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外歷史上的重大改革模塊1:改革史的答題語言背景的相關語言政治:1、舊的制度、生產關系,阻礙新時期生產力發展。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經濟、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不斷加強。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民族歧視的政策,激化了社會矛盾。人民起義不斷,社會階級矛盾尖銳。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統治危機加深。封建統治危機、民族危機加深,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危局。社會動蕩、戰亂,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秩序,挽救統治危機。政治腐敗、吏治混亂,結黨營私,互相傾軋,法度廢弛。實現國家、民族獨立、富強,達到富國強兵,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主權、統一。順應歷史潮流,社會各界改革呼聲強烈,要求變法革新。對外殖民擴張,爭奪世界市場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國家、民族落后。統一的多民族不斷鞏固、發展。經濟1、舊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2、入不敷出,財政危機,3、封建制度、封建經濟阻礙新經濟的發展(封建經濟阻礙商品經濟或資本主義發展)4、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隊伍的壯大5、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6、土地兼并嚴重7、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的聯系性加強。8、小農經濟占主導9、人地矛盾突出思想1、封建思想根深蒂固2、西方思想、文化傳播,(啟蒙思想的傳播)3、經濟、文化交流頻繁,聯系性加強。改革成功的原因順應歷史的潮流或趨勢;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統治者的支持,立場、態度堅決。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改革家的遠見卓識,政治魄力、大無畏的精神;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關心國計民生。勤政愛民、體恤民情改革的措施得當,行之有效,用人得當。改革失敗的原因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領導者立場不堅決,搖擺不定改革者剛愎自用、不能接受不同的意見和主張反對派力量強大,他們的阻撓和破壞國內、國際環境不利于改革改革的措施不當、政策不力。改革的啟示改革要有法律、制度做保障,必須設置監督機構改革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改革講究策略,政策適度,不能急于求成,穩步操作;善于用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不斷創新。改革的歷史意義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農業生產、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與管理,有利于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了統治秩序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戰亂的局面,有利于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有利于民族融合提高了軍隊戰斗力,增強了國防實力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促進資本主義發展,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挽救了統治危機促進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社會風氣的改變有利于人們思想解放,改變人們價值觀念轉變。模塊2:改革史的史實社會轉型時期的變法:(一)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商鞅變法一、時代背景——大變革時代1、經濟:(1)隨著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私田出現,井田制瓦解。(2)隨著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壯大,不斷要求政治權利,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發展地主經濟;要求進行社會改革,以維護自己利益。2、政治:周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強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壞;諸侯爭霸,戰亂不斷;日益激烈的爭霸戰爭需要富國強兵,各國積極變法革新,如戰國最早的魏國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3、思想:“百家爭鳴”掀起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法家學說成為改革變法的思想理論武器。4、秦國:(1)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都比其它諸侯國落后。(2)秦孝公雄心勃勃,決心變法圖強,下達《求賢令》,廣納賢士。(3)商鞅闡述法家富國強兵之術,提出變革的政治主張,得到秦孝公的賞識。(4)商鞅為變法掃除障礙,樹立了政府的威信.二、改革的概況:1、目的:富國強兵2、內容:內容影響軍事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設立二十等軍功爵制度;沒有軍功的國君親屬不再擁有世襲爵位。增強了士兵作戰的勇氣,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同時打破了貴族世襲制,打擊了貴族的特權,樹立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經濟優勢。編制什伍組織使秦國在爭霸戰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證經濟廢井田,開阡陌,承認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許自由買賣土地移民墾荒正式廢除了井田制,推動了地主經濟的發展獎勵耕織、重農抑商穩定國家財政,增強國家實力,提高人民生產積極性統一度量衡加強中央集權在經濟上的體現,促進了全國經濟發展政治實行縣制,長官由國君任免加強了中央集權什伍連坐制度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穩定秩序;但過于嚴苛輕罪重罰強化法律意識、保證變法徹底執行,但過于嚴苛思想焚燒詩書加強了思想文化統治,摧殘了文化習俗易風移俗,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家有二男分戶的“分異令”形成良好社會風氣,刺激小農戶數量的增加及其生產積極性的提高小農經濟發展三、特點:核心是農戰和法制;具有全面性、徹底性。四、評價1、性質:是一次較為徹底的地主階級改革運動。