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節 月 相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月相形成的原因。 (2)知道月相的變化規律。 (3)結合農歷說出各種月相的名稱。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模擬并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及其變化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月相與農歷的關系,感受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洞察能力。 (2)通過學習月相,深化科學知識就在身邊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月相變化的規律。 【難點】 月相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知識點 月相 【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第141~143頁的內容,完成下列填空: 1.人們所看到的月球各種圓缺形態叫做 月相 。 2.月相變化: 3.月相的成因: (1)月球本身不 發光 ,也不 透明 ,太陽只能照亮 半個月球。 (2)由于月球繞著地球運動,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 相對位置 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陽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狀也有規律地變化,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 月相 。 4.月相與日、地、月三者的位置的關系 月相名稱 出現的大致時間 日、地、月位置關系 視覺形狀 新月或 朔月 初一 日、地、月大致在 一條直線上 , 月球 居中 不可見 上弦月 初七、 初八 日、地、月大致成 直角 ,月球在地球 以西 半圓,上半夜見于西部天空,月面朝西 滿月或 望月 十五、 十六 日、地、月大致在 一條直線上 , 地球 居中 通宵可見,一輪明月 下弦月 二十二、 二十三 日、地、月大致成 直角 ,月球在地球 以東 半圓,下半夜見于東部天空,月面朝東 5.我們看到的永遠只是月球的同一面,因為月球的 自轉 和 公轉 的周期相等。 6.從新月到滿月再到新月,為月相變化的一個周期,平均約為 29.53 天,稱為 朔望月 。朔為農歷每月初一,望為每月十五或十六。 【教師點撥】 記憶上弦月與下弦月出現在天空中的時間、位置及月亮的亮側判斷的口訣: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意思是上弦月出現在農歷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側天空;下弦月出現在農歷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東,位于東側天空。 易錯警示:我們觀察地面上物體的方位時,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但當我們在地面上觀察天空中天體的方位時,是“上北下 南,左東右西”,因此上弦月的月面朝西(右側亮),下弦月的月面朝東(左側亮)。下一節將要學習的日食和月食的過程也會用到這一點。 【跟進訓練】 1.當望月的時候,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應是 ( A ) A.日地在月球的同側 B.日地在月球的兩側 C.月球在太陽的北側 D.月球在太陽的南側 2.下列關于月相變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 A.月相變化是月球形狀在變化 B.月相變化是人所看到月球被太陽光照亮部分的形狀有規律地變化 C.如果月球能自行發光,那么就不會有月相變化 D.月相變化是日、月、地三者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引起的 3.產生月相變化的原因是 ( B ) ①月球是一個球體 ②月球本身不發光 ③月球繞地球運動 ④月球相對太陽位置的變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練習設計 完成本課相應練習部分,并預習下一課的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