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古代史(7上)復習提綱考點一 原始社會1、元謀人:地點:云南省元謀縣 時間:距今約170萬年,技能:會制造石器和知道用火 地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2、北京人: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時間: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技能: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作用: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的一大進步。生活特點:群居生活3、山頂洞人:時間:距今約三萬年。技能:仍使用打制石器,但是已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會人工取火;會捕魚;能走很遠的地方與別的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死后還要埋葬。生活特點:氏族4、⑴、河姆渡遺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約七千年農耕特征:以種植水稻為主的水田農業(yè)居住房屋:干欄式的房子。⑵、半坡遺址:陜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距今約五六千年農耕特征:以種植粟為主的旱地農業(yè)居住房屋:半地穴式的房子5、炎帝和黃帝打敗蚩尤部落,炎帝、黃帝結成聯(lián)盟,經過長期發(fā)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黃帝后人被稱為“人文初祖”,至今海外華人常自稱“炎黃子孫”。6、堯舜禹的“禪讓制”:原則:選賢與能;特點:民主推選考點二: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夏、商、西周三代更替1、夏禹建立夏朝,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2、禹死后,啟繼承父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3、三代更替:夏(約公元前2070年)--商(約公元前1600年)---西周(公元前1046年4、西周的分封制目的:為了鞏固統(tǒng)治。主要內容:①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諸侯。②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zhèn)守疆土,戰(zhàn)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zhàn)。(諸侯義務)作用:開發(fā)了邊疆地區(qū),加強了統(tǒng)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二、春秋爭霸和戰(zhàn)國七雄春秋爭霸原因:①周王室東遷后,勢力一落千丈,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②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民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相互之間不斷進行戰(zhàn)爭。過程:齊桓公稱霸(春秋首霸):基礎---管仲改革;外交手段---“尊王攘夷”;標志---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周天子派人參加。晉文公稱霸:基礎---晉文公整頓內務,發(fā)展生產,訓練軍隊;標志---城濮大戰(zhàn)。后來,楚莊王打敗晉軍,做了中原霸主。春秋爭霸影響:消極作用:給人類帶來災難、破壞性。但客觀上有積極作用:分封制遭到破壞;諸侯國數量越來越少,加快了中國統(tǒng)一步伐,促進了民族融合,推動了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與交流。戰(zhàn)國七雄圖示:(從東南西北到中間)齊、楚、秦、燕、趙、魏、韓著名戰(zhàn)役:秦、趙---長平之戰(zhàn):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為秦統(tǒng)一六國奠定基礎戰(zhàn)國時期兼并戰(zhàn)爭的影響:加速了國家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進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春秋戰(zhàn)國的社會經濟生產力發(fā)展:①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史上的一次革命)②戰(zhàn)國時期,各國紛紛興修水利工程,最為著名的是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因其至今造福于民,使四川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影響:私田增加;出現(xiàn)了封建的剝削方式;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逐漸瓦解。商鞅變法背景:戰(zhàn)國時期,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的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tǒng)治,發(fā)展封建經濟。內容:1、國家承認土地所有,允許自由買賣;2、獎勵耕戰(zhàn),廢除舊貴族特權;3、建立縣制。影響:秦國經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不斷加強,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時期最富強的國家,為后來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基礎。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的影響:初步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3)孔子 百家爭鳴1、孔子春秋時期春秋晚期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觀點: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和“為政以德”;教育觀點: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廣收門徒;提出“因材施教”;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tài)度,要謙虛好學;“溫故知新”等學習方法;影響:孔子的思想后來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對后世影響極大。2、百家爭鳴(1)背景 A、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根本原因)B、各學派對當時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發(fā)表各自的意見,形成“百家爭鳴”。(2)內容主要學派及主張:墨家:戰(zhàn)國時期 墨子 主張“兼愛” “非攻”儒家:戰(zhàn)國時期 孟子 提出“春秋無義戰(zhàn)” 主張“仁政” 強調環(huán)保可持續(xù)發(fā)展。道家:戰(zhàn)國時期 莊子 主張順其自然 “無為而治”法家:戰(zhàn)國時期 韓非子 主張改革 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兵家:春秋晚期 孫武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提出“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的思想。(3) 評價百家爭鳴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考點三、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一)秦的統(tǒng)一、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建立和鞏固統(tǒng)一1、秦始皇的貢獻(1)統(tǒng)一六國 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2)鞏固統(tǒng)一采取措施政治上:最高統(tǒng)治者稱皇帝;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縣制。經濟上: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作用:便利了封建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各民族、各地區(qū)的經濟交流,鞏固了統(tǒng)一。文化上:統(tǒng)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guī)范文字。作用:對我國以后文化的發(fā)展和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思想上:焚書坑儒。