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化學基本概念復習一 物質的組成、性質、分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化學基本概念復習一 物質的組成、性質、分類

資源簡介

化學基本概念復習一 物質的組成、性質、分類
  化學基本概念的知識點貫穿整個中學化學,高考試題常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以新物質產生過程為栽體,考查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及運用化學視角觀察社會的敏銳程度。復習中要注意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要多對比,要關注生活中的化學問題。
  【知識講解】
  一.物質的組成
  1.元素、同位素、核素、同素異形體
  ⑴元素:
  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如:所有核電荷數為1的原子都稱作氫原子,總稱為氫元素。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110余種元素。
  ⑵同位素:
  具有相同質子數和不同中子數的同種元素的不同種原子,互稱同位素。“同位”是指在周期表中處于同一位置。同位素的特征是原子序數相同而質量數不同。大多數元素都有幾種甚至十幾種的同位素。
  ①同位素的實例
   H有三種同位素:
   O有三種同位素:
   C有三種同位素:
   Sn有十種同位素:
   U有二種同位素:
   目前已知的同位素達數千種。
  ②同位素的穩定性
  ③同位素的性質
  a.天然同位素有穩定的百分組成
  b.化學性質幾乎相同(同種元素的同位素)
  ④同位素的應用
   用作相對原子質量和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標準
   示蹤原子
   用測巖石的年齡
   放射治療,如60C。等
   核能,如2H,235U等
  ⑶核素:
  具有一定數目的質子和一定數目的中子的一種原子叫做核素。即質子數、中子數不完全相同的一種原子就稱為一種核素。例如: 都各自獨立稱為核素,即10種核素(但屬于4種元素)
  ■注意:
  同一種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間互稱同位素。
  ⑷同素異形體
  同素異形體:由同種元素所形成的幾種性質不同種單質叫做同素異形體。如O2(氧氣)和O3(臭氧),紅磷(P)和白磷(P4),金剛石和石墨等。
  ①同素異形體的物理性質不同,化學性質相似。
  ②性質不同的原因是結構不同或組成不同。
  ③同素異形體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屬于化學變化,但不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如:
   
  2.原子
  ①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確切地說,在化學反應中,原子核不變,只有核外電子發生變化。
  ②原子是組成某些物質(如金剛石、晶體硅等)和分子的基本粒子。
  ③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構成的。
  ④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從哲學的角度首先提出來的。1803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說。目前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正在不斷地深入。
  ■注意:
  化學反應的本質就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組合。
  表1:原子與元素的聯系與區別
  原 子 元 素
聯 系 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總稱元素元素的最小基本微粒為原子
區 別 概 念 微觀概念,化學反應中原子核不改變,而電子層結構可能發生變化 宏觀概念,化學反應中元素種類不改變
分 類 根據質子數和中子數分 根據質子數分
應 用 說明物質的微觀構成 說明物質的宏觀組成
含 義 既有種類含義又有數量含義 只有種類含義
  3.離子
  離子是指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
  ①離子的種類
  ②離子的生成途徑
  ③存在離子的物質
  ■注意:
  在金屬晶體中只有陽離子,而沒有陰離子。分子、原子、離子均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是參加化學反應的基本單元,是化學研究的微觀對象。
  4.分子
