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目(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導學案)道德與法治主備人審核人七年級備課組課題七下1.2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課時1學習目標1、明確青春期的我們要學會獨立思考。2、總結批判精神的內容,理解批判精神的方法技巧3、知道創造離不開實踐,理解發明創造給人類和社會帶來的影響一、自主學習:1、初識教材:閱讀教材,整體感知教材內容2、問題導讀:①、步入青春期,我們的思維有什么變化?②、怎樣正確認識獨立思考?③、如何認識批判思維?④、青少年培養批判思維有什么意義?⑤、怎樣培養批判思維?⑥、青少年為什么要開發創造潛力?⑦、我們應怎樣進行青春創造?二、合探解疑材料分析題:材料一:一篇名為《“90后”心理問題面面觀》的文章指出:一部分學生在學業上無法做出類拔萃時,會選擇用標新立異的方式,比如上課調皮搗蛋、起哄,穿奇裝異服,試圖通過這樣的表現來獲得“與眾不同”的感覺,引起老師和同學關注,尋求心理平衡,獲得心理滿足。看看大街上的青少年,有些男生戴著耳環、染了發,有些女生刻意模仿自已喜歡的明星的穿著打扮。(1)他們這樣做是獨立思考的表現嗎?為什么?材料二:北京市第二中學亦莊學校五年級學生張秋實寫信給人民教育出版社,指出語文教科書上一幅關于宋朝知縣的配圖有誤。無獨有偶,四川成都市一名9歲的小學生成功為一本數學競賽題集里的一道試題糾錯,而在此之前答案錯誤5年無人察覺。(2)請你簡要評析這兩名小學生的行為。材料三:環保濾水器、養雞場恒溫設備、汽車補氣減阻裝置...4月26日,第40屆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來自湖南省14個市州的青少年選手帶來了244件創意作品亮相大賽,孩子們的奇思異想吸引了大家的眼球。(3)假如你參加了此次科技創新大賽,你有哪些啟示?三、效果檢測:(一)單項選擇:1、下列四位同學的表現體現了獨立性思維的有()①對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小琪在和同學討論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②小明有計劃地安排自己假期的學習生活,不讓父母操心③小欣做什么事都我行我素,不聽同學、老師和父母的意見④讀初中的小宇網購了很多奇裝異服,把很多精力用在了穿著打扮上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2、生活中有些人礙于面子,往往喜歡跟在大家的后面走,有時明明知道大家的選擇是錯誤的也不愿意走自己認為正確的路,以致硬著頭皮去做自己本不愿意做的事情。這種心理()①會弱化自我意識,束縛獨立思考,扼殺創新精神和創造力②是盲目從眾的心理③是值得贊揚的,是不出風頭的表現④是有害的,我們應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如果學生不能籌劃他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尋找出路,他就學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確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確,他還是學不到什么。”美國教育學家杜威這段話告訴我們,要想學到真正的知識,必須學會()①主動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②主動發現知識、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③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中增強能力④告別依賴心理,做學習的自主管理者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七年級(1)班班會課上,同學們圍繞“爭做小主人,為班級建設獻計獻策”展開討論,小華當著老師的面大膽指出:“我們班的班風和學風差,評不上文明班級,其主要原因是班主任無能,班干部自私自利、毫無責任心。”小華的發言()A.具有批判的勇氣,但是沒有考慮他人的感受B.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沒有接納他人的意見C.體現了她具有獨立性思維,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D.體現了她敢于說“不”,并能夠提出合理化建議5、青春是生命旅途中的一個嶄新的起點。青春的我們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還要順勢而上,培養和發展我們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①獨立思考②批判精神③聽說讀寫④創造潛力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隨著電視劇《太陽的后商》的熱播,男主角成了眾多少男少女崇拜的偶像,小梅也跟著癡迷起來。對此,你給小梅的正確建議是()A.應該培養批判的精神和勇氣B.應該學會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C.應該一味追求獨特,堅持己見D.應該敢于對不合理的事情說“不”7、科學素養,即學生的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索的素養。下面選項中能體現創造和探索的事例是()聶利是一個12歲的學生。她在學校學習了關于蜜蜂用翅膀發聲的知識后,發現家門口有一只停著不動的蜜蜂,于是將蜜蜂捉住,將它的翅膀折斷,而蜜蜂仍在發著“嗡嗡”的聲音。所以她認為教科書上的知識是錯誤的,蜜蜂不是用翅膀發聲的。經過試驗,她知道了所謂的權威并不是絕對正確的,便將這一觀點告訴了很多人,最終權威人士證實了她的發現在法國巴黎,一群孩子正在圍著一堆木頭做這樣的游戲:一個大一點的孩子用大鐵錘在木頭的一端敲打,其余的孩子在另一端把耳朵貼在木頭上聽。法國醫生勒內·雷奈克剛好路過,也湊過去把耳朵貼在木頭上,立即有清脆的敲擊聲傳入他的耳朵。當耳朵離開木頭時,聲音立即變得微弱。勒內根據這一原理試著做了一根木管子給病人聽診。