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內環境的穩態 知識點一 內環境穩態的維持 穩態維持的“模型構建” 1.內環境穩態模型構建: 2.內環境穩態模型解讀: (1)直接參與的“四大”器官:皮膚、肺、腎臟、小腸。 (2)直接參與的“四大”系統: ①消化系統:消化道消化道毛細血管 ②呼吸系統:肺泡肺部毛細血管 ③泌尿系統:血管腎臟形成尿液 ④循環系統:血液是所有生命活動的中轉站,它的成分能充分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 (3)間接參與的“三大”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 【思考·探究】 1.進行常規體檢時,醫院提供的化驗單中每種成分含量的參考值不是一個常數,而是一個特定范圍。請結合內環境相關知識分析其原因。(生命觀念、社會責任) 提示:內環境中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穩定在一個正常范圍內。 2.有同學提出,穩態的維持都需要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參與,你是否同意該說法?說出你的理由。(科學思維) 提示:不同意。并非所有穩態的維持都需要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的參與,如內環境中pH穩態的調節只與血漿中的緩沖物質有關。 如圖是高等動物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虛線內物質總稱為____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__,B代表__________,C代表__________。? (2)填寫圖中D、E系統的名稱:D__________;E__________。? (3)從圖中可以看出,維持內環境滲透壓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進入內環境要經過__________系統、__________系統。? (4)體內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如尿素等,從內環境排出體外要經過__________系統、__________系統。? 【解題導引】關注兩個“過程”: (1)高等動物體內細胞的物質交換過程:該過程需要通過循環、呼吸、消化、泌尿四大系統參與。 (2)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過程: 【解析】(1)高等動物體內的血漿(A)、組織液(B)和淋巴液(C)等共同構成了體內細胞賴以生存的內環境。血漿與組織液之間可以相互滲透,另外,組織液還可被毛細淋巴管吸收,成為淋巴液,淋巴液經左右鎖骨下靜脈可匯入血漿。 (2)D吸收營養物質,應為消化系統;E排出代謝廢物,應為泌尿系統。 (3)(4)體內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其中Na+、Cl-、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物質需經過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進入內環境,而體內細胞產生的尿素等代謝廢物需經過循環系統和泌尿系統排出體外。 答案:(1)內環境 血漿 組織液 淋巴液 (2)消化系統 泌尿系統 (3)消化 循環 (4)循環 泌尿 【素養·探究】——母題追問 (1)科學思維——演繹與推理 若某人腎臟出現問題,會直接影響圖示中的哪些物質在內環境中的含量? 提示:尿素、尿酸、水等。 (2)科學思維——模型與建模 結合上題圖示中的信息,用文字和箭頭的形式表示細胞內液產生的CO2排出體外的過程。 提示:細胞內液產生的CO2→組織液→血漿→循環系統→呼吸系統→體外。 【素養·遷移】 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需要“媒介”,下列關于該“媒介”的成分、理化性質及其穩態調節機制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麥芽糖屬于小分子物質,可存在于該“媒介”中 B.該“媒介”的穩態指的是理化性質的動態平衡 C.調節該“媒介”穩態的系統是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 D.該“媒介”pH的穩定與HC和HP等離子有關 【解析】選D。“媒介”指人體內環境。麥芽糖是二糖,二糖在消化道內被分解成單糖后才能被機體吸收,A錯誤;內環境的穩態是指各種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的動態平衡,B錯誤;調節內環境穩態的系統有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C錯誤;內環境的pH保持相對穩定與HC和HP等離子有關,D正確。 【補償訓練】 人體內環境必須保持相對穩定狀態,才能保證組織細胞正常的生命活動。下列各項生理活動中,與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無直接關系的是 ( )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肺部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C.血液運輸養料和廢物 D.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排出體外 【解析】選D。通過汗液和尿液排泄代謝廢物能夠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A正確;血液中CO2增加,會刺激呼吸中樞,使呼吸加深,排出CO2,以維持內環境的穩態,B正確;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血液運輸養料和廢物與內環境穩態直接相關,C正確;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是在消化道中的大腸內形成的,由于消化道與外界環境直接相通,因此不屬于內環境,D錯誤。 