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單元《冷和熱》單元概要分析 一、單元整體解讀與學情分析 人類生存在季節交替、氣候變幻的自然界中。冷和熱是人類最早觀察和認識的自然現象之一,與冷和熱有關的現象稱為熱現象。熱作為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使用火,人類對火的認識、使用和掌握,是人類認識自然,并利用自然來改善生產生活的第一次實踐,從而開創了人類的文明史;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的生產生活仍離不開對熱的利用。因此,了解、研究有關冷和熱的知識,對于學生了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冷和熱作為一種常見的生活現象,學生普遍對其較為關注,并有探究的欲望,如根據天氣的冷熱學生會增減衣服,把壓癟了的乒乓球浸入開水里燙一下,乒乓球會重新鼓起來等。人們對冷熱規律的利用,如加熱、制冷、散熱、保暖等,學生也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學生的這一認知需求,教材結合生活中的冷熱現象,充分利用實驗、數據、圖示等方式,幫助學生建構溫度、熱脹冷縮、物態變化等科學概念,以掌握熱現象中蘊含的科學道理,也為小學高年級學習熱傳遞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環等知識奠定必要的基礎。 教材設計了一系列典型實驗活動,這些活動新穎豐富,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重在培養學生設計實驗、動手操作、連續收集數據、繪制曲線圖、分析解釋、大膽想象等多項科學技能,以及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此外,在小學階段,學生要理解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和變化的。 二、單元目標解讀與概念分析 (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實驗、分析、討論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中年段的課程目標。 科學知識: 測量、描述物體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 科學探究: 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 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科學態度: 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興趣。 能接納他人的觀點,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協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樂于為完成探究活動,分享彼此的想法,貢獻自己的力量。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了解并意識到人類對產品不斷改進以適應自己不斷增加的需求;了解人類的需求是影響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因素。 (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物質科學領域”的中年段要求。 1.1 物體具有質量、體積等特征。 能夠使用簡單的儀器測量物體的長度、質量、體積、溫度等常見特征,并使用恰當的計量單位進行記錄。 2.1 水在自然狀態下有三種存在狀態。 知道冰、水、水蒸氣在形狀和體積等方面的區別。 觀察并描述一般情況下,當溫度升高到100 ℃或降低到0 ℃時,水會沸騰或結冰。 知道冰、水、水蒸氣雖然狀態不同,但都是同一種物質。 6.3.1 用溫度來表示物體冷熱的程度,攝氏度是溫度的一種計量單位。 描述測量物體或空氣溫度的方法;知道國際上常用攝氏度作為溫度的計量單位來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6.3.2 加熱或冷卻時物體的體積會發生變化;加熱和冷卻也可以改變某些物質的狀態。 知道一般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知道水結冰時體積會膨脹。 描述加熱或冷卻時常見物質發生的狀態變化,如水結冰、冰融化、水蒸發和水蒸氣凝結。 三、單元構成與邏輯分析 本單元由《冷熱與溫度》《熱脹冷縮》《水受熱以后》《水遇冷以后》四課組成。第一課《冷熱與溫度》,通過回憶生活經歷和課堂操作體驗,知道溫度的概念及計量單位,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探究熱水變涼的規律。第二課《熱脹冷縮》,通過實驗觀察液體、氣體、固體在受熱和遇冷時體積的變化,知道絕大多數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第三課《水受熱以后》,通過實驗觀察冰—水—水蒸氣的變化過程,認識融化和沸騰現象,并利用曲線圖分析溫度變化規律。第四課《水遇冷以后》,通過實驗觀察水蒸氣—水—冰的變化過程,認識凝結和凝固現象,并利用曲線圖分析溫度變化規律,進而理解冰、水、水蒸氣雖然狀態不同,但都是同一種物質。 本單元四課的邏輯關系如下: 四、單元教學目標 (1)知道溫度的概念和計量單位。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絕大多數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3)通過實驗探究、數據分析,認識水的三態變化。 (4)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和酒精燈的方法,能合作完成熱對物質影響的各 類實驗操作。 (5)意識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可以被人類認識和利用。 五、單元活動導圖 六、課時安排 序號 課題 課時 1 冷熱與溫度 1 2 熱脹冷縮 1 3 水受熱以后 1 4 水遇冷以后 1 總課時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