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2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復習提綱思想品德提綱(第1課—第3課)1.在當代,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2.本世紀頭20年,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促進社會和諧。它也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4.人與社會的關系:①個人離不開社會,人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個人是社會中的人,個人不可能離開社會獨立存在。②社會離不開個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人們的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等活動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任何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人們共同努力的結果。5.人類社會是以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由各種關系結合在一起的人類生活的共同體。6.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它揭示了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殊本質。7.作為青少年學生,關心社會、了解社會,可以從關注時事政治做起。8.關心社會發展的具體途徑:上網、聽廣播、看電視和看報紙等。9.關心時政的作用:①有助于我們了解社會,了解世界,拓寬視野,增長知識;②有助于我們增強關心社會、熱愛祖國的情感;③也有助于我們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0.關心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不僅是熱愛祖國的重要表現,也是我們自己健康成長的迫切要求。我們青少年學生關心社會,還不只是了解社會的變化發展,更重要的是要明確自己作為社會成員和國家公民,對社會、國家應盡的職責和義務,以健康心態親近社會、融入社會,以實際行動服務社會、服務人民。11.親近社會:就是要有親社會的情感和行為,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主動關愛他人、關心集體,服務社會、報效祖國。12.親近社會的重要意義:我們唯有積極主動地親近社會,才能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才能發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健康成長,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13.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社會公德。14.我國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是: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15.遵守社會公德的重要意義:①遵守社會公德是公民的個人修養,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②對維護公共利益和公民個人利益,對維護公共秩序和社會穩定,對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6.青少年怎樣做到親近社會(基本技能或途徑):①不做“看客”,必須克服對社會的冷漠情緒和“看客”現象,以天下興亡為己任;②必須樹立公德意識,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努力養成親社會行為;③還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復雜的社會現象,要不斷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辨別是非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17.親近社會、服務社會,首先必須自覺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民的基本義務。18.承擔責任,最重要的是:國家責任和社會責任。19.公益活動:向地震災區捐款捐物、參加義務植樹活動、自愿清理社區衛生死角等。20.公益活動的意義(體會或感想):我們生活的社會需要互幫互助和互相關愛,美好社會需要大家共同創造;既承擔著社會責任,又在幫助他人,并使自身價值在奉獻中得以提升;可以展示自己對他人、集體和社會的愛心,逐步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你的行動會吸引眾多關注的目光,得到眾多人的積極響應。21.文化形成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國家生存的前提條件。22.積淀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全部文明成果,也是民族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的是:文化。23.漢字是抽象性與形象性、哲理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同時漢字也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絕大部分的中華文化都是通過“它”來記載和傳播的。24.文字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25.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過程中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的特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26.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生活經驗、實踐智慧、審美的魅力和情趣等。27.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具體要求:就是要積極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就是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在實踐中不斷推進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28.熱愛祖國,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責任心,源于對民族文化的認同。29.各族人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實現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文化基礎。30.對待外文化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鑒和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31.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極、落后成分,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同時積極吸收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建設和發展更加燦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32.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和諧文化是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33.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民族精神。民族得以繼續向前發展、歷史繼續蔓延的推動力:民族精神。34.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35.中華民族精神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等。36.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37.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戰勝困難、頑強拼搏、勇于創新、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結合在一起。時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創新。38.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精神動力和重要保證。39.挫折的含義:是人們在從事某種活動、追求某個目標時遇到的障礙或干擾。消極反應:①心理上一般表現為憤怒、焦慮、沮喪、悲痛等;②行為上一般表現為無所適從、自暴自棄、埋怨他人、推卸責任等。40.挫折的因素:客觀(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和主觀(個人生理和心理因素),外在的客觀因素通常難以控制,但內在的主觀因素則多數可以控制。41.挫折的雙重作用:或者會給人打擊,帶來損失和痛苦;或者給人以一種教育和磨練,使人奮起和成熟。42.學習是人類的基本活動,是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學習,是一種有目的,有要求的活動。43.正確的學習觀念包括:讀書學習是對社會、對自己的一種責任,是一種必須履行的義務;自信心非常重要,相信自己經過努力一定會有進步,一定能成功;學習興趣對自己學習成功很有價值,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講究學習方法;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適應社會不斷變化發展的新要求。44.學習有壓力才會有動力,關鍵是如何正確地對待學習壓力。45.考試焦慮的成因:①與能力水平有關;②與抱負水平有關;③與競爭水平有關;④與考試失敗經歷有關;⑤與心理、生理狀態有關。46.如何克服考試焦慮? 我們要把握好焦慮的“度”,過度的考試焦慮會給我們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通過一定的訓練,我們可以使他維持在適度的水平上。克服考試過度焦慮,關鍵是要對癥下藥,根據自己的身心特點和學習基礎等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調控方法。如:采用考前自信訓練和考中放松訓練等。47.在人生道路上,不在于有無困難和挫折,關鍵在于怎樣對待困難和挫折。48.反挫訓練有:認知調整訓練,行為訓練(放松訓練、自我對話訓練、換個角度思考和請求幫助等)。49.勇于創新是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必由之路。50.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