影響: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軍事上:北筑長城和開發(fā)南疆(二)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措施原因:客觀原因:文景之治,經濟繁榮主觀原因: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措施: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推恩令,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學教育,興辦太學,學習儒家五經軍事上:派衛(wèi)青、霍去病出擊匈奴經濟上: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tǒng)一鑄造五銖錢。影響:漢武帝時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 和思想上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開始進入鼎盛時期。秦漢與匈奴的關系:秦朝:秦始皇派蒙恬打擊匈奴。西漢:1、冒頓第一次統(tǒng)一了蒙古草原2、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出擊匈奴3、昭君出塞: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4、張騫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對漢代作用: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對促進漢代的興盛產生了積極作用現(xiàn)代的價值和作用:古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友好交往,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精神,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旅游事業(yè)和考古的開展。5、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新疆地區(qū)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考點四、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1、孝文帝改革前提:(1)統(tǒng)一黃河流域;(2)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2、孝文帝改革措施:(1)遷都:平成 洛陽(2)漢化政策:學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與漢族聯(lián)姻、采用漢族官制、禮法,尊孔,以孝治天下,尊老養(yǎng)老等風氣。3、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的進程考點五、中國古代史文化科學技術成就:(一)數學成就東漢的《九章算術》、 祖沖之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 領先世界近一千年(二)醫(yī)學成就漢代 華佗 主要貢獻“麻沸散”“五禽戲” 張仲景 被稱為“醫(yī)圣”寫成《傷寒雜病論》(三)科學著作《水經注》、《齊民要術》、(五)四大發(fā)明造紙術 印刷術 指南針 火藥思想文化(一)漢字的演變及古代書法的主要成就1、文字的演變(1)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淘氣上有一些刻畫符號,可能就是我國原始文字的起源。(2)商朝:出現(xiàn)“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3)商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或“銘文”;西周晚期,出現(xiàn)“大篆”。2、古代書法的主要成就(1)東漢末年,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魏晉時期,字體有篆書、隸書轉化為楷書;東晉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皆精,代表作為《蘭亭序》,被后人稱為“書圣”。(三)、 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西漢末年,佛教經中亞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佛教逐漸在我國傳播開來。東漢時,道教在民間興起,創(chuàng)始人之一為 張陵 ;道教尊老子為教主,稱“太上老君”。(五)《史記》司馬遷 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它又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同步檢測:1、“青銅文明”是對商周時期人們創(chuàng)造物質文化的高度概括。在下列青銅工藝成就中,不屬于“ 三星堆”文化的是A B C D2、被中國近代大文豪魯迅贊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書籍是A、《史記》 B、《齊民要術》 C、《論語》 D、《傷寒雜病論》3、(魏主)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與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其中“魏主”指的是A、曹操 B、拓拔宏 C、趙匡胤 D忽必烈4.“痛飲讀離騷,放開今古才子膽;狂歌吊湘水,照見江潭漁父心。”這幅對聯(lián)所寫的人物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懷念,他是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屈原5.近年來,沙塵暴造成了一系列危害,損失驚人。據統(tǒng)計,我國每年因風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其實早在戰(zhàn)國時期,我國就有一位思想家提出了樸素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觀,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C.老子 D.墨子6.右圖是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他是A.禹 B.周武王C.秦始皇 D.漢高祖7.有人曾經形容秦朝時“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說道路上擠滿了穿囚衣的犯人,監(jiān)獄里也關滿了人,如同集市一樣。這些現(xiàn)象說明秦朝A.社會治安混亂 B.國民素質不高C.刑法嚴酷 D.人們的法制觀念淡薄8.史書記載:“主父偃說上曰:‘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令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從其計。”文中的“上”是指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9.今天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是同學們向往的高等學府,你知道西漢時期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嗎A.太學 B.大學 C.京師大學堂 D.國子監(jiān)10.西漢時,出擊匈奴,使匈奴不能再與西漢抗衡的是A.公元前119年,衛(wèi)青、霍去病出擊匈奴B.漢武帝初年,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qū)C.竇固出擊北匈奴,恢復了對西域的統(tǒng)治D.竇憲大敗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西遷11.董必武同志有詩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昭君出塞時的皇帝是A.秦始皇 B.漢高祖 C.漢武帝 D.漢元帝12.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漁網做原料造紙,改進造紙術,造出了價廉質高的植物纖維紙,對世界文化做出巨大貢獻,被當時政府封為“龍亭侯”。他的家鄉(xiāng)在今湖南省耒陽市。右圖這個人物是A.杜詩 B.華佗C.蔡倫 D.張仲景13.在我國很多中醫(yī)院都立有一座雕像,就是被后人稱為“醫(yī)圣”的東漢著名醫(yī)學家,他是A.張仲景 B.扁鵲 C.華佗 D.李時珍14.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地方語言也多種多樣,國家提倡說普通話。在古代史上也有個推廣使用漢語的少數民族( )A、匈奴 B、蒙古 C、鮮卑 D、氐族15.中華書法藝術源遠流長,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藝術作品是( )A、《論衡》 B、《蘭亭集序》 C、《洛神賦圖》 D、《女史箴圖》16.下列國家中,既屬春秋五霸,又屬戰(zhàn)國七雄的是( )A、魯國 B、燕國 C、齊國 D、韓國17.戰(zhàn)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的標志是( )A、牛耕的推廣 B、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xiàn) C、農作物的品種增多 D、水利工程的興修1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孔子的這句話所反映的教育思想是( )A、注意因材施教 B、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tài)度C、不問貴賤,廣收門徒 D、對學過的知識要經常復習19.下列事件不是發(fā)生三國時期的是①曹操控制了漢獻帝②官渡之戰(zhàn)③赤壁之戰(zhàn)④劉備得到諸葛亮的輔佐⑤公元230年,吳國的船隊到達夷洲(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