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章 植物與土壤第1節(jié) 土壤的成分第一課時 土壤中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質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2)通過實驗驗證土壤中有水、空氣、無機鹽和有機物等非生命物質。【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實驗驗證土壤的成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教學重難點【重點】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難點】實驗驗證土壤中存在的非生命物質。教學過程知識點一 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自主學習】閱讀教材第128~129頁的有關內容,完成下列填空:1.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我們從土壤的剖面可以看到,許多植物的根在土壤里安營扎寨。2.土壤中除了植物外,還有動物、真菌、細菌等。3.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各類生物統(tǒng)稱為土壤生物。【教師點撥】土壤生物是指直接生活在土壤中的一些生物(如蚯蚓),不包括偶爾到土壤中活動的一些生物(如羊)。【跟進訓練】1.下列不屬于土壤生物的是( D )A.細菌B.蚯蚓C.小麥D.麻雀2.以下屬于影響土壤生物生活的環(huán)境因素的是( D )A.土壤濕度、溫度B.土壤疏松程度C.光照D.以上都是3.下列工具中最適于觀察蚯蚓具體形態(tài)的是( C )A.顯微鏡B.望遠鏡C.放大鏡D.電子顯微鏡知識點二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自主學習】閱讀教材第129~132頁的有關內容,完成下列填空:1.根據日常體驗和土壤生物的生活需求,可推斷土壤中應有空氣、水、無機鹽和有機物等。2.實驗驗證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1)當向盛有土壤的燒杯內加水時,會看到土壤塊表面產生了許多氣泡,這是因為土壤中有空氣。同樣體積、同樣形狀的鐵塊和土壤,浸沒時加入的水量是鐵塊少,土壤多,這是因為鐵塊內部沒有空氣,而土壤里含有空氣。(2)取少量土壤,放入試管中加熱,觀察到試管壁上有水珠,說明土壤里有水。(3)取一定質量的干燥土壤,將其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顏色發(fā)生明顯變化。土壤冷卻后,稱量發(fā)現土壤質量減少,原因是土壤中含有有機物,有機物在加熱的過程中燃燒了。(4)將土壤浸出液過濾后的濾液蒸發(fā),蒸發(fā)皿中出現殘留物,這些能溶于水而不能燃燒的物質是無機鹽,它們和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關系密切。3.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這些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質。腐殖質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為綠色植物提供養(yǎng)分。4.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土壤中的空氣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合作探究】蚯蚓是靠能分泌黏液而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的,下雨時蚯蚓常從土壤中鉆出到地面,請分析發(fā)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答: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主要是依靠濕潤的體表來完成氣體交換的。下雨時土壤里的空氣含量減少,蚯蚓必須到地面上來以獲得所需的空氣。【跟進訓練】1.在“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驗證實驗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D )A.土壤應充分干燥 B.土壤應含有較豐富的有機物C.實驗中的鐵絲網孔徑要小 D.干燥土壤時,應將土壤放在火上直接灼燒2.土壤中沒有的物質是( D )A.無機鹽B.氧氣C.水D.臭氧3.下列有關土壤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B )A.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B.礦物質顆粒占土壤的95%左右C.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D.土壤中的空氣是土壤生物所需氧氣的來源練習設計完成本課相應練習部分,并預習下一課的內容。第二課時 從巖石到土壤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引起巖石風化的因素。(2)了解土壤的形成過程。【過程與方法】通過展示巖石風化的圖片,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概括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認識到事物的變化可以是緩慢進行的。教學重難點【重點】引起巖石風化的因素。【難點】土壤的形成過程。教學過程知識點 從巖石到土壤【自主學習】閱讀教材第132~133頁的有關內容,完成下列填空:1.地球外層的地殼最初主要是由巖石組成的,沒有土壤。2.巖石變成土壤,首先要經過風化作用形成石塊、石礫和砂粒等細碎的礦物質顆粒。3.引起巖石風化的因素(1)溫度的劇烈變化:炎熱的太陽曝曬會使巖石變得很燙,此時若氣溫驟降,可能導致巖石爆裂。(2)雨水積聚在巖石的縫隙里,若氣溫降到零攝氏度以下,水就會結冰,體積增大,從而促使巖石的縫隙加寬,最終使巖石裂成小碎塊。一些鹽類物質的結晶和潮解也能起到相似作用。(3)一些化學物質也可以促使巖石風化,如石灰?guī)r會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發(fā)生溶蝕,一些石灰?guī)r洞中的鐘乳石和石筍就是這樣形成的。(4)各種生物也能促進巖石的風化,如植物的根生長在巖縫中,可以促使巖石開裂;地衣和蕨類覆蓋在巖石表面,它們分泌的物質也可以促使巖石風化。4.風化作用后形成的細碎的礦物質顆粒,還要經歷漫長的演變才能形成各種各樣的土壤。其中離不開多種生物的共同作用。各種生物的活動加速了有機物在地表的積累,最終促使土壤形成。5.巖石是在長期的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風化變成了石礫和砂粒等礦物質顆粒,最后經各種生物和氣候的長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6.土壤的形成十分緩慢,直到今天,這個過程仍在不斷地繼續(xù)著。【教師點撥】土壤的形成也可以描述成:在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巖石不斷碎裂的過程。(1)物理因素作用:石塊在受到各種外力作用下碎裂的過程;(2)化學因素作用:石塊在受到化學物質侵蝕以后碎裂的過程;(3)生物因素作用:石塊在生物的各種生命活動的影響下碎裂的過程。再加上各種生物的活動使得有機物積累起來,最終形成土壤。【跟進訓練】1.關于土壤的形成過程,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 )A.地球上一開始就有土壤B.風、流水和太陽共同作用會促使巖石變?yōu)橥寥?br/>C.種類繁多的動、植物也會促使巖石變?yōu)橥寥?br/>D.熱脹冷縮能導致巖石碎裂,最后形成土壤2.下列有關巖石風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B )A.“滴水穿石”說明巖石在水力沖擊下可以風化變成小碎塊B.風化作用能使巖石直接變?yōu)橥寥?br/>C.地殼表面的礦物質顆粒是由巖石風化形成的D.溫度、雨水和生物都會促使巖石的風化練習設計完成本課相應練習部分,并預習下一課的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4章 第1節(jié) 土壤的成分 第1課時.doc 第4章 第1節(jié)土壤的成分 第2課時.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