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十四講:期末復習1 實驗專題難點 (學生+教師版)—浙教版七年級科學下冊講義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十四講:期末復習1 實驗專題難點 (學生+教師版)—浙教版七年級科學下冊講義

資源簡介

第十四講:期末復習1——實驗專題
本冊教材中的重要實驗及探究:
考查的內容
考查的知識點
代代相傳的生命
觀察菜豆、玉米種子的結構,觀察花的結構
探究“種子萌發需要什么條件”
植物的扦插
觀察面團發酵
對環境的察覺
小孔成像實驗、光的色散實驗
光的反射、折射實驗
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
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運動和力
彈簧測力計的原理與使用實驗
探究“重力大小的相關因素”
探究“阻力對小車運動的影響”
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探究摩擦力的相關因素
探究壓力作用效果的相關因素
探究“水內部壓強的特點”
地球與宇宙
尋找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證據和規律
地球上晝夜長短變化
月相、日食、月食形成原理的模擬實驗
知識回顧:初一上冊“科學入門”中我們學習了科學探究的“六步”:
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提出問題→建立猜想與假設→設計研究方案→實施方案(收集證據)→檢驗假設(得出結論)→報告與交流。
二、本學期重要的科學探究方法
①控制變量法
當設計多個因素影響的研究方案時,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這種研究方法叫控制變量法。如探究“種子萌發需要什么條件”、“重力大小的相關因素”、牛頓第一定律中的“阻力對小車運動的影響”、“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許多實驗中都用到控制變量法。
②科學分類法
分類是一種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歸類到一起的方法。對事物進行分類后,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更加清晰。本學期涉及分類法的知識點有根據生殖方式對動物進行分類、根據種子子葉數對植物進行分類、根據形態對細菌進行分類等。
③模擬實驗法
在難以直接用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科學方法叫模擬實驗。如對事物的內部結構、運動變化過程進行模擬等。模擬實驗是科學實驗的一種基本類型。“月相的變化”,“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等都采用了模擬實驗法。
④實驗推理法。
在科學研究中,有許多概念、規律、結論是建立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的,但是也有不少實驗,由于實際條件的限制難以實現,于是需要在大量可靠的實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科學推理,得出理想實驗的結論,這個過程和方法就是實驗推理的方法。“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就是運用了這種方法。
⑤轉換法。
科學研究中對于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轉換法。本學期涉及轉換法的實驗有:用碎紙片放在物體上觀察紙片的運動來判斷物體的振動發聲情況、利用彈簧長度的變化來測量力的大小、利用海綿的形變程度來判斷壓力的作用效果等。
三、本冊實驗例題分析:
例1、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進行了如下的實驗。
實驗步驟:①選取健康、飽滿的綠豆種子60粒,并準備好3個帶蓋的塑料盒、紗布等。②分別在塑料盒上貼上標簽A、B、C,每個盒子中放4層紗布,在紗布上各放上20粒綠豆種子。③按照下表所示進行操作。④3天后觀察種子萌發情況。
裝置
種子數量
條件
A
20粒
不灑水
23℃恒溫培養箱
B
20粒
適量水(以快要淹沒種子為宜)
23℃恒溫培養箱
C
20粒
適量水(以快要淹沒種子為宜)
4℃冰箱
實驗結果:只有裝置B中的種子萌發。
(1)
根據以上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2)
小明同學為了探究另一環境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又設置了一個實驗裝置D,選取20粒健康、飽滿的綠豆種子放在塑料盒里,裝滿水并蓋上盒蓋,放在23℃恒溫培養箱中3天。觀察發現部分種子胚根突破種皮。小明對此現象疑惑不解。小華對小明的實驗進行了改進,將綠豆種子放入塑料盒內,用煮沸并冷卻的水裝滿塑料盒并蓋上盒蓋,結果依然有少部分種子的胚根微微突破種皮。
小華用煮沸并冷卻的水進行實驗的目的是
?。
(3)
從能量獲得方式的角度,對小華實驗中“少部分種子的胚根微微突破種皮”這一現象作出解釋:
?。
(4)
種子萌發需要一定的外界條件,也需要一定的內部條件。興趣小組的同學提出了如下探究的問題:①種皮有無是否會影響種子萌發?②胚芽、胚軸或胚根的有無是否會影響種子萌發?關于綠豆種子萌發的內部條件,請你再提出一個可以探究的問題:
?。
例2、如圖甲所示為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時的實驗裝置。
(1)在實驗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點,便于
;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兩塊玻璃板,應選擇
mm厚的玻璃板做實驗。
(2)在豎立的玻璃板前A處放一支點燃的蠟燭,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現蠟燭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蠟燭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當蠟燭移動到A′處時,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3)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夠豎直,將對實驗產生的影響是

