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學設計
【教學背景分析】
(一)本課時教學內容的功能和地位
本章節的內容是在前面介紹了泌尿系統的組成之后展開的,從腎臟的結構與功能入手,從而引出腎單位的結構與功能。而本節課的內容——尿液的形成與排出,是本章節內容的重點。
本節內容包括了人的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兩個部分,其中,尿液的形成更為主要。首先先介紹了腎單位的結構,在掌握了腎單位的結構的基礎之上,展開了對尿液的形成過程的學習和討論。對尿液的形成與排出的學習,為后面學習人體的新陳代謝奠定了基礎。
(二)學情分析
對于每天都要經歷的排尿這個事件學生并不陌生,而對于尿液的形成及排出的具體過程卻并不清楚。初中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系,仍需具體形象來支持。所以在設計這兩部分的知識時,我為學生提供了腎單位的圖片和自制模型,以及模擬尿液形成的動畫媒體,以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尿液形成的原理;
難點:腎單位的結構;腎單位的濾過作用和重吸收作用;腎單位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和理解尿液形成的基礎,但這兩部分內容都較為抽象。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和模型,學生說出腎單位的各部分結構名稱。
2、通過血漿、原尿、尿液的成分比較,尿液形成過程的動畫,使學生概述尿液的形成過程。
3、通過講述尿液的排出過程,使學生說出各泌尿器官在排尿過程中所起作用。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表格,培養學生讀表對比數據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過討論尿液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學習腎臟的功能,體會腎臟的結構與功能的高度適應。
2、通過了解尿液的排出過程,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
【教學手段與方法】
采用“自學、引導、議論”的方法,利用多媒體、自制模型輔助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適時運用講授法、觀察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和學習效益。
【教學策略】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充分的考慮了七年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設計了撒尿小英雄于連的救國故事、多媒體動畫課件,并自制了腎單位模型,盡量將抽象、微觀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并創造條件吸引學生有意識地參與活動,主動探究。學習內容的安排也是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讓學生易理解和掌握。
血液流過腎單位時,通過濾過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這個過程屬于微觀的現象,學生看不到,摸不到,理解上存在一定難度,所以安排了一個動畫,將微觀的尿液形成過程直觀地展示在了學生面前,并根據教材提供的模式圖和文字說明,讓學生可以通過觀察、閱讀和分析自主歸納出尿液的形成過程中各成分的變化。同時,本節課中還提出了一些和日常生活、身體健康有關的一些問題,促使學生學會用所學的生物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的優秀品質,使學生體驗成功的自豪感。
教學流程示意圖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教學方法和設計意圖
時間安排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
講述:講述比利時小英雄于進撒尿救國的故事,問題引出課題及學習目標:
為什么尿能滅火?
2、尿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3、排尿對人的健康有什么意義?
4、人體的尿液是怎樣形成和排出的?
1、排尿的意義
2、泌尿系統的組成
腎——形成尿;輸尿管——輸送尿;膀胱——貯存尿;尿道——排出尿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展示:腎臟結構示意圖
提問:腎臟的各部分結構名稱?
設問:究竟腎臟如何形成尿液的呢?
講述:學習尿液的形成及排出
過渡:我們已經知道排尿是排出生命活動所產生代謝廢物的主要途徑
提問:那么組織細胞的生命活動產生的代謝廢物首先應該去向哪里呢?
講述:這些廢物都會進入血液中,當血液流經腎臟時,則會把這些代謝廢物形成尿液。
3、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
聽故事
回答問題
齊讀教材P74第一段
歸納排尿的意義
全體回憶血液循環知識回答
講述生活實例引入教學情景
回憶腎臟結構,引發學生思考尿液如何形成
2min
腎單位的結構
展示:腎臟結構示意圖
講述:血液通過腎動脈流進腎臟,而通過腎靜脈流出腎臟,可見尿液是在腎臟中形成的。
講述:腎臟的皮質和髓質是由上百萬個腎單位組成的
講述:腎單位的定義:腎單位是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所以尿液就在這些腎單位中形成的。
展示:腎單位結構示意圖和模型
講述:腎單位的結構組成
腎小體
腎小球
腎小囊
腎小管
演示:腎小球的形成(導線細銅絲團)
講述:腎小球是個毛細血管球,它的兩端分別稱為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入球小動脈是腎動脈分支形成的,它在分支纏繞就形成了腎小球,但在腎小球中并沒有進行氣體交換,所以出球小動脈仍流著動脈血,準備流向腎小管周圍。
演示:腎小囊、腎小管(長頸漏斗頂端蒙上膠皮)及其與腎小球的關系
講述:腎小囊是腎小管的盲端膨大后內凹而形成的,所以它有雙層結構,內層緊貼腎小球,外層與腎小管相連,而囊腔與腎小管相通。
演示:腎小管與毛細血管網的關系講述:出球小動脈分支成毛細血管網纏繞在腎小管周圍,最后匯集成靜脈
全體學生觀看圖片思考血液與尿液的聯系
全體學生觀察圖片及解說模型
通過學生觀察腎單位的結構,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同時為學習尿液的形成做好結構上的鋪墊
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更形象地給學生展示腎單位的結構特點
2min
(4)
5min
(9)
3min
(12)
尿液的形成過程
過渡:我們已經了解了腎單位的結構,究竟腎單位是如何形成尿液的呢?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在腎單位中的三個不同位置所取的液體成分
展示:血液、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對比表格
講述:從表格中的成分分析,可以推斷出第一列是血液的成分,而第三列是尿液的成分,并且比較明顯的可以看出第二列的液體是從血液中來的,而尿液則是從第二列的液體轉變來的,所以我們把第二列的液體稱為“原尿”
展示:腎單位結構示意圖
提問:血液、原尿和尿液分別都位于腎單位的什么部位呢?它們又是在哪里發生的變化呢?(提示:通常在哪里最容易發生物質成分變化?)
