點鹽酸濃度等于B點鹽酸濃度D.B點溶液質量大于C點溶液質量11.小樂對硝酸銀、硝酸銅和硝酸鋅的混合溶液進行了圖示操作,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濾渣中的物質為銀、銅和鐵B.濾液中的陽離子為Fe3+和Zn2+C.濾液的質量大于混合溶液的質量D.向濾液中滴加稀鹽酸會出現白色沉淀12.研究證明,某些金屬具有很強的捕捉氫的能力,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這些金屬能夠大量“吸收”氫氣,反應生成金屬氫化物,同時放出熱量。其后,將這些金屬氫化物加熱,它們又會分解,將儲存在其中的氫釋放出來。這些會“吸收”氫氣的金屬,稱為儲氫合金。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在存儲過程中氫元素的化合價改變B.氫氣在儲存過程中發生了物理變化C.氫氣在儲存過程中部分內能轉化為化學能D.儲氫合金是一種化合物13.在相同質量、相同質量分數的稀硫酸中,分別加入足量的Mg、Fe、Zn三種金屬,某發生反應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根據圖中信息,下面推理合理的是( )A.反應生成氫氣質量:Mg=Fe=ZnB.曲線P、Q、M所表示的金屬分別表示Mg、Zn、FeC.三種金屬反應速率:Mg>Fe>ZnD.反應后溶液質量:Mg=Fe=Zn14.為探究鋅、銅、鐵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某學習小組做了如圖甲所示實驗,實驗結束后,將試管①、試管②內的物質全部倒入同一燒杯中,充分反應后發現燒杯中的紅色固體物質明顯增多,如圖乙所示,則有( )A.甲圖試管①中反應后固體可能不含鐵B.甲圖試管②中反應后固體可能含鐵C.反應后燒杯中的固體一定含有鐵D.燒杯中最后所得固體的質量一定大于2ag二.實驗探究題(共4小題)15.為了從硝酸亞鐵和硝酸銀的混合溶液中,提取并回收銀,小潯設計了如圖的實驗方案:(1)若溶液乙為無色溶液,則固體甲一定含有的物質是 ,可能含有的物質是 。(2)若溶液乙為淺綠色溶液,則溶液乙中溶質的組成可能是 或 (填化學式)。16.某校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在老師的幫助下,探究用赤鐵礦(主要成分是Fe2O3)煉鐵的主要反應原理。他們設計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中澄清石灰水作用是 。(2)圖1實驗時應先點燃哪個酒精燈,請判斷并說明理由 。(3)圖2與圖1相比,它的主要優點是 。17.用如圖裝置完成CO還原Fe2O3的實驗。緩慢通入一定量的CO.點燃酒精噴燈,繼續通入CO.一段時間后,當粉末全部變為黑色時,停止通入CO,熄滅酒精噴燈。(1)CO與Fe2O3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2)在冷卻過程中,為防止管中黑色粉末表面因與空氣接觸而變為紅色,應補充的操作是 。(3)有同學提出黑色粉末中還可能含有Fe3O4.資料:Fe3O4不與CuSO4與溶液反應。為驗證黑色粉末成分。該同學取少量樣品于燒杯中,加過量CuSO4溶液,充分反應。證明黑色粉末中含有Fe和Fe3O4的現象是 。18.“食品蒸汽加熱器”常用于野外加熱食物。加熱袋中的固體粉末含鎂粉、鐵粉和氯化鈉,使用時向其中加入水袋中的水,即可產生大量熱。實驗小組針對放熱過程中的反應原理展開探究。【查閱資料】①常溫下鎂粉能與水反應放熱而鐵粉不能。②氫氧化鎂是難溶于水的白色固體。【進行實驗】同學們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模擬實驗:分別取不同成分的固體粉末放入甲中,通過分液漏斗向其中均加入8mL水,讀取甲中所得固液混合物的最高溫度,實驗記錄如下表:(實驗時的室溫為22.7℃;除B外,其余實驗中鎂粉的質量均為1.0g)實驗序號ABCDEF固體成分MgFeMg+FeMg+NaClFe+NaClMg+Fe+NaCl乙中現象少量肥皂泡,難以點燃① 少量肥皂泡,難以點燃較多肥皂泡,點燃有爆鳴聲無肥皂泡大量肥皂泡,點燃有爆鳴聲混合物溫度23.1℃22.8℃23.1℃24.2℃22.8℃27.2℃【獲得結論】(1)實驗A證明了鎂粉與水能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Mg+2H2O═ 。(2)使鎂粉與水迅速反應并放熱的最佳方法是向鎂粉中加入 。【反思改進】(1)同學們分析實驗數據發現,升高的溫度不足以加熱食物,其可能的原因是 。(2)同學們根據實驗結果進一步猜測,實驗F中的反應結束后,甲中的固液混合物中仍然含有NaCl和鐵粉,通過補充實驗證明了上述猜測。補充的實驗方案是:取少量固液混合物, ,得到白色固體(經檢驗為NaCl)。三.解答題(共2小題)19.已知碳酸亞鐵在隔絕空氣的情況下,可以分解生成氧化亞鐵和二氧化碳,某化學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模擬冶煉鐵的過程,判斷樣品中碳酸亞鐵的含量(該裝置氣密性良好,B中氫氧化鈉溶液足量)。實驗過程中,先打開K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熱裝置A中固體質量不再減少后,停止加熱,待裝置A冷卻到室溫后關閉K,實驗測得裝置A中固體質量減少了a克,裝置B中液體質量增加了b克。回答下列問題:(1)儀器①的名稱是 。(2)能判斷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裝置B吸收的依據是裝置B的質量增加且 。(3)若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裝置B吸收,不考慮水的蒸發且該樣品中所含雜質不參加反應,則a b(填>或<、=)(4)D處為收集尾氣的裝置,應選擇 裝置(填甲,乙或丙)。