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 第五課《地球》 1.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的形狀變化推測地球是(球形)物體。 2.1961年,人類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宇航員(加加林)從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顆藍色的星球。 3.像地球這樣,自身不發光,圍繞太陽運行,且質量足夠大的天體,被稱為(行星)。 4.(地球)表面有液態的水,溫度適宜,是太陽系中目前唯--已知有生物,特別是有高級智慧生物的行星。 5.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層、冰川) ; 藍色部分可能是(海洋) ;咖啡色部分可能是(山地、沙漠) ;綠色部分可能是(耕地、森林和草原)。. 第六課《月球》 1.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眾多的(環形山)、(高地)和(“月海”)。 2.月球表面的環形山大部分是由(來自宇宙的流星撞擊)而形成的。 3.在宇宙中,環繞行星運行的天體被稱為(衛星)。(月球) 圍繞地球運行,是地球的衛星。 4.世界_上第一一個登.上月球的字航員是美國的(阿姆斯特朗)。 5.月球上沒有(空氣)和(水分) , 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 6.月球自己并不發光,但能夠反射(太陽光)。 第七課《太陽》 1.太陽是一個自身能發光、發熱的氣體星球,天文學家把太陽這樣的星球稱為(恒星) . 2. (太陽)是銀河系中- -顆普通的恒星,是離地球最近的-顆恒星。 3.太陽離地球約有(1.5億) 干米。 4.陽光照射到地面.上,陽光與地平面的夾角就是(太陽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陽的高度。 第八課《太陽鐘》 1. 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方向的變化規律是(由西到東), 影子長短的變化規律是(由長變短再到長) . 2.太陽的(位置)和(高度)決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長短。 3.一天中最短的影子出現在(中午)。 4.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陽的移動與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有關系,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計時工具。這一類計時工具在西方被稱為( "太陽鐘”) , 在中國被稱為(“日晷” )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