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的新陳代謝 一、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 一.根、莖、葉的結構: 1.根:植物的地下部分,主要起固著、吸收作用。 2.莖:地上部分的骨干,輸導營養物質和水分、支持葉花和果實。 3.葉:由葉片、葉柄組成。 二.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和水: 1.植物的正常健壯生長,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鉀等的無機鹽。 2.不同化肥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化 肥 對植物的作用 缺乏時的癥狀 氮肥 枝葉茂盛 葉片黃,瘦小開花少,籽實不飽滿 磷肥 發育良好,提早結果成熟 生長緩慢,矮小,葉暗綠,花果實種子減少 鉀肥 使莖稈堅韌,塊根肥大 莖稈細弱易倒伏,葉黃或葉彎卷 鐵肥 參與酶的合成 光合作用受到影響 三.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 1.細胞吸水和失水:當外界溶液的濃度大于根毛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 當外界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 2.植物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器官是根,部位在根毛區。 ①植物根尖的結構: 名稱 根 冠 分 生 區 伸 長 區 根毛區 位置 最前端 根冠后 分生區后 伸長區后 細胞 特點 排列 不整齊 細胞小、核大質濃,排列整齊,分裂能力強 能快速生長,質中開始出現小液泡 有根毛,出現輸導組織有大液泡 作用 保護 作用 使根細胞的數目不斷增多 把根推向新的土層。 吸收水分和養分 ②水分進入路徑:土壤→根毛細胞→內層細胞→導管→莖→葉→散失(通過氣孔) ③物體內水分的輸導由導管來完成的。 ④礦質元素必須溶解于水中才能被吸收。 3.水分的利用:1%左右參與光合作用等代謝活動;99%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 4.蒸騰作用的意義: ①是植物吸收水和促使水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②促進溶解在水在的礦質養料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③可以降低植物體特別是葉片的溫度,避免因強烈陽光照射而造成灼傷。 5.水分的散失是通過氣孔進行的。 氣孔的調節機理:當水分充足時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開放;反之,氣孔關閉。 四.植物的光合作用: 1.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吸收太陽光能,將水和二氧化碳等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 2.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光照強度、溫度、二氧化碳濃度等。 3.意義:完成了兩大轉變: ①物質轉變:水和二氧化碳轉變為復雜的有機物淀粉,同時釋放氧氣。 ②能量轉變:將太陽能轉變為化學能貯存在有機物中。 五.植物的呼吸作用: 1.概念:是指活細胞在酶的參與下,吸入氧氣,將有機物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時放出能量的過程。 2.影響呼吸作用強度的因素主要有:溫度、水分、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 3.意義:呼吸作用為生物體的各項生理活動提供了能量。 4.萌發的種子呼吸作用很旺盛。 六.新陳代謝原理在農業生產技術上的應用: 1.為了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幼苗的成活率,農民都選粒大飽滿的種子作種; 2.植物生長需要大量的水,灌溉時應適時適量; 3.在植物生長中,需要無機鹽;要合理施肥,薄肥勤施。 4.成熟的活種子,時刻進行呼吸作用,為了有利于種子的儲藏,可采取低溫、干燥等方法降低呼吸作用。 二、人體的新陳代謝 一.消化系統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要會分析圖像、明確概念,明確消化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終產物等知識,將消化系統作為一個系統整體來理解其工作機理,即可較好的完成問題解決。 1.消化系統的組成功能 49657029210組成 功能: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物質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 組成 功能: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物質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 2.食物的消化: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內被分解為小分子的過程。 消化的方式: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殘渣,最后以糞的形式排出體外。