20.小科利用如圖所示的材料完成探究實驗,杠桿已調至平衡。(1)實驗1中,一段時間后,左邊鐵粉布包下降,是因為鐵粉與 、氧氣發生了反應。將鐵粉換成下列物質中的 (填字母序號),杠桿也會出現類似現象。A.NaCl晶體B.NaOH固體(2)實驗2中,通入CO2一段時間,右邊乒乓球 (填“上升”或“下降”)。專題34 金屬【知識點回顧】一、金屬和非金屬金屬的普遍特性:固態(除汞外),有________,是良好的________,有________,密度和熔點高。非金屬性質:固、液、氣態,有多種顏色,不具金屬特性,性質不一,應用不一。考點2 列舉金屬和非金屬主要性質差異(如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金屬光澤等);舉例說出常見金屬的性質和用途 常見金屬的主要性質和用途1.鐵:純鐵具有銀白色金屬光澤,質軟。制成各種鐵合金,廣泛用于機械、建筑、醫療等行業。2.銅:具有紫紅色金屬光澤,純銅質軟、韌性好。常用于制造電線、電纜及導熱器具,還可制成各種銅合金(黃銅、青銅、白銅)。3.鋁:具有銀白色金屬光澤,密度小。常用于制造電線和電纜、鋁箔包裝等;鋁合金外表美觀,輕而堅韌,具有較強的抗腐蝕性能,可作建筑裝飾材料及汽車、飛機、火箭、人造衛星的材料。二、金屬活動性順序考點3 比較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概述金屬與酸、金屬與鹽反應的條件;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說明某些現象 1.金屬活動性順序2.金屬活動性的應用(1)金屬的位置越靠前,在水溶液里就越容易________電子,活動性就________。(2)金屬與酸反應時,排在________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酸里的________。(3)金屬與鹽發生反應,只有活動性________的金屬才能把活動性弱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K、Ca、Na會與鹽溶液中的水發生置換反應,生成堿和氫氣。三、金屬的防腐1.外因:________等物質的相互作用。2.內因:金屬的________。1.改變金屬的________。如在普通鋼中加入鉻、鎳等金屬元素制成不銹鋼。2.表面覆蓋________。如刷油漆、涂機油、涂搪瓷、電鍍、烤藍等。四、廢棄金屬對環境的影響考點6 知道廢棄金屬對環境的影響、知道回收廢棄金屬的意義 由于垃圾填埋處理后,金屬不會自行分解;并且鉛、鎘等金屬被腐蝕后,會形成溶于水的有毒的金屬離子,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因此廢棄金屬將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大部分金屬應通過回收使其循環再利用。五、金屬材料的發展合金:一種金屬跟其他一種或幾種金屬(或非金屬)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屬特征的物質。改善金屬材料性能的主要方法:________。考點1 金屬光澤 導電、導熱體 延展性考點3 2.(1)失去 越強 (2)氫 氫 (3)強考點4 1.水分、氧氣 2.內部結構考點5 1.內部結構 2.保護膜考點8 改變金屬的內部結構和外部條件【例題精析】例1.(2020?臺州)鐵在海水中容易被銹蝕,通常在輪船的吃水線以下焊接比鐵更活潑的金屬塊,用于保護鐵質船殼。該金屬塊的材料可以是( )A.金B.銀C.銅D.鋅【解答】解:由題意可知,為了防止鐵在海水中被銹蝕,應在輪船的吃水線以下焊接比鐵更鋅活潑的金屬塊,用于保護鐵質船殼,在所給出的金屬中鋅比鐵活潑,該金屬塊的材料可以是鋅。故選:D。例2.(2020?紹興)興趣小組按如圖流程進行實驗(每步均充分反應),反應結束后,將燒杯內物質進行過濾,向濾渣中加入少量稀鹽酸,無明顯現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由實驗可判斷出鐵、銅、鋅的活動性順序B.兩支試管混合后,固體總質量一定增加C.濾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沒有Fe和ZnD.濾液中的溶質一定有FeCl2、ZnCl2和CuCl2【解答】解:由于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是:鋅>鐵>銅,在進行實驗時,鐵不能與氯化鋅反應,能與氯化銅反應生成了氯化亞鐵和銅,反應結束后,將燒杯內物質進行過濾,向濾渣中加入少量稀鹽酸,無明顯現象,說明了鐵沒有剩余。所以:A、根據鐵不能與氯化鋅反應,能與氯化銅反應,可以判斷出鐵、銅、鋅的活動性順序,故A說法正確;B、由于每56份質量的鐵能置換出64份質量的銅,所以兩支試管混合后,固體總質量一定增加,故B說法正確;C、由上述分析可知,濾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沒有Fe和Zn,故C說法正確。D、由上述分析可知,濾液中的溶質一定有FeCl2、ZnCl2,可能含有CuCl2,說法不正確。故選:D。例3.(2020?金華)取一定質量的鋅粒和銅片于同一敞口容器中,再逐漸加入稀硫酸。加入稀硫酸的質量與有關量的變化關系圖正確的是( )A.B.C.D.【解答】解:A、銅與硫酸不反應,隨著稀硫酸的加入銅片的質量不變,故錯誤;B、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隨著稀硫酸的加入鋅粒不斷減少至0,故錯誤;C、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隨著稀硫酸的不斷加入,氫氣的質量不斷增加,當鋅完全消耗,氫氣的質量不變,故正確;D、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隨著稀硫酸的不斷加入,硫酸鋅的質量不斷增加,當鋅完全消耗,硫酸鋅的質量不變,故錯誤;故選:C。