2、積極作用:(1)不但沉重地打擊了舊貴族,發展了地主經濟,增強了國力,同時也壯大了軍事力量,穩定了統治秩序,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2)它不僅推進了秦國社會的發展,而且推動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轉型,為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帝國奠定了基礎,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局限原因:商鞅變法處在一個新舊歷史交替時期,新舊勢力斗爭異常激烈的歷史特點和變法的階級屬性表現:1、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加重對人民的剝削與壓迫容易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商鞅開創的重農抑商政策,為后世2000余年的封建社會所遵循,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4、并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承認占有奴隸的合法性等等)5、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后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導致了秦朝的暴政6、壓制工商業發展,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利于商品經濟發展結果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死因:1、商鞅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既得利益商鞅實行的酷刑也加劇了舊勢力對商鞅的仇恨3、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4、死于新法成功:商鞅變法正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符合統治階級利益。是對整個生產關系的變革,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后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因此,商鞅變法是成功成功的原因:1、主要原因: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逐步崩潰和封建社會開始形成的時期,變法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趨勢,符合地主階級的要求2、商鞅變法的措施全面徹底3、有充裕的時間,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適應及接受4、厲行法治,賞罰分明,人民知所遵守5、重農抑商,令百姓溫飽,故獲人民擁護,廣泛的群眾基礎6、良好的歷史機遇:晉國分裂,士人、說客追求建功立業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原因:改革前的的社會狀況(必要性)1、北魏的崛起: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統一北方,結束了北方多年來分裂混亂的局面,但鮮卑族的社會發展水平比漢族落后2、民族大融合趨勢的出現:為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1)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內遷的少數民族改變了原來以狩獵、游牧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而轉向以農業、定居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2)北魏初期還設立太學重用士人,這些經濟、政治政策既得到了漢族地主支持,也使社會秩序日趨穩定,客觀上進一步推動了民族融合。(3)有政治遠見的孝文帝利用了黃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趨勢,適時地進行了促進鮮卑族封建化、加快社會經濟發展的改革(目的)。3、社會矛盾尖銳:緩和尖銳的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觀原因(目的)。但由于鮮卑貴族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再加上鮮卑貴族對各族百姓巧取豪奪,更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4、馮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動作用5、當時的經濟、軍事、政治的需要是改革最直接的現實原因。從北魏建國至孝文帝親政前(公元386—490年),北魏社會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北魏面臨的社會矛盾和統治危機,社會改革迫在眉睫。6、改革目的(1)緩和日益尖銳的矛盾,促進北魏的社會發展。(2)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促進鮮卑族封建化,加快社會經濟發展(3)得到漢族地主的支持,加強對廣大中原地區(黃河流域)的統治二、主要內容、措施、情況孝文帝于485年頒布了均田令,494年遷都洛陽,命鮮卑貴族漢化,采用了漢族統治階級的政治制度。這些改革,加速了當時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目的:為了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實現南北統一的愿望。(一)建立卓有成效的新制度——實行均田制、三長制、俸祿制度、任期考核制。1、實行均田制和租調制:485年,頒布了均田令目的: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1)內容:將掌握在國家手中的無主荒田,加上農民原有的土地,進行有限度的還授。把荒地分配給農民,成年男子每人露田40畝,婦女每人20畝,讓他們種植谷物,另外還分給男子每人桑田20畝。(2)作用:①開墾的田地多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比較穩定,促進了社會生產的恢復、發展,北魏政權的收入也增加了。②使農民負擔大為減輕,許多受庇于豪強的農民也紛紛轉向政府,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③發展了生產,緩和矛盾,鞏固政權,有力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了北魏的政權,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封建化的進程.2、設立三長制(1)目的: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2)內容:486年,規定:五家設一鄰長;五鄰設一里長;五里設一黨長,選擇本鄉“強謹”的人充當(基層行政組織)。“三長”負責檢查戶口,征收賦稅,征發兵役和徭役。(3)作用:健全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體制,保證了國家對人民有效控制,有利于推行均田制。3、整頓吏治:制定官吏俸祿制度、任期考核制,規定了官員的俸祿,嚴厲懲辦貪官污吏。(1)目的:為杜絕官吏貪污(2)內容:①規定官員的俸祿由國家籌集發放——官吏無權到民間征收,不得接受饋贈,違者嚴懲②加強對地方官吏的考核,按政績好壞決定地方官吏的任期。(3)作用:①改善了吏治,減輕了賦役負擔,使農民可安心從事生產②北方農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發展(二)巧設計遷都洛陽:孝文帝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以“南伐”之名行遷都之實,495年,北魏正式將都城遷到洛陽。