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主題二 民法典——高空拋物熱點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摘錄1:見義勇為免責 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摘錄2:保護個人信息 保護個人信息規定: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摘錄3:守護“頭頂上的安全” 禁止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摘錄4:樹立優良家風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增加了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等原則性規定。熱點2 高空拋物 滅火器械從天而降、雞蛋蘋果砸傷腦門、玻璃窗框擦肩而過……高空拋物問題正成為城市生活新的“隱憂”。從2010年至今,與高空拋物有關的法律糾紛近千起,總體趨勢在上升。總體看,三類群體值得關注:一是一些跟子女到城市生活的老人,在農村習慣了往家門外丟東西,這是一個現代生活的適應問題;二是住進高樓多年的年輕人,有時抱著僥幸心理,趁天黑隨手就把外賣、快遞等生活垃圾往外扔,這是一個素質問題;三是“熊孩子”,家長疏于管理,這是一個教育問題。2019年3月,廣州一男子因曾從8樓隨意扔下煤氣罐、鐵錘等物品,被指控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獲刑3年;2019年7月,浙江省舟山市一名男子將兩塊廣告牌玻璃從4樓扔下,造成樓下停放的車輛損壞,被法院判處“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獲有期徒刑4年,緩刑4年。近年來,為防治“高空拋物”,各地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在小區里安裝朝天的攝像頭進行“全天候”監控;有的利用機器人監控高空拋物行為;有的成立“防空隊”進行文明勸導……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但依然是治標不治本。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關于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明確提出,對于故意高空拋物的,根據具體情形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論處,特定情形要從重處罰。1.社會因法治而進步。法治推動社會文明進步。法治維護良好社會生活秩序。法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2.厲行法治是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現代社會的公民,要學會在法治狀態下生活,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培養契約精神,強化規則意識。3.增強規則意識,遵守社會公德與秩序。4.敬畏生命,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關于守護“頭頂上的安全”的規定有何意義?①有利于震懾高空拋物行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②有利于依法懲治高空拋物、墜物行為,維護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③有利于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為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創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④有利于減少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⑤有利于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法治中國。2.簡要說明出現高空拋物現象的原因。(1)部分公民缺乏生命意識、規則意識、責任意識、法律意識。(2)一些家長沒有對未成年子女盡到教育監管的職責。(3)部分公民對高空拋物行為的危害性認識不足。3.簡要說明高空拋物、墜物行為被判刑的原因。(1)違反我國相關刑法規定,屬于犯罪行為。(2)侵犯他人合法權益,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3)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4.思考高空拋物、墜物行為被判刑對我們的警示。(1)要增強規則意識,遵守社會公德與秩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2)要不斷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提高自身文明素質,做有道德的公民。(3)要敬畏生命,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4)要增強法治意識,學會依法辦事,做遵紀守法的公民。(5)要自覺履行公民義務,法律禁止做的堅決不做。5.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的意義。(1)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法律體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促進法治社會建設。(2)有利于為治理高空拋物現象和建設文明城市提供法律保障。(3)有利于依法規范人們的行為,創造安全的社會環境。6.治理高空拋物、墜物現象,應該怎么做?請你提出相關建議。①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監管和懲戒機制,依法對高空拋物者進行處罰,保障公民的正當權益。②加強公共安全、公共文明宣傳,提高居民文明意識,促進其文明習慣的養成。③家庭和學校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與約束,培養青少年的生命意識、安全意識、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 一、選擇題1.十八大以來,我國共制定行政法規42部,地方性法規2 926部、規章3 162部,同時通過“一攬子”方式先后修訂法律57部、行政法規130部,啟動了民法典編纂,頒布了民法總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備。上述材料說明( )A.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B.依法治理要求實行善治C.立法是實行法治的關鍵D.良法維護個人基本權利2.2019年上半年,全國發生多起因高空拋物、墜物造成嚴重后果的事件,引發人們對“頭頂上的安全”的關注。8月,《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三審稿》對于與高空拋物、墜物行為有關的法律規定,草案作出了諸多調整和完善。對此,你的認識是( )A.高空拋物危害大,全靠刑罰來處罰B.科學立法方破解,有法可依能杜絕C.文明素養要提高,嚴于律己莫亂拋D.關愛生命點滴間,遵守規則我無關3.高空拋物、墜物不僅事關社會公德,更事關法治國家建設,全體社會成員應形成拒絕高空拋物、墜物的文明習慣和法治共識。這啟示我們( )A.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B.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可以相互代替C.法治中國建設需發揮道德的規范作用D.法治具有國家強制力、比德治更重要4.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懲治高空拋物、墜物行為,切實維護人民群眾“頭頂上的安全”,提出16條具體措施。其中,對故意高空拋物致人重傷死亡的,特定情形要從重處罰,最高可判死刑。懲治高空拋物、墜物行為( )①體現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國策 ②說明高空拋物、墜物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③警戒我們要堅決杜絕高空拋物、墜物的不當行為 ④說明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制的,不可以任意行使自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高空拋物、墜物危及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引發人們對“頭頂上的安全”的關注。