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現象并找到三種血管。 (2)比較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操作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提高實踐動手的能力。 (2)通過課堂講解、游戲活動和對比學習的方法區分三種血管的結構和功能特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學習三種血管及功能的知識,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結構與功能統一的思想; (2)通過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養成關愛生命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教學難點】 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現象并找到三種血管。 【教學方法】 師生互問互答完成課堂問題、多媒體教學、視聽結合法、情境體驗法、實驗觀察法、合作探索法、多感官參與法和動手實驗法等。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準備實驗的材料用具,顯微鏡,培養皿,滴管,棉絮,尾鰭色素少的活的小魚(泥鰍),動、靜脈血 管的橫切面切片;在小黑板上先列出三種血管的比較表格;制作多媒體課件;三種血管模型。 2.學生準備:閱讀教材;了解關于血管的一般常識知識;預習顯微鏡使用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我們知道,人體因創傷出血時,有時血液只是少量地滲出,有時是緩慢地流出暗紅色的血液,最為嚴重的則是噴射出鮮紅色的血液。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出血情況呢? 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學習有關血管的知識。 二、新課講解 教師講述:不同的創傷,傷及的血管不同,出血狀況也不同。這與不同血管中血流狀況不同有關,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實驗,觀察不同的血管及其中血流的狀況。 【實驗觀察】 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 目的要求: 觀察血液在血管內的流動。 嘗試分辨血管的種類以及血液在不同的血管內的流動情況。 材料用具: 尾鰭色素少的活的小魚,顯微鏡,培養皿,滴管,棉絮(紗布)。 方法步驟: 用浸濕的棉絮將小魚的鰓蓋和軀干部包裹起來,露出口和尾部。 (2)將小魚平放在培養皿中,使尾鰭平貼在培養皿上。 (3)將培養皿放在載物臺上,用低倍顯微鏡觀察尾鰭血管內血液的流動情況。 (4)找到管徑最小的血管,注意觀察血液在這種血管中的流動情況。 (5)注意觀察管徑最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來的,它最終又匯入什么血管中。 注意:觀察過程中,應時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濕潤,盡量使小魚少受傷害。實驗結束后,將小魚放回魚缸。 討論: ①你觀察到了幾種血管?這些血管血流速度一樣嗎? ②在你看到的毛細血管中,紅細胞是呈單行移動的嗎?這說明毛細血管具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得出答案: ①可以觀察到小動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這三種血管。血液在這三種血管中流動的速度不同:在小動脈中流動快,在小靜脈中流動慢,在毛細血管中流動最慢。 ②在毛細血管中紅細胞是呈單行通過的,這說明毛細血管的內徑很小。 【知識拓展】什么是毛細血管破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一部分人面部皮膚泛紅,并且肉眼就能看見一條條擴張的毛細血管,部分呈紅色或紫紅色斑狀、點狀、線狀或星狀損害的形象,這就是毛細血管擴張癥,俗稱血紅絲。這是一種發生在面部或軀干部位的皮膚損害,大多數是后天性的,也有部分患者是先天性的。面部毛細血管擴張是影響美容的主要原因,多發于女性,臨床表現為面部的絲狀、點狀、星芒狀或片狀紅斑。 治療方法:毛細血管擴張癥長期以來一直是皮膚科的治療難點,在新型激光發明之前常用冷凍治療、高頻電刀治療、同位素放射治療等療法,這類方法有些雖能獲得一定療效,但易引起潰瘍、疤痕、放射性壞死等嚴重并發癥,并不能達到理想的美容效果,是愛美人士所無法接受的。現在多用高科技激光治療毛細血管擴張癥。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回憶上節課的實驗 【新課講解】 教師講述: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三種不同的血管: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下面我們就分別介紹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和功能。 (一)動脈 展示動脈圖片,觀察學習。思考問題: 1.動脈血管的管壁有怎樣的結構特點和分布狀況? 2.動脈內血液流動速度怎樣? 學生回答:1.把血液從心臟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叫做動脈。動脈管壁較厚,彈性大,動脈一般分布較深,多數看不到也摸不著,也有分布較淺。 