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時三十九§1-2人類的起源與進化§1-2環境對生物的作用、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復習目標】概述人類的起源和進化。認識到古人類化石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斗爭中進化來的觀點。舉例說出陽光、溫度、空氣、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舉例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重點)【導學過程】【基礎檢測】試著做下列題,不會的,快速閱讀教材26—49頁,然后繼續完成下列問題:1.人類的起源:(1)人類起源于,最直接的證據是。(2)古猿到人的演化:是人猿分界的一個重要標準。2.人類的進化:(1)人類進化的歷程:南方古猿→→→。(2)現代人種的分化:、高加索人、和。3.環境因素類型非生物因素等 生物因素(1)同種生物之間既有 又有 (2)不同種生物之間有、 關系等4.【鞏固提升】1.[2020·岳陽,6.2分]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點是( )A.祖先相同B.腦容量相同C.運動方式相同D.制造工具的能力相同2.在從古猿到人的過渡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階段是()A.古猿從樹棲生活轉到地面上生活B.學會使用工具C.產生了語言D.四肢行走轉變成兩足直立行走3.[2020·巴中,6.1分]早期的人類發展到現代的人類,大致經歷了()A.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B.直立人→能人→南方古猿→智人C.能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D.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4.最早用火并開始狩獵的是()A.南方古猿B.能人C.直立人D.智人5.腦容量已經達到680mL左右的是()A.南方古猿B.能人C.直立人D.智人6.科學家確定南方古猿化石是最早的人類化石,而不是最早的原始類人猿化石,其重要依據是()A.語言的產生B.能夠制造工具C.腦容量大D.能夠直立行走7.[2020?濰坊]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和棕種人體質特征上的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染色體不同引起的B.基因大部分不同引起的C.生活在不同地域內經過自然選擇作用形成的D.不同的婚姻組合形成的8.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A.只是光、溫度、水和空氣B.是指所有的非生物因素C.是指所有的生物因素D.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9.[2020?齊齊哈爾、黑河、大興安嶺,3.2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體現了哪種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A.陽光B.水分C.溫度D.空氣10.某校師生到農場去幫助農民收大豆,同學們發現大豆根部有許多根瘤,里面有根瘤菌。你認為根瘤菌與大豆的關系是()A.捕食B.競爭C.寄生D.共生11.下列是通過想象繪出的四個哺乳動物的體形圖,各部分的比例是依據動物原型確定的。你認為哪一動物最宜生活在寒冷的環境中( )12.西藏野牛休息時,體態與巖石相似,有利于捕食和御敵。這種現象體現了()A.生物適應環境B.生物依賴環境C.環境改變生物D.生物改變環境13.以下哪種情形是生物改變環境的實例()A.睡蓮的根和莖都有發達并相通的氣腔B.仙人掌的葉演變成了刺,莖肥厚多汁C.野鴨的趾間長有皮膚構成的蹼D.刺槐的光合作用使大氣的氧含量提高14.地衣生活在巖石表面,可以從巖石中得到所需的營養物質;地衣又能夠分泌地衣酸,對巖石有腐蝕作用。這一事實說明()A.生物能適應環境B.生物能影響環境C.生物不能適應環境,也不能影響環境D.生物既能適應環境,又能影響環境15.[2019·四川巴中,4.2分]達爾文是生物進化理論的創始人,下列觀點中哪一種不屬于達爾文的觀點( )A.生物都起源于原始的共同祖先B.人類是由古代猿類演化而來C.地球上的生命是由上帝創造的D.人類的祖先可能生活在非洲16.[2019·貴州六盤水,16.2分]自然界的植物五彩繽紛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那么生物的生活環境是指()A.生物生存的空間B.影響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因素C.影響生物生存的光、溫度、水等非生物因素D.以上A、B、C都是17.[2020·甘肅天水,8.1分]在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實驗中,把同樣多的鼠婦同時放在較暗和較亮的環境中,下列哪種曲線能表示較暗環境中鼠婦的數量變化( )A.B.C.D.18.[2019·新疆,3.2分]許多種鳥具有保護色,但也難免被嗅覺發達的獸類所捕食,對此最好的解釋是( )A.被捕食的鳥是警惕性不高的B.適應是相對的C.這些鳥不適應環境D.適應是絕對的19.[2020?濟寧市,3.2分]許多成語或詩句中蘊含著一定的生物學道理。以下成語或詩句中的現象與影響因素對應不合理的是()選頊成語或詩句影響因素A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生物B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溫度C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土壤D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光照20.