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知識點梳理】1.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音也停止。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物質),介質包括氣體、固體、液體等。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3.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聲波(聲音)遇到障礙物會反射回來即回聲(可用于測距離)。4.聲波的應用:(1)超聲波粉碎膽結石(2)探測海水深度(3)聲納(4)超聲波捕魚(5)B超5.聲音傳播的快慢與介質和溫度有關,聲音在不同的介質和溫度下,傳播的速度不同。同一溫度下,聲音在氣體中傳播最慢,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在同一物質中,溫度越高,聲音傳播越快。在15時,空氣中聲音傳播的速度是340m/s。氣溫每升高1℃,每秒傳播的距離約增加0.6米。6.回聲: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就形成了回聲區分回聲與原聲的條件:如果障礙物離人較遠,使回聲到達人耳的時間比原聲晚0.1秒以上(在15℃空氣中,距聲源至少17米處反射),人耳就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如果回聲和原聲到達人耳的時間相差不到0.1秒,人們就分辨不出原聲和回聲,但會覺得聲音更響。回聲的應用:回聲可以用來測量距離。測量原理:其中t為從發聲到聽到回聲的時間;v為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距離;四、聲音和噪聲1.聲音的三個特性(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1)音調指聲音的高低。音調是由頻率決定的。頻率是指物體在1s內振動的次數,單位是赫茲(赫),振動越快,頻率越大,音調越高。人能夠聽到的聲音頻率范圍大約是20~20000Hz。超聲波:高于20000Hz的聲波;次聲波:低于20Hz的聲波。生活中的超聲波:蝙蝠在飛翔時會發出超聲波,并通過接收碰到獵物后返回的超聲波,來辨別獵物的方位及距離。醫生利用超聲波掃描可以得到人體內部各器官的圖像,以獲得人體內部病變的準確信息,確診病情,然后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超聲波清洗器、超聲波牙刷生活中的次聲波:大象可以利用次聲波進行交流在地震和海嘯中大多數野生動物沒有死亡,是因為它們能聽到次聲波。響度受振幅與聲源距離的影響。振幅越大,響度越大;離聲源越遠,響度越小。聲學上用分貝作為單位來計量聲音的大小,符號為dB。音色不同的聲源發出的聲音音色不同。音色受發聲體的性質、形狀和發聲方法的影響。生活中我們能辨別出演奏的樂器名稱、區分動物的叫聲等都是運用了音色的不同。2.噪聲。(1)概念: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屬于噪聲。噪聲在物理特性上表現為雜亂無章的波形。(2)控制噪聲的措施:防止噪聲的產生;阻斷噪聲的傳播;防止噪聲進入耳朵。國家規定工廠、工地的噪聲應不超過85~90dB;居民住宅區的噪聲白天不超過50dB,夜間不超過40dB。【典例精講】考點一超聲波與次聲波1.【廣州】如圖所示,根據圖片所給的信息,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蝙蝠可以發出頻率為400Hz的聲音B.人能聽到蝙蝠發出的所有頻率的聲音C.人的聽覺頻率范圍比人的發聲頻率范圍要大D.15Hz的聲音只要振幅足夠大,人耳是能聽到的考點二聲音的傳播條件、音調、超聲波與次聲波、防治噪聲的途徑2.關于聲音,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太空中宇航員對話,說明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B.手在小提琴的不同位置上按弦,主要目的是改變響度C.道路兩旁的隔音墻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D.B超檢查身體是超聲波在醫學中的應用考點三防治噪聲的三種途徑3.下列做法中,屬于在傳播途徑中控制噪聲的是()。A.汽車進入市區后禁止鳴喇叭B.圖書館里不能大聲喧嘩C.飛機旁的工作人員戴上耳罩D.高速公路兩側安裝透明板墻4.小明在學習小提琴的演奏過程中,發現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是受各種因素影響的。他決定對此進行研究,經過和同學們討論,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橫截面積有關。