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科學下冊 一講一練 第十講 原子結構的模型 基礎知識講解 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與修正 5621655781055215255471805430720578105385635547180528467057810523958554210051437005273051081405382905 道爾頓 湯姆森 盧瑟福 波爾 現代電子云模型 時間 人物 原子模型 1803年 道爾頓 原子是堅實的、不可再分的實心球。 ——發現原子 1897年 湯姆生 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球體內,電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鑲嵌其中。 ——發現電子 1911年 盧瑟福 在原子中心有一個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的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核運動。 ——發現帶正電荷質量很大的原子核 ——α粒子轟擊金屬箔實驗 1913年 波爾 認為電子只能在原子內的一些特定的穩定軌道上運動。 原子的結構 -1911351714512700023495原子 原子 原子核(帶正電荷) 核外電子(帶負電荷) 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總數=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總數。 3、原子核的結構 7061203937012700064770原子核 原子核 質子(帶正電) 中子(不帶電) (1)核電荷數: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 (2)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3)中子數不一定等于質子數。原子內可以沒有中子。 (4)質子不同,原子種類一定不同。 (5)電子質量很小,在整個原子的質量中所占的比例極小,可忽略不計。 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6)夸克 ①質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構成。 ②夸克還可以再分。 鞏固提升訓練 1、知識梳理有助于我們對已學知識進行鞏固,如圖所示,某同學學習物質結構層次后以氧氣為例進行了梳理,下列選項中與a、b、c相對應的是(?? ) A.?原子、原子核、核外電子????????????????????????????????????B.?原子核、原子、核外電子 C.?原子、核外電子、原子核????????????????????????????????????D.?核外電子、原子核、原子 2、下圖為某原子結構模型的示意圖,其中a、b、c是構成該原子的三種不同粒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決定該原子種類的粒子是b??????????????????????????????????B.?該原子的化學性質跟硫原子相似 C.?該原子的質量集中在a和c上????????????????????????????????D.?原子核中含有6個c 3、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為現代量子理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以下幾位科學家對原子的觀點,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③④①②???????????????????????????B.?③①②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①④ 4、如圖所示代表三種原子的原子核,請回答下列問題: 這三種原子的原子核內均含有________個質子,所以它們屬于同種________,但中子數不同,它們是氫的________。 5、下表是小明收集的一些微粒的資料,請根據表格數據,回答下列問題。 粒子名稱 質子數 中子數 電子數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14 14 18 D 14 18 14 (1)B微粒所帶的電性為________。(填“不帶電”、“帶正電”或“帶負電”) (2)與A互為同位素原子的是________。 6、對原子結構模型的形成,湯姆生、盧瑟福和玻爾等科學家做出了突出貢獻。請根據所學完成下列有關問題。 (1)湯姆生發現了原子中存在一種帶負電荷的粒子,證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湯姆生發現的粒子是________。 (2)1911年,盧瑟福等人進行了α粒子(α粒子是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實驗,為建立現代原子理論打下了基礎。 如圖a、b、c、d四條線中,不可能是α粒子在該實驗中的運動軌跡的是________。 (3)從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 ????。(可多選) 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 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C.玻爾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 7、盧瑟福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發現了原子中間有一個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右面平面示意圖中的四條線表示α粒子(相當于氦原子核) 運動的可能軌跡,在圖中完成中間兩條α粒子的運動軌跡. 8、人們為了揭示原子結構的奧秘,經歷了漫長的探究過程。以下是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的探究。 【過程與現象】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帶正電)轟擊金箔實驗。結果發現: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幾乎達到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 【解釋與結論】 (1)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方向不變,說明________; (2)通過上述實驗,可推出的原子結構模型為________; (3)【分析與應用】當α粒子轟擊金箔時,如圖所示的運動軌跡不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答案解析: 1、 【解答】氧氣由氧分子構成,而氧分子由氧原子構成,因此a為原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而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因此b為原子核,c為核外電子。 故選A。 2、【解答】根據模型圖可知,c粒子帶正電荷,為質子;b粒子不帶電,為中子;a粒子帶負電,為電子。 A.原子種類由原子序數決定,而原子序數=質子數,那么決定原子種類的粒子是c,故A錯誤; B.該原子的最外層有4個電子,而硫原子的最外層有6個電子,所以該原子的化學性質跟硫原子不同,故B錯誤; C.該原子的質量集中在c和b上,故C錯誤; D.該原子共有6個電子,因為質子數=電子數,所以原子核內含有6個質子,即6個c,故D正確。 故選D。 3、【解答】1808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論,他認為物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不可再分割,創立了近現代原子論; 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孫發現原子中存在電子.1904年湯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核式結構); 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波爾(盧瑟福的學生)引入量子論觀點,提出電子在一定軌道上運動的原子結構模型,強調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正確順序為③①②④。 故選B。 4、【答案】 1;元素;同位素原子 【解答】根據圖片可知,這三種原子的原子核內均含有1個質子,所以它們屬于同種元素,但中子數不同,它們是氫的同位素原子。 5、【答案】 (1)帶正電 (2)D 【解答】(1)根據表格可知,B微粒質子數為26,電子數為24,因為正電荷數大于負電荷數,所以帶正電。 (2)根據表格可知,A和D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所以它們互為同位素原子。 6、【解答】(1)湯姆生發現了原子中存在一種帶負電荷的粒子,證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湯姆生發現的粒子是電子; (2)原子核帶正電荷, α粒子也帶正電,二者靠近時會發生相互排斥。如果α粒子離原子核較遠,那么排斥力非常小,對運動沒有影響,則可能沿直線運動;如果二者較近,那么α粒子受到排斥運動軌跡會向下彎曲;但是肯定不會向上彎曲,故選a; (3)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故A正確; 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故B正確; C.玻爾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更近一步,但是離完美還有一段距離,故C錯誤; D.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故D正確。 故選ABD。 7、【解答】盧瑟福通過α粒子散射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該實驗的現象為:絕大多數α粒子幾乎不發生偏轉,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角度偏轉,極少數α粒子發生了大角度偏轉(偏轉角度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被反彈回來),據此可畫出α粒子的運動軌跡,如圖所示: 故答案為:α粒子散射,α粒子的運動軌跡如圖所示. 【分析】盧瑟福通過α粒子散射推翻了原子“棗糕模型”,建立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明確α粒子散射實驗現象及結論即可正確解答本題. 8、【答案】 (1)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 (2)C (3)BC 【解答】(1)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方向不變,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 (2)根據上述實驗可知,原子內部大部分是空的,實心部分占的體積很小,故選C; (3)原子內部的原子核帶正電荷,而α粒子也帶正電荷,根據“同種電荷相互排斥”可知,上面的α粒子軌跡向上彎曲,下面的α粒子軌跡向下彎曲,因此運動軌跡不可能是B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