例4.(2019?湘潭)鋼鐵廠會利用焦炭產生的還原性氣體來煉鐵,某同學用此原理按如圖裝置進行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實驗不需要增加尾氣處理裝置B.該實驗應先通入一段時間驗純的CO后再加熱C.NaOH溶液可以檢驗氣體產物D.反應結束后,含有未反應的Fe2O3固體,可以采用加入鹽酸的方法來提純鐵【解答】解:A、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氣中會污染環境,本實驗的缺陷是沒有設計尾氣處理裝置,可將玻璃管改成尖嘴點燃或用氣球收集,故選項說法錯誤。B、該實驗應先通入一段時間驗純的CO后再加熱,原因是排盡玻璃管中的空氣,防止發生爆炸,故選項說法正確。C、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反應無明顯變化,不能檢驗氣體產物,故選項說法錯誤。D、反應結束后,含有未反應的Fe2O3固體,氧化鐵、鐵均能與稀鹽酸反應,不能采用加入鹽酸的方法來提純鐵,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B。例5.(2019?寧波)將一定量的銅鋅混合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銀溶液的燒杯中,不斷攪拌,充分反應后過濾。向得到的濾渣和濾液中分別加入足量的稀鹽酸,均無現象,則濾渣中( )A.一定有銀,可能有銅和鋅B.一定有銀,可能有銅,一定沒有鋅C.一定有銀和銅,可能有鋅D.一定有銀和銅,一定沒有鋅【解答】解:由于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是:鋅>銅>銀,將一定量的銅鋅混合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銀溶液的燒杯中,不斷攪拌,鋅先與硝酸銀反應生成了硝酸鋅和銀,當鋅反應完后,銅再與硝酸銀反應生成了硝酸銅和銀。向濾渣和濾液中分別滴加稀鹽酸均無明顯現象產生,說明不含能與稀鹽酸反應的金屬、不含硝酸銀溶液。所以濾渣中一定含有銀,可能含有銅,一定沒有鋅。觀察選擇項B正確。故選:B。例6.(2020?雞西)有一包固體混合物,其中含有硝酸銀,硝酸銅,硝酸鎂及鐵粉,加入足量的水過濾。下列描述的情形不可能存在的是( )A.濾紙上有Ag、Cu、Fe,濾液中有Fe2+、Cu2+、Mg2+B.濾紙上有Ag、Cu,濾液中有Fe2+、Cu2+、Mg2+、Ag+C.濾紙上有Ag,濾液中有Fe2+、Cu2+、Mg2+、Ag+D.濾紙上有Ag、Cu,濾液中有Fe2+、Cu2+、Mg2+【解答】解:A、若濾紙上有Ag、Cu、Fe,說明鐵粉過量,則濾液中不會含有硝酸銀和硝酸銅,濾液只含硝酸鎂和硝酸亞鐵,即濾液中有Fe2+、Mg2+,故A不可能;B、若濾紙上有Ag、Cu,根據銅的活動性比銀強,濾液中就不會含有硝酸銀,即濾液中沒有Ag+,故B不可能;C、若濾紙上只有Ag,說明鐵粉不足,可能沒有完全反應硝酸銀,因此濾液中含有硝酸銀,硝酸銅,硝酸鎂及硝酸亞鐵,即濾液中有Fe2+、Cu2+、Mg2+、Ag+;故C可能;D、若濾紙上有Ag、Cu,說明鐵粉已完全置換了硝酸銀,開始與硝酸銅反應,因此濾液中含有硝酸銅,硝酸鎂及硝酸亞鐵,即濾液中有Fe2+、Cu2+、Mg2+;故D可能;故選:AB。例7.(2020?杭州)北宋張潛在其《浸銅要略序》一書中對銅的冶煉有如下記載:“山麓有膽泉,土人汲以浸鐵,數日輒類朽木,刮取其屑,鍛煉成銅”。(1)書中提及的“膽泉”為硫酸銅溶液,“浸鐵”即將鐵放入其中,寫出此冶煉銅方法中生成銅的化學方程式 Fe+CuSO4═FeSO4+Cu 。(2)若“浸鐵”前后溶液中存在的離子種類如圖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種類的離子,則“”表示 Fe2+ (填寫離子符號)。【解答】解:(1)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FeSO4+Cu;(2)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FeSO4+Cu,在反應前的溶液中含有硫酸根離子和銅離子,反應一段時間后,溶液中含有離子是亞鐵離子、銅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由離子的變化可知,表示銅離子,表示亞鐵離子,表示硫酸根離子。故答案為:(1)Fe+CuSO4═FeSO4+Cu;(2)Fe2+。例8.(2020?寧波)如圖是某科學老師設計的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裝置。(1)在B裝置的液面下降到安全線之前,不能加熱氧化鐵,這是因為 一氧化碳和空氣混合,加熱可能會發生爆炸 。(2)反應結束后停止加熱,繼續通CO,此時B裝置的作用是 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氣 。【解答】解:(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助燃性氣體混合,加熱可能發生爆炸,所以在B裝置的液面下降到安全線之前,不能加熱氧化鐵,因為一氧化碳和空氣混合,加熱可能會發生爆炸;(2)一氧化碳有毒,需要尾氣處理,所以B裝置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氣。故答案為:(1)一氧化碳和空氣混合,加熱可能會發生爆炸;(2)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氣。