(4)經過三次實驗,記錄的像與物對應的位置如圖乙所示。為了得到更多的實驗結論,接下來小明應該進行的操作是

例3、【探究名稱】探究凸透鏡成像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提出問題】小明通過學習,知道放大鏡就是凸透鏡,在活動課中,他用放大鏡觀察自己的手指,看到手指
(填“放大”、“等大”或“縮小”,下同)的像;然后再用它觀察遠處的房屋,看到房屋
的像。
他想: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進行猜想】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可能與
有關。
【設計并進行實驗】小明在如圖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斷改變蠟燭與透鏡間的距離,并移動光屏進行實驗,所獲得的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
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cm
光屏像到凸透鏡的距離/cm
光屏上像的大小
40
13.5
縮小
30
15
縮小
20
20
等大
15
30
放大
10
光屏上沒有像
8
光屏上沒有像
【結論與應用】
(1)分析數據可知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越小,光屏上的像就越
,同時發現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就越

(2)小明所在班級拍畢業照時,攝影師發現兩旁還有同學沒有進入取景框內,這時攝影師應使照相機
(填“靠近”或“遠離”)同學,同時還應
(填“增長”、“縮短”或“不改變”)照相機的暗箱長度。
思路點撥:【提出問題】當看近處的物體時,作為放大鏡使用,此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當看遠處的物體時,此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進行猜想】由之前“提出問題”中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不同,所以猜想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可能與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有關。【結論與應用】(1)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成實像時,物距在逐漸減小,成的像逐漸變大,像距也逐漸變大。(2)要想使所有的景物都進入取景框,需要增大物距,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要減小像距,所以應使照相機遠離同學,并縮短暗箱的長度。
例4、實驗小組用自制的水凸透鏡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移動蠟燭在不同位置成像,并記錄物距u與像距v的關系如圖乙所示。
(1)
當蠟燭和水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如圖甲所示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一個清晰的像,光屏應
(選填“左移”“不動”或“右移”)。
(2)
實驗小組發現人眼中的晶狀體與水凸透鏡相似,可以通過調節凸度來調節成像的距離。如果光屏和水凸透鏡位置保持不變,當蠟燭向水凸透鏡靠近時,要調節水凸透鏡中凸起程度,該操作是

(3)
實驗小組又探究液體透鏡折光能力與液體種類是否有關,做了如下實驗:在圖所示的裝置中,先后在橡皮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觀察光線經不同液體透鏡折射后的偏折程度,在此探究過程中應保持不變的是

例6、在“研究壓力形變效果”的實驗中,小明選用了兩種不同材質的海綿A、B及若干完全相同的磚塊進行實驗。實驗中,他將磚塊分別疊放在A、B海綿的表面,并保持海綿的受力面積相同,實驗過程如圖甲、乙、丙、丁所示,觀察到海綿的形變程度分別為ΔL1、ΔL2、ΔL3和ΔL4,且ΔL2>ΔL4,ΔL1>ΔL3。根據實驗條件及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可歸納得出初步結論。




(1)分析比較圖甲、乙、丙、丁中海綿的形變程度以及相關條件可得到的科學結論是:




(2)本實驗通過實驗分析得出相關科學結論,實驗中還采用了其他重要的科學方法,請寫出其中的兩個:①
;②

例7、利用如圖所示器材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1)
將卡片上的兩根線跨放在支架的滑輪上,并在兩個線端分別掛上鉤碼,使作用在卡片上的兩個拉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條直線上。當卡片平衡時,從鉤碼數量看,卡片兩邊所受的拉力

(2)
為觀察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是否能平衡,可用手將卡片
,釋放時觀察其是否保持平衡。
(3)
在卡片平衡時,用剪刀將卡片從中間剪開,并觀察隨之發生的現象。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個條件是

(4)
該實驗在選擇卡片時,選用較輕卡片的目的是

例8、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研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甲、乙水平的木板上分別鋪有毛巾和棉布,丙水平的木板上不鋪任何材料,讓小車從相同斜面的頂端由靜止開始滑下,觀察現象。試回答下列問題:
(1)
科學實驗需要控制變量,本實驗中,影響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距離的因素,除了阻力外,還有其他因素,其中控制小車從斜面的頂端由相同高度靜止開始滑下的方法是為了控制小車到斜面底端是具有相同的

實驗可得出“阻力越小,運動速度減小得越慢”的結論,支持該結論的證據是

(3)
若接觸面完全光滑,即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軌道足夠長,小車將一直做
運動。第十四講:期末復習1——實驗專題
本冊教材中的重要實驗及探究:
考查的內容
考查的知識點
代代相傳的生命
觀察菜豆、玉米種子的結構,觀察花的結構
探究“種子萌發需要什么條件”
植物的扦插
觀察面團發酵
對環境的察覺
小孔成像實驗、光的色散實驗
光的反射、折射實驗
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
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運動和力
彈簧測力計的原理與使用實驗
探究“重力大小的相關因素”
探究“阻力對小車運動的影響”
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探究摩擦力的相關因素
探究壓力作用效果的相關因素
探究“水內部壓強的特點”
地球與宇宙
尋找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證據和規律
地球上晝夜長短變化
月相、日食、月食形成原理的模擬實驗
知識回顧:初一上冊“科學入門”中我們學習了科學探究的“六步”:
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提出問題→建立猜想與假設→設計研究方案→實施方案(收集證據)→檢驗假設(得出結論)→報告與交流。
二、本學期重要的科學探究方法
①控制變量法
當設計多個因素影響的研究方案時,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這種研究方法叫控制變量法。如探究“種子萌發需要什么條件”、“重力大小的相關因素”、牛頓第一定律中的“阻力對小車運動的影響”、“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許多實驗中都用到控制變量法。
②科學分類法
分類是一種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歸類到一起的方法。對事物進行分類后,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更加清晰。本學期涉及分類法的知識點有根據生殖方式對動物進行分類、根據種子子葉數對植物進行分類、根據形態對細菌進行分類等。
③模擬實驗法
在難以直接用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科學方法叫模擬實驗。如對事物的內部結構、運動變化過程進行模擬等。模擬實驗是科學實驗的一種基本類型。“月相的變化”,“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等都采用了模擬實驗法。
④實驗推理法。
在科學研究中,有許多概念、規律、結論是建立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的,但是也有不少實驗,由于實際條件的限制難以實現,于是需要在大量可靠的實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科學推理,得出理想實驗的結論,這個過程和方法就是實驗推理的方法。“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就是運用了這種方法。
⑤轉換法。
科學研究中對于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轉換法。本學期涉及轉換法的實驗有:用碎紙片放在物體上觀察紙片的運動來判斷物體的振動發聲情況、利用彈簧長度的變化來測量力的大小、利用海綿的形變程度來判斷壓力的作用效果等。
三、本冊實驗例題分析:
例1、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進行了如下的實驗。
實驗步驟:①選取健康、飽滿的綠豆種子60粒,并準備好3個帶蓋的塑料盒、紗布等。②分別在塑料盒上貼上標簽A、B、C,每個盒子中放4層紗布,在紗布上各放上20粒綠豆種子。③按照下表所示進行操作。④3天后觀察種子萌發情況。
裝置
種子數量
條件
A
20粒
不灑水
23℃恒溫培養箱
B
20粒
適量水(以快要淹沒種子為宜)
23℃恒溫培養箱
C
20粒
適量水(以快要淹沒種子為宜)
4℃冰箱
實驗結果:只有裝置B中的種子萌發。
(1)
根據以上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和一定量的水分