三大營養物質的消化部位和過程如下: ①false; ②false; ③false; 3.營養的吸收:食物經過消化后,透過消化道粘膜,進入血液和淋巴循環的過程,稱為吸收。三大營養物質的消化產物吸收如下: 吸收部位 被吸收的營養物質 胃 少量的水和酒精 小腸 大量的水、無機鹽、維生素 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大腸 少量的水、無機鹽、維生素 生物催化劑——消化酶 有消化酶的消化液參與的消化是化學性消化,無消化酶的消化液參與的消化是化學性消化。可能以實驗題考核形式呈現來增加分值比例。 1.概念:活細胞制造的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質。 2.特點:酶的催化作用具有專一性、多樣性、高效性,并受溫度和Ph等外界條件的影響。 3.人體消化液和消化酶列表比較如下: 消化道 消化腺 消化液 消化酶 口腔 唾液腺 唾液 唾液淀粉酶 胃 胃腺 胃液 胃蛋白酶 胰 胰腺 胰液 胰淀粉酶、胰麥芽糖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 肝臟 肝細胞 膽汁 無 小腸 腸腺 腸液 腸淀粉酶、腸麥芽糖酶、腸脂肪酶、腸肽酶 呼吸系統和氣體交換 呼吸不是呼吸作用,本質上是氣體分子的自由擴散(滲透);呼出的氣體內,氧氣含量依然遠大于二氧化碳含量;相比空氣而言,呼出氣體氧氣含量減小、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含量增加; 1.呼吸系統的組成功能: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保證氣體通暢、處理吸入氣體。 肺:用大量肺泡構成,氣體交換場所。 2.呼吸全過程: (1)肺換氣:通過呼吸運動實現。 (2)氣體交換:包括肺泡內和細胞內氣體交換。 經肺泡內氣體交換,氧氣進入血液中,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走,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經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組織細胞不斷獲得氧氣,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不斷排走,血液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以上兩過程通過氣體擴散實現的。 (3)氣體的運輸:氧以氧合血紅蛋白形式運輸。 4980305553720(4)細胞呼吸:細胞利用氧將體內的有機物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是生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動力。 四.循環系統和血液循環 循環系統相對內容較多,可考核的點也較多,需要學生切實明確知識點包含的知識體系,特別是機理性的知識內容,需要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只是記憶對于理解程度有更大要求; 典型題型為: Ⅰ、血液成分表格數據分析題:白細胞數值偏高(可能為炎癥);紅細胞或血紅蛋白指標偏低(貧血);血小板數值偏低(凝血障礙); Ⅱ、打針、吃藥、掛點滴等,具體藥物或者物質在人體中流經的路徑考核;具體血管中血液中物質組成變化情況考核;(通過血液循環圖進行分析); 1.循環系統的組成:由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系統組成。 2.心臟的結構 3790950420370分四個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臟由心肌細胞構成,能自主地有節律地收縮和舒張。 3.血管的種類 ⑴動脈:與心室相連,將血液送出心臟血管,與此相適應,動脈管壁厚,彈性好; ⑵靜脈:與心房相連,將血液收回心臟血管,靜脈管內血壓低,管壁薄,彈性差; ⑶毛細血管是血液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質的場所,因此管壁最薄,管徑最小,僅容紅細胞逐個通過,血流慢。 46431202603504.動靜脈血的區分:不能根據血管的名稱來判斷血液的名稱,應該根據血液中的含氧量多少來判斷。 3.血液循環: (1)動力:心臟的舒縮。 (2)規律: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中按一定方向流動。原因是具有瓣膜,即心房與心室之間的房室瓣,心室與動脈之間的動脈瓣,靜脈內的靜脈瓣,它們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3)途徑:可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兩者同時進行。見下圖。 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分支動脈→除肺以外各器官組織中的毛細血管→分支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的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4.觀察小魚尾部血液循環實驗:比較各種血管的血液流速和血液顏色。低倍鏡下,可見毛細血管壁薄,管徑小,血液流速慢,紅細胞呈單行流動。小動脈血流快,有時有脈搏樣波動。小靜脈血流慢,色暗紅。 五.血液 1.血液組成:血漿和血細胞組成。 