2019年8月,《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三審稿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草案對于高空拋物、墜物行為有關的法律規定,作出了諸多調整和完善,對公眾關心的相關責任問題給予了回應。這體現了法治( )①最大限度地維護社會秩序 ②能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 ③能杜絕高空拋物的行為 ④使人們安全、有尊嚴的生活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6.高空拋物,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而且會帶來很大的社會危害。消除高空拋物的安全隱患,各方面都要積極參與。作為負責任的公民,我們要( )①安裝攝像頭,全方位監控高空拋物 ②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依法對高空拋物進行處罰 ③大力宣傳高空拋物危害,提高鄰居們的法治意識 ④自覺提升公共意識、法治觀念,清理陽臺上的擱置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選擇題7.關注社會熱點。材料一 家住石家莊香榭苑的居民李云最近十分苦惱:“我家陽臺外面有一個公共露臺,上面經常有樓上扔下來的煙頭、紙屑。”石家莊市民魏女士是龍泉花園的住戶,回想起幾天前的情景仍心有余悸:“我帶著孩子在小區散步,竟有3個啤酒瓶從樓上掉下來,玻璃碴差點濺到我身上,太嚇人啦。”圍觀居民聽到后紛紛對這種行為進行了譴責。材料二 2019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規定,對于故意高空拋物的,根據具體情形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論處,特定情形要從重處罰。材料三 近年來,為防治“高空拋物”,各地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在小區里安裝朝天的攝像頭進行“全天候”監控,有的利用機器人監控高空拋物行為,有的成立“防控隊”進行文明勸導……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1)從正義的角度,圍觀居民會怎樣譴責高空拋物的行為?(2)小明看到這些規定非常激動:“有了這些法律規定就可杜絕高空拋物,‘頭頂上的安全’就有保障了。”請從法治角度,評析小明的觀點。(3)據以上材料及問題,歸納應對高空拋物的途徑。8.一部民法典,彰顯一個國家的立法水平。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順應發展,體現為民情懷。【“民”之所憂】 遇到高空拋物砸爛私家車,遇到入住酒店有攝像頭偷拍等現象,該怎么辦?【“法”之所系】 “禁止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除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進入、拍攝、窺視他人住宅、賓館等私密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材料二 蹄疾步穩,回望立法之路。 歷經7年,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累計收到102萬條意見和建議,在反復討論修訂后完成了民法典草案。民法典草案于2019年12月28日至2020年1月26日公開征求意見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1)材料一中的“法”保障了“民”哪些權利?請你由此推斷民法典編纂的目的。(2)結合材料二,分析立法過程依次體現了教材中哪些觀點。(3)請談談在民法典實施中你可以怎么做。9.關注立法,感悟法治。材料一 2019年10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三審稿,并于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29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公眾可通過全國人大網或者通過郵寄方式提出修改意見。民法典編纂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法典化立法項目。2019年以來,外商投資法、疫苗管理法、新土地管理法、新藥品管理法等先后被表決通過,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材料二 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1)材料一中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了什么職權?《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三審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體現了通過什么方式讓公民參與民主生活?(2)材料一中這些法律審議通過有何意義?(3)根據材料二,說說厲行法治對公民有哪些要求。(4)結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學知識,說明在新時代應如何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一、選擇題1.十八大以來,我國共制定行政法規42部,地方性法規2 926部、規章3 162部,同時通過“一攬子”方式先后修訂法律57部、行政法規130部,啟動了民法典編纂,頒布了民法總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備。上述材料說明( A )A.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B.依法治理要求實行善治C.立法是實行法治的關鍵D.良法維護個人基本權利2.2019年上半年,全國發生多起因高空拋物、墜物造成嚴重后果的事件,引發人們對“頭頂上的安全”的關注。8月,《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三審稿》對于與高空拋物、墜物行為有關的法律規定,草案作出了諸多調整和完善。對此,你的認識是( C )A.高空拋物危害大,全靠刑罰來處罰B.科學立法方破解,有法可依能杜絕C.文明素養要提高,嚴于律己莫亂拋D.關愛生命點滴間,遵守規則我無關3.高空拋物、墜物不僅事關社會公德,更事關法治國家建設,全體社會成員應形成拒絕高空拋物、墜物的文明習慣和法治共識。這啟示我們( A )A.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B.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可以相互代替C.法治中國建設需發揮道德的規范作用D.法治具有國家強制力、比德治更重要4.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懲治高空拋物、墜物行為,切實維護人民群眾“頭頂上的安全”,提出16條具體措施。其中,對故意高空拋物致人重傷死亡的,特定情形要從重處罰,最高可判死刑。懲治高空拋物、墜物行為( C )①體現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國策 ②說明高空拋物、墜物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③警戒我們要堅決杜絕高空拋物、墜物的不當行為 ④說明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制的,不可以任意行使自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高空拋物、墜物危及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引發人們對“頭頂上的安全”的關注。2019年8月,《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三審稿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草案對于高空拋物、墜物行為有關的法律規定,作出了諸多調整和完善,對公眾關心的相關責任問題給予了回應。這體現了法治( C )①最大限度地維護社會秩序 ②能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 ③能杜絕高空拋物的行為 ④使人們安全、有尊嚴的生活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6.