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消化和吸收(第一課時)一、教材分析本節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二章《人體的營養》第二節《消化和吸收》中的授課內容。七年級學生還沒有開始系統學習物理學、化學,沒有理解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的知識基礎,特別是難以理解消化酶對食物的消化作用,所以需要分兩個課時完成教學活動。在第一個課時的內容里探究實驗“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本節課要求學生通過實驗自主探究引起饅頭在口腔中變甜的因素。通過實驗,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和領悟科學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并培養鉆研、求實、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知道淀粉在口腔中發生變化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以唾液的分泌、溫度、咀嚼的時間等都有關的生物學基本知識。二、學情分析身心特點: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認知特點:學生通過七年級上冊《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和《觀察種子的結構》的實驗,對探究性實驗有了一定的意識,同時已知淀粉的檢驗方法、水浴加熱的方法。通過小學四年級《科學》的學習,以及平時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對消化和消化系統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食物在消化系統內怎樣消化和吸收的知識比較缺乏。技能特點:通過七年級上冊生物,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設計實驗、分析實驗的能力,以及小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但是獨立分析并完成操作的能力和方法還有待加強,因此在設計時要幫助學生搭建解決問題的“腳手架”,并允許學生失敗,讓他們在實驗操作過程中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三、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探究實驗,知道淀粉在口腔中發生變化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以唾液的分泌、溫度、咀嚼的時間都有關。技能目標:1、學生學會如何設計探究實驗來檢驗自己的假設。2、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與人合作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和領悟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合作的快樂,形成團隊精神。3、培養鉆研、求實、嚴謹的科學態度。四、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1、制定并實施實驗計劃2、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教學難點:1、收集足夠的純凈唾液。2、探究實驗過程中實驗變量的控制。五、課前準備實驗用具:大燒杯,試管,試管架,量筒,碘液,研缽,紙槽,饅頭,垃圾杯六、課時分配1課時七、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拿出饅頭,提問:1.饅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板書:淀粉)2.那怎樣通過實驗來驗證你的說法是正確的呢,做實驗驗證學生答回答并進行演示,其他同學進行觀察。發現饅頭上滴加碘液后變藍,認同饅頭內含淀粉的事實。動作體驗郭老師在這里已經給大家準備好了切好的饅頭在食品袋里,每人一小塊,拿在手上,先別著急吃,按照我的要求來,1.讓學生先舔一下饅頭,提問,覺得甜嗎?板書,淀粉(不甜)2.每位的同學將整塊饅頭放在嘴里細細去品味3.細嚼慢咽后,我想問有什么味覺變化?板書:不甜(淀粉)—甜總結后引導:我們知道饅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通過舔饅頭,知道了淀粉是不甜的,可為什么不甜淀粉到口腔中通過細嚼慢咽之后變甜呢,我想問,這種甜的物質還是淀粉嗎?板書:不甜(淀粉)—甜(麥芽糖)4.那淀粉變成另一種物質麥芽糖,可能是口腔的哪些因素導致的呢?(看口腔的圖)5.如果只看口腔的結構,不甜淀粉變成甜的麥芽糖和哪幾個因素有關?學生答:不甜學生吃饅頭變甜了不是,變成另外的一種物質學生看圖思考,作答(個體回答)答唾液,牙齒的咀嚼和舌頭的攪拌,時間,溫度唾液,牙齒的咀嚼和舌頭的攪拌通過實際體驗和看圖觀察,引出使饅頭變甜的因素(唾液,牙齒的咀嚼和舌頭的攪拌,時間,溫度)確定做實驗的因素:唾液,牙齒的咀嚼和舌頭的攪拌引出模擬實驗教師提問:1.