[2019·菏澤,16.1分]有關生物與環境的說法,錯誤的是( )A.“雨露滋潤禾苗壯”主要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B.“魚兒離不開水”說明了生物依賴環境C.“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體現了生物之間的競爭關系D.“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主要體現了溫度對生物的影響21.如圖是人類的起源和發展過程,請回答:(1)A以生活為主,逐漸轉變成生活,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2)由圖中可看出,人類的體形一點一點地向著的方向發展,這樣使肢得到解放,促進了的發育。在與自然界斗爭的過程中,人類的工具越來越復雜。(3)黑猩猩能利用樹枝取食洞穴內的螞蟻,與人類使用工具不同的是。(4)A~G中大腦的重量由小到大的順序是。22.[2020·泰安,18.7分]地球上的生物多種多樣,依據一定的特征,可將生物分成不同類群。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不同類群的生物形成了與各自生存環境相適應的特征。請分析回答:(1)植物多樣性的進化中,蕨類植物比藻類、昔蘚植物高等,主要表現在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在這些器官中有專門的,植株高大得多。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高等主要表現在被子植物一般都能,種子外面有起保護作用的果皮。(2)動物多樣性的進化中,與環節動物相比,節肢動物身體各部分有進一步的分工,運動能力增強,主要原因是節肢動物的分節。與兩棲動物相比,爬行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擺脫了對水環境的依賴,主要原因是爬行動物體內受精,在陸上產卵,。哺乳動物是動物中的高等類群,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對環境的復雜多變及時作出反應,主要原因是哺乳動物具有高度發達的。(3)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億萬年進化的結果。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實質上是。通過自然選擇,逐漸積累,導致生物更好地適應特定的環境,不斷出現適應各種環境的生物新類型。23.[2019·浙江溫州,8.9分]為了探究溫度對蟑螂呼吸快慢的影響,小明設計了如下兩種方案。方案一:把一只健壯的蟑螂放入30℃的密閉容器內(如圖甲),利用傳感器測定10分鐘內容器中溫度值和氧氣含量;10分鐘后,將冰袋放置在容器兩側,使容器內的溫度逐漸降低,并測定隨后20分鐘內的數據。多次重復實驗。方案二:在兩個溫度不同的相同密閉容器中各放入一只健壯的蟑螂(如圖乙),利用傳感器測定30分鐘內的相關數據。多次重復實驗。(1)該實驗通過 反應蟑螂呼吸作用的快慢。(2)與方案二相比,方案一的變量控制有什么優點? (例舉一點)。(3)根據方案一所得數據(如圖丙),三位同學分別在圖丁中畫出了甲裝置內二氧化碳含量的大致變化趨勢,其中合理的是 。【拓展延伸】24.[2020?荊門,8.4分]生物圈中,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主要有:生物影響環境,生物適應環境,環境影響生物等。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榮的生物圈。請分析下列事例,回答問題。(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句詩體現了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2)“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句成語體現了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3)“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句詩中,草與豆苗的關系是。(4)荒漠中沙棘的地下根長度是地上部分的十多倍,蓮“中通外直”,其地下莖和荷葉中都有貫通的氣腔,上述事例體現出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參考答案:【鞏固提升】1-5.ADDCB6-10.DCDCD11-15.BADDC16-20.DDBCA21.(1)樹棲在地面森林大量消失(2)直立行走上腦制造(3)黑猩猩利用樹枝,不具有創造性(4)A→B→C→D→E→F→G22.(1)輸導組織開花結果(2)身體和附肢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神經系統、感覺器官(3)基因的多樣性可遺傳的有利變異23.(1)測定容器中氧氣的含量(2)用同一只蟑螂,避免了不同只蟑螂體質的差異等(3)a【拓展延伸】(1)環境影響生物(2)生物影響環境(3)競爭(4)生物適應環境事例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竹節蟲的身體與 極為相像;壁虎身體的顏色與 幾乎融為一體等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蚯蚓對土壤的 ;地衣加速了巖石的 ;植物的蒸騰作用增加了大氣 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