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單元《聲音的奧秘》單元概要分析 一、單元整體解讀與學情分析 聲音對于地球上的動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聲音,整個世界便會沉浸于一片靜寂當中,動物將失去感知環境的一個重要渠道。我們隨時隨地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里,無論是否在感知或愿意感知,聲音都客觀存在,并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研究聲音現象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認識客觀世界必不可少的基礎內容之一,對于幫助兒童了解、認識外部世界有著重要的意義。本單元圍繞認識聲音的產生、傳播及聲音的特征等進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感悟、研究、認知聲音的奧秘。 聲音無疑是每個人都“司空見慣”甚至“充耳不聞”的,從嬰兒時期就早已“耳熟能詳”了。但聲音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又是如何傳播的,很多人對此缺少思考,對兒童而言尤其如此。他們對聲音現象、變化過程的知識積累不足,形象思維缺乏,概念模糊。本單元通過系列科學探究活動解答聲音的產生、傳播與變化這三大疑惑,用活動體驗糾正偏見,也為初中學段學習聲音規律提供知識基礎與實踐經驗,使學生樂于參與到聲音現象的科學探究活動中來。 本單元的探究活動采用了顯性化的方式,讓難以直接觀察到的聲音“現身”,使聲音“看得見”,以及聽得見聲音在各類物質中傳播等,讓學生感受到看不見的東西也具有客觀存在性,并且學會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觀察、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發展學生的思維,為其終身發展服務。 二、單元目標解讀與概念分析 (1)本單元通過觀察、比較、實驗、交流等科學探究活動,落實《課程標準》中年段的課程目標。 科學知識: 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科學探究: 在教師引導下,能從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在教師引導下,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儀器,觀察并描述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 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在教師引導下,能正確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并與之交流。 科學態度: 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興趣。 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樣方法完成科學探究,體會創新樂趣。 能接納他人的觀點,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協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樂于為完成探究活動,分享彼此的想法,貢獻自己的力量。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了解并意識到人類對產品不斷改進以適應自己不斷增加的需求;了解人類的需求是影響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因素。 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可能造成對環境的破壞,具有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意識,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物質科學領域”的中年段要求。 6.1?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通過物質傳播。 6.1.1?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 舉例說明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可以向各個方向傳播。 6.1.2?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 舉例說明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 6.1.3?聲音的高低、強弱與物體振動有關。 知道聲音有高低和強弱之分;制作能產生不同高低、強弱聲音的簡易裝置,知道振動的變化會使聲音的高低、強弱發生改變。 知道噪聲的危害和防治;知道保護聽力的方法。 三、單元構成與邏輯分析 本單元由三課組成:《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不同的聲音》。前兩課有遞進關系,是關于聲音現象的知識,是對聲音的產生原因、傳播方式和行進方向等的認識。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初步建立物體振動、聲音傳播的概念,了解物體發聲的條件、聲音傳播的途徑等。第三課是介紹不同聲音的區分與辨識,以及聲音與物體振動的關系。通過制造不同高低、強弱的聲音的活動,知道振動的變化會使聲音的高低、強弱發生改變。在學生對聲音現象有了初步了解后,將關注點放在了聲音是物體振動的本體性質上,通過探究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聲音也是一種能量形式,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建立對聲音的初步認知,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比較,發現物體發聲現象的共同之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通過實驗,觀察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的現象,理解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 (3)?通過觀察與比較,認識聲音有高低、強弱的不同。 (4)在學習聲音有關知識的基礎上,與生活聯系,認識噪聲的危害及保護聽力的生活常識。 五、單元活動導圖 六、課時安排 序號 課題 課時 1 聲音的產生 1 2 聲音的傳播 1 3 不同的聲音 1 總課時 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