例9.(2020?舟山)科學興趣小組采用不同方案對金屬活動性的強弱進行了研究。甲同學:將鎂帶和銅絲分別在酒精燈的外焰上加熱,觀察現象。乙同學:把鐵制容器和鋁制容器放在同一潮濕環境中,一段時間后觀察容器表面的銹蝕情況。……實驗后,同學們進行匯報和評價交流。(1)甲同學根據 鎂帶燃燒而銅絲不能燃燒 的實驗現象,得出金屬鎂的活動性比銅強。(2)乙同學觀察到鐵制容器表面有明顯的銹蝕現象,而鋁制容器表面無明顯變化。據此他得出鐵的活動性比鋁強的結論。小組討論后一致認為乙同學的方案設計不合理,他們的理由是:鋁制容器表面無明顯變化,是因為 鋁和氧氣反應生成了氧化鋁保護膜 導致容器中的鋁無法與氧氣接觸發生反應,因此不能用此方法比較鐵與鋁的活動性強弱。【解答】解:(1)甲同學根據鎂帶燃燒而銅絲不能燃燒的實驗現象,得出金屬鎂的活動性比銅強。故填:鎂帶燃燒而銅絲不能燃燒。(2)小組討論后一致認為乙同學的方案設計不合理,他們的理由是:鋁制容器表面無明顯變化,是因為鋁和氧氣反應生成了氧化鋁保護膜,導致容器中的鋁無法與氧氣接觸發生反應,因此不能用此方法比較鐵與鋁的活動性強弱。故填:鋁和氧氣反應生成了氧化鋁保護膜。例10.(2020?杭州)小金利用圖示裝置進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及產物檢驗的實驗。實驗步驟如圖:步驟1:連接裝置并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在確保裝置氣密性良好的基礎上,按圖示在各裝置中添加藥品;步驟2:緩慢推注射器活塞,利用甲酸(一種無色溶液,溶質為HCOOH)與濃硫酸在80℃水浴的條件下制備一氧化碳(反應原理:HCOOHCO↑+H2O);步驟3:待萬用瓶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線以下后再點燃酒精燈,當W型管右側彎管處的氧化鐵全部變為黑色時,繼續加熱2分鐘后熄滅酒精燈;步驟4:撤去酒精燈和盛熱水的燒杯,用磁鐵吸引黑色物質至W型管左側彎管處進行固體產物的檢驗。(1)進行氣密性檢査時,可在萬用瓶中盛適量水,然后推注射器活塞,當觀察到 萬用瓶中的水進入導管并形成一段穩定的水柱 (填寫現象),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2)點燃酒精燈前,需要“待萬用瓶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線以下”的原因是 排盡W型管內的空氣,防止點燃酒精燈進行加熱時發生爆炸 。(3)步驟3后,W型管左側彎管處為反應后得到的稀硫酸,若固體產物全部是鐵,步驟4中能觀察到的現象是 有氣泡產生,固體溶解,溶液變成淺綠色 。【解答】解:(1)檢驗裝置氣密性,利用裝置內外的壓強差檢驗,所以當觀察到萬用瓶中的水進入導管并形成一段穩定的水柱,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空氣混合,加熱時可能發生爆炸,所以點燃酒精燈前,需要“待萬用瓶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線以下”的原因是:排盡W型管內的空氣,防止點燃酒精燈進行加熱時發生爆炸;(3)鐵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所以步驟4中能觀察到的現象是:有氣泡產生,固體溶解,溶液變成淺綠色。故答案為:(1)萬用瓶中的水進入導管并形成一段穩定的水柱;(2)排盡W型管內的空氣,防止點燃酒精燈進行加熱時發生爆炸;(3)有氣泡產生,固體溶解,溶液變成淺綠色。【習題鞏固】一.選擇題(共14小題)1.某單質X在一定條件下能從含Y元素的化合物中置換出單質Y,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若X、Y單質都是金屬且在水溶液中進行,則X一定比Y活潑B.若單質都是金屬且在水溶液中進行,則X越活潑,越容易置換出單質YC.若X是金屬時,則Y可能是金屬,也可能是非金屬D.若X是非金屬時,則Y可能是金屬,也可能是非金屬【解答】解:A、若X、Y單質都是金屬且在水溶液中進行,則X一定比Y活潑,該選項說法正確;B、若單質都是金屬且在水溶液中進行,X越活潑,不一定越容易置換出單質Y,例如,鈉和氯化亞鐵溶液混合時,鈉先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氫氧化鈉再和氯化亞鐵反應,該選項說法不正確;C、若X是金屬時,則Y可能是金屬,也可能是非金屬,例如X、Y分別是鋅、鐵時,鋅能和氯化亞鐵反應生成氯化鋅和鐵,X、Y分別是鎂、碳時,鎂在二氧化碳中燃燒生成氧化鎂和碳,該選項說法正確;D、若X是非金屬時,則Y可能是金屬,也可能是非金屬,例如X、Y分別是碳、鐵時,高溫條件下碳和氧化鐵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X、Y分別是氯氣、溴時,氯氣能和溴化氫反應生成氯化氫和溴,該選項說法正確。故選:B。2.某金屬合金5g與足量的稀鹽酸發生反應,產生0.2g氫氣,則該合金不可能是( )A.Mg和ZnB.Al和CuC.Mg和AlD.Al和Zn【解答】解:鎂、鋅、鋁和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其質量關系:Mg+2HCl═MgCl2+H2↑,2422.4g0.2gZn+2HCl═ZnCl2+H2↑,6526.5g0.2g2Al+6HCl═2AlCl3+3H2↑,5461.8g0.2g由以上質量關系可知,Mg和Zn的合金5g與足量的稀鹽酸發生反應,產生氫氣質量可能是0.2g,Al和Cu的合金5g與足量的稀鹽酸發生反應,產生氫氣質量可能是0.2g,Mg和Al的合金5g與足量的稀鹽酸發生反應,產生氫氣質量大于0.2g,Al和Zn的合金5g與足量的稀鹽酸發生反應,產生氫氣質量可能是0.2g,因此該合金不可能是Mg和Al。故選:C。3.