講述:現在我們懷疑在有毛細血管分布的位置,也就是腎小球和腎小管的位置液體成分都會有變化,下面我們就分別來進行考證
全體學生看表,對比三種液體成分,判斷出血液和尿液
個別學生回答
全體學生看圖思考問題并回答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min
(15)
(一)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展示:濾過作用動畫
講述:首先看清圖示是什么意思,然后注意觀察動畫中腎小球的附近,血液發生了什么變化……
提問:
血液中的主要成分?
腎小球和腎小囊腔內的物質成分一樣么?
設問:為什么有些成分是可以透過腎小球的毛細血管壁,進入腎小囊腔中呢?
講述:我們知道血液中的各種成分的分子大小是有所不同的,而毛細血管壁具有一定的通透性,應該可以讓一些小分子的物質通過,所以一些分子較大的物質將保留在毛細血管中,而小分子的物質大多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進入腎小囊腔,形成原尿,我們把腎小球這樣的作用稱為“濾過作用”。
講述:也就是說明血細胞和一些大分子的蛋白質不能穿過毛細血管壁,將繼續留在血液中,準備流向出球小動脈;而其他的成分(水、葡萄糖、無機鹽、尿酸、尿素)則基本都通過了毛細血管壁,流進了腎小囊腔中,形成了原尿。
提問:原尿的成分是什么?
講述:實際上原尿比血漿少了大分子蛋白質,大部分是水,還有一些葡萄糖、無機鹽、尿酸、尿素。
全體學生觀看動畫,說出血液在腎小球附近發生的變化
找一個普通學生回答
全體學生根據問題思考原尿與尿液的區別
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引發學生對原尿和終尿的區別產生思考,為腎小管的重吸收做鋪墊
4min
(19)
4min
(23)
(二)重吸收作用
設問:我們的血液在身體中不停地循環,同時也要有大量的血液通過腎小球,你能想象到一個正常的成年人一晝夜可以形成150L的原尿嗎?是不是原尿就是我們最終排出的尿液了?
講述:首先我們從形成的量上分析就能知道,原尿不可能是尿液,因為我們每天真正排出的尿液只有1.5L左右。
設問:為什么從原尿到尿液產量減少了這么多呢?
講述:讓我們來對比一下原尿和尿液的成分,看看有什么區別
展示:原尿與尿液的成分對比表
講述: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都不見了,水也僅剩下了1%,其中還有部分無機鹽、及全部的尿酸和尿素,它們組成了真正的尿液
提問:那么大部分水和全部的葡萄糖都去哪里了?(提示:結合腎單位的結構分析,在哪里可能發生了變化?)
講述:之前我們推測過在腎小管和周圍的毛細血管這里可能也會發生一些物質的變化,就是在這里,剛剛經過濾過作用形成的原尿中,大部分的水和全部的葡萄糖以及部分的無機鹽透過腎小管壁而重新進入了周圍的毛細血管中,這個過程就叫做重吸收作用。那么此時原尿也變成了真正的尿液,其中包含水、無機鹽、尿酸和尿素,它們將順著腎小管匯集到較粗集合管中
展示:尿液的形成動畫
全體學生觀察表格,對比說出二者的區別
前后桌為一小組討論,找一個代表回答
全體觀察動畫,找一個積極的學生上臺指圖說出尿液形成的完整過程
鍛煉學生的觀察對比能力
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
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檢測學生是否已明白尿液的形成過程
3min
(26)
2min
(28)
1min
(29)
3min
(32)
2min
(34)
尿液的排出
提問:形成的尿液要到哪里去呢?
展示:泌尿系統示意圖
講述:尿液通過集合管匯集到腎盂,然后就順著輸尿管進入膀胱中。在膀胱中要稍作停留,最后通過尿道排出體外
全體看圖順應老師指引回答排尿過程
引發學生思考尿液如何排出體外
1min
(35)
科學技術社會
講述:在泌尿系統中最重要的器官是腎臟,但是現在卻有很多人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健康的腎臟,最嚴重的就是尿毒癥,這些患者需要定期進行透析才能維持生命
展示:透析示意圖
講述:雖然透析機能夠模擬人體腎臟,但長期透析會引起很多身體的不適,如嘔吐、浮腫、發熱等等,只有進行腎臟移植才能還尿毒癥患者一個健康的身體。
關于器官移植,同學們肯定有很多話想說,下課后我們可以繼續交流。我們提倡在死后將遺體傳捐獻給國家,用以延續自己和別人的生命,造福患者。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器官移植的知識,可以到“中國器官移植網”進行了解。
拓寬學生知識面,STS教育思想
2min
(37)
結束
展示:正常人和病人的尿樣化驗單
練習:(詳見導學案)
學生對比化驗單,找一個學生診斷病癥
全體學生將答案寫在紙上,上交
培養學生將理論付諸實踐
檢驗學生掌握知識情況
3min
(40)
板書設計
二
腎臟的結構
1.腎臟
2.腎單位
(1)定義:腎臟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2)結構
腎小球
腎小體
腎小囊
腎單位
腎小管
三
尿液的形成
1.濾過作用——形成原尿
原尿:水、葡萄糖、無機鹽、尿酸、尿素
2.重吸收作用——形成終尿
尿液:水、無機鹽、尿酸、尿素
四
尿液的排出
腎小管(尿液)→集合管→腎盂→輸尿管→膀胱→尿道→體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