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關于“矛盾觀”的考查1.高考設問例舉(2016浙江卷)結合材料,運用對立面相互轉化的原理,說明講好中國故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13浙江卷)結合材料,運用對立統一觀點闡明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2014天津卷)結合材料,運用矛盾基本屬性的知識說明機器人與人的關系。(2018江蘇卷)有人認為,中華文化唯有秉持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請從矛盾基本屬性的角度對這一觀點進行評析。(2013全國Ⅰ卷)結合材料,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說明金磚國家為什么能夠求同存異、共謀發展。(2013全國Ⅱ卷)結合材料,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如何處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的關系。(2014重慶卷)運用對立統一關系原理,說明如何看待中俄關系的發展。(2013年海南)甲縣和乙縣在植樹造林活動中都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成效殊異。運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其成效殊異的原因。(2014海南卷)運用矛盾特殊性原理闡明學校開展“一校一品”活動的合理性。(2013安徽卷)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分析示范區承接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移做法的正確性。(2016全國Ⅱ卷)十八洞村扶貧實踐是貫徹精準扶貧思想的成功案例,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加以說明。(2011四川卷)聯系材料運用主次矛盾的有關知識,談談你對“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的認識。(2011重慶卷)運用矛盾主次方面相關知識,分析我國為什么在“十二五”規劃中強調既要提高工業部門用水效率,又要提高水資源儲備能力。(2016江蘇卷)有人認為,只要能“叫座”的電影就是好電影。請運用矛盾的觀點對此加以評析。(2020浙江卷)運用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解析S市讓馬路經濟適度回歸的合理性。2.知識儲備原理1.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或矛盾的基本屬性)⑴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基本屬性。⑵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⑶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矛盾的同一性以斗爭性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統一性所制約。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⑷要求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或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原理2.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要求⑴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⑵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點論、兩分法。原理3.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要求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原理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在特殊性中包含著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場合相互轉化。要求我們既善于在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善于在矛盾普遍性指導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原理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處于從屬地位、影響事物發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既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原理6.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求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看問題要全面,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又不能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要看到次要方面對主要方面的影響。原理7.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我們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3.經典考高真題(2016浙江卷)利用外媒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塑造國家形象的一種新的有效方式。當國際上有人“唱衰中國”、“抹黑中國”時,英國BBC2電視頻道卻于猴年春節播出了中英聯合攝制的紀錄片《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引發收視熱潮,進一步激發了國際社會探求中國、理解中國的興趣。該片通過獨特的敘事方式、結構處理,將春節的個人記憶與集體表達有機結合,增強了視覺效果、親近性與趣味性,表現了中國人“歸根”的家國觀和團圓喜慶的文化精神,成為繼《超級中國》、《鳥瞰中國》、《美麗中國》等紀錄片之后又一個“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結合材料,運用對立面相互轉化的原理,說明講好中國故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0分)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②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既有探求、理解中國的興趣,也有“唱衰”、“抹黑”中國的論調。③如果不講或講不好中國故事,對負面論調“無語”或“失語”,就會被動挨罵,中國的國家形象將會受損;反之,主動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全面的中國,讓正確的聲音蓋過種種負面輿論和奇談怪論,促使矛盾向有利于我的方面轉化,國家形象將得到提升。(2014天津卷)人制造了機器人,機器人的使用又會對人的就業產生影響。一方面會使一些技術要求不高的崗位減少,另一方面會使研發、銷售和服務等就業崗位增加,這種變化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材料,運用矛盾基本屬性的知識說明機器人與人的關系。①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②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機器人與人存在對立的一面,機器人的使用會造成一些工作崗位的減少,致使一些人失業。③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的相互依賴、相互貫通。機器人與人存在相互統一的一面,機器人是由人制造和使用的,機器人的使用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要求人提高自身素質,管好用好機器人。