  分子是能夠獨立存在并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粒子。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分子是一種粒子,它同原子、離子一樣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如:水、氧氣、干冰、蔗糖等就是由分子組成的物質。
  ②分子有質量,其數量級約為10—26kg。
  ③分子間有間隔,并不斷運動著。
  ④同種分子的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的性質不同。
  ⑤每個分子一般是由一種或幾種元素的若干原子按一定方式通過化學鍵結合而成的。
  ⑥按組成分子的原子個數,可把分子分成
  ⑦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稱作分子間作用力(又稱范德華力)。它是一種較弱的作用力。
  二.物質的分類
  ㈠混合物與純凈物
  1、從宏觀上講,純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混合物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從微觀上講,對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純凈物只有一種分子,而混合物有多種分子。在判斷是混合物還是純凈物時,可以從有無固定熔沸點考慮,一般來說,純凈物有固定的熔沸點,而混合物由于組成物質的成分和量的多少不固定,致使沒有固定的熔沸點。見下表:
  表2:純凈物與混合物比較
  純凈物 混合物
組 成 有固定組成,組成這種物質的各元素有一定的比例關系 沒有固定組成,混合物中每種物質的含量可以任意調配
性 質 有固定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沒有固定的性質,混合物中每種物質仍然保持著原有的性質
分 離 不能用物理方法將組成純凈物的各元素分開,只能通過化學方法才能達到分離各元素的目的 可用物理方法將混合物中各物質分離開來
  2、常見的混合物包括:
  ⑴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質、淀粉、纖維素、聚合物等);
  ⑵分散系(包括溶液、膠體、濁液)
  ⑶同分異構間的混合體(如二甲苯總是混合物,含鄰、間、對三種)
  ⑷同素異形體間的混合體
  ⑸其他
  ①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軟水、水玻璃、福爾馬林、鹽酸、濃硫酸;
  ②爆鳴氣、水煤氣、天然氣、焦爐氣、高爐煤氣、石油氣、裂解氣、空氣;
  ⑶鋼、生鐵、普鈣、漂白粉、堿石灰、黑火藥、鋁熱劑、水泥、鐵觸媒、玻璃、煤;
  ⑷煤焦油、石油及其各種餾分、植物油和動物油。
  ㈡單質與化合物
  單質:
  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做單質。如:O2,Cl2,N2,Ar,金剛石(C),鐵(Fe)等,HD也屬于單質。
  化合物:
  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做化合物。從不同的角度,化合物可以分成多種類型,如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酸、堿、鹽和氧化物等。
  1.酸
  酸:電離理論認為,電解質電離產生的陽離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如:
  HCl=H++Cl—或HCl+H2O=H3O++Cl—
  H2SO4=2H++SO42—
  
  ■注意:
  (1)酸與酸性不同,酸性是指酸所具有的性質或溶液的pH<7的性質。具有酸性的物質可以是鹽、氧化物、單質的水溶液,如NaHSO4,AlCl3,SO3,NO2,Cl2的水溶液顯酸性,但這些物質顯然不是酸。
  
  (2)酸的強弱與酸性的強弱。
  酸的強弱是物質本身的屬性,是指酸電離出H+的能力,與成酸核心元素的非金屬強弱、價態、結構等因素有關。對于含氧酸一般非金屬性越強,價態越高,酸越強。如:
  ①非金屬性Cl>S>P>Si,則酸性為
   HClO4>H2SO4>H3PO4>H4SiO4
  ②
  對于同族的非金屬元素形成的非含氧酸,其非金屬越強則酸越弱。如酸性:
  ①HF  ②H2O  而酸性強弱是指水溶液中c(H+)大小,c(H+)大,則溶液的酸性強,c(H+)小,則酸性弱。
  (3)酸、堿的概念是發展、變化著的,目前有四種關于酸堿的理論。理論不同,酸、堿的定義、范圍、性質也不盡相同。
  2.堿
  堿:電離理論認為,電解質電離時產生的陰離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堿。金屬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一般是堿。金屬性越強,堿性越強。常見的堿有:NaOH(燒堿、火堿、苛性堿),KOH,Ca(OH)2(熟石灰),Ba(OH)2,NH3·H2O(弱堿)。溶液顯堿性的本質是c(OH—)>c(H+),溶液呈堿性的原因有:
  (1)堿溶于水電離
    NaOH=Na++OH—