“擬晶”是一種具有凸多面體規則外形但不同于晶體的固態物質。Al65Cu23Fe12是20世紀發現的幾百種“擬晶”之一,具有合金的某些優良物理性能。有關這種“擬晶”的說法錯誤的是( )A.Al65Cu23Fe12的硬度比金屬Al、Cu、Fe都大B.Al65Cu23Fe12中三種金屬的化合價均可視作零C.Al65Cu23Fe12不可用作長期浸泡在海水中的材料D.Al65Cu23Fe12不與稀硫酸反應【解答】解:A、一般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組成中純金屬的硬度,故正確;B、Al65Cu23Fe12中各組分仍為游離狀態,三種金屬的化合價可以視為0,故正確;C、Al65Cu23Fe12中的三種金屬在海水中都會銹蝕,故正確;D、Al65Cu23Fe12中鋁和鐵都可以與硫酸反應,故錯誤;故選:D。4.把等質量的X、Y、Z、M四種金屬分別加入到同體積、同濃度的足量稀鹽酸中。再把Y加入到MNO3溶液中。反應關系如圖所示。據此判斷四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 )A.Z>X>M>YB.X>Z>Y>MC.X>Z>M>YD.Y>M>Z>X【解答】解:由圖象可知,X、Z能和稀鹽酸反應,并且X和稀鹽酸反應時間短,說明X比Z活潑,YM不能和稀鹽酸反應,說明YM不如XZ活潑。Y能和MNO3反應,說明Y比M活潑,因此四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X>Z>Y>M。故選:B。5.如圖是CO還原氧化鐵的“微型”實驗裝置。(夾持儀器等略),已知:HCOOHH2O+CO↑,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實驗中所需CO可現制現用B.此裝置可節約用品,污染小,現象明顯C.實驗時先擠壓軟塑料滴瓶,再點燃酒精噴燈D.該實驗中所涉及反應的基本類型有分解反應和置換反應【解答】解:A.實驗中所需CO可通過膠頭滴管加入甲酸的方法來制取一氧化碳,可現制現用,故選項說法正確;B.該套裝置比較小,節約藥品,產生的污染物也較少,現象比較明顯,故選項說法正確;C.一氧化碳不純時加熱或點燃可能會發生爆炸,所以為保證實驗成功,應先擠壓軟塑料滴瓶,將HCOOH加入熱濃硫酸中,使產生的CO排盡裝置中的空氣,再點燃酒精噴燈進行加熱,故選項說法正確;D.甲酸在熱的濃硫酸的作用下分解為水和一氧化碳,屬于分解反應;一氧化碳在高溫的條件下與氧化鐵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反應物是兩種化合物,不符合置換反應的概念,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D。6.如圖為探究鋁和銅的金屬活動性強弱的實驗如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現象:在反應過程中,觀察到溶液顏色由藍色變為無色B.反應后液體的質量比反應前增重了C.其反應微觀的實質:2Al+3Cu2+═2Al3++3CuD.根據圖示可以得出的鋁活動性比銅強【解答】解:A、鋁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鋁和銅,所以在反應過程中,觀察到溶液顏色由藍色變為無色,故正確;B、由化學方程式可知,每54份質量的鋁置換192份質量的銅,所以反應后溶液比反應前的溶液質量減少,故錯誤;C、由微粒的變化可知,其反應微觀的實質:2Al+3Cu2+═3Al3++4Cu,故正確;D、鋁可以置換銅,說明鋁活動性比銅強,故正確。故選:B。7.某化學興趣小組利用如圖裝置探究鐵生銹的條件,一段時間后,只有一個集氣瓶中的鐵絲生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甲瓶中的鐵絲生銹B.通過對比甲瓶和乙瓶中的現象,可以說明鐵生銹的一個條件是與水接觸C.通過對比甲瓶和丙瓶中的現象,可以說明防止鐵生銹的一個方法是隔絕氧氣D.實驗后向甲、乙、丙瓶中分別注入一定量稀鹽酸,觀察到的現象相同【解答】解:A、甲瓶中的鐵絲能與氧氣、水充分接觸,甲瓶中的鐵絲生銹,故選項說法正確。B、通過甲、乙兩組實驗,其它條件相同,水是變量,可以說明鐵生銹的一個條件是與水接觸,故選項說法正確。C、通過甲、丙兩組,其它條件相同,氧氣是變量,可以說明鐵生銹的一個條件是與氧氣接觸,故隔絕氧氣可以防止鐵生銹,故選項說法正確。D、乙、丙未生銹,故加入稀鹽酸后可以直接看到氣泡,而甲生銹,加入稀鹽酸后不會立即看到氣泡,現象不同,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D。8.往硝酸銅和硝酸銀的混合溶液中緩慢連續加入質量為m的鋅粉,溶液中析出固體的質量與參加反應的鋅粉質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ab段(不含兩端點)析出的金屬是AgB.bc段(不含兩端點)析出的金屬是CuC.ab段(不含兩端點)對應溶液中含有的金屬離子為Zn2+、Ag+和Cu2+D.bc段(不含兩端點)對應溶液中含有的金屬離子為Zn2+和Ag+【解答】解:由于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是鋅>銅>銀,往硝酸銅和硝酸銀的混合溶液中緩慢連續加入質量為m的鋅粉,鋅先與硝酸銀反應生成了硝酸鋅和銀,當硝酸銀反應完全后再與硝酸銅生成了硝酸鋅和銅。反應的質量比:Zn+2AgNO3=Zn(NO3)2+2Ag65216a﹣b是鋅和硝酸銀反應Zn+Cu(NO3)2=Zn(NO3)2+Cu,6564b﹣c是鋅和硝酸銅反應。A、ab段(不含兩端點)析出的金屬是Ag,故A說法正確;B、bc段(不含兩端點)析出的金屬是Cu,故B說法正確;C、ab段(不含兩端點)對應溶液中含有的金屬離子為Zn2+、Ag+和Cu2+,故C說法正確;D、bc段(不含兩端點)硝酸銀已完全反應,對應溶液中不含有Ag+,故D說法不正確。