(2014重慶卷)目前,中俄關系是最好的一組大國關系。俄羅斯總統普京說:“俄羅斯需要一個繁榮穩定的中國,中國也需要一個強大成功的俄羅斯”;國家主席習近平認為,中俄共同發展“將為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提供正能量”,中俄兩國超越零和博弈、集團政治等舊的思維方式,致力于實現共同發展與繁榮,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提供了一個典范。中國和俄羅斯是鄰國,在歷史上兩國關系錯綜復雜,既有競爭也有合作。運用對立統一關系原理,說明如何看待中俄關系的發展。①矛盾雙方既有斗爭性又有同一性。中俄雙方經濟上互補,政治上合作,文化上交融,具有同一性;中俄雙方作為主權獨立的大國,有各自的國家利益,具有斗爭性。②同一性以斗爭性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中俄兩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合作以彼此的差異和對立為前提,沒有差異和對立就沒有合作;中俄兩國在合作之中要維護各自的利益。③矛盾雙方既對立又同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中俄之間既競爭又合作,共同推動了中俄關系發展。(2014海南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為了發展素質教育,我國一些中小學結合實際開展“一校一品”活動:有的學校以本地區的“最美媽媽”“最美教師”的感人事跡帶動校園文化建設,開展“美麗”德育活動,彰顯美好品行文化;有的學校開展生活自理、學習自主、行為自律、身心自強的“四自”活動,培養學生自理能力和責任感;有的學校開展漢字書法教育,全校師生每天伴隨著校園廣播里悠悠的古箏聲靜心習字20分鐘;有的學校開展“我是創造之星”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廢舊材料設計創意作品……“一校一品”活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運用矛盾特殊性原理闡明學校開展“一校一品”活動的合理性。①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要求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②具體分析學校的情況、學生成長的特點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是開展“一校一品”活動的前提。③各校根據具體條件,有針對性地開展各具特色的“一校一品”活動,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搭建了平臺。(2016全國Ⅱ卷)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扶貧工作,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和要求。十八洞村是由4個寨子合并而成的貧困村,村民生活困難,觀念相對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和要求,強力推進精準扶貧工作,花垣縣派出扶貧工作隊進駐十八洞村。工作隊和村黨支部、村委會開辦“道德講堂”,評選明理尚德星級示范戶,組織參觀考察和學習培訓,培育村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激活精準扶貧內生動力;根據當地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民族文化資源,精準發展特色支柱產業,如獼猴桃種植、黃牛養殖、鄉村旅游、勞務經濟和苗繡;精準識別貧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扶貧路徑,取得了顯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580元,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先后報道了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經驗。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十八洞村扶貧實踐是貫徹精準扶貧思想的成功案例,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加以說明。(12分)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要堅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善于在普遍性指導下研究特殊性,從特殊性中概括普遍性,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②十八洞村貫徹精準扶貧思想,結合當地實際,精神脫貧先行,精準識別貧困人口、精準選擇和建設支柱產業,取得顯著扶貧成效;創造性地探索出精準扶貧的寶貴經驗,驗證了精準扶貧思想的正確性,為其他地區精準扶貧提供重要借鑒。(2020浙江卷)改革開放初期,馬路經濟曾對S市的發展發揮過積極作用,后因負面影響凸顯備受詬病,在中心城區甚至被取締。新冠疫情暴發后,S市經濟一度停擺,保就業保民生成為政府工作的優先任務。市稅務、金融、交通和衛生等部門根據本市情況聯合出臺了讓馬路經濟適度回歸的政策: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符合防疫要求等前提下,允許在一定區域設置臨時占道攤點、攤區和夜市,允許臨街店鋪越門經營等。這一政策助力中心城區零售餐飲等店鋪復工率超過98%,增加就業崗位約8萬個,推動了生產生活秩序的恢復。運用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解析S市讓馬路經濟適度回歸的合理性。①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次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②馬路經濟既有阻礙交通、影響環境的不利一面,又有促進就業提振經濟的有利一面。疫情發生后,馬路經濟有利的一面凸顯為主要方面,因此,為了恢復經濟、保就業保民生,S市政府讓馬路經濟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符合防疫要求等前提下,適度回歸。(2013全國Ⅱ卷)敦煌莫高窟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材料一:近年來,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長,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達到80萬人次。旅游旺季時,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000人次,最多時約7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載量在3000人次以內。大量游客進入洞窟,二氧化碳長時間滯留,窟內空氣濕度增大,溫度上升,侵蝕壁畫和彩塑;加之長期的風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畫和彩塑正在緩慢退化。結合材料一,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如何處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的關系。(14分)①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矛盾,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3分)游客增多加大了敦煌莫高窟文化遺產保護的壓力,若限制客流會影響利用的效益,但合理利用和科學保護是能夠相互促進的。(4分)②應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3分)從實際出發,探索莫高窟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有機結合的途徑和辦法,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利用,在合理利用中保護。(4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