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血液循環 【教學目標】 1.觀察心臟,辨認心臟結構,說明心臟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2.概述心臟的生理特征,認同體育運動有利于心臟的健康,養成積極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 3.在小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協作意識。 【教學重點】 本節課從引導學生觀察心臟開始,步步展開,增強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以及觀察后的歸納和總結,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我把心臟的結構知識進行了分解,使學生在學習中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從外部形態到內部結構,從模型觀察到實物解剖,從結構的認識到功能的分析,反復進行觀察、討論、總結,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進一步掌握這些知識。但是本節課要掌握的純知識性內容很多,全靠學生們自己去觀察總結很難完成。如何調整學生活動與教師講授的關系,是本節課的關鍵所在。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對上節課的掌握情況。 二、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環流動的,它為什么不會停息呢? 生:由于心臟的作用。 師:對,心臟就像水泵一樣,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推動著血液不停地流動,它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血液運輸的動力器官――心臟。 三、進行新課 展示模型:揭開人體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臟,留給學生觀察的時間。教師在展示過程中,注意提醒學生觀察心臟的位置、形狀、大小等(學生認真觀察后,會輕松地回答出來)。 學生總結:人的心臟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兩肺之間,形狀像桃子,大小與本人拳頭差不多。 結構展示:把心臟模型解剖開,讓學生觀看。 師:心臟的內部結構到底怎樣呢?引入正文。 觀察討論:看看心臟有幾個腔,各腔之間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別,連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點,是動脈,還是靜脈……學生們積極地討論,預習過的能積極帶動其他學生參與。 學生體驗:取一個新鮮的豬心臟,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與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這與心臟的功能有何關系。觀察連接心 房和心室的血管,聯系所學動脈、靜脈的知識,了解其特點。有的女生膽子小,不敢用手摸,應鼓勵。對學生的疑問注意引導分析,不要盲目地進行解釋。有異議的給予肯定和表揚,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觀察血管時,可對學生適當提示,以鞏固動脈、靜脈概念。 交流總結:心臟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側的心房與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發達,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發達,壁較薄。心室與心房比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釋:左、右是以人體的生理結構為依據的)。 心臟四腔分別連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連接主動脈,左心房連接肺靜脈,右心室連接肺動脈,右心房連接上、下腔靜脈。 課堂分析:根據以上所學,結合圖示進行分析,如果我們把水從心臟的肺靜脈注入,水可能會從哪里流出?分別從連接心臟的不同血管注入水,水將從哪里流出?學生們將展開激烈的討論:“會從主動脈流出”“我看不會,因為心臟只是同側的心房和心室相通”“需要事實來證明”…… 演示活動:由于新鮮心臟數量有限,只供課堂演示,在操作時,首先識別出相連的血管,預測活動結果,然后依次分別注水,觀察是否和預想的結果一致,并分析其原因。有的學生向主動脈、肺動脈注水時,出現異常,就會問老師,可不直接回答,促其思考。 請連線 (注意引導、督促,讓全體學生都參與。) 師:為什么會有上述現象產生? 動動手:下面我們來解剖一個豬的新鮮心臟,看一看心臟的詳細結構。首先觀察心臟的外形,辨認出心房和心室的界限是房室溝,心室之間的界限是室間溝。然后解剖心臟,復習心臟的結構,仔細觀察房室瓣、動脈瓣。辨認房室瓣和動脈瓣的位置、形狀、開口方向等。注意:輔導學生正確進行解剖。) 師生總結:我們把心房和心室之間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動脈之間的瓣膜叫動脈瓣。房室瓣開口向心室方向。動脈瓣開口向動脈方向。這樣的結構,保證了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動。下面我們來看血液流向(為下節課的血液循環做準備)。 左側:肺靜脈→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 右側: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 分析:心臟是由心肌組成的,心肌的特點是能有節律地收縮和舒張。心肌收縮時,推動血液進入動脈,并流向全身。心肌舒張時,血液由靜脈回流到心臟。所以才有了上面的血液流動現象。 動畫出示:放映動畫,展示心臟收縮和舒張時的血液流動情況。提醒學生觀察,當心臟舒縮時,各腔的體積如何變化,瓣膜如何開、關,進一步熟悉血液流動的方向,使學生領悟心臟結構是如何與它的功能相適應的。 四、小結 由此可見,是心臟的搏動推動著血液在全身循環,心臟是血液運動的動力器官。 【板書設計】 血液運輸的動力器官――心臟 心臟的位置、形狀、大小。 心臟的結構: 心臟有哪四個腔?分別連接的血管是什么? 四個腔的壁薄厚有什么不同? 瓣膜的位置、開口方向、血液的流動方向? 心臟的功能: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課堂觀察、討論、操作,確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性很高,但課堂活動需要的時間過長,引導不太到位,時間安排上不太合理,我將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努力克服不足之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本節課教師能夠把握教材的內容結構,通過演示實驗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但學生參與的廣度、深度、有效度有些欠缺,未能進行有效的合作,未能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更多的機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