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人類對宇宙的認識1、古代人的宇宙觀:我國古代神話中有的傳說;在西方的《圣經》中記載了的神話。2、希臘科學家托勒密經過幾十年的觀測,運用數學方法,創立了。處于宇宙中心靜止不動。16世紀哥白尼提出,認為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是繞做圓周運動的,月球圍繞著轉動。3、1929年,哈勃根據自己的測量數據,分析了24個星系的速度和距離,發現距離越大的河外星系,速度越。即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星系離我們越,它的退行速度越快;星系間的距離在不斷地。哈勃的發現告訴我們,星系一直在運動,一直在變化,宇宙在不斷地。4、大爆炸宇宙論認為,大約137億年前,我們所處的宇宙被擠壓在一個“”中,那時的宇宙極、極,又有極的密度,宇宙就是在這個大火球的爆炸中誕生的。大爆炸后,宇宙迅速。第2節太陽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1、“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說”。該學說認為,太陽系是一塊收縮形成的。星云是由和組成的巨大云霧狀天體,它的直徑大多可達光年。2、恒星是在相對小的體積內積聚大量的而構成的。恒星的演化就是一顆恒星誕生、、成熟到、死亡的過程,是一個十分的過程。現代天文學認為恒星的演化開始于。恒星是不會永久存在的。一顆恒星壽命的長短取決于它的大?。嘿|量越大的壽命越。3、太陽的演化過程:太陽→→→暗矮星。大恒星的演化過程:大恒星→→→、。第3節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1、地球的年齡約為億年,地球是由原始的坍縮、凝聚而形成的。地球在形成之初是一個由構成的熾熱的球。隨著地球溫度的不斷下降,固態的逐漸形成。由高溫巖漿不斷噴發而釋放的、等構成了非常稀薄的原始大氣。高溫巖漿不斷噴發而釋放的大量,隨著溫度的下降,凝結成水滴降到地表,匯流成。2、科學家通過對地球地層和的研究,逐步揭示了地球在25億年前至今發生的變化。25億~6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大片陸地和山脈,海洋中的釋放出氧氣,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逐漸增多。6億~2.5億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陸地大面積增加,原始的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露出海面,出現、、、等生物。2.5億~0.7億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國大陸輪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動物繁盛。0.7億年前至今,地球在第三紀經歷了大規模的造山運動,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等許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脈,奠定了現代地球地貌的基礎;、類動物和植物出現。3、對生命起源的假說有:、、、等。一些現代科學家相信生命起源的假說。認為最初的原始生命是由原始地球上的通過過程演變而來,從小分子到小分子、到高分子、到體系,最終演變為原始生命。第4節生物的進化1、生命是如何起源有不同的學說。主要代表的學說有:、。這兩種學說曾進行過長期的斗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相信,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通過對和遺傳物質的研究,獲得了很多生物進化的證據,現在已普遍被人們所接受。2、在地層中保留下來的古代生物的、和遺跡,都稱為化石。動物的糞便和蛋也可以形成化石,這類化石被稱為化石,動物在沙地或泥地上爬過的痕跡和留下的足印,也可以形成化石,這類化石叫做化石。3、通過對大量各類化石的研究,目前多數古生物學家認為自然界中的生物不斷地進行著由到,由到的緩慢演變,我們稱之為生物演化。4、對生物進化的原因是什么的解釋有不同理論。最早較為系統地闡明的是法國博物學家布豐,他認為物種是的,現在活著的種類是從今天已經的種類演變而來的。1809年,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提出了新的觀點,即“”。對神創論造成致命打擊的是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于1859年發表的《》,其中解釋物種進化原因的理論被人們普遍接受,其實質是,。5、達爾文還認為現存于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類在內,都是的結果,并且都是由一個共同的進化而來的,因此生物間存在著或近或遠的關系。第5節遺傳與進化1、遺傳和變異都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生物體通過產生子代,子代和、子代和之間的性狀都很,這種現象稱為遺傳。子代與及子代不同個體間的性狀叫做變異。2、遺傳物質在細胞中。遺傳物質的載體——,它主要由和組成。是決定生物體遺傳性狀的遺傳物質。起遺傳作用的稱為基因,生物體每一個性狀都由特定來控制?;虻母淖兺鶗е律矬w的變化。例如患者不能合成黑色素。3、同一物種不同個體細胞內的基因組成是有的,同一物種的生物群體中存在著的基因。在代代相傳的種族繁衍過程中,這些基因從親代傳遞到子代并保持著相對的,同時也發生著某些?;蛟趥鬟f給子代的過程中也發生著“”。4、長期以來,人類利用和育種等方法逐漸改良動物、植物的遺傳性狀。雜交后代的生命力比雙親強的現象,叫做。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組合基因的技術叫做。新興的基因工程提供了一種更直接改造動物、植物遺傳物質的技術,利用技術,可使動物、植物按照人類的要求定向產生新的性狀。5、遺傳病都是由于人體內、或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在近親結婚的夫婦所生的子女中,、等多種遺傳病的發病率較高,因此,我國婚姻法規定,血親和三代之內的血親禁止結婚。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