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科 生物 年級/冊 八年級(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課題名稱 第七單元第二章第二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難點名稱 基因傳遞給子代的過程
難點分析 從知識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本節課主要討論親代的基因如何傳給子代的問題,使學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途徑,是學生認識遺傳的核心問題,內容抽象。
從學生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針對基因傳遞過程這個知識點的認知,學生沒有一定的感性思維,比較抽象,容易理解困難。
難點教學方法 通過PPT直觀的向學生展示所容納的知識點,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
掌握染色體、基因的知識是理解本節課難點的前提,通過播放視頻引導學生分析基因、DNA、染色體的關系,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講解基因傳遞給子代的過程時,按照研究史循序漸進的進行引導、設疑、分析,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推導出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規律。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導入 我們已經學過,基因控制著生物體的性狀,而父母的性狀能出現在子女的身上,實質上是親代通過生殖過程把基因傳遞給子代,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橋梁”,那么,成千上萬的基因是如何通過這座“小橋”呢?
設計意圖:通過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知識講解 (難點突破)
染色體、DNA、基因
1、播放視頻:請同學們觀看并總結染色體、DNA、基因的關系
設計意圖:以看視頻總結的形式直觀的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師生總結:染色體存在于細胞核中,并且體細胞內的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如人體的染色體有23對,而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構成,DNA分子呈雙螺旋結構,在體細胞內也成對存在,DNA分子上含有許多具有遺傳效應的片段--基因,不同的基因控制著不同的性狀,基因也成對存在于染色體上。
設計意圖: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的同時教師積極引導,共同得出結論。
基因傳遞給子代的過程
1、講解馬蛔蟲實驗
猜測: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是體細胞的一半。
設計意圖:利用PPT展示馬蛔蟲實驗,使學生通過直觀的圖片來看出馬蛔蟲生殖過程中染色體變化,在體驗中加深理解。
2、設疑:是不是所有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有馬蛔蟲這樣的遺傳特征呢?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說明1890年德國細胞學家鮑維里,1891年德國動物學家亨金,通過對多種生物的觀察研究,證實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都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各有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
設計意圖: 展示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體現知識的可信度。
以人體為例分析基因傳遞給子代的過程
設計意圖:強化對知識點的自身理解。
舉一反三:對照所講的遺傳規律,對以下生物的染色體數進行推導
物種
體細胞染色體數
生殖細胞染色體數
水稻
24條(12對)
12條
玉米
20條(10對)
10條
果蠅
8條(4對)
4條
貓
38條(19對)
19條
馬
64條(32對)
32條
設計意圖:通過及時的練習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
6、我們從父方和母方的體細胞中選取一對染色體,在每對染色體上用A或a表示成對的基因。請完成下面的填圖:
根據填圖總結:生殖細胞中染色體和基因不成對;受精卵中成對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同樣,染色體上的基因也分別來源于父母雙方,這就完成了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設計意圖:通過帶有基因的染色體圖解分析,能幫助學生最形象直觀總結出基因傳遞給子代的過程。
課堂練習 (難點鞏固) 1.父母的基因是怎樣遺傳給子女的( D )
A.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 B.通過孩子的學習和模仿
C.通過長期的共同生活 D.通過生殖細胞
解析:,精子和卵細胞是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橋梁”。
2.下列關于基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D )
A.動物和植物細胞內沒有基因 B.只有受精卵中才有基因
C.只有生物的體細胞中才有基因 D.受精卵內含有父母雙方的基因
解析:A選項中動植物均有基因,B、C選項中體細胞、生殖細胞、受精卵中都有基因,D選項正確。
3.已知水稻體細胞的染色體數是24條,它產生的精子和卵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分別是多少條( C )
A.24條、24條 B.24條、12條 C.12條、12條 D.12條、24條
解析: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是體細胞的一半。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練習對本節課內容進行鞏固,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
小結 1、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于成對的染色體上。
2、細胞在分裂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過程中,染色體數都要減少一半。
強調:是每對染色體中各有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