故選:D。9.等質量的鋅與過量鹽酸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進行反應,實驗數據如表。收集相同條件下相同體積的氫氣,所需時間最短的一組是( )組別ABCD鹽酸濃度/%2.52.54.04.0溫度/℃25254040鋅的狀態塊狀粉末塊狀粉末A.AB.BC.CD.D【解答】解:反應物的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快;溫度越高,反應速率越快;反應物的接觸面積越大,反應越劇烈,則由表格數據可知,D組反應速率最快,收集相同條件下相同體積的氫氣,所需時間最短。故選:D。10.某同學將未打磨的鎂條放入盛有稀鹽酸的密閉容器中,用壓力傳感器測得容器內氣體壓強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圖如圖,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AB段化學反應是Mg+HCl═MgCl2+H2↑B.CD段壓強變化主要影響因素是溫度C.A點鹽酸濃度等于B點鹽酸濃度D.B點溶液質量大于C點溶液質量【解答】解:A、AB段化學反應是MgO+2HCl═MgCl2+H2O,該選項說法不正確;B、CD段壓強變化主要影響因素是溫度,即完全反應后溫度降低,壓強減小,該選項說法正確;C、A點鹽酸濃度小于B點鹽酸濃度,是因為隨著反應進行,氯化氫不斷減少,該選項說法不正確;D、鎂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氫氣,隨著反應進行,溶液質量增大,因此B點溶液質量小于C點溶液質量,該選項說法不正確。故選:B。11.小樂對硝酸銀、硝酸銅和硝酸鋅的混合溶液進行了圖示操作,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濾渣中的物質為銀、銅和鐵B.濾液中的陽離子為Fe3+和Zn2+C.濾液的質量大于混合溶液的質量D.向濾液中滴加稀鹽酸會出現白色沉淀【解答】解:硝酸銀、硝酸銅和硝酸鋅的混合溶液加入鐵粉,則鐵首先與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亞鐵和銀,然后鐵與硝酸銅反應生成硝酸亞鐵和銅;濾渣加入稀硫酸有氣泡產生,則濾渣中還有鐵存在;A、濾渣中的物質為銀、銅和鐵,故A選項正確;B、濾液中的陽離子為Fe2+和Zn2+,故B選項錯誤;C、Fe+2AgNO3═Fe(NO3)2+2Ag342180Fe+Cu(NO3)2=Fe(NO3)2+Cu188180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以及物質間的質量關系可以看出,溶質質量都減小,故溶液質量減小,濾液的質量小于混合溶液的質量,故B選項錯誤;D、濾液中含有的是硝酸鋅和硝酸亞鐵,不含有硝酸銀,故加入鹽酸不會產生沉淀,故D選項錯誤;故選:A。12.研究證明,某些金屬具有很強的捕捉氫的能力,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這些金屬能夠大量“吸收”氫氣,反應生成金屬氫化物,同時放出熱量。其后,將這些金屬氫化物加熱,它們又會分解,將儲存在其中的氫釋放出來。這些會“吸收”氫氣的金屬,稱為儲氫合金。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在存儲過程中氫元素的化合價改變B.氫氣在儲存過程中發生了物理變化C.氫氣在儲存過程中部分內能轉化為化學能D.儲氫合金是一種化合物【解答】解:A、氫氣中氫元素化合價是零,金屬能夠大量“吸收”氫氣,反應生成金屬氫化物,金屬氫化物中化合價不是零,故A正確;B、氫氣在儲存過程中與金屬反應生成其他物質,是化學變化,故B錯;C、金屬能夠大量“吸收”氫氣,反應生成金屬氫化物,同時放出熱量,說明氫氣在儲存過程中部分內能轉化為熱能,故C錯;D、儲氫合金屬于混合物,故D錯。故選:A。13.在相同質量、相同質量分數的稀硫酸中,分別加入足量的Mg、Fe、Zn三種金屬,某發生反應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根據圖中信息,下面推理合理的是( )A.反應生成氫氣質量:Mg=Fe=ZnB.曲線P、Q、M所表示的金屬分別表示Mg、Zn、FeC.三種金屬反應速率:Mg>Fe>ZnD.反應后溶液質量:Mg=Fe=Zn【解答】解:A、相同質量、相同質量分數的稀硫酸中,分別加入足量的Mg、Fe、Zn三種金屬,則最終生成的氫氣的質量相等,正確;B、與等質量的稀硫酸反應,開始消耗的鋅的質量大,鎂的質量小,故P是鎂,Q是鐵,M是鋅,錯誤;C、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Mg>Zn>Fe,錯誤;D、反應后溶液的質量為Zn>Fe>Mg,錯誤;故選:A。14.為探究鋅、銅、鐵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某學習小組做了如圖甲所示實驗,實驗結束后,將試管①、試管②內的物質全部倒入同一燒杯中,充分反應后發現燒杯中的紅色固體物質明顯增多,如圖乙所示,則有( )A.甲圖試管①中反應后固體可能不含鐵B.甲圖試管②中反應后固體可能含鐵C.反應后燒杯中的固體一定含有鐵D.燒杯中最后所得固體的質量一定大于2ag【解答】解:由于三種的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是鋅>鐵>銅,所以甲中鐵不會與氯化鋅反應,乙中鐵會置換出氯化銅中的銅,將試管①、試管②內的物質全部倒入同一燒杯中,充分反應后發現燒杯中的紅色固體物質明顯增多,說明鐵又會置換出氯化銅中的銅,所以:A、由于甲中鐵不會與氯化鋅反應,所以甲圖試管①中反應后固體一定含鐵,故A錯誤;B、由上述分析可知,甲圖試管②中反應后的固體一定不含鐵,故B錯誤;C、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鐵會置換出氯化銅中的銅,但是氯化銅的量不能確定,所以反應后燒杯中的固體中是否含鐵,不能確定,故C錯誤;D、通過題中的分析可知,加入鐵的質量是2a,每56份質量的鐵會置換出64份質量的銅,所以反應后固體的質量大于2a克,故D正確。