知識點二 內環境穩態的失調 1.內環境穩態失調的原因: (1)內因:機體的器官、系統發生病變,導致自身調節功能發生障礙。 (2)外因:外界環境變化劇烈,超出機體調節能力的限度。 2.內環境穩態失調的實例: (1)內環境理化性質失調: (2)內環境中的化學成分失衡: 【思考·探究】 1.在臨床上,醫生給病人輸液時必須用等滲溶液,試從內環境穩態角度解釋其原因。(生命觀念、社會責任) 提示:用等滲溶液可保持內環境滲透壓的相對穩定,進而保持內環境的穩態,否則會導致穩態破壞,引起細胞代謝紊亂。 2.如果你是一名醫生,你對嚴重腹瀉患者有什么建議?(社會責任) 提示:建議多喝淡鹽水或注射生理鹽水補充水分和無機鹽。 宇航員在太空時有非常明顯的失重感,失重時人體的液體靜壓喪失。人體感到體液增加,機體通過體液調節系統減少體液,出現體液轉移反射性多尿,導致水鹽從尿中排出。下列關于人體內環境和穩態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水鹽從尿中排出使滲透壓的穩定遭到破壞,必然會引起代謝紊亂 B.液體靜壓喪失,導致腿部體液轉移到人的身體上部,出現鳥腿(腿部變細)現象 C.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和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下維持的 D.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解題導引】需要明確兩點: (1)穩態的意義: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2)穩態的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 【解析】選C。內環境的穩態包括內環境的化學成分及各種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滲透壓穩定被破壞,會引起細胞代謝紊亂,A正確;腿部體液轉移到身體上部,使腿部體液減少,因此出現腿部變細現象,B正確;內環境穩態的維持是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和免疫調節共同作用的結果,C錯誤;內環境穩態保證了細胞代謝的正常進行,機體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代謝,所以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D正確。 【素養·探究】——母題追問 (1)生命觀念——穩態與平衡觀 宇航員在太空中由于穩態失調,出現腿部變細的現象說明了什么? 提示:人體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科學思維——演繹與推理 太空中基本沒有致病菌,因此免疫不會參與太空中宇航員穩態的維持,如何看待這一說法? 提示:不正確,太空中宇航員自身體內細胞會發生死亡、癌變,自身細胞的清除需要免疫系統的參與。 【誤區警示】內環境的“穩態”≠“絕對的穩定” (1)內環境穩態是相對穩定狀態,即內環境的各種成分、理化性質在允許的范圍內波動,是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 (2)內環境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在內因和外因的干擾下可能會發生內環境穩態的失調,如發燒、脫水、高血糖等。 【素養·遷移】 如圖表示實驗條件下,三種海蟹在其他環境條件一定時,不斷改變海水濃度,它們血液濃度的變化情況(已知海水的正常濃度約為 0.5 mol·L-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①在較低濃度的海水中才能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是甲 ②無法判斷甲、乙、丙調節內環境相對穩定能力的強弱 ③甲調節內環境相對穩定能力強于乙 ④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能力最強的是丙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② 【解析】選A。隨著海水濃度的改變,血液的濃度變化越小,說明調節內環境相對穩定的能力越強,反之就越弱,甲種海蟹在較高濃度的海水中,血液濃度變化較大,而在較低濃度的海水中,血液濃度可以維持相對穩定,因此在較低濃度的海水中才能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是甲,①正確。乙種海蟹隨著海水濃度的升高,血液濃度呈直線上升,調節內環境相對穩定的能力最弱,②錯誤;甲在海水濃度低時能維持血液濃度相對穩定,故調節能力強于乙,③正確;丙在海水濃度低于或高于正常海水濃度(已知海水的正常濃度約為0.5 mol·L-1)時,血液濃度變化不大,基本能夠維持穩定,說明丙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能力最強,④正確。 【補償訓練】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當穩態遭到破壞時,必將引起 ( ) A.酶促反應速率不變 B.細胞外液滲透壓改變 C.細胞外液酸堿度改變 D.細胞代謝的速率改變 【解析】選D。穩態是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當穩態遭到破壞時,細胞代謝的速率改變,D正確;當穩態遭到破壞時,體溫可能降低,進而導致酶促反應速率減慢,A錯誤;穩態指內環境理化性質和化學成分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當穩態遭到破壞時,內環境理化性質可能不變,此時細胞外液滲透壓、細胞外液酸堿度也可能不變,B、C錯誤。 【課堂回眸】 - 7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