猜想2: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有關。猜想3: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有關。為了驗證上述猜想是否正確,他們找到了如下表所列的9種規格的琴弦,因為音調的高低取決于聲源振動的頻率,于是借來了一個能夠測量振動頻率的儀器進行實驗。編號材料長度/cm橫截面積/mm2編號材料長度/cm橫截面積/mm2A銅600.76F銅801.02B銅600.89G鐵C銅601.02H纖維1001.02D銅800.76I尼龍1001.02E銅1000.76(1)為了驗證猜想1,應選用編號為的三根琴弦進行實驗。(2)為了驗證猜想2,應選用編號為的三根琴弦進行實驗。(3)表中有的材料規格還沒有填全,為了驗證猜想3,必須知道該項內容,請在表中編號G后填上所缺數據。(4)隨著實驗的進行,小明又覺得琴弦音調的高低與琴弦的松緊程度有關,為了驗證這一猜想,必須進行的操作是。【基礎訓練】1.在敲響大鐘時,有同學發現,在停止對大鐘的撞擊后,大鐘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鐘的回聲B.有余音說明大鐘仍在振動C.人的聽覺發生“延長”的緣故D.大鐘雖已停止振動,但空氣仍在振動2.倫敦奧運會期間英國軍方將配備一種遠程聲波安保設備,該設備工作時可以產生高達150分貝的聲音,尖銳的聲響會讓人耳感到刺痛,既可用作高音喇叭,也可用作非致命性武器驅散人群.關于該設備,下面說法正確的是()A.該設備產生的是超聲波B.該設備產生的是次聲波C.“150分貝”是指所產生聲音的響度D.“150分貝”是指所產生聲音的音調3.在比較材料隔聲性能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把聲源用不同材料包裹好放進鞋盒里,小明逐步遠離聲源,直至聽不見聲音為止,比較此處距鞋盒的距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每次實驗時換用不同的發聲裝置B.鞋盒可以有效地控制不同材料的厚度相同C.實驗中測得的距離越遠,對應材料的隔聲性能越好D.該實驗對周圍環境的聲音沒有要求4.星期天,徐老師帶著兒子到溫瑞塘河去釣魚,兒子非常興奮,當看到水中有很多魚游來時,便大聲地叫喊:爸爸、魚來了!剛要上鉤的魚都被叫聲嚇跑了,這說明()A.只有空氣能傳播聲音B.聲音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傳播C.水不能傳播聲音D.空氣和水都能傳播聲音5.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地震發生時水塘內的魚恐慌極了,爭著跳離水面,說明水能傳播地震波B.雨滴落在地面會發出聲音,說明物體不振動也可以發聲C.下雨時搜救人員很難聽清廢墟中幸存者微弱的呼救聲,說明幸存者的呼救聲是噪聲D.“帳篷城”里的小王用紙團塞著耳朵睡覺,是為了阻斷噪聲的傳播6.先輕敲一下大鐘,然后再用力敲一下大鐘,兩次聽到大鐘發出的聲音()A.音調改變了B.響度改變了C.音色改變了D.聲音傳播的速度改變了7.為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__________分貝;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__________分貝.8.每每皓月當空之際,中國人便容易對神話中的嫦娥仙女遐思不已。如今我國已經制定了“奔月”計劃,前期探測工作已經開展,預計10年后將在月球上建立小區。登月時,宇航員們在飛船內可以直接對話,而一旦到了月球就只能靠無線電交談,這是因為聲音不能在_________中傳播。9.根據如圖所示的實驗情景,回答問題:(1)如圖①所示的實驗現象表明:________.(2)如圖②所示,從左向右敲擊瓶子時,各瓶發音的音調變化是:________.(選填“由高變低”或“由低變高”)(3)如圖④所示,正在發聲的手機懸掛在密閉的廣口瓶內,將瓶內的空氣不斷抽出時,手機鈴聲逐漸變小.由這個實驗事實得到的推論是:________.10.(2014·浙江七年級期中)聲音讓我們的世界時而歡騰,時而優雅,“耳濡”聲音,你對它是否越來越了然于心。(1)馬來西亞民航局飛行主管阿赫馬德·尼扎爾稱,用于搜索MH370航班的聲吶系統現已運抵澳大利亞珀斯,接下來將利用聲吶浮標找到墜入海洋的飛機黑匣子,還全世界真相,這也告訴我們聲音可以在_______中傳播。(2)把振動的音叉移近一個用細繩吊著的很輕的塑料球,音叉并沒有碰到球,球被彈起,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音叉_________通過__________傳給乒乓球。在這個實驗過程中,可聽到由音叉發出的聲音。當把音叉放在真空的瓶子中,音叉仍然振動,但音叉所發出的聲音卻聽不到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11.