(2)
小明同學為了探究另一環境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又設置了一個實驗裝置D,選取20粒健康、飽滿的綠豆種子放在塑料盒里,裝滿水并蓋上盒蓋,放在23℃恒溫培養箱中3天。觀察發現部分種子胚根突破種皮。小明對此現象疑惑不解。小華對小明的實驗進行了改進,將綠豆種子放入塑料盒內,用煮沸并冷卻的水裝滿塑料盒并蓋上盒蓋,結果依然有少部分種子的胚根微微突破種皮。
小華用煮沸并冷卻的水進行實驗的目的是
除去水中的溶解氧
?。
(3)
從能量獲得方式的角度,對小華實驗中“少部分種子的胚根微微突破種皮”這一現象作出解釋:
種子再無氧條件下也能進行無氧呼吸獲得能量促進胚的萌發
?。
(4)
種子萌發需要一定的外界條件,也需要一定的內部條件。興趣小組的同學提出了如下探究的問題:①種皮有無是否會影響種子萌發?②胚芽、胚軸或胚根的有無是否會影響種子萌發?關于綠豆種子萌發的內部條件,請你再提出一個可以探究的問題:
子葉會影響種子萌發嗎?
?。
思路點撥:(1)從實驗可以看出,只有裝置B中的種子萌發,說明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和一定量的水分;(2)煮沸并冷卻的水出去了水中的溶解氧;(3)由于綠豆的種子再無氧條件下也能進行無氧呼吸,獲得能量促進胚的萌發,因此綠豆種子在冷卻后的沸水裝滿塑料盒并蓋上盒蓋的情況下,依然有少部分種子的胚根微微突破種皮;(4)關于綠豆種子萌發的內部條件,可以提出的問題還有:子夜會影響種子的萌發嗎?
例2、如圖甲所示為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時的實驗裝置。
(1)在實驗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點,便于
觀察并確定像的位置
;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兩塊玻璃板,應選擇
2
mm厚的玻璃板做實驗。
(2)在豎立的玻璃板前A處放一支點燃的蠟燭,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現蠟燭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蠟燭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當蠟燭移動到A′處時,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像和物大小相等

(3)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夠豎直,將對實驗產生的影響是
后面的蠟燭無法和像重合

(4)經過三次實驗,記錄的像與物對應的位置如圖乙所示。為了得到更多的實驗結論,接下來小明應該進行的操作是
將對應的像點和物點相連,判斷連線是否和鏡面垂直,測出像距和物距并進行比較

思路點撥:(1)透過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觀察到玻璃板的另一側;因為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兩個像,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應選用薄玻璃板,即用2mm厚的玻璃板。(2)未點燃的蠟燭與點燃的蠟燭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蠟燭和它成的像大小相等,物體和像關于平面鏡對稱,同時還可以確定像的位置。(3)平面鏡所成的像和物體關于平面鏡對稱,如果玻璃板沒有放正,那么蠟燭的像與蠟燭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蠟燭成的像不能與蠟燭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4)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可知,他的下一步操作應該連接像與物的對應點,判斷連線與鏡面是否垂直。通過歸納總結即可得出如下結論:物和像的連線與鏡面垂直,物體和像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例3、【探究名稱】探究凸透鏡成像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提出問題】小明通過學習,知道放大鏡就是凸透鏡,在活動課中,他用放大鏡觀察自己的手指,看到手指
放大
(填“放大”、“等大”或“縮小”,下同)的像;然后再用它觀察遠處的房屋,看到房屋
縮小
的像。
他想: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進行猜想】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可能與
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
有關。
【設計并進行實驗】小明在如圖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斷改變蠟燭與透鏡間的距離,并移動光屏進行實驗,所獲得的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
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cm
光屏像到凸透鏡的距離/cm
光屏上像的大小
40
13.5
縮小
30
15
縮小
20
20
等大
15
30
放大
10
光屏上沒有像
8
光屏上沒有像
【結論與應用】
(1)分析數據可知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越小,光屏上的像就越