高空拋物,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而且會帶來很大的社會危害。消除高空拋物的安全隱患,各方面都要積極參與。作為負責任的公民,我們要( D )①安裝攝像頭,全方位監控高空拋物 ②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依法對高空拋物進行處罰 ③大力宣傳高空拋物危害,提高鄰居們的法治意識 ④自覺提升公共意識、法治觀念,清理陽臺上的擱置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選擇題7.關注社會熱點。材料一 家住石家莊香榭苑的居民李云最近十分苦惱:“我家陽臺外面有一個公共露臺,上面經常有樓上扔下來的煙頭、紙屑。”石家莊市民魏女士是龍泉花園的住戶,回想起幾天前的情景仍心有余悸:“我帶著孩子在小區散步,竟有3個啤酒瓶從樓上掉下來,玻璃碴差點濺到我身上,太嚇人啦。”圍觀居民聽到后紛紛對這種行為進行了譴責。材料二 2019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規定,對于故意高空拋物的,根據具體情形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論處,特定情形要從重處罰。材料三 近年來,為防治“高空拋物”,各地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在小區里安裝朝天的攝像頭進行“全天候”監控,有的利用機器人監控高空拋物行為,有的成立“防控隊”進行文明勸導……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1)從正義的角度,圍觀居民會怎樣譴責高空拋物的行為?答:這是非正義的行為,是漠視他人生命,是不負責任、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敗壞社會風氣,有損個人形象甚至整個城市的形象,應受到嚴厲譴責。這是一種缺乏規則意識、不守秩序的行為,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以及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2)小明看到這些規定非常激動:“有了這些法律規定就可杜絕高空拋物,‘頭頂上的安全’就有保障了。”請從法治角度,評析小明的觀點。答:①這一觀點是片面的。②有了法律法規,可為減少高空拋物提供法律依據,可以依法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體現科學立法。③但除了發揮立法的推動和引領作用外,還需要公民加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依法規范自身行為,做到全民守法;執法機關嚴格執法,司法機關公正司法,對違法者依法懲治,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3)據以上材料及問題,歸納應對高空拋物的途徑。答: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共同發揮作用,既要發揮法治的規范作用,也要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8.一部民法典,彰顯一個國家的立法水平。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順應發展,體現為民情懷。【“民”之所憂】 遇到高空拋物砸爛私家車,遇到入住酒店有攝像頭偷拍等現象,該怎么辦?【“法”之所系】 “禁止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除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進入、拍攝、窺視他人住宅、賓館等私密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材料二 蹄疾步穩,回望立法之路。 歷經7年,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累計收到102萬條意見和建議,在反復討論修訂后完成了民法典草案。民法典草案于2019年12月28日至2020年1月26日公開征求意見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1)材料一中的“法”保障了“民”哪些權利?請你由此推斷民法典編纂的目的。答:財產權、隱私權。民法典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2)結合材料二,分析立法過程依次體現了教材中哪些觀點。答:①“黨作出編纂民法典的決定”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執政黨。②“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向全社會征求意見和建議”體現了公民依法參與公共事務,積極行使建議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人民當家做主等。③“最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體現了全國人大行使國家立法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并實施的等。④“從黨做出決定到公開征求意見,再到民法典通過”體現了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方略;科學立法;民主集中制原則等。(3)請談談在民法典實施中你可以怎么做。答:①學法:如學習民法典,了解主要內容,積極參與宣傳活動。②守法:如尊重法律,嚴格遵守民法典的相關規定,自覺抵制各種妨礙民法典實施的行為。③用法:如學會運用民法典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依靠法律維護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9.關注立法,感悟法治。材料一 2019年10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三審稿,并于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29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公眾可通過全國人大網或者通過郵寄方式提出修改意見。民法典編纂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法典化立法項目。2019年以來,外商投資法、疫苗管理法、新土地管理法、新藥品管理法等先后被表決通過,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材料二 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1)材料一中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了什么職權?《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三審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體現了通過什么方式讓公民參與民主生活?答:職權:立法權;方式:民主決策。(2)材料一中這些法律審議通過有何意義?答:有利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保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國家治理提供法律依據等。(或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保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3)根據材料二,說說厲行法治對公民有哪些要求。答:①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②要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培養契約精神,強化規則意識。③及時舉報身邊的違法犯罪行為,積極與違法亂紀行為作斗爭。(4)結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學知識,說明在新時代應如何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答:建設法治中國,要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使每一部法律法規都得到嚴格執行,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使每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