    Ca(OH)2=Ca2++2OH—
  (2)堿性氧化物與水反應生成堿
    Na2O+H2O=2NaOH
    MgO+H2O=Mg(OH)2
  (3)金屬過氧化物與水反應
    2Na2O2+2H2O=4NaOH+O2↑
  (4)某些物質水解
    Na2CO3水解:
    
    C6H5ONa水解:
    
    CaC2水解:
    CaC2+2H2O→Ca(OH)2+C2H2↑
    NaH與水作用:
    NaH+H2O=NaOH+H2↑
  (5)電解某些鹽溶液
    
  (6)活潑金屬與水反應
    
  3.鹽
  鹽:電離時生成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鹽。
  (1)鹽可以理解為是酸和堿中和后生成的一種較穩定的物質,在自然界中,鹽是各種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鹽是化學反應時的常見生成物。
  (2)從形成鹽的酸堿的強弱,鹽可分為
  強酸強堿鹽:NaCl、KNO3、Na2SO4…
  強酸弱堿鹽:NH4Cl、Al2(SO4)3、Cu(NO3)2…
  弱酸強堿鹽:Na2CO3、CH3COONa…
  弱酸弱堿鹽:CH3COONH4、NH4HCO3…
  (3)鹽的一般分類
  正鹽:酸堿完全中和后的生成的鹽。如:NaCl,Na2CO3,CuSO4,K2S等。
  酸式鹽:酸中氫被部分中和后生成的鹽。如:NaHCO3,NaHSO4,Ca(H2PO4)2等。
  堿式鹽:堿中氫氧根被部分中和后的生成物。如:Cu2(OH)2CO3等。
  復鹽:電離時產生兩種或兩種以上金屬陽離子(其中一種也可以是銨離子)的鹽。如:KAl(SO4)2·12H2O,KCl·MgCl2·6H2O等。
  (4)鹽的一般性質
  ①絕大部分鹽是離子化合物,是強電解質;
  ②鈉鹽、鉀鹽、銨鹽、硝酸鹽都易溶于水;
  ③鹽的絕大部分在通常情況下是晶體(固體);
  ④鹽溶液可顯中性、酸性或堿性。
  4.氧化物
  氧化物: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如CO2,MgO,Na2O2,H2O,Fe3O4等,而KClO3,H2SO4因含三種元素,不屬于氧化物,可稱為含氧化合物。
  氧化物的分類
  (1)按組成元素分成
  ①金屬氧化物:CaO…
  ②非金屬氧化物:CO2…
  (2)按化學性質分成
  ①堿性氧化物:CaO…
  ②酸性氧化物:SO3…
  ③不成鹽氧化物:CO,NO…
  ④過氧化物:Na2O,H2O2
  ⑤兩性氧化物:Al2O3,ZnO…
單質、酸、堿、鹽、氧化物間的轉化
  三.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1.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⑴物理變化:
  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即物理變化僅是物質形態的變化。如:水的三態轉化,石油的分餾,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物理變化過程中可能發生化學鍵的斷裂或者形成化學鍵,如食鹽晶體熔化時就是破壞晶體中的離子鍵,而液體NaCl降溫變成晶體時,又形成了離子鍵。
  ⑵化學變化:
  變化時生成其他物質,這種變化叫做化學變化。又叫化學反應。與物理變化相比,化學變化有以下特征:
  ①有新物質生成
  ②常伴有放熱、發光、變色、發聲等現象
  ③變化的本質是:舊鍵斷裂、同時新鍵形成。
  如:石油裂化,煤干餾,胃內消化食物等。
  化學變化過程的同時也發生了物理變化。例如,點燃蠟燭時,石蠟受熱熔化是物理變化,石蠟燃燒生成CO2和H2O是化學變化。
  2.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
  物理性質: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如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熔點、沸點、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質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一般指不涉及物質化學組成改變的一類性質。
  化學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化學性質也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是化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是學習化學的主要內容。
  (1)化學性質主要包括
  ①氧化性、還原性
  ②酸性、堿性
  ③穩定性
  ④絡合性
  (2)影響化學性質的因素
  ①物質結構。結構是影響化學性質的最重要因素,結構決定物質的主要化學性質。結構包括:原子結構、分子結構、離子結構、晶體結構等。