(2019·浙江七年級專題練習)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屮傳播。聲音不能在_____中傳播,聲音傳播需要_____。12.聲音是由發聲體的___________產生的。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___________米/秒,聲音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夏天下雷陣雨時,我們總是在見到閃電后再聽到雷聲,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2019·浙江七年級期末)(1)學習科學要學會利用書籍的信息進行反思,并從中獲取新的信息,如關于聲音的速度,課本上是這樣描述的:15℃時空氣中的是340m/s,從描述中反思,我們可以得到:聲音的傳播速度與______和______有關。(2)當音調成響度改變時,示波器上所顯示的也會改變。如圖中給出了相同時間內兩個不同音調或響度的發聲體A和B振動的,其中______的音調高,而甲乙是兩種聲音的波形圖,從圖形可知:______是樂音的;(3)運用聲吶系統可以探測海洋深度。聲吶向海底發射超聲波,如果經4s接收到來自大海底的回聲信號,則該處的海深為______m(海水中聲速是1500m/s)超聲波聲吶______(選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測距(比如地球與月球的距離)。【課后練習】1.在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如圖所示的標志,它表示的意思是()A.禁止鳴笛,保持安靜B.道路彎曲,行車注意安全C.此地有樂隊出租D.禁止停車2.(2019·浙江七年級期中)關于甲、乙、丙三個正在振動的物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甲:蝴蝶以每秒3次的頻率上下揮動翅膀乙:蝙蝠發出頻率為1×105赫茲的振動丙:被小錘敲擊的音叉(頻率為256赫茲)A.甲、乙、丙都是聲源,人耳都能聽到它們發出的直章B.丙是聲源,人耳能聽到它發出的聲音;甲乙都不是聲源,人耳聽不到C.甲、乙、丙都是聲源,人耳只能聽到丙發出的聲言D.甲、乙、丙都不是聲源,人耳只能聽不到它們發出的聲音3.如圖所示,將鼓輕敲一下,然后再重敲一下,兩次敲擊發出的聲音相比,發生了變化的是()A.音調B.響度C.音色D.頻率4.(2014·云南八年級期中)梁代詩人王籍的詩人的詩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我們能夠分辨是蟬鳴和鳥鳴聲,是根據()A.響度B.頻率C.音調D.音色5.(2020·浙江七年級月考)下列關于樂音三要素的說法錯誤的是( )A.“聞其聲知其人”是因為不同的人的音色不同B.“震耳欲聾”是因為響度太大C.鋼琴上不同的琴鍵發出不同的聲音是因為音色不同D.男“高”音歌唱家“高”聲歌唱,前一個“高”指音調,后一個“高”指響度。6.找一根長木棍,一位同學用針尖輕輕地刮木棍的一頭(如圖所示),刮木棍的沙沙聲連他自己都聽不清。另一位同學在木棍的另一頭,把耳朵緊貼木棍,卻能聽到他拍來的“電報”。想想聲音是通過什么途徑傳播的?_____________。7.為了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有人建議利用以下幾個實驗現象。甲:放在鐘罩內的鬧鐘正在響鈴,把鐘罩內的空氣抽出一些后,鈴聲明顯減小。乙:使正在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水面濺起水花。丙:將兩張課桌緊緊地挨在一起和將兩張課桌隔開,一位同學分別在一張桌子同一位置敲一下,另一位同學在兩種情況下貼著另一張桌面聽到聲音的時間不同。(1)能說明聲音產生條件的實驗是______。(2)甲實驗證明了______。(3)丙實驗說明了______。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知識點梳理】1.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音也停止。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物質),介質包括氣體、固體、液體等。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3.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聲波(聲音)遇到障礙物會反射回來即回聲(可用于測距離)。4.聲波的應用:(1)超聲波粉碎膽結石(2)探測海水深度(3)聲納(4)超聲波捕魚(5)B超5.聲音傳播的快慢與介質和溫度有關,聲音在不同的介質和溫度下,傳播的速度不同。同一溫度下,聲音在氣體中傳播最慢,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在同一物質中,溫度越高,聲音傳播越快。