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紅 細 胞 白 細 胞 血 小 板 血 漿 特點 無核,兩面凹圓餅形,質中有血紅蛋白 有核,比紅細胞大,有多種 最小,無核 淡黃色、半透明的液體 正常 數量 最多500萬(男) 420萬(女) 5000—10000 (男、女) 10—30萬(男、女) 約占血液總量的55% 作用 運輸氧、部分二氧化碳 吞噬異物,參與人體免疫 促進止血,加速凝血 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 成年人血液中血細胞含量的多少對健康影響很大。紅細胞數量(血紅蛋白)過低—貧血;白細胞太少—抵抗能力差;血小板太少—不易止血。 2.骨髓的造血功能:紅骨髓 (1)人出生后,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由紅骨髓產生。 (2)剛出生時,紅骨髓充滿全身骨髓腔,隨著年齡增大,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后幾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紅骨髓。 (3)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被紅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顯著提高。 (4)骨髓的造血能力極強,如果只保留骨髓的十分之一,就能完成正常的造血功能 (5)少量骨髓捐獻對人體沒有什么影響。人體的造血組織有很強的代償功能,當抽取部分骨髓后,造血干細胞會加快增殖,在一、二周內完全恢復原來的水平。 3.輸血和血型 以輸同型血為原則。除了同血型者之間可以相互輸血外,血液為AB型萬能受血者,而O型萬能輸血者(少量、緩慢輸血)。 (1)ABO血型是由紅細胞上的凝集原決定的。 血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型 A凝集原 抗B凝集素 B型 B凝集原 抗A凝集素 AB型 A凝集原、B凝集原 無 O型 無 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 (2)ABO血型之間的相互關系(補充了解) 獻血者紅細胞(含凝集原) 受血者血清(含凝集素) O型(抗A、抗B) A型(抗B) B型(抗A) AB型(無) O型(無)A型(A)B型(B)AB型(A、B) -+++ --++ -+-+ ---- 注:“+”表示有凝集反應,“—”表示無凝集反應 4.獻血:一個人一次獻血200毫升(僅占血液總量的5%左右),由于儲備血液的替補,血容量在幾分鐘到幾十分鐘就可恢復正常,血漿蛋白由于肝臟合成功能的加速,一兩天就能恢復正常。有規律的獻血還可以預防心臟病。 六.泌尿系統和尿的排泄 1.泌尿系統組成: 泌尿系統: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將人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和毒物通過尿的形式排出體外以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 腎是尿生成的重要器官,不僅可將體內的代謝廢物和毒物排出體外,并且對調節體內水與電解質和維持血液的酸堿平衡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尿的形成 (1)過程:false (2)原理:毛細血管球有通透性,當血液流經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漿中的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尿素和尿酸等物質,都可“過濾”到腎小囊腔內,形成原尿。這個過程稱為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當原尿通過細長而曲折的腎小管時,其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和部分無機鹽被子腎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這個過程稱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有選擇性。由于大量水被重吸收,所以尿素、尿酸和無機鹽的相對含量顯著增加。 尿的排出 false 七.新陳代謝 1.概念: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及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轉變過程,叫做新陳代謝。 2.新陳代謝包括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兩個方面。 同 化 作 用 異 化 作 用 物質轉變 環境物質→自身物質 自身物質→代謝終產物 能量轉變 貯存能量 釋放能量 舉例 光合作用、消化吸收 呼吸作用、排泄 關系 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是新陳代謝的兩個方面,是同時進行的,這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共同組成了人體新舊物質更替的過程。 3.在物質變化的同時,必然伴隨著能量的變化; 能量的獲得=能量的消耗+能量的貯存。 少年兒童同化作用占優勢,能量的獲得大于能量的消耗,體內有機物積累,身體逐漸長大;老年人、外病的人恰好相反;健康成年人的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相對平衡。 植物的生長是同化作用大于異化作用的結果。我們可控制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來提高作物產量。 