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2020-2021學年度第二學期班級教師日期.學生情況分析本班共有學生人,其中女生人。經過三年半的科學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課堂常規意識和一定的科學素養,大部分學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方法。本學期,教師要在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主動探索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發展學生對科學的理解、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教材分析第一單元,主題是《植物的一生》,分為四課,分別是《種子發芽了》《幼苗長大了》《植物開花了》《植物結果了》,精選了番茄和黃瓜這兩種既常見又各有典型特征的植物作為種植和觀察對象,按照自然順序編排內容,從播種到收獲,按照兩種植物的生長過程依次展開對其根、莖、葉形態的觀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后抽象概括出綠色開花植物生長過程的共同特征。從學習目標上看,本單元既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記錄能力、實驗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第二單元,主題是《植物與環境》,由《不同環境里的植物》《沙漠中的植物》《水里的植物》《石頭上的植物》四課組成,采用由總到分的邏輯結構編排。本單元學習內容可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總”,它是本單元的第一課,即從植物的不同形態出發,建立植物形態與其生存環境的密切關系,從而展現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第二層次為“分”,它既以第一層次為基礎,也是第一層次的具體化。這一層次選取三種典型環境,分別展現在沙漠中、水里、石頭上生存的植物及其特點,揭示它們適應環境的不同本領。此層次由三課組成,三課為并列關系,有著諸多相同之處。第三單元,主題是《聲音的奧秘》,由三課組成:《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不同的聲音》。前兩課有遞進關系,是關于聲音現象的知識,是對聲音的產生原因、傳播方式和行進方向等的認識。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初步建立物體振動、聲音傳播的概念,了解物體發聲的條件、聲音傳播的途徑等。第三課是介紹不同聲音的區分與辨識,以及聲音與物體振動的關系。通過制造不同高低、強弱的聲音的活動,知道振動的變化會使聲音的高低、強弱發生改變。本單元的探究活動采用了顯性化的方式,讓難以直接觀察到的聲音“現身”,使聲音“看得見”,以及聽得見聲音在各類物質中傳播等,讓學生感受到看不見的東西也具有客觀存在性,并且學會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觀察、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發展學生的思維,為其終身發展服務。第四單元,主題是《身邊的材料》,是按照先總后分的邏輯順序來安排的。《天然材料與人造材料》是“總覽”,總體上認識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并發現它們的相似處和不同點。接下來的“分”就是并列的三課——《紙》《金屬》《塑料》,分別了解和探究這三種材料的用途以及各種特性。本單元也將“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結合得非常好,可以培養學生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的情感和態度。在紙的研究中,滲透了保護紙的原材料——木材資源的教育;在《金屬》一課中,讓學生綜合考慮材料的多種性能,進行材料的設計;在《塑料》一課中,讓學生思考塑料帶來的環境問題及解決方法等等。第五單元,主題是《觀測天氣》,是按照由分到總的結構來安排的。先分別學習測量氣溫、云量、雨量、風向、風力;再匯總起來,用這些可測量的量來認識并描述天氣和氣候特征。本單元教材的編寫不只是呈現關于天氣與氣候的若干科學知識,還鮮明地顯示出天氣知識從形成到運用的邏輯,由這樣幾個問題串聯起來:為什么要知道關于天氣的量?怎樣才能知道這些量?知道這些量可以做什么?帶領學生弄清楚這些問題,其用意在于引導學生思考學習天氣知識的意義何在,學會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本冊教材專項學習的主題是《像科學家那樣……》,主要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介紹了不同的科學領域及不同領域的科學家,重點介紹了物理學家、化學家、天文學家、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讓學生初步了解科學分為不同的領域,不同領域的科學家研究的問題不同,但是他們都是在揭開自然界未知事物的秘密和規律,讓科學為人類服務。第二部分從下雪時積雪冰凍的現象入手,引發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分享交流。教學目標能通過種植、觀察、記錄與探究,認識植物的生長過程以及植物各部分的形態與功能。能用圖畫、文字、數據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抽象概括出植物生長過程的共同特征。樂于探究植物的奧秘,堅持對植物進行照料、觀察、記錄與探究。能提取圖片和閱讀材料中的主要信息,認識到植物的形態與其生長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能依據事例,概括不同環境中的植物適應環境的本領。通過觀察與比較,發現物體發聲現象的共同之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通過實驗,觀察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的現象,理解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通過觀察與比較,認識聲音有高低、強弱的不同。在學習聲音有關知識的基礎上,與生活聯系,認識噪聲的危害及保護聽力的生活常識。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研究各種材料,初步認識材料的特性。鼓勵學生對觀察到的各種特性、現象、結果進行推測并作出合理解釋。意識到合理、充分利用材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樹立合理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觀念。借助工具觀測氣溫、降水量、風向和風力等氣象要素,采用定量的方式描述天氣與氣候特征。能夠解釋并舉例說明天氣、氣候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對自己的日常生活作出及時的調整。通過觀測收集相關的氣象數據,據此分析、發現常用氣象要素的變化規律。能夠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并提出問題,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并通過回顧這一探究過程,形成對科學探究活動要素的較為整體的認識。著重培養學生提出“通過實驗能夠解決的問題”及初步掌握設計對比實驗的方法,能夠依據證據得出結論并分享交流。教學重難點認識植物的生長過程以及植物各部分的形態與功能,能抽象概括出植物生長過程的共同特征。認識到植物的形態與其生長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概括出不同環境中的植物適應環境的本領。通過觀察與比較,發現物體發聲現象的共同之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通過實驗,觀察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的現象,理解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通過觀察與比較,認識聲音有高低、強弱的不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研究各種材料,初步認識材料的特性。借助工具觀測氣溫、降水量、風向和風力等氣象要素,采用定量的方式描述天氣與氣候特征。能夠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并提出問題,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并通過回顧這一探究過程,形成對科學探究活動要素的較為整體的認識。教學措施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環境。2.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并結合課程知識和能力目標設計進行教學設計。3.培養學生自覺的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思維,并對現有的事物敢于質疑,敢于打破常規,敢于創新的能力。4.建構合理、科學的獎勵制度,讓學生學正確認識到自己教好的學習習慣及科學探究能力對自己科學學習的幫助。5.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科學研發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科學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學時間安排周次單元主題課題課時備注1第一單元植物的一生1種子發芽了2機動1課時22幼苗長大了233植物開花了244植物結果了25單元復習16第二單元植物與環境5不同環境里的植物1機動1課時66沙漠中的植物177水里的植物178石頭上的植物18單元復習19第三單元聲音的奧秘9聲音的產生1機動1課時910聲音的傳播11011不同的聲音110-11單元復習111第四單元身邊的材料12天然材料與人造材料1機動1課時1213紙11214金屬11315塑料113-14單元復習114第五單元觀測天氣16測量氣溫1機動1課時1517云量和雨量11518風向和風力11619天氣和氣候116-17單元復習117-18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319-20期末復習綜合復習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