在15時,空氣中聲音傳播的速度是340m/s。氣溫每升高1℃,每秒傳播的距離約增加0.6米。6.回聲: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就形成了回聲區分回聲與原聲的條件:如果障礙物離人較遠,使回聲到達人耳的時間比原聲晚0.1秒以上(在15℃空氣中,距聲源至少17米處反射),人耳就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如果回聲和原聲到達人耳的時間相差不到0.1秒,人們就分辨不出原聲和回聲,但會覺得聲音更響。回聲的應用:回聲可以用來測量距離。測量原理:其中t為從發聲到聽到回聲的時間;v為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距離;四、聲音和噪聲1.聲音的三個特性(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1)音調指聲音的高低。音調是由頻率決定的。頻率是指物體在1s內振動的次數,單位是赫茲(赫),振動越快,頻率越大,音調越高。人能夠聽到的聲音頻率范圍大約是20~20000Hz。超聲波:高于20000Hz的聲波;次聲波:低于20Hz的聲波。生活中的超聲波:蝙蝠在飛翔時會發出超聲波,并通過接收碰到獵物后返回的超聲波,來辨別獵物的方位及距離。醫生利用超聲波掃描可以得到人體內部各器官的圖像,以獲得人體內部病變的準確信息,確診病情,然后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超聲波清洗器、超聲波牙刷生活中的次聲波:大象可以利用次聲波進行交流在地震和海嘯中大多數野生動物沒有死亡,是因為它們能聽到次聲波。響度受振幅與聲源距離的影響。振幅越大,響度越大;離聲源越遠,響度越小。聲學上用分貝作為單位來計量聲音的大小,符號為dB。音色不同的聲源發出的聲音音色不同。音色受發聲體的性質、形狀和發聲方法的影響。生活中我們能辨別出演奏的樂器名稱、區分動物的叫聲等都是運用了音色的不同。2.噪聲。(1)概念: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屬于噪聲。噪聲在物理特性上表現為雜亂無章的波形。(2)控制噪聲的措施:防止噪聲的產生;阻斷噪聲的傳播;防止噪聲進入耳朵。國家規定工廠、工地的噪聲應不超過85~90dB;居民住宅區的噪聲白天不超過50dB,夜間不超過40dB。【典例精講】考點一超聲波與次聲波1.【廣州】如圖所示,根據圖片所給的信息,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蝙蝠可以發出頻率為400Hz的聲音B.人能聽到蝙蝠發出的所有頻率的聲音C.人的聽覺頻率范圍比人的發聲頻率范圍要大D.15Hz的聲音只要振幅足夠大,人耳是能聽到的答案:C解析:根據圖中所給的信息可知,人和蝙蝠的發聲頻率范圍都比聽覺范圍要小,都只能聽到一部分頻率的聲音。人和蝙蝠的聽覺范圍不完全相同:人耳只能聽到20~20000Hz的聲音,而蝙蝠能聽到1000~120000Hz的聲音。考點二聲音的傳播條件、音調、超聲波與次聲波、防治噪聲的途徑2.關于聲音,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太空中宇航員對話,說明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B.手在小提琴的不同位置上按弦,主要目的是改變響度C.道路兩旁的隔音墻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D.B超檢查身體是超聲波在醫學中的應用答案:D解析:聲音的傳播是需要介質的,它既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音調的高低與發聲物體振動的頻率有關,頻率越高音調越高。減弱噪聲的途徑有三種:在聲源處減弱噪聲;阻斷噪聲的傳播;在人耳處減弱噪聲。超聲波是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波,它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易于獲得較集中的聲能,在水中傳播距離遠,可用于測距、測速、清洗、焊接、碎石、殺菌消毒等。太空中宇航員能對話但不是直接對話,即使很近的距離也要通過無線電對話。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變音調(振動頻率)而不是改變響度。考點三防治噪聲的三種途徑3.下列做法中,屬于在傳播途徑中控制噪聲的是()。A.汽車進入市區后禁止鳴喇叭B.圖書館里不能大聲喧嘩C.飛機旁的工作人員戴上耳罩D.高速公路兩側安裝透明板墻答案:D解析:減弱噪聲的途徑有三種: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在傳播途徑中減弱噪聲;在人耳處減弱噪聲。