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單元《身邊的材料》單元概要分析 一、單元整體解讀與學情分析 材料是我們生活的物質基礎之一。從文具、衣帽、課桌到輪船、火車、宇宙飛船……各種各樣的材料制成了生活中成千上萬的物品。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材料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歷史上的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也都是以材料為標志來劃分的。面對種類繁多的材料,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認識材料的特征?應該用什么方法來認識材料的特征?材料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我們怎樣研發適應時代需要的新材料?這些都是本單元要研究的問題。 本單元共有四課。第一課為材料總覽。通過觀察身邊的各種材料,使學生意識到物體是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按來源可將材料分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接下來是并列平行的三課,分別選取了紙、金屬和塑料為研究對象,它們不僅常見、易得,而且既有天然材料也有人造材料。這三課的設計模式大體相同:在認識材料性質的同時,交織科學探究過程技能的練習。所涉及的科學探究過程技能有:觀察、描述、控制變量、作出假設、實驗、概括推理、表達交流等。 本單元也將“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結合得非常好,可以培養學生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的情感和態度。在紙的研究中,滲透了保護紙的原材料——木材資源的教育;在《金屬》一課中,讓學生綜合考慮材料的多種性能,進行材料的設計;在《塑料》一課中,讓學生思考塑料帶來的環境問題及解決方法等等。 二、單元目標解讀與概念分析 (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觀察、比較、實驗、測量、交流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中年段的課程目標。 科學知識: 測量、描述物體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科學探究: 在教師引導下,能從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從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設。 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 在教師引導下,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儀器,觀察并描述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 在教師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陳述證據和結果。 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在教師引導下,能正確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并與之交流。 在教師引導下,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反思,作出自我評價與調整。 科學態度: 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興趣。 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能調整自己的觀點。 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樣方法完成科學探究,體會創新樂趣。能接納他人的觀點,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協作,進行多人合作的 探究學習;樂于為完成探究活動,分享彼此的想法,貢獻自己的力量。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了解并意識到人類對產品不斷改進以適應自己不斷增加的需求;了解人類的需求是影響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因素。 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可能造成對環境的破壞,具有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意識,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物質科學領域”的中年段要求。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描述某些材料的導電性、透明程度等性能,說出它們的主要用途。16.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樣。 ?區分生活中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三、單元構成與邏輯分析 本單元是按照先總后分的邏輯順序來安排的。《天然材料與人造材料》是“總覽”,總體上認識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并發現它們的相似處和不同點。接下來的“分”就是并列的三課——《紙》《金屬》《塑料》,分別了解和探究這三種材料的用途以及各種特性。選擇這三個次級主題,一是因為紙、金屬、塑料常見、常用、易得,學生也比較熟悉;二是因為紙、金屬、塑料三種材料本身既有天然成分,也有人造成分;三是因為三種材料在生活中應用廣泛,紙和金屬是傳統材料并有新的發展,而塑料則代表了新型材料的應用。 四、單元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研究各種材料,初步認識材料的特性。 (2) 鼓勵學生對觀察到的各種特性、現象、結果進行推測并作出合理解釋。 (3)激勵學生進行一些有關材料的觀察研究、調查收集等實踐活動。 (4)意識到合理、充分利用材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樹立合理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觀念。 五、單元活動導圖 六、課時安排 序號 課題 課時 1 天然材料與人造材料 1 2 紙 1 3 金屬 1 4 塑料 1 總課時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