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單元《觀察天氣》單元概要分析 一、單元整體解讀與學情分析 天氣是大氣在一定區域、一定時間內的物理狀態。天氣的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天氣定量的觀測以及對量的分級,是人類建立應急響應機制的重要依據。臺風、洪澇、干旱等氣象災害對人類的影響非常大,只有充分把握其特點才能預防災害、減少損失。了解天氣與氣候的相關知識,學會觀測天氣的基本方法,樹立正確的關于天氣的觀念,這些都是現代社會公民所應具備的地球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眾對天氣與氣候的熟知程度,對其參與諸如氣候變暖等全球性話題的討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中年級的孩子對天氣的知識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低年級時他們學過《關心天氣》這個單元,但是對天氣缺乏定量觀測的經驗。他們已經認識到天氣變化、季節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但不會從量的意義上去判斷影響的程度。此外,學生對天氣和氣候區分不清,對各氣象要素也未形成整體的認識。 兒童在天氣這一概念的建立上有進階性,他們是先認識具體的天氣現象,進而了解這些現象的規律,最后才能搞明白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本單元處于兒童天氣概念發展的中間環節,重點是要幫助學生建立“量”的概念,通過觀測天氣去把握幾個重要的氣象要素的變化規律。 本單元教材的編寫不只是呈現關于天氣與氣候的若干科學知識,還鮮明地顯示出天氣知識從形成到運用的邏輯,由這樣幾個問題串聯起來:為什么要知道關于天氣的量?怎樣才能知道這些量?知道這些量可以做什么?帶領學生弄清楚這些問題,其用意在于引導學生思考學習天氣知識的意義何在,學會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單元目標解讀與概念分析 (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動手、動腦活動,落實《課程標準》中年段的課程目標。 科學知識: 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氣、水、土壤、巖石的基本狀況;初步認識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災害。 科學探究: 在教師引導下,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儀器,觀察并描述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 在教師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陳述證據和結果。 科學態度: 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能調整自己的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可能造成對環境的破壞,具有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意識,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的中年段要求。 14.1?地球被一層大氣圈包圍著。 使用氣溫計測量氣溫,描述一天中氣溫變化的大致規律。 利用氣溫、風向、風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測量的量,描述天氣。 知道氣候和天氣的概念不同。 15.3?人類生存需要防御各種災害,人類活動會影響自然環境。 了解臺風、洪澇、干旱等氣象災害對人類的影響。 三、單元構成與邏輯分析 本單元四課是按照由分到總的結構來安排的。先分別學習測量氣溫、云量、雨量、風向、風力;再匯總起來,用這些可測量的量來認識并描述天氣和氣候特征。 四、單元教學目標 (1)借助工具觀測氣溫、降水量、風向和風力等氣象要素,采用定量的方 式描述天氣與氣候特征。 (2)能夠解釋并舉例說明天氣、氣候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對自己的日 常生活作出及時的調整。 (3)說明臺風、洪澇、干旱等氣象災害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4)通過觀測收集相關的氣象數據,據此分析、發現常用氣象要素的變化 規律。 五、單元活動導圖 六、課時安排 序號 課題 課時 1 測量氣溫 1 2 云量和雨量 1 3 風向和風力 1 4 天氣和氣候 1 總課時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