  ②物質的濃度對化學性質也有影響,如濃H2SO4與稀H2SO4的性質不同,濃HNO3與稀HNO3的性質不同等。
   Cu十H2SO4(稀)——不反應
   
   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表3: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與聯系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
區 別 微觀 無新分子生成、無化學鍵變化 有新分子生成、有化學鍵變化
宏觀 無新物質生成 有新物質生成
特征 物質的形狀、狀態改變 發光、發熱、變色、生成氣體、產生沉淀
變化范圍 氣化、液化、凝固、蒸發、升華及體積、形狀等變化 分解、化合等基本反應、有機反應
聯 系 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往往同時發生,化學變化中一定發生物理變化,物理變化中不一定發生化學變化
與組成性質的關系 組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組成、結構;性質決定變化,變化反映性質
  【例題分析】
  例1.下列物質中有固定熔點的是(  )
  A、玻璃    
  B、冰    
  C、蔗糖    
  D、天然橡膠
  分析:
  本題先要確定哪個是純凈物,然后再考慮是否有固定熔點。
  A、玻璃是多種硅酸鹽的熔合物,它在一定溫度范圍內熔化為液態,沒有固定的熔點;
  B、冰是水的固態物質,是純凈物,在一定溫度下熔化成水,因而有固定的熔點;
  C、蔗糖是純凈物,有固定的組成(化學式為C12H22O11),在一定溫度時由固態變為液態,有固定的熔點;
  D、天然橡膠是高分子化合物,一般來說,高分子化合物都不是純凈物,天然物質通常含有多種物質,所以沒有固定的熔點。
  答案:B、C
  例2.下列物質中有固定組成的是(  )
  A、空氣     
  B、石蠟     
  C、氨水    
  D、二氧化碳氣體
  分析:
  A、空氣的組成基本固定,但由于地域、時間等條件的不同,空氣的成分是要發生變化的
  B、石蠟是石油分餾的產物之一,它是由碳原子個數為20~30的烴組成的混合物
  C、氨水是氨氣溶于水得到的物質,其中有NH3、NH3·H2O、H2O、NH4+、OH-多種分子和離子
  D、二氧化碳氣體是共價化合物,每個分子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通過共價鍵結合而成,有固定的組成。
  答案:D
  例3.下列關于氧化物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酸性氧化物均可與可溶性堿起反應
  B、酸性氧化物在常溫下均為氣態
  C、不能跟酸反應的氧化物一定能跟堿反應
  D、氧化物與水的反應都是化合反應
  分析:
  B、不一定,如P2O5、SO3、SiO2等常溫時為固態
  C、除去成鹽氧化物外,還有不成鹽氧化物如NO、CO等,它們既不跟酸也不跟堿反應
  D、酸性氧化物或堿性氧化物與水的反應都是化合反應,還有一些氧化物如Na2O2、NO2等與水發生的不是化合反應。
  答案:A
  例4.下列關于反應類型的判斷正確的是(  )
  A、2Al+2NaOH+2H2O=2NaAlO2+3H2↑  置換反應
  B、FeCl3溶于水           復分解反應
  C、C2H5OH+HBr→C2H5Br+H2O     復分解反應
  D、IBr+H2O=HBr+HIO         氧化還原反應
  分析:
  A、此反應實際包括兩個反應:2Al+6H2O=2Al(OH)3+3H2↑,NaOH+Al(OH)3=NaAlO2+2H2O;前者為置換反應,后者為復分解反應。二者合成的一個反應,由一種單質跟兩種化合物反應,不符合置換反應定義,判斷是錯誤的。
  B、FeCl3溶于水要發生水解:FeCl3+3H2O Fe(OH)3+3HCl,正向反應是水解反應,逆反反應是中和反應,是酸、堿、鹽等在溶液中發生相互交換成分的反應,符合復分解反應的定義,判斷正確
  C、屬于有機反應中的取代反應
  D、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沒有改變,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答案:B
  例5.下列有關二氧化硫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二氧化硫由硫原子和氧分子構成   
  B.二氧化硫由1個硫原子和2個氧原子構成
  C.二氧化硫由硫和氧兩種元素按1:2組成
  D.二氧化硫由硫和氧兩種元素組成,它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
  解析: 
  原子屬微觀概念,既論“種類”又有“個數”的涵義;元素屬宏觀概念,只有“種類”而無“個數”的涵義。若要從微觀角度說明物質的構成時用原子概念,如每個SO2分子是由一個硫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若要從宏觀角度說明物質的組成時用元素概念,如SO2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因此D正確。A和B中SO2是宏觀概念,不能用微觀粒子說明,且SO2分子中無氧分子;C中元素無數量含義,故A、B、C不正確。