汽車進入市區后禁止鳴喇叭和圖書館里不能大聲喧嘩,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飛機旁的工作人員戴上耳罩,是在人耳處減弱噪聲;高速公路兩側安裝透明板墻,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4.小明在學習小提琴的演奏過程中,發現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是受各種因素影響的。他決定對此進行研究,經過和同學們討論,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橫截面積有關。猜想2: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有關。猜想3: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有關。為了驗證上述猜想是否正確,他們找到了如下表所列的9種規格的琴弦,因為音調的高低取決于聲源振動的頻率,于是借來了一個能夠測量振動頻率的儀器進行實驗。編號材料長度/cm橫截面積/mm2編號材料長度/cm橫截面積/mm2A銅600.76F銅801.02B銅600.89G鐵C銅601.02H纖維1001.02D銅800.76I尼龍1001.02E銅1000.76(1)為了驗證猜想1,應選用編號為的三根琴弦進行實驗。(2)為了驗證猜想2,應選用編號為的三根琴弦進行實驗。(3)表中有的材料規格還沒有填全,為了驗證猜想3,必須知道該項內容,請在表中編號G后填上所缺數據。(4)隨著實驗的進行,小明又覺得琴弦音調的高低與琴弦的松緊程度有關,為了驗證這一猜想,必須進行的操作是。答案:長度材料(1)A、B、C(2)A、D、E(3)1001.02(4)選擇其中一根琴弦,彈撥后記錄儀器測出的結果,然后將這根琴弦拉緊,用相同的力彈撥,再次記錄儀器測出的結果,最后比較這兩次的結果,得出結論解析:本題是探究影響音調與各因素的關系,考查對控制變量法的理解與應用。當一個物理量受多個因素影響時,探究其中一個因素和物理量的關系時,采用控制變量法。填寫猜想時,未參考表中所列的項,導致建立的猜想在后續的驗證中無法驗證;填寫G(鐵材料)的數據時未參考表中其他數據,胡亂填寫。【基礎訓練】1.在敲響大鐘時,有同學發現,在停止對大鐘的撞擊后,大鐘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鐘的回聲B.有余音說明大鐘仍在振動C.人的聽覺發生“延長”的緣故D.大鐘雖已停止振動,但空氣仍在振動【答案】B【詳解】A、回聲是聲音遇到障礙物發生反射形成的,故A選項不正確;B、雖然停止敲擊大鐘,但是大鐘仍然在振動,聲音還不會停止,故B選項正確;C、回聲是聲音遇到障礙物發生反射形成的,所以此選項不正確;人的聽覺不可能“延長”,故C選項不正確D、在人們敲響大鐘后,大鐘的振動不會馬上停止,故D選項不正確。故選B。2.倫敦奧運會期間英國軍方將配備一種遠程聲波安保設備,該設備工作時可以產生高達150分貝的聲音,尖銳的聲響會讓人耳感到刺痛,既可用作高音喇叭,也可用作非致命性武器驅散人群.關于該設備,下面說法正確的是()A.該設備產生的是超聲波B.該設備產生的是次聲波C.“150分貝”是指所產生聲音的響度D.“150分貝”是指所產生聲音的音調【答案】C【解析】解答: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或大小,可以用分貝來計量,分貝是用來表示聲音等級的單位,而不是用來計量音調的高低的,故D錯誤;超聲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聲音,次聲波是指低于20Hz的聲音,人耳無法聽到超聲和次聲,所以AB錯誤。故選C.3.在比較材料隔聲性能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把聲源用不同材料包裹好放進鞋盒里,小明逐步遠離聲源,直至聽不見聲音為止,比較此處距鞋盒的距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每次實驗時換用不同的發聲裝置B.鞋盒可以有效地控制不同材料的厚度相同C.實驗中測得的距離越遠,對應材料的隔聲性能越好D.該實驗對周圍環境的聲音沒有要求【答案】B【解析】在比較材料隔聲性能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把聲源用不同材料包裹好放進鞋盒里,小明逐步遠離聲源,直至聽不見聲音為止,比較此處距鞋盒的距離。該實踐活動應用了控制變量法的科學研究方法,每次實驗時應控制發聲裝置不同,改變不同材料進行包裹,A說法錯誤;B正確;實驗中測得的距離越遠,對應材料的隔聲性能越差,C說法錯誤;該實驗對周圍環境的聲音有要求,周圍環境的聲音對實驗造成影響,D說法錯誤。4.星期天,徐老師帶著兒子到溫瑞塘河去釣魚,兒子非常興奮,當看到水中有很多魚游來時,便大聲地叫喊:爸爸、魚來了!剛要上鉤的魚都被叫聲嚇跑了,這說明()A.只有空氣能傳播聲音B.聲音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傳播C.