1、原因: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強大,民族隔閡相當深。經濟上,氣候惡劣,糧食供給經常出現困難;軍事上,時受柔然騷擾,很不安全;地理上,地處偏僻不利于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洛陽農業發達,交通便利,乃歷史故都。2、目的:為了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實現南北統一的愿望。3、影響:孝文帝借遷都打擊了保守勢力,保證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華文明得到進一步發展。洛陽再次成為北方政治、經濟的中心。遷都洛陽,為孝文帝進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礎。城市布局為以后城市發展奠定基礎。(三)、漢化政策1、措施:移風易俗,即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延用了漢族的門閥制度。2、影響:使鮮、漢兩族進一步融合,對加強民族聯系,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融合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它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動了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的轉化,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為結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礎。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少數民族的漢化。(四)評價:1、性質: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變北魏社會面貌的封建化改革運動。2、歷史影響、(1)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2)農牧業的發展。荒地得到更多地開墾,糧食產量提高,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興修水利,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畜牧業的發展。(3)手工業的成就。民間、官府手工業生產日益活躍,絲織業較大發展,北方青瓷的出現。——原因主要是農業、商業的發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4)商業活動的活躍。洛陽市場繁榮,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商人實力雄厚;與朝鮮半島諸國、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國家都有貿易往來。推動了鮮卑族的游牧經濟向農耕經濟的轉型,增加了國家收入。(5)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和政權的封建化通過改革,鮮卑族的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比起同期進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鮮卑族的漢化程度是最高的。鮮卑族經濟的轉型,推動著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封建化的加速,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對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小結:孝文帝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徹底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鮮卑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華補充:孝文帝是民族的千古功臣。(1)社會制度封建化、生產方式農業化、風俗習慣漢族化,從而有利于北方經濟的發展,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加強了民族大融合(2)為國家結束分裂、走向統一和封建社會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二)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的改革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一、俄國的農奴制背景1)、農奴制阻礙俄國社會發展:①農奴制引發社會危機,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激起了農奴的反抗②在農奴制度下,俄國既缺乏工業革命必需的自由勞動力,也缺少工業投資,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國內市場,使得俄國工業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其他西歐主要國家2)、對外戰爭失敗激化矛盾3)、克里米亞戰爭——引發改革的直接原因/導火索1、原因:俄國的對外擴張侵犯了英法的利益2、過程:1853~1856年,俄國與英、法、奧斯曼在克里米亞開戰,圍繞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雙方展開爭奪,最終俄國戰敗3、影響:俄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國內矛盾進一步激化,各地農民起義,深深震撼了封建統治,迫使俄國不得不進行改革4)、農奴制面臨社會危機的表現:①農奴制下,農奴不斷反抗威脅沙皇統治②農奴制嚴重阻礙俄國發展,有識之士強烈要求廢除③知識分子也紛紛要求改革落后的農奴制④克里米亞戰爭使農奴制弊端暴露無遺,迫使沙皇決心改革農奴制5)、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背景:①農奴制下的農奴承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他們不斷反抗,社會矛盾尖銳②農奴制下俄國缺乏工業革命必需的自由勞動力,也缺少投資,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國內市場,使得俄國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歐國家③“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知識分子要求變革農奴制的新思潮不斷涌動似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國際地位不斷下降,國內矛盾激化,封建統治受到震撼,面對內憂外患,俄國不得不走上改革的道路6)、沙皇主動改革,化解矛盾。