消化和氧化分解: 消化是把大分子、不能吸收的物質分解為小分子、可以吸收的物質的過程,人對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內進行; 徹底的氧化分解是形成代謝終產物的過程,主要在細胞內進行; 大分子有機物 消化產物 徹底氧化分解產物 蛋白質 氨基酸 CO2、H2O、尿素 糖 元 葡萄糖 CO2、H2O 脂 肪 甘油、脂肪酸 CO2、H2O 其它生物的新陳代謝 一.孢子植物的特點 1.藻類:結構簡單,單細胞或多細胞構成,沒有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 地球上水體內的單細胞藻類是地球上氧氣的主要制造者,對維持生物圈的生態平衡意義重大。 苔蘚類:植株矮小,有莖葉,沒有根。莖葉中沒有輸導組織,分布在陰暗潮濕的環境。 苔蘚類植物由于葉片薄到只由一層細胞組成,所以對環境中的污染性氣體物質非常敏感,可以通過觀察環境中的苔蘚類植物是否發黃、枯萎,來判斷某地的空氣污染狀況如何。 蕨類:具有根莖葉,有輸導組織。 是第一種具有根莖葉高度分化的植物類型。分草本蕨類和木本蕨類兩大類。其中后者絕大多數已經滅絕,所剩品種不多。 二.微生物的特點 1.細菌特點:細菌是單細胞生物,細胞細而短、結構簡單、細胞壁堅韌、以分裂方式繁殖,無成型細胞核只有核區,屬于原核微生物。 細菌根據形態可分為球菌、桿菌、螺旋菌;根據危害程度可分為致病菌、有益菌等;常見細菌要熟悉。 細菌的生命活動是導致食物腐敗的原因(巴斯德曲頸瓶實驗),常見的食物的保鮮方法有:高溫煮沸、鹽腌、風干、真空包裝、防腐劑、低溫冷藏、密封保存等; 真菌的特點:屬于真核生物,體積小面積大、吸收多轉化快、生長旺繁殖快、適應強變異頻、分布廣種類多。 真菌有多細胞的也有單細胞的,有可食用的也有不可食用的,多細胞真菌結構也需要了解。 三.無脊椎動物的主要特點 動物類群中比較低等的類群,最明顯的特征是不具有脊椎骨。種類、數量都是非常龐大的。包括原生動物、海棉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件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類群。 四.脊椎動物的主要特點 現存脊椎動物大約有40000種,除了以脊柱為主體的內骨骼外,脊椎動物還具有脊索、背神經索、鰓裂,心臟位于腹部、封閉式血液循環等特點,區別于無脊推動物。 根據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我們對脊椎動物劃分了五大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我們也要明確該五大類脊椎動物中,各類別的特點,從形態特點、是否又羽毛或鱗片、體溫是否恒定、卵生還是胎生等都得一一熟知。畢竟脊椎動物在生活中是我們相對最熟悉也是接觸最廣泛的一個類別的生物大類。 五.新陳代謝中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 生物體的新陳代謝包括同化和異化兩個方面。 同化作用吸收能量,異化作用釋放能量。常見的同化作用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常見的異化作用是呼吸作用;需要掌握化學方程式和文字表達式;同時有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圖像分析問題也需要掌握對應的思路與注意事項。 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等量的葡萄糖經有氧呼吸釋放出的能量要遠大于通過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我們也要會運用所學知識解釋長跑時腿部肌肉的酸痛、釀酒等相關無氧呼吸中的常見問題。 概念辨析 1、平衡 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平衡往往是在動態變化中實現的動態平衡。 代謝平衡: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可維持新陳代謝的平衡。 生態平衡: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下的生態平衡。 體溫恒定:產熱與散熱以維持體溫恒定。無機物與有機物的相互轉化以維持物質循環:無機物與有機物的相互轉化以維持物質循環。 生理穩定:神經和激素調節下的生理穩定。 水鹽平衡:人體對水、鹽的攝入與排出以維系人體內的水鹽平衡。 2、呼吸、呼吸運動與呼吸作用 呼吸:是指人體的細胞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它包括四個過程:①外界與肺泡的氣體交換;②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③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④血液與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 呼吸運動:就是指在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下胸廓有節律的擴大和縮小,它包括吸氣和呼氣兩個過程。其意義是完成了肺內氣體與外界氣體的交換。 呼吸作用:是指生物吸收氧氣,分解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能量的過程。它主要在細胞的線粒體中進行。 3、凝集原和凝集素 凝集原:附著在紅細胞表面,是一種抗原。 凝集素:存在于血漿(或血清)中,是抗同名凝集原的抗體。 同名的凝集原和凝集相遇(如凝集原A和抗A凝集素)會發生紅細胞凝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