水不能傳播聲音D.空氣和水都能傳播聲音【答案】D【詳解】由于水可以傳播聲音,當兒子大聲叫喊時,兒子發出的聲音經空氣與水傳到魚所在的位置,魚聽到叫喊聲而意識到有危險而跑掉了,說明空氣和水都能傳播聲音,故ABC錯誤,D正確。故選D.5.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地震發生時水塘內的魚恐慌極了,爭著跳離水面,說明水能傳播地震波B.雨滴落在地面會發出聲音,說明物體不振動也可以發聲C.下雨時搜救人員很難聽清廢墟中幸存者微弱的呼救聲,說明幸存者的呼救聲是噪聲D.“帳篷城”里的小王用紙團塞著耳朵睡覺,是為了阻斷噪聲的傳播【答案】A【詳解】A.地震聲波可以通過水進行傳播,這樣魚可以聽到,故A正確;B.雨滴打到地面時,地面和雨滴會振動發出聲音,故B錯誤;C.微弱的呼救聲對搜救人員來說有重要的意義,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發現了救援對象,這樣就會有生還的希望,幸存者微弱的呼救聲,說明幸存者的呼救聲響度太小,呼叫聲不是噪聲,故C錯誤;D.用紙團塞著耳朵睡覺是為了在噪聲的接收處減弱噪聲,故D錯誤。故選A。6.先輕敲一下大鐘,然后再用力敲一下大鐘,兩次聽到大鐘發出的聲音()A.音調改變了B.響度改變了C.音色改變了D.聲音傳播的速度改變了【答案】B【解析】先輕敲一下鐘,再用力敲一下鐘,因兩次敲鐘力度不同,振幅不同,所以聽到鐘發出的聲音的響度不同。即響度改變了;選項ACD不符合題意、選項B符合題意。7.為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__________分貝;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__________分貝.【答案】9050【詳解】[1][2]人們用分貝來劃分聲音的等級。為了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90dB;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50分貝;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應控制噪聲不超過70dB.8.每每皓月當空之際,中國人便容易對神話中的嫦娥仙女遐思不已。如今我國已經制定了“奔月”計劃,前期探測工作已經開展,預計10年后將在月球上建立小區。登月時,宇航員們在飛船內可以直接對話,而一旦到了月球就只能靠無線電交談,這是因為聲音不能在_________中傳播。【答案】真空【分析】登月時,宇航員們在飛船內可以直接對話,而一但到了月球,就只能靠無線電交流,這是因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詳解】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9.根據如圖所示的實驗情景,回答問題:(1)如圖①所示的實驗現象表明:________.(2)如圖②所示,從左向右敲擊瓶子時,各瓶發音的音調變化是:________.(選填“由高變低”或“由低變高”)(3)如圖④所示,正在發聲的手機懸掛在密閉的廣口瓶內,將瓶內的空氣不斷抽出時,手機鈴聲逐漸變小.由這個實驗事實得到的推論是:________.【答案】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由高變低真空不能傳聲【詳解】(1)小紙片的跳動是由于揚聲器振動造成的,揚聲器發出聲音的原因正是由于里邊紙盆的振動;(2)圖中從左向右敲擊瓶子,聲音的產生主要是水柱的振動。水柱越長,振動越慢,音調越低;水柱越短,振動越快,音調越高;最左邊的瓶子水柱最短,所以振動最快,音調最高;同理最右側的音調最低,所以各瓶發音的音調變化是:由高變低;(3)當用抽氣機不斷抽氣時,手機播放的音樂聲逐漸減弱直至無法聽到,這說明真空不能傳聲;10.(2014·浙江七年級期中)聲音讓我們的世界時而歡騰,時而優雅,“耳濡”聲音,你對它是否越來越了然于心。(1)馬來西亞民航局飛行主管阿赫馬德·尼扎爾稱,用于搜索MH370航班的聲吶系統現已運抵澳大利亞珀斯,接下來將利用聲吶浮標找到墜入海洋的飛機黑匣子,還全世界真相,這也告訴我們聲音可以在_______中傳播。(2)把振動的音叉移近一個用細繩吊著的很輕的塑料球,音叉并沒有碰到球,球被彈起,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音叉_________通過__________傳給乒乓球。在這個實驗過程中,可聽到由音叉發出的聲音。當把音叉放在真空的瓶子中,音叉仍然振動,但音叉所發出的聲音卻聽不到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水(或液體)振動空氣真空不能傳聲【詳解】(1)利用聲吶浮標找到墜入海洋的飛機黑匣子是通過超聲波獲得水下信息的,同時也說明液體(水)可以傳聲。