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一、 教材解讀 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由“植物的生長變化”“電路”和“巖石與土壤”三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8課,合計24課,原則上每課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 1.“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 本單元以種植綠色開花植物和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活動為主要線索,在實踐活動中發現植物生長需要適宜的環境條件;發現種子萌發先發育出根、再長出莖和葉,植物生長到一定階段會開花、結果、長出新的種子。伴隨著植物新器官的出現,引領學生觀察各器官的形態結構,探究植物體器官的功能,初步建立植物體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認知。 本單元共 8 課,從種子開始,追隨植物生長發育的過程,按照植物新器官出現的順序組織教學內容。 2.“電路”單元 本單元將借助導線、燈泡、電池等電器元件和許多有趣的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電是可以在特定的物質中流動的,電是我們生活中重要能源的概念,促進他們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發展,并學會安全用電。 整個單元的安排是一個嚴密的結構,課與課之間有著學生認識發展上的邏輯關系。學生從認識電路、電流、開關、電路檢測器、導體、絕緣體,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將最終指向對電的認識。 3.“巖石和土壤”單元 “巖石與土壤”單元,指導學生認識地殼是由巖石構成的,而巖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有規律組合而成的。土壤覆蓋在地球巖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巖石和生物作用的結果。巖石和土壤不僅是組成地球外殼的重要物質,而且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與人類生活關系最密切的圈層。人們種植農作物的土壤來自于巖石的風化,許多生產生活的原料及能源均取自于巖石和礦物;土壤則是地球生物的家園。? 本單元設計上,著力體現科學概念與科學探究雙螺旋共生發展的編寫思路,即指導學生充分開展觀察、實驗、描述、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科學實踐活動,達到學生建構巖石和土壤相關科學概念的目的