,同時發現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就越


(2)小明所在班級拍畢業照時,攝影師發現兩旁還有同學沒有進入取景框內,這時攝影師應使照相機
遠離
(填“靠近”或“遠離”)同學,同時還應
縮小
(填“增長”、“縮短”或“不改變”)照相機的暗箱長度。
思路點撥:【提出問題】當看近處的物體時,作為放大鏡使用,此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當看遠處的物體時,此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進行猜想】由之前“提出問題”中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不同,所以猜想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可能與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有關。【結論與應用】(1)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成實像時,物距在逐漸減小,成的像逐漸變大,像距也逐漸變大。(2)要想使所有的景物都進入取景框,需要增大物距,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要減小像距,所以應使照相機遠離同學,并縮短暗箱的長度。
例4、實驗小組用自制的水凸透鏡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移動蠟燭在不同位置成像,并記錄物距u與像距v的關系如圖乙所示。
(1)
當蠟燭和水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如圖甲所示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一個清晰的像,光屏應
左移
(選填“左移”“不動”或“右移”)。
(2)
實驗小組發現人眼中的晶狀體與水凸透鏡相似,可以通過調節凸度來調節成像的距離。如果光屏和水凸透鏡位置保持不變,當蠟燭向水凸透鏡靠近時,要調節水凸透鏡中凸起程度,該操作是
向水凸透鏡中注水

(3)
實驗小組又探究液體透鏡折光能力與液體種類是否有關,做了如下實驗:在圖所示的裝置中,先后在橡皮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觀察光線經不同液體透鏡折射后的偏折程度,在此探究過程中應保持不變的是
液體透鏡的突起成都、即形狀不變

思路點撥:(1)當物距等于像距時,此時物距u=2f,據此根據圖乙確定凸透鏡的焦距;根據甲圖確定物距的范圍,進而確定像距的范圍即可;(2)凸透鏡的凸度越大,會聚能力越強;首先根據“物近像遠大”確定像距的變化,再思考要成在原來的位置需要光線發散還是會聚,進而對水凸透鏡的凸度進行調整即可;(3)凸透鏡的折光能力與透鏡的材質和突起程度有關,探究透鏡材質對折光能力的影響時,必須控制凸度相同;
例6、在“研究壓力形變效果”的實驗中,小明選用了兩種不同材質的海綿A、B及若干完全相同的磚塊進行實驗。實驗中,他將磚塊分別疊放在A、B海綿的表面,并保持海綿的受力面積相同,實驗過程如圖甲、乙、丙、丁所示,觀察到海綿的形變程度分別為ΔL1、ΔL2、ΔL3和ΔL4,且ΔL2>ΔL4,ΔL1>ΔL3。根據實驗條件及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可歸納得出初步結論。




(1)分析比較圖甲、乙、丙、丁中海綿的形變程度以及相關條件可得到的科學結論是:

不同材質的海綿受到的壓力相同,受力面積也相同,海綿的形變程度不同


相同材質的海綿,受力面積相同,壓力大,形變程度也大

(2)本實驗通過實驗分析得出相關科學結論,實驗中還采用了其他重要的科學方法,請寫出其中的兩個:①
控制變量法
;②
轉換法

思路點撥:(1)四幅實驗示意圖中,分析甲、乙兩圖(或丙、丁兩圖)時可知:壓力相同,受力面積相同,海綿的材質不同,形變不同。分析甲、丙兩圖(或乙、丁兩圖)可知:海綿的材質相同,受力面積相同,壓力越大,海綿的形變越明顯。(2)本實驗中甲、乙兩圖(或丙、丁兩圖)的變量是海綿材質不同而其他因素相同,甲、丙兩圖(或乙、丁兩圖)的變量是壓力不同而其他因素相同。壓力的作用效果難以感知,實驗中通過觀察海綿的形變程度來判斷壓力的作用效果,這是轉換法。
例7、利用如圖所示器材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1)
將卡片上的兩根線跨放在支架的滑輪上,并在兩個線端分別掛上鉤碼,使作用在卡片上的兩個拉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條直線上。當卡片平衡時,從鉤碼數量看,卡片兩邊所受的拉力
相等

(2)
為觀察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是否能平衡,可用手將卡片
轉動
,釋放時觀察其是否保持平衡。
(3)
在卡片平衡時,用剪刀將卡片從中間剪開,并觀察隨之發生的現象。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個條件是
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4)
該實驗在選擇卡片時,選用較輕卡片的目的是
減小卡片自重的影響

思路點撥:(1)紙片兩邊的拉力由砝碼的重力產生。當卡片靜止出于平衡狀態時,兩邊夠嘛的數量相等,說明卡片受到的拉力相等;(2)當用力將卡片扭轉時,兩邊的拉力就不在同一直線上了,松手后可以觀察卡片是否出于平衡狀態;(3)將卡片剪開后,卡片變成兩個物體,根據卡片能否處于靜止狀態判斷二力是否必須作用在同一物體上;(4)實際上卡片式由重力的,而卡片靜止時,其實時兩個拉力和紙片重力的平衡。當卡片的重力很小時,對實驗的影響可以忽略,因此選擇較輕的卡片。
例8、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研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甲、乙水平的木板上分別鋪有毛巾和棉布,丙水平的木板上不鋪任何材料,讓小車從相同斜面的頂端由靜止開始滑下,觀察現象。試回答下列問題:
(1)
科學實驗需要控制變量,本實驗中,影響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距離的因素,除了阻力外,還有其他因素,其中控制小車從斜面的頂端由相同高度靜止開始滑下的方法是為了控制小車到斜面底端是具有相同的
速度

(2)
實驗可得出“阻力越小,運動速度減小得越慢”的結論,支持該結論的證據是
小車在鋪毛巾的木板上前行距離最近,鋪棉布的木板上前行距離較遠,在木板上前行的距離最遠

(3)
若接觸面完全光滑,即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軌道足夠長,小車將一直做
勻速直線
運動。
思路點撥:(1)小車從斜面上下滑到水平面上時,它的速度與它在斜面上的高度有關,即高度越大,控制小車從斜面上相同高度靜止滑下,就是為了控制小車到達水平面時的速度相同;(2)毛巾的表面最粗糙,小車在鋪有毛巾的表面上前行受到的阻力最大,運動時間最短,速度減小的最快,運動距離也最短;在光滑的木板上前行時受到的阻力最小,運動時間最巡航,速度減小的最慢,運動距離最遠;(3)如果接觸面完全光滑,那么小車不受阻力,它的運動速度就不會減小,因此將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内乡县| 卢龙县| 龙江县| 双流县| 乌拉特中旗| 鹰潭市| 绵竹市| 秭归县| 永寿县| 新河县| 无为县| 西乌珠穆沁旗| 浦县| 田东县| 泗洪县| 定结县| 津市市| 开封市| 中西区| 东乡县| 东乌| 东山县| 马尔康县| 仙居县| 罗江县| 萨迦县| 武威市| 延川县| 清涧县| 万山特区| 女性| 宜兰市| 腾冲县| 醴陵市| 张北县| 莒南县| 江川县| 大埔区| 梅河口市| 津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