(2)由圖可知,當敲響音叉時,音叉振動會發聲,聲音通過空氣傳播到塑料小球處,因為聲音能傳遞能量,所以塑料小球也會振動;當振動的音叉放在真空瓶子中時,因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進行傳播,所以在外面聽不到聲音。11.(2019·浙江七年級專題練習)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屮傳播。聲音不能在_____中傳播,聲音傳播需要_____。【答案】真空介質【詳解】[1][2]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即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舉例:宇航員在月球上即使面對面,也要通過無線電設備進行通話;12.聲音是由發聲體的___________產生的。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___________米/秒,聲音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夏天下雷陣雨時,我們總是在見到閃電后再聽到雷聲,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振動3不能光的傳播速度大于聲音的傳播速度【詳解】[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2]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3m/s;[3]聲音的傳播靠介質,真空不能傳聲;[4]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生的,但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后才聽到雷聲;是由于光速遠遠大于聲速,人們就先可得閃電(光),隨后又聽到雷聲;13.(2019·浙江七年級期末)(1)學習科學要學會利用書籍的信息進行反思,并從中獲取新的信息,如關于聲音的速度,課本上是這樣描述的:15℃時空氣中的是340m/s,從描述中反思,我們可以得到:聲音的傳播速度與______和______有關。(2)當音調成響度改變時,示波器上所顯示的也會改變。如圖中給出了相同時間內兩個不同音調或響度的發聲體A和B振動的,其中______的音調高,而甲乙是兩種聲音的波形圖,從圖形可知:______是樂音的;(3)運用聲吶系統可以探測海洋深度。聲吶向海底發射超聲波,如果經4s接收到來自大海底的回聲信號,則該處的海深為______m(海水中聲速是1500m/s)超聲波聲吶______(選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測距(比如地球與月球的距離)。【答案】介質溫度A甲3000不能【解析】【詳解】(1)[1][2]根據題意知道,聲音的傳播速度與介質和溫度有關;(2)[3]由圖像知道,相同時間內,A振動2.5次,B經過1次,A比B振動的快,即A的頻率大,說明A的音調高;A比B偏離原位置大,A的振幅大,說明A的響度大;[4]由圖知道,甲圖中的聲音有規律,乙圖中的聲音無規律,又因為有規律的是樂音,無規律的是噪聲,所以,甲是樂音的(3)[5]聲吶向海底發射超聲波。如果經4s接收到來自大海底的回聲信號。則該處的海深是:;由于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所以,超聲波聲吶不能用于接近真空的太空測距。【課后練習】1.在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如圖所示的標志,它表示的意思是()A.禁止鳴笛,保持安靜B.道路彎曲,行車注意安全C.此地有樂隊出租D.禁止停車【答案】A【詳解】此圖的含義是禁止鳴笛,即不允許在此地鳴喇叭,這樣可以在聲源處減弱噪聲。故選A.2.(2019·浙江七年級期中)關于甲、乙、丙三個正在振動的物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甲:蝴蝶以每秒3次的頻率上下揮動翅膀乙:蝙蝠發出頻率為1×105赫茲的振動丙:被小錘敲擊的音叉(頻率為256赫茲)A.甲、乙、丙都是聲源,人耳都能聽到它們發出的直章B.丙是聲源,人耳能聽到它發出的聲音;甲乙都不是聲源,人耳聽不到C.甲、乙、丙都是聲源,人耳只能聽到丙發出的聲言D.甲、乙、丙都不是聲源,人耳只能聽不到它們發出的聲音【答案】C【詳解】甲、手臂以每秒2次的頻率上下揮動,發出了聲音,是聲源,但這個發聲體振動的頻率過低,不在人耳的聽覺頻率范圍之內,所以人耳聽不到;乙、蝙蝠發出頻率為1×105Hz的振動,也發出了聲音,是聲源,但這個發聲體振動的頻率過高,也不在人耳的聽覺頻率范圍之內,所以人耳聽不到;丙、用小錘敲擊頻率為256Hz的音叉,音叉發出聲音,是聲源,音叉的振動頻率在人耳的聽覺頻率范圍之內,所以我們可以聽到音叉的聲音。故選C。3.