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下面就各部分內容具體說明: 一、教學設計理念: 本節課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以重視啟發誘導為前提,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知識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利用本章第一課時的相關內容,快速掌握新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創設循序漸進的問題情境,步步深入來化解難點,突破重點,進行愉快課堂教學。 二、課程資源分析 (一)、.教材資源分析: 1.教材分析及地位: 關于呼吸,學生們好像很熟悉,但他們所理解的呼吸僅僅是肺的通氣,是呼吸全過程的第一個環節,有必要讓他們了解生物學上呼吸的含義,所以我通過引導學生談“什么是呼吸”開始本節課,然后通過課件展示呼吸的全過程,從而讓學生明白了呼吸包括四個環節,然后再依次來學習這四個環節。 本節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初中生物學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十章第二節“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能夠在掌握第一課時“呼吸系統的組成”的有關內容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外界的空氣經過呼吸道的處理后進入肺,在肺里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也是對前一課時中重要知識點的運用。通過本節的學習,能讓學生通過對《呼吸運動的模型》演示的分析,從多角度探究外界氣體如何進入人體組織細胞的。 2.教學重點: ①呼吸運動。 ②肺的換氣 ③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和組織氣體的交換。 3.教學難點: 呼吸運動和肺的換氣 (二)、學情資源分析 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好奇、好動、思維活躍,并且已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和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挖掘學生的潛能,以學生主動探究式學習為突破口,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三)、可開發的資源——創設情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突破難點,解決重點。 “肺通氣”這一環節是重點,也是難點,比較難理解。我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決了問題。首先提出問題:“外界的氣體是怎樣進入肺內的呢?”“肺內的氣體又是怎樣出來的呢?”接著讓大家親自感受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最后演示模型來探究胸廓變化的原因,其結果則導致了肺的通氣。此處還有一個難點,就是外界氣體出入肺的動力為大氣壓和肺內壓之間的差。初一的學生還沒有學習物理,不懂得壓力平衡的知識,因此如何闡明外界氣體出入肺的原因也是令人頭痛的事。我通過兩名學生表演向連通器中注水,讓學生觀察發生的現象,來解決這個問題。 “肺的換氣”和“組織氣體交換”部分,關鍵是讓學生明白氣體交換的原理,即氣體的擴散作用。我通過噴灑空氣清新劑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氣體的擴散作用,并進一步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實例。然后通過大屏幕展示氣體交換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氣體交換的方向,問題迎刃而解 (四)、生成的資源: 在探究性學習中所產生的新問題。 三、教學策略: 探究式教學法,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節采用實驗法,討論法資料分析法。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運用啟發、演示、觀察、實驗、對比、對答、討論和查資料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總結。 四、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解釋呼吸運動實現肺通氣的原因; (2)描述肺泡與血液之間,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氣體交換的過程; (3)概述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演示呼吸運動的模型、展示肺的換氣和組織里氣體交換過程的課件,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同體育鍛煉能加強呼吸肌的力量,使呼吸功能加強,向學生滲透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和適宜的體力勞動的意識。 五、教學手段設計: 多媒體,自制課件,實驗裝置,空氣清新劑等媒體的使用,使課堂教學生動,直觀,降低了知識接受的難度,增加了課堂教學容量。 六、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投影:呼吸系統 教師利用課件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我們進行呼吸,外界的空氣怎樣進入我們體內的? 引起學生回憶,思考,回答。復習上節課所學的知識,激起學生的的興趣。 外界的空氣經過呼吸道的處理后進入肺。 [合作學習] 投影:肺的結構 教師展示肺的結構的圖片,學生觀察,交流討論,聯系自己的身體結構,對照投影,觀察肺在人體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呼吸運動 試一試 (1)體驗呼吸時胸廓的變化 教師指導學生用手按住胸部兩側,深深地吸氣和呼氣,感覺胸廓的變化。 學生嘗試,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僅憑感覺到的現象不一定是科學的事實。