7)改革的根本目的: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鞏固沙皇專制統治二、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1861年3月3日,頒布“二一九法令”(解放法令)1、內容:①農奴獲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權②土地仍然歸屬地主所有,農民可以贖買份地,付清贖金前要服勞役,交代租役;除了交付贖金,還要承擔各種臨時義務③地主利用村社,加強對農民的控制2、評價:進步性:“二一九法令”廢除了農奴制,推動了俄國社會的發展,是一次歷史的進步它廢除了封建地主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擴大了俄國自由勞動力的來源,有利于工業革命的發展2)農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產積極性提高了,促進俄國農業乃至經濟的發展3)這次封建地主主持的資產階級改革,動搖了俄國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成為俄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局限性:農民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嚴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還被束縛在土地上2)改革實際上是地主階級對農民的一次大規模掠奪,農民仍受沉重剝削,社會矛盾依然尖銳,改革帶有濃厚的封建殘余。三、農奴制改革與俄國近代化1、政治的緩慢改革:①政治體制: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機構,在衛生、教育以及經濟領域發揮作用②司法制度:廢除原來按等級審判的制度,建立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實行公開審判③軍事:縮短服役年限,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體系,促進了軍隊的近代化進程④教育:鼓勵社會和個人辦學,擴大大學的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俄國改革對近代化的影響:①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了俄國封建經濟的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②農奴制廢除,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村社會分化,資本主義農業逐漸成為俄國農業的主要成分③農奴制改革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勞動力,擴大了工業品的國內銷售市場,加上政府對工業的政策扶植,19世紀后期,俄國完成了從手工工場向及其生產的過渡④政治體制、司法等方面的變革使俄國開始向民主化道路邁進,促進了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在俄國傳播,人們要求變革的愿望日益強烈3、改革的性質:由封建地主實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封建地主階級同資產階級妥協的結果,是資產階級性質的4、改革存在的缺陷:仍然保留了大量的農奴制殘余,阻礙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社會矛盾依然尖銳,俄國資本主義水平仍遠遠落后于美國和西歐國家明治維新一、歷史條件:幕府統治危機(內憂外患);富國強兵1、政治上,幕藩體制;等級社會導致國內社會矛盾尖銳,社會各階層對幕府統治強烈不滿,尤其是中下級武士,迫切希望改變現狀。2、經濟上,領主土地所有制;農民負擔沉重,重農抑商政策,幕府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形成并得到發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級武士、新興地主、商人、資本家。)3、外交上,閉關鎖國落后于世界大趨勢;1853黑船事件,西方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嚴重。4、思想:吉田松萌等推動了日本由鎖國到開國思想的轉變;日本萌生強烈的民族意識,探尋救亡圖存之路。5、前提:武裝倒幕成功和明治政府建立;頒布《五條誓文》作為施政綱領。二、明治維新措施:1、政治方面:(1)措施:①廢藩置縣:廢除藩國,設置都、道、府、縣,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轄之下。②廢除等級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級身份制和武士階層特權。③實行政治體制改革,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1889年),規定日本的政體形式是君主立憲制,但實際上依然實行專制主義統治。(2)影響: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實現國家統一,為進一步推行改革、富國強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經濟方面:“殖產興業”,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大力促進工業化的發展。(1)措施:①廢除領主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進行稅改,幣值改革。②重點興辦軍事工業和重工業,發展交通運輸業和通訊業。③突出國營企業的示范作用,通過創辦國營模范工廠。④大力發展民用工業,并通過廉價出售的方式扶值私人企業。配合工業化發展:重視科技和人才,聘請專家,派遣留學生,設立東京大學等高等教育機構。(2)影響: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發展了資本主義經濟,為日本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3、文化教育方面:提倡“文明開化”,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改造日本舊文化(1)努力發展近代教育,把教育視為推動近代化的關健。確定“國民皆學”的方針,打破傳統的身份等級制度,取得顯著效果。(2)介紹西學,掀起了傳播啟蒙思想的熱潮。(3)重視傳播,發展新聞出版事業。(4)改變社會習俗,提倡衣食住行的歐洲化。4、軍事方面:實行征兵制,建立新軍隊,為對外擴張創造條件。三、成功原因:1、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2、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統治3、倒幕派建新政權后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4、列強集中侵略中國,客觀上為日本提供了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四、歷史影響:1、性質:天皇政府實行的旨在鞏固統治、維護獨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的改革運動。2、進步性: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日本走上近代化的道路。(1)經濟:經過殖產興業,掀起工業革命熱潮,到一戰前,日本已成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從落后的農業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2)政治: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確立近代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開始民主化。(3)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傳播,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4)國際:擺脫淪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機,走上了獨立富強的道路;國力不斷增強,躋身世界強國行列,發動了對外侵略戰爭;為亞洲近鄰提供啟迪和經驗。3、局限性: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1)經濟:領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極性不斷顯現,農民的貧困影響國內市場擴大,制約工業發展。