如圖所示,將鼓輕敲一下,然后再重敲一下,兩次敲擊發出的聲音相比,發生了變化的是()A.音調B.響度C.音色D.頻率【答案】B【詳解】輕敲鼓振動幅度小,響度小;重敲鼓振動幅度大,響度大,故兩次敲擊聲音相比發生的主要變化是響度。故選B.4.(2014·云南八年級期中)梁代詩人王籍的詩人的詩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我們能夠分辨是蟬鳴和鳥鳴聲,是根據()A.響度B.頻率C.音調D.音色【答案】D【詳解】通過音色能辨別物體。不同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不同,產生的音色會不同,我們是靠音色來辨別不同的發聲體;因為禪和鳥的發聲體不同,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音色的不同來區分是蟬鳴聲還是鳥鳴聲,故選D符合題意。5.(2020·浙江七年級月考)下列關于樂音三要素的說法錯誤的是( )A.“聞其聲知其人”是因為不同的人的音色不同B.“震耳欲聾”是因為響度太大C.鋼琴上不同的琴鍵發出不同的聲音是因為音色不同D.男“高”音歌唱家“高”聲歌唱,前一個“高”指音調,后一個“高”指響度。【答案】C【詳解】A.“聞其聲知其人”是因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震耳欲聾”是指聲音的響度太大,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鋼琴發出聲音的高低,即音調,由不同的琴鍵來控制,琴鍵自左到右,音調逐漸變高,故鋼琴上不同的琴鍵發出不同的聲音是因為音調不同,故C錯誤,符合題意;D.男“高”音歌唱家“高”聲歌唱,男“高”音是指他的聲音振動頻率高,所以音調高,“高”聲歌唱說明聲音大,即振幅大、響度大,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C。6.找一根長木棍,一位同學用針尖輕輕地刮木棍的一頭(如圖所示),刮木棍的沙沙聲連他自己都聽不清。另一位同學在木棍的另一頭,把耳朵緊貼木棍,卻能聽到他拍來的“電報”。想想聲音是通過什么途徑傳播的?_____________。【答案】固體【詳解】一位同學用針尖輕輕地刮木棍的一頭,刮木棍的沙沙聲連他自己都聽不清。是因為刮木棍的聲音需要通過空氣傳播到他自己的耳朵,而空氣傳聲速度較慢,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逐漸減弱,所以他自己都聽不清刮木棍的沙沙聲。另一位同學在木棍的另一頭,把耳朵緊貼木棍,刮木棍的聲音通過木棍傳入她的耳朵,固體的木棍傳聲速度較快,所以該同學能聽到他拍來的“電報”。7.為了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有人建議利用以下幾個實驗現象。甲:放在鐘罩內的鬧鐘正在響鈴,把鐘罩內的空氣抽出一些后,鈴聲明顯減小。乙:使正在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水面濺起水花。丙:將兩張課桌緊緊地挨在一起和將兩張課桌隔開,一位同學分別在一張桌子同一位置敲一下,另一位同學在兩種情況下貼著另一張桌面聽到聲音的時間不同。(1)能說明聲音產生條件的實驗是______。(2)甲實驗證明了______。(3)丙實驗說明了______。【答案】乙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比氣體傳播聲音快【詳解】甲:放在玻璃鐘罩內的鬧鐘正在發聲,把玻璃罩內的空氣逐漸向外抽時,聽到的聲音逐漸減弱。由此可知,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乙:使正在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水面濺起水花,能夠說明聲音產生的條件,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丙:兩張課桌緊挨時,聲音是通過固體傳入耳朵的,聲音大,說明聲音在固體中傳聲效果好;兩張課桌之間有一個縫時,聲音的傳播要經過空氣,聲音小,說明聲音在氣體中傳播效果不如固體;通過實驗現象可以發現,聲音可以在固體和氣體中傳播,且固體傳聲效果好。(1)能說明聲音產生條件的實驗是乙和丁。(2)甲實驗說明了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3)丙實驗說明了聲音可以在固體和氣體中傳播,且固體傳聲效果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章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學生.docx 第二章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師.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