那是不是這三個因素使淀粉變成麥芽糖的呢?口說無憑,我們需要去通過什么來驗證?2.那我們能不能在口腔中做實驗?為什么?3.那既然不能在口腔中做實驗,那我們只能去模擬口腔做實驗4.那如何模擬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呢?(讓學生看實驗臺上的用品思考)5.模擬口腔的整個實驗是在試管進行的,那冰冷的試管能模擬口腔的溫度嗎?那如何去模擬呢?學生答:做實驗學生回答觀察實驗用具(個體回答)不能引起學生做實驗的興趣。引出模擬實驗一邊討論過程中,一邊告知學生部分的操作步驟。合作探究方法步驟那清楚了如何去模擬口腔,我們就可以做實驗了,來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那根據剛剛吃饅頭,味覺上的體驗,我們可以提出問題,通過細嚼慢咽,饅頭為什么會變甜2.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做出哪些合理的假設呢?3.接下來制定計劃,通過以前所學的知識,我們知道到探究性實驗關鍵性問題是兩個,一是確定變量,二是設計對照組。剛剛所講,你覺得可以有哪些變量呢?4.教師總結: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作用相似,都是使唾液和饅頭充分的混合,因此我們將此合成一個變量,而唾液的分泌是第二個變量)5.那確定了變量,我們如何設計對照實驗呢?請大家根據課本P27制定計劃這一欄中給的提示,完成學案上第三點制定計劃的內容(在這里我們做一個分工,請第1,2小組選擇第一個變量完成,第3,4組選擇第二個變量完成)我給提示:問:實驗中,除變量外,其他條件應該怎樣?做完之后,小組內討論那我們請兩個同學,完成黑板上的表格問第12組的同學,你覺得這個同學寫的正不正確?問第34組的同學,你覺得這個同學寫的正不正確?教師總結:那請同學們用你們的火眼晶晶觀察一下,你發現這兩組實驗,有沒有什么相同點?6.提問:我們這本來是幾個實驗?既然這兩個實驗有一組試管是相同的,我們可不可以想一個辦法,讓它們變成一個實驗?怎么合并?通過合并,我們就把兩個實驗合成一個實驗,而這個實驗可以同時研究兩個變量。有了這種思路,我們就可以在實驗中去添加3個4個.5個的變量都可以。那我還Xieke大家試著用這種思想,課下完成學案上的《拓展《拓展訓練》的表格那我還想問,1.用什么來檢驗淀粉是否還存在?2.那我們大膽預測一下,在每個試管中滴加兩滴碘液,會發生什么樣的現象?首先我想問,試管淀粉還在不在?那變不變藍?那我們預測的現象究竟正不正確呢,我們需要做實驗去驗證,接下來,大家根據實施計劃提示分組開始實驗(5min),老師下面指導。好,現在大家實驗結果已經出來了,我們依次請第一組同學上來展示下實驗成果(再請第三組)如有意外:問:1.為什么實驗結果和我們推測不一致?(哦,實驗存在一定的失誤)總結:1.在實驗過程中,因為操作失誤或者其他原因,很有可能會出現誤差,那為了減少誤差我們應該多次實驗,設置什么組?2.那如果我們班做了4個實驗,或者我們班做了8個實驗,每一組都和預測不一樣,那說明什么問題?(我們應該大膽質疑我們的推測)那今天我們的推測正不正確?總結;1號和2號的試管變量是什么?那1號變藍,2號不變藍,說明什么呢2號和3號的試管變量是什么?那2號不變藍3號變藍,說明什么呢?(促進分解)好,通過這樣的實驗分析,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實驗結論那我們的假設正不正確?也請大家將書本上P28劃線(框框下面的第一自然段,一二行)總結:饅頭在口腔中變甜是因為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將淀粉分解成了麥芽糖學生回答饅頭為什么會變甜?饅頭因唾液,牙齒的咀嚼和舌頭的攪拌而變甜學生個體回答,3個或者兩個學生做題不變小組內進行討論學生在講臺上寫學生觀察2個合并學生上來操作此合并過程不變碘液不能37度反應時間開始實驗學生上來展示(投影)和講學生分析原因多做實驗重復組正確唾液唾液可以分解淀粉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可以促進促進淀粉分解的作用齊讀實驗結論一步步去引導學生熟悉探究實驗的步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確定變量)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引導、看書、討論來降低設計實驗表格的難度)教學生將單一變量過渡到多變量做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鞏固對照組和重復組的區別,分析中,讓學生有了認識,推測是可以質疑的提高學生分析實驗的能力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聯系實際通過這個實驗,我想問,生活中媽媽常說“吃飯應該細嚼慢咽”有道理嗎?為什么?有,有利于淀粉的消化理論聯系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習到了什么呢?在總結(學生講)重復組質疑推測總結所學的內容課堂小練下面我們進行課堂簡單練習做題鞏固知識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