故選:D。二.實驗探究題(共4小題)15.為了從硝酸亞鐵和硝酸銀的混合溶液中,提取并回收銀,小潯設計了如圖的實驗方案:(1)若溶液乙為無色溶液,則固體甲一定含有的物質是 鐵、銀 ,可能含有的物質是 鋅 。(2)若溶液乙為淺綠色溶液,則溶液乙中溶質的組成可能是 Zn(NO3)2、Fe(NO3)2 或 Zn(NO3)2、Fe(NO3)2、AgNO3 (填化學式)。【解答】解:(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鋅>鐵>氫>銀,在硝酸亞鐵和硝酸銀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鋅,鋅先與硝酸銀反應生成了硝酸鋅和銀,若硝酸銀完全反應鋅再與硝酸亞鐵反應生成了硝酸鋅和鐵,乙為無色溶液,說明硝酸亞鐵和硝酸銀全部參加化學反應,鋅能與硝酸亞鐵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鐵,能與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銀,所以固體甲中含有鐵和銀,可能有剩余的鋅;(2)若溶液乙為淺綠色溶液,說明了溶液中含有硝酸亞鐵,鋅完全發生了反應,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鋅、硝酸亞鐵,可能含有硝酸銀,所以溶液乙中溶質的組成可能是Zn(NO3)2、Fe(NO3)2或Zn(NO3)2、Fe(NO3)2、AgNO3。故答案為:(1)鐵、銀;鋅;(2)Zn(NO3)2、Fe(NO3)2;Zn(NO3)2、Fe(NO3)2、AgNO3。16.某校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在老師的幫助下,探究用赤鐵礦(主要成分是Fe2O3)煉鐵的主要反應原理。他們設計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中澄清石灰水作用是 檢驗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 。(2)圖1實驗時應先點燃哪個酒精燈,請判斷并說明理由 ②,防止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氣中造成污染 。(3)圖2與圖1相比,它的主要優點是 充分利用了能源 。【解答】解:(1)因為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水,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所以裝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為檢驗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故填:檢驗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2)因為要先通一氧化碳排凈玻璃管內的空氣,而一氧化碳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氣中去,所以要先點燃第②個酒精燈;故填:②,防止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氣中造成污染;(3)與圖1裝置相比,圖2裝置的主要優點是充分利用了尾氣中一氧化碳燃燒放出的熱量,充分利用了能源;故填:充分利用了能源。17.用如圖裝置完成CO還原Fe2O3的實驗。緩慢通入一定量的CO.點燃酒精噴燈,繼續通入CO.一段時間后,當粉末全部變為黑色時,停止通入CO,熄滅酒精噴燈。(1)CO與Fe2O3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3CO+Fe2O32Fe+3CO2 。(2)在冷卻過程中,為防止管中黑色粉末表面因與空氣接觸而變為紅色,應補充的操作是 繼續通CO至玻璃管冷卻或用彈簧夾夾住氣球 。(3)有同學提出黑色粉末中還可能含有Fe3O4.資料:Fe3O4不與CuSO4與溶液反應。為驗證黑色粉末成分。該同學取少量樣品于燒杯中,加過量CuSO4溶液,充分反應。證明黑色粉末中含有Fe和Fe3O4的現象是 黑色粉末部分變紅 。【解答】解:(1)一氧化碳能與氧化鐵高溫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故填:3CO+Fe2O32Fe+3CO2;(2)為防止管中黑色粉末表面因與空氣接觸而變為紅色,可以繼續通CO至玻璃管冷卻或用彈簧夾夾住氣球,故填:繼續通CO至玻璃管冷卻或用彈簧夾夾住氣球;(3)鐵能與硫酸銅反應而四氧化三鐵不與硫酸銅反應,故會觀察到黑色粉末部分變紅,故填:黑色粉末部分變紅。18.“食品蒸汽加熱器”常用于野外加熱食物。加熱袋中的固體粉末含鎂粉、鐵粉和氯化鈉,使用時向其中加入水袋中的水,即可產生大量熱。實驗小組針對放熱過程中的反應原理展開探究。【查閱資料】①常溫下鎂粉能與水反應放熱而鐵粉不能。②氫氧化鎂是難溶于水的白色固體。【進行實驗】同學們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模擬實驗:分別取不同成分的固體粉末放入甲中,通過分液漏斗向其中均加入8mL水,讀取甲中所得固液混合物的最高溫度,實驗記錄如下表:(實驗時的室溫為22.7℃;除B外,其余實驗中鎂粉的質量均為1.0g)實驗序號ABCDEF固體成分MgFeMg+FeMg+NaClFe+NaClMg+Fe+NaCl乙中現象少量肥皂泡,難以點燃① 無肥皂泡 少量肥皂泡,難以點燃較多肥皂泡,點燃有爆鳴聲無肥皂泡大量肥皂泡,點燃有爆鳴聲混合物溫度23.1℃22.8℃23.1℃24.2℃22.8℃27.2℃【獲得結論】(1)實驗A證明了鎂粉與水能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Mg+2H2O═ Mg(OH)2+H2↑ 。