  答案:D
  例6.將下列各組物質按酸、堿、鹽分類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硫酸 純堿 石膏    
  B.亞硫酸 燒堿 綠礬
  C.油酸 乙醇 碳化鈣   
  D.苯酚 熟石灰 苛性鉀
  解析: 
  純堿不是堿,組成為Na2C03,屬于鹽類,A錯。乙醇不屬于堿,為有機物的醇類;碳化鈣不屬于鹽,C錯。苯酚屬于有機物的酚類;苛性鉀成分是KOH,屬于堿類,D錯。故選B。
  答案:B
  例7.試分析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對錯誤的說法通過舉例指出錯誤之所在(  )
  A.由不同原子組成的純凈物一定是化合物
  B.非金屬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屬氧化物
  C.含金屬元素的離子不一定都是陽離子
  D.膽礬是純凈物,水泥是混合物
  解析: 
  A不正確。關鍵字“不同原子”要注意,因為許多元素都有同位素,若是同種元素的不同原子,如氯元素有35C1、37C1兩種氯原子,構成氯單質的氯氣分子,可能是35Cl- 35Cl、35Cl- 37Cl、37Cl-37Cl,他們仍屬于純凈物中的單質,不屬于化合物;若是不同種元素的原子組成的純凈物,則一定是化合物。
  B前半句不正確。因非金屬氧化物可能是不成鹽氧化物(CO、NO等),它們既不能跟堿反應生成鹽和水,也不能跟酸反應生成鹽和水。前半句反過來也不正確,如Mn2O7的相應水化物為HMn04,所以Mn2O7是酸性氧化物,但它是金屬氧化物。B后半句正確,但后半句反過來就不正確了,如  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兩性氧化物。
  C正確。含金屬元素的離子,例如:AlO2-、MnO4-等,說明金屬元素也可以構成陰離子。
  D正確。結晶水合物有固定的化學組成,屬純凈物而不是混合物。膽礬和無水CuS04不是同一種物質, 無論是膽礬分解成無水CuS04,還是無水CuS04水合成膽礬,都是化學變化過程。
  例8.下列各組物質中不易用物理性質區別的是(  )
  A.苯和四氯化碳     
  B.酒精和汽油
  C.氯化銨和硝酸銨晶體   
  D.碘和高錳酸鉀固體
  解析: 
  A中苯和四氯化碳可利用兩者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密度加以區分;B中酒精和汽油可利用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加以區分;D中碘和高錳酸鉀固體可利用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和溶液顏色加以區分。
  答案:C
  例9.下列過程中,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甘油加水作護膚劑  
  B.用明礬凈化水
  C.烹魚時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減少腥味,增加香味
  D.燒菜用過的鐵鍋,經放置常出現紅棕色斑跡
  解析: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是:是否有新物質生成。甘油稀釋后仍具有吸濕性,可做護膚劑,該過程中不涉及化學變化;明礬溶于水后,發生反應Al3++3H2O=Al(OH)3+3H+,產生了Al(OH)3 膠體,從而可凈化水;烹魚時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減少腥味,增加香味的原因是該過程中發生了C2H5OH+CH3COOH→CH3COOC2H5+H2O,產生了具有果香味的乙酸乙酯的緣故;燒菜用過的鐵鍋,由于在潮濕的環境中發生了電化腐蝕,Fe最終被氧化成Fe2O3·nH2O,而出現紅棕色斑跡。后三者都是化學變化過程。
  答案:A
  例10.水的狀態除了氣、液和固態外,還有玻璃態。它是由液態水急速冷卻到165K時形成的。玻璃態的水無固定形狀,不存在晶體結構,且密度與普通液態水的密度相同。有關玻璃態水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由液態變為玻璃態,體積縮小  
  B.水由液態變為玻璃態,體積膨脹
  C.玻璃態水是分子晶體     
  D.玻璃態是水的一種特殊狀態
  解析: 
  玻璃態水是除氣、液、固態外的一種特殊狀態,液態水急速冷卻到165K時形成的玻璃態水,無固定的形狀,說明它是非晶體;變化過程中質量是不變的,密度又與普通液態水的密度相同,轉化的過程中體積不發生變化。因此,只有D選項正確。
  答案:D【理解鞏固】
  1.經分析,某物質中只含一種元素,則此物質(  )
  A.一定是單質  B.一定是純凈物  C.可能是純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D.可能是化合物
  2.關于元素和原子的關系有如下各種說法:
  ①若是同種元素,則一定是同種原子;   ②若是同種原子,則一定是同種元素;
  ③若是不同種元素,則一定是不同種原子;  ④若是不同種原子,則一定是不同種元素。
  其中正確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下列關于物質分類的正確組合是(  )
酸 堿 鹽 堿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硝酸 純堿 燒堿 氧化鋁 二氧化碳
B 醋酸 苛性鉀 蘇打 氧化鈉 硫酐
C 氫氟酸 氨水 明礬 過氧化鈉 二氧化氮
D 甘氨酸 燒堿 食鹽 氧化鎂 —氧化碳
  4.常溫下A和B兩種氣體組成的混合氣(A的式量大于B的式量),經分析混合氣體只含有氮和氫兩種元素,而且不論A和B以何種比例混合,氮和氫的質量比總大于14/3。由此可確定A為__________,B為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
  5.用銅鋅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寶欺騙行人的事件屢有發生。下列不易區別其真偽的方法是(  )
  A.測定密度     B.放入硝酸中     C.放入鹽酸中     D.觀察外觀
  6.用化學方法不能實現的是(  )
  A.生成一種新分子     B.生成一種新離子
  C.生成一種新原子     D.生成一種新單質
  7.下列說法,違反科學原理的是(  )
  A.碘化銀可用于人工降雨         B.閃電時空氣中的N2可變為氮的化合物
  C.添加少量某物質可將水變成燃料油    D.在一定溫度、壓強下石墨可變成金剛石
  8.下列實驗或生產操作:
  ①蛋白質溶液中加入硫酸銨后形成沉淀;
  ②除去混在氫氧化鐵膠體中的氯化鐵;
  ③二氧化氮經加壓凝成無色液體;
  ④溴水滴入植物油中振蕩褪色;
  ⑤水泥、砂子和水混合后硬化;
  ⑥照相底片感光。
  其中沒有新物質生成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②  
  D.③⑤
  9.有五瓶溶液分別是:①10ml0.60mol·L-1NaOH水溶液,②20ml0.50mol·L-1H2SO4水溶液,③30ml0.40mol·L-1HCl水溶液,④40ml0.30mol·L-1HAc水溶液,⑤50ml0.20mol·L-1蔗糖水溶液。以上各瓶溶液所含離子、分子總數的大小順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①>⑤  
  D.⑤>④>③>②>①
  10.從下列括號中選擇合適的用語,填寫在各小題的橫線上,使它跟各種變化的情況相符(分解、潮解、溶解、蒸發、干餾、蒸餾、結晶、化合、揮發、升華、風化);
  ①食鹽放入水中逐漸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碘加熱逐漸消失__________;
  ③不蓋燈帽的酒精燈,燈內酒精會逐漸減少,以致消失__________;
  ④燒堿固體吸收空氣中的水分__________;
  ⑤生石灰吸收空氣中的水分__________;
  ⑥膽礬受熱后變成白色粉末__________;
  ⑦碳酸鈉晶體在空氣中變成白色粉末__________;
  ⑧氫氧化銅加熱后變成黑色固體__________;
  ⑨煤隔絕空氣加強熱后生成黑色固體__________;
  ⑩飽和KNO3溶液降溫,出現晶體__________。
答案與提示
  1、C
    如O2與O3的混合物。
 2、B
    ①同種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屬于不同原子,如1H、2H、3H;④不同種原子可能屬于同種元素,如①的例子。
  3、B
    要求掌握物質的分類及分類中各物質的含義。
  4、A為N2,B為NH3
    由于在NH3中,m(N)∶m(H)=14∶3,所以,要提高N元素的含量,只有增加N2等。
    說明:
    此題把B答為N2H4等其他合理答案也行。
 5、D
    通過讀題干容易分析出答案為D。
  6、C
   從原子的化學定義理解。
  7、C
    從化學中元素守恒理解。
  8、C
    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結合題給物質具體分析。
  9、D
    溶液中水分子數最多。
  10、①溶解;②升華;③揮發;④溶解;⑤化合;⑥分解;⑦分解、風化;⑧分解;⑨分解、干餾;⑩結晶。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安市| 新建县| 长治市| 米易县| 清苑县| 黄石市| 大姚县| 南投市| 于都县| 漳州市| 汤阴县| 黄浦区| 海城市| 革吉县| 沙坪坝区| 石门县| 乌海市| 田东县| 出国| 温州市| 阳山县| 迭部县| 睢宁县| 湘潭县| 疏勒县| 高雄县| 保亭| 自贡市| 盐边县| 清河县| SHOW| 元谋县| 通海县| 平阳县| 大宁县| 修武县| 麦盖提县| 金湖县| 郑州市| 来宾市| 遂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