(2)政治:憲法頒布后,藩閥依然長期壟斷政權,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濃厚,議會形同虛設,人民沒有民主權利。(3)文化:藩閥推行的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4)國際: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相結合推動日本加入對外侵略的行列,給亞洲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五、日本近代化的表現:1、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制(民主化的歷程)。2、經濟上:初步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工業化的歷程)。3、文化上:文明開化(西學東漸的歷程)。4、軍事上:建立了現代化軍隊。近代中國的變法戊戌變法一、歷史背景1、社會根源——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深。“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激發。2、經濟根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3、階級根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開始登上歷史舞臺4、思想根源——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傳播和資產階級維新思潮的興起。4、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二、過程:烘托變法的氛圍1、開始:公車上書(1895年)1895年春,康、梁領導發動“公車上書”,標志著戊戌變法運動的開始,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維新變法運動開始從理論宣傳走向政治實踐。2、發展:(1)概況:①創辦報紙:1895年康有為在北京創辦了維新派的第一份報紙《萬國公報》,后改名《中外紀聞》,由梁啟超等人編輯撰稿,宣傳西學,鼓吹變法。在上海創辦的《強學報》后改為《時務報》,當時《時務報》發行最為廣泛。②組織學會:1895年在康有為在北京組織了維新派的第一個政治團體強學會,后康又在上海組織了“強學會”,1898年4月康有為發起建立保國會。③創辦學堂:長沙創辦了“時務學堂”。④上書請愿:1898年《應詔統籌全局折》提出了比較具體的變法措施,成為維新派的施政綱領。進行論戰(2)影響:傳播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啟發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輿論和組織了力量。在此基礎上維新變法新局面逐漸形成,維新運動勃然興起。3、高潮:百日維新(1)原因:①1897年11月,德國強占了膠州灣,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②各種力量推動:中國知識分子高漲的愛國熱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國強兵,擺脫民族危機。③光緒皇帝不愿意做亡國之君,也想通過變法從慈禧太后手中奪權,自己能真正掌權。(2)時間:1898年6月11日(定國是詔)——9月21日(戊戌政變)(3)內容:頒布新法(布新)改革舊制(除舊)作用政治允許官民上書言事改訂律例②裁撤冗員③澄清吏治有利于資產階級參政議政,提高了行政效率,打擊了守舊勢力;沒有涉及君主立憲等政治主張。體現資產階級軟弱妥協性經濟①中央設立礦務鐵路總局、農工商總局,獎勵農工商業的發展②舉辦商會、農會等民間團體③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決算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的特權,令其自謀生計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有利于增加財政收入;沒有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文教①普遍設立中小學堂,京師設立大學堂②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③準許設立報館、學會④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有利于西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在社會上起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于培養維新人才。軍事①精練陸軍,改習洋操②添置船艦,擴建海軍裁汰舊軍有利于增強軍事實力,增強國防力量;打擊了守舊勢力。(4)評價:①局限: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制定憲法等主張。②進步意義: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于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有利于資產階級參與政權,有利于改變社會生活和人民的價值觀念,加快了近代化步伐,啟迪民智,做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三、變法失敗原因與歷史意義1、性質: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2、失敗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弱小。(2)具體原因:維新派不論在政治主張、方針策略,還是在組織程度上,都表現出軟弱無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①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 ②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③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 ④企圖用“和平”“合法”的手段。(3)客觀原因:封建頑固勢力的破壞鎮壓,力量強大。(4)國際環境: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他們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這就使改革面臨著不利的國際環境。3、歷史意義(1)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政治運動,對于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作用。(2)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實行君主立憲制,在當時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3)是近代中國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4)各種社團和新式學堂的創辦,促進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5)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對近代社會生活方式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教訓:只有用武裝斗爭的手段推翻腐敗的清政府,中國才有富強的希望。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