后來,他又做了一根喇叭型的象牙管,再在上面安裝兩根柔軟的管子,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便由此誕生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鮑林曾癡迷于維生素C療法,鼓吹大劑量維生素C可以治療和預防感冒、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癥。但大量的科學研究都證實,大劑量的維生素C并不能降低普通感冒的發病率網絡上有人講述了自己排出四顆結石的經歷:多喝水、原地跳,出來了兩顆;玩臂力器,一使勁又出來一顆;還有一顆是和別人打架時排出來的8、“這孩子真乖”“要聽話啊”。長期以來,中國家長對孩子最高的評價就是“乖”和“聽話”。乖,是對現有秩序的默認;聽話,是對權威的無條件服從。對于“乖”和“聽話”,下列態度正確的是()A.值得提倡,可以培養孩子尊重權威的意識B.大膽拋棄,它讓孩子缺乏批判和質疑精神C.堅決支持,有益于培養遵規守紀的好習慣D.辯證看待,既應遵守規矩也要有批判精神9、小游戲自己編,小玩具自己做,動動腦筋,三五天時間或許就能搗鼓出一個實用的小發明“創客”概念越來越火的今天,相信嗎——不少小學生也有這樣的“超能力”。培養這種超能力需要我們()①開發自己創造潛力②敢于打破常規,追求創新與生活的豐富多彩,開創前人未走之路③關注他人與社會,看重創造的意義和價值④不斷嘗試、探索、實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二)理解說明:10、材料分析題材料一隨著年齡增長,中學生的身心也在迅速變化。他們與社會交往增多,對家庭的依附性減少,要求獨立,擺脫成人控制的思想情緒日益上升。因此,他們不滿足于家長、教師及其他成年人對事物現象的描繪和解釋,不輕信家長、教師和書本上的現成結論,喜歡獨立探索事物的根源,喜歡懷疑、辯論,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材料二教育承載著民族的希望和未來。2019年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已經陸續公布,中考、小升初改革方案也在陸續推進。這意味著新一輪課程改革正一步步推進和走向完善。伴隨著新課程改革,也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索適應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的多媒體教學與學科課程相結合的方法,更新教學理念,創設情境,趣化教學過程,互動愉快學習,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要求獨立”?(2)材料二中提出“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為什么要“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3)青春期的我們該怎樣開發自已的創造潛能?二、合作探究題答案: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創造思維等知識,并綜|合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1)問,獨立思維并不是標新立異,追求獨特;第(2)問,可結合批判性思維相關知識及材料實際分析回答;第(3)問,啟示具有開放性,可從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等角度來作答。答案:(1)不是。獨立思考并不等同于一味追求獨特,而是表現為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同時能接納他人合理、正確的意見。追求個性不一定要在裝扮上標新立異,人格獨立也不是故作姿態。我們中學生應該把學習搞好,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才能夠成為一一個真正有個性的人。(結合教材,言之有理即可)(2)①這兩名小學生能發現問題,說明他們知識豐富,善于觀察,善于獨立思考,敢于挑戰權威,具有批判的精神和勇氣。②他們的行為不僅是對自己、他人和社會負責的表現,還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3)①青春蘊含著偉大的創造力,我們要爭當勤奮學習、自覺勞動、勇于創造的好少年。②創造離不開實踐。青春的創造意味著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嘗試探索、實踐,通過勞動改變自己,影響世界。三、效果檢測題答案:1、C2、C3、B4、A5、C6、B7、B8、D9、D7、A是批判精神的體現;醫生在孩子的游戲的啟發下發明了聽診器,是創造的表現,B符合題意;C未體現創造和探索;D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做法。故選B。(二)理解說明:10、解析:第(1)問材料中中學生“要求獨立”,是指獨立意識的發展。結合教材知識,從青春期青少年開始有獨立意識、獨立思考的含義作答即可;第(2)問考查青春期開發創造潛力的意義,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第(3)問考查如何開發自己的創造潛能,根據教材知識作答即可。答案:(1)①步人青春期,我們的獨立意識新不斷發展,對問題開始有自己的見解,隨著思確能力的提升,面對未知而又新奇的事物,我們需要學會獨立思考。②獨立思考并不等同于一味追求獨特,而是表現為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同時能提納他人合理、正確的意見。(2)原因:青春期的我們凝聚著動人的活力,蘊含著偉大的創造力,為我們的成長帶來無限可能;青春期的我們思想活躍,感情奔放,朝氣蓬勃,充滿對未來的美好值憬,擁有改變自己、改變世界的創造潛力。(3)開發自己的創造潛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①我們在遵守法律和道德規范的前提下,要敢于打破常規,追求創新與生活的豐富多彩,開創前人未走之路。②我們也要關注他人與社會,看重創造的意義與價值,做一名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創造者。③青春的創造意味著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嘗試、探索、實踐,通過勞動改變自己,影響世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