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單元《昆蟲》單元概要分析 一、單元整體解讀與學情分析 昆蟲是地球上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動物群體,人類已知的昆蟲有100余萬種,還有許多種類尚待發現。昆蟲不但種類多,而且同種的個體數量也十分驚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龐大“家族”。這個“家族”的蹤跡幾乎遍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廣泛適應各種環境條件,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引導本年段學生以昆蟲為對象開展探究活動,了解昆蟲的主要特征,知道昆蟲的生命活動和生命周期再合適不過。 學生大都有捕蝴蝶、捉蜻蜓、養螞蟻的經歷,他們對昆蟲并不陌生,但是對昆蟲的共同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內的變化,他們的認知存在著模糊和不確定。比如,會有凡是蟲子都是昆蟲的片面認識,知道昆蟲有腿但說不準有幾條腿、腿長在什么位置,等等。因此,幫助他們糾正認知偏差,形成清晰、完整的昆蟲概念,完成階段性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單元以“昆蟲”為題,延續了低年段的學習方式,強調在親歷中發展科學思維。通過觀察、飼養、實驗探究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動手與動腦結合起來,在發展概念的同時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本單元也是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的深入,再次呼應“像科學家那樣”的教材主線,為學生發展科學探究能力提供了一次實操機會。 二、單元目標解讀與概念分析 (1)本單元通過觀察、描述、記錄、實驗探究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中年段的課程目標。 科學知識: 初步了解動物體的主要組成部分,知道動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動物能產生后代,使其世代相傳。 科學探究: 在教師引導下,能從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 在教師引導下,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儀器,觀察并描述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 在教師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陳述證據和結果。 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在教師引導下,能正確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并與之交流。 在教師引導下,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反思,作出自我評價與調整。 科學態度: 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興趣。 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 能分工協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樂于為完成探究活動,分享彼此的想法,貢獻自己的力量。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可能造成對環境的破壞,具有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意識,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生命科學領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動物,不同的動物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種動物也存在個體差異。 識別常見的動物類別,描述某一類動物(如昆蟲、魚類、鳥類、哺乳類等)的共同特征。 ?11.1?生物有生有死;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有不同的發展階段。舉例說出動物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三、單元構成與邏輯分析 本單元由《龐大的“家族”》《養昆蟲》《探究昆蟲的奧秘》三課組成,按照“認識昆蟲—飼養昆蟲—研究昆蟲”的順序展開。第一課《龐大的“家族”》,通過“觀察、做模型、描述”這幾個層次的活動,幫助學生了解昆蟲的共同特征,建立起昆蟲的概念,認識到昆蟲的“家族”很龐大。第二課《養昆蟲》,通過“飼養”的方式,讓學生親歷昆蟲一生的變化。一方面,了解生命有生有死,從生到死的過程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另一方面,通過記錄、整理飼養日記,學會像科學家那樣處理信息,為下一課做好準備,并體驗對生命的尊重和責任。第三課《探究昆蟲的奧秘》,圍繞科學問題進行合理的實驗設計,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學會設計合理的實驗去搜集證據,得出科學的結論,在活動中發展科學思維,提升探究技能,發現昆蟲的奧秘。 四、單元教學目標 (1)能通過觀察了解昆蟲的共同特征,會描述昆蟲的共同特征。 (2)能通過飼養昆蟲(比如蠶或菜青蟲),知道昆蟲一生的發展變化。 (3)能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研究,經歷科學探究活動的全過程。 五、單元活動導圖 六、課時安排 序號 課題 課時 1 龐大的“家族” 1 2 養昆蟲 3 3 探究昆蟲的奧秘 1 總課時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