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倉頡是中國古代傳說人物,傳說為黃帝的 史官,漢字的發明者。 傳說中倉頡生有 “雙瞳四目”。 甲骨文十二生肖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兇,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記所占事項及事后應 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數量在15萬片之上,大多為盤庚遷殷至紂亡王室遺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余字,公認千余字。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 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 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獸骨上的甲骨文 (殷商后期,青銅上) 秦朝 李斯 石頭、竹簡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是由魏晉開始流傳,書體架構嚴謹、端正整齊 “楷如立,行如走 草書來源于隸書,潦草的隸書叫章草,如陸機的急救章;今草是在楷書和章草的基礎上經魏晉時期書家的創造(如二王)而成,也就是潦草的行書,后有進一步發展,唐有張旭懷素的狂草,故曰“張顛懷狂”,但已不實用,僅具欣賞價值。唐以后草書多不可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