2.管內血流速度快。 【小資料】動脈出血的急救 動脈血管:血液速度快; 動脈血管出血:噴射狀; 治療方法:受到損傷,應該盡快救治。 (二)毛細血管 播放視頻:《毛細血管》 思考問題: 1.毛細血管里發生了怎樣的物質交換? 2.毛細血管有哪些特點適于這個功能? 展示圖片,觀察學習得出結論。 學生回答:1.血液帶來的氧氣和營養物質通過毛細血管壁和組織細胞新陳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廢物,進行了交換。 2.毛細血管壁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毛細血管管徑最小,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血流速度慢;毛細血管分布廣。 展示圖片: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 教師講述:血液中的營養物質與氧,可穿過毛細血管壁到達組織細胞,最后被細胞利用;組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與其他廢物,可穿過毛細血管壁而進入血液被運走。 (三)靜脈 展示圖片,觀察學習。思考問題: 1.靜脈血管的管壁有怎樣的結構特點和分布狀況? 2.靜脈內血液流動速度怎樣? 學生回答:1.把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叫做靜脈。靜脈管壁較薄,彈性較小,靜脈有些分布較深,也有些分布較淺。 2.管內血流速度較慢。 【實踐學習】觀察靜脈瓣的作用 兩個同學一組合作觀察,指導一名學生握拳,觀察手背突出的“小包”。 思考問題:靜脈瓣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要在針刺位置的上方用膠皮管捆扎起來? 學生回答:靜脈瓣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在針刺位置上方用膠皮管捆扎可以阻礙管內血液回流,使血管脹粗,容易辨認。 【比一比】三種血管的特點比較。 教師講述:通過學習我們認識了人體內的各種血管,動脈、毛細血管、靜脈三種類型血管的結構特點和功能各不相同。請同學們試著設計表格對三種血管的結構、功能總結歸納。 血管 動脈 靜脈 毛細血管 分布 管壁特點 血流速度 功能 總結歸納答案: 血管 動脈 靜脈 毛細血管 分布 多數較深,少數較淺 有些較深,有些較淺 數量多,分布廣泛 管壁特點 較厚 較薄 管壁非常薄, 內徑很小 血流速度 血流速度較快 血流速度較慢 紅細胞單行通過,血流速度最慢 功能 將心臟中血液送到身體各部分 將身體各部分的血液送回心臟 血液與組織間的物質交換 二、【動動手】制作血管模型 教師講述:通過學習我們已經掌握的三種血管的管壁結構特點,下面讓我們動手做起來。 制作方法:用報紙卷的紙筒來說明,兩個紙筒外觀直徑一樣,其中一個紙筒的層數較多——管壁厚,代表動脈,彈性大;另一個紙筒紙的層數比較少——管壁薄,代表靜脈,彈性小。另外我們還用一層紙卷粘合,代表毛細血管。 學生展示作品。 三、課堂檢驗 1.在“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的實驗中,我們尋找毛細血管的依據是( D ) A.血液流向頭部的小血管 B.血液流向尾部的小血管 C.血液流動慢的小血管 D.紅細胞呈單行通過的小血管 2.關于“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實驗的操作,正確的是( D ) A.包裹小魚頭部的鰓蓋和軀干要使用干燥的棉絮 B.將蓋玻片蓋在小魚尾鰭上 C.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情況 D.實驗后,將小魚放回魚缸 3.血管中血液正常的的流動方向是( A ) A.動脈→毛細血管→靜脈 B.靜脈→毛細血管→靜脈 C.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D.靜脈→動脈→毛細血管 4.正常情況下,人體內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內的血液流速不同,按血液流速快慢排序,正確的是( C ) A.肺靜脈>肺動脈>肺毛細血管 B.肺動脈>肺毛細血管>肺靜脈 C.肺動脈>肺靜脈>肺毛細血管 D.肺毛細血管>肺靜脈>肺動脈 【板書設計】 第二節 血流的管道——血管 三種血管 血管 動脈 靜脈 毛細血管 分布 多數較深,少數較淺 有些較深,有些較淺 數量多,分布廣泛 管壁特點 較厚 較薄 管壁非常薄,內徑很小 血流速度 血流速度較快 血流速度較慢 血流速度最慢 功能 將心臟中血液送到身體各部分 將身體各部分的血液送回心臟 血液與組織間的物質交換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難度不大。突出環節:通過模型的制作過程和比一比三種血管的特點這一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突出本節課教學重點內容的學習。通過用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的實驗,在繼續練習使用顯微鏡的同時提高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通過知識拓展環節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并完成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在備課時需要掌握學生操作使用顯微鏡的熟練程度,以免耽誤教學的進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