(2)使鎂粉與水迅速反應并放熱的最佳方法是向鎂粉中加入 Fe和NaCl 。【反思改進】(1)同學們分析實驗數據發現,升高的溫度不足以加熱食物,其可能的原因是 固體藥品用量少 。(2)同學們根據實驗結果進一步猜測,實驗F中的反應結束后,甲中的固液混合物中仍然含有NaCl和鐵粉,通過補充實驗證明了上述猜測。補充的實驗方案是:取少量固液混合物, 過濾,向濾渣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固體溶解,有氣泡冒出,溶液變淺綠色,證明有Fe,取濾液蒸發結晶 ,得到白色固體(經檢驗為NaCl)。【解答】解:【進行試驗】①鐵不會與水反應,所以鐵和水反應時,無肥皂泡產生;【獲得結論】(1)水和鎂反應會生成氫氧化鎂和氫氣,化學方程式為:Mg+2H2O═Mg(OH)2+H2↑;(2)通過分析表中各物質之間的反應和升高的溫度可知,使鎂粉與水迅速反應并放熱的最佳方法是向鎂粉中加入Fe和NaCl;【反思改進】(1)固體較少、配比不合適等原因都會造成溫度上升不明顯,所以分析實驗數據發現,升高的溫度不足以加熱食物,其可能的原因是:固體藥品用量少;(2)鐵會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變化不明顯,所以補充的實驗方案是:取少量固液混合物,過濾,向濾渣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固體溶解,有氣泡冒出,溶液變淺綠色,證明有Fe,取少量固液混合物,經過過濾,取濾液蒸發結晶,得到白色固體(經檢驗為NaCl)。故答案為:【進行實驗】①無肥皂泡;【獲得結論】(1)Mg(OH)2+H2↑;(2)Fe和NaCl;【反思改進】(1)固體藥品用量少(或水太多、反應物配比不合適、反應時間不足等(合理即可);(2)過濾,向濾渣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固體溶解,有氣泡冒出,溶液變淺綠色,證明有Fe,取濾液蒸發結晶;三.解答題(共2小題)19.已知碳酸亞鐵在隔絕空氣的情況下,可以分解生成氧化亞鐵和二氧化碳,某化學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模擬冶煉鐵的過程,判斷樣品中碳酸亞鐵的含量(該裝置氣密性良好,B中氫氧化鈉溶液足量)。實驗過程中,先打開K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熱裝置A中固體質量不再減少后,停止加熱,待裝置A冷卻到室溫后關閉K,實驗測得裝置A中固體質量減少了a克,裝置B中液體質量增加了b克。回答下列問題:(1)儀器①的名稱是 酒精燈 。(2)能判斷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裝置B吸收的依據是裝置B的質量增加且 C中澄清的石灰水不變渾濁 。(3)若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裝置B吸收,不考慮水的蒸發且該樣品中所含雜質不參加反應,則a < b(填>或<、=)(4)D處為收集尾氣的裝置,應選擇 乙 裝置(填甲,乙或丙)。【解答】解:(1)儀器①的名稱是酒精燈,故填:酒精燈;(2)判斷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裝置B吸收的依據是:裝置B的質量增加并且C中澄清的石灰水不變渾濁,故填:C中澄清的石灰水不變渾濁;(3)根據質量守恒定律,A中的質量減少是碳酸亞鐵反應,最后變成鐵,所以減少的質量是碳酸亞鐵中的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和,而裝置B中增加的質量是二氧化碳的質量,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和氧元素,不但有碳酸亞鐵中的,也有一氧化碳中的,所以裝置B中增加的質量大于A中減少的質量,故填:<;(4)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氣中會污染大氣,所以要進行尾氣處理,能收集尾氣的裝置是乙;故選:乙。故答案為:(1)酒精燈;(2)C中澄清的石灰水不變渾濁;(3)<;(4)乙。20.小科利用如圖所示的材料完成探究實驗,杠桿已調至平衡。(1)實驗1中,一段時間后,左邊鐵粉布包下降,是因為鐵粉與 水蒸氣 、氧氣發生了反應。將鐵粉換成下列物質中的 B (填字母序號),杠桿也會出現類似現象。A.NaCl晶體B.NaOH固體(2)實驗2中,通入CO2一段時間,右邊乒乓球 下降 (填“上升”或“下降”)。【解答】解:(1)鐵與氧氣、水蒸氣發生緩慢氧化生成鐵銹,質量增加,故較長時間后左邊鐵粉布包下降;氫氧化鈉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質量增重,杠桿也會出現相似現象。故填:水蒸氣;B;(2)實驗2中,通入CO2一段時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左邊的乒乓球上升,右邊乒乓球下降。故填:下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備戰2021 中考科學 精講精練 專題34 金屬(學生版) .docx 備戰2021 中考科學 精講精練 專題34 金屬(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