教師以:同時發生的雷鳴和閃電,由于聲和光傳播速度不同,人們總是先看見閃電,后聽見雷鳴。在鐵路旁極目遠望,兩條平行的鋼軌似乎要交匯在一起。這兩個實例來說明:在科學研究中,借助一定的工具進行準確的測量,是十分必要的。探究呼吸運動中胸廓容積是否發生變化,可以用測量胸圍差來進行驗證這個問題。 (2)胸廓的變化和呼吸肌的關系 課件1:呼吸中胸廓運動 教師展示課件,學生觀察,討論得出結論。 結論: 吸氣時,胸廓擴大 呼氣時,胸廓縮小 除胸廓前后、左右徑的變化外,還可能有什么變化影響胸廓的容積? 課件2:呼吸中膈肌運動 在吸氣時和呼氣時,肋間外肌與膈肌時是怎樣配合的? 教師出示動態畫面讓同學觀察、思考,得結論. 肋間外肌 收縮時 胸廓擴大 膈肌 舒張時 胸廓縮小 (3)胸廓的變化和肺的關系 進一步探究:在胸廓容積變大和變小時,肺有變化嗎? 投影:“模擬膈肌的運動”圖片 教師出示圖片,學生討論:氣球在什么情況下脹大?什么情況下回縮? 投影:“模擬膈肌的運動”動畫 一個容器中的氣體,在溫度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氣體的總量沒有改變,當容器的容積增大時氣體壓力就小,容積縮小時氣體壓力就大。 (4)胸廓變化和呼吸的關系 教師舉例引導學生思考:會游泳的同學可能有這樣的體會,剛下水時,如果水超過胸部,你會感到呼吸有些吃力。古代有些女子將胸部和腰部束的很緊,以保持苗條的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響。體質下降。這是為什么? 學生討論:胸廓擴大或縮小時,肺內的氣體究竟怎樣變化的?是由于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因為吸氣后使胸廓擴大? 教師播放課件。 胸廓也是這樣,當氣體壓力低于外界壓力時空氣就會被吸入;當氣體壓力高于外界壓力時空氣就會被壓出。 通過形象直觀的媒體動畫和教師演示實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投影:呼吸過程 學生總結:呼吸過程 (二)、肺的換氣、組織氣體交換 氣體進入肺以后發生了什么變化呢?氧氣為什么會由肺泡交換到血液中?交換的方式怎樣? 教師設問,導入第二個探究問題。引起學生產生疑惑,思考,喚起強烈的探究熱情。 教師拿出一瓶空氣清新劑噴灑了幾下、大家聞到香氣了嗎?教室后排的同學呢? 學生點點頭。 教師解釋這就是氣體的擴散作用,一種氣體總是由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或者說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擴散。在平時的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氣體擴散現象? 學生可以回答放學經過飯店的門口,能聞到飯菜的香味;夏天上公廁,還沒進去就能聞到一股氨味等。 教總結師:這兩個事例都能說明氣體的擴散作用,非常棒!肺的換氣是指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也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來實現的。請看大屏幕(展示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小組討論氣體交換的方向和結果。 人體呼出的氣體和環境中的氣體有什么差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 學生思考,作出推測。 學生可以通過上一節課的內容得出,人體吸入的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較少;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較多,氧氣含量減少。學生評議、補充。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促進主動學習。 投影: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組織內的氣體交換 教師出示肺泡結構、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的課件。學生觀看演示,形象、生動、直觀,利用課件的優越性,使學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知識過渡,讓學生進行動態想象,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 [反思與交流] 討論:經過學習,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一)呼吸運動: 吸氣:肋間外肌收縮、肋骨上提并向外擴展、胸骨上移,膈肌收縮、膈頂下降,胸廓容積擴大、肺容積擴張。 呼氣:肋間外肌和膈肌舒張,胸廓容積縮小、肺容積縮小,肺泡內部分氣體呼出體外。 通過呼吸運動完成了外界與肺泡之間的氣體交換。 (二)肺的換氣 原理:氣體擴散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的評價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學生課堂參與的情況,包括:學生個人對小組以及對班級的貢獻。另一方面:是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包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來評價教學目標實施的效果。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的表現適時的進行鼓勵性評價,或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 八、教學反思: 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教師扮演了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促進了學生的發展。通過測量,模擬資料分析,數據處理體驗,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完成對氣體交換的探究。 本節課成功地運用多媒體動畫的效果與科學探究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對于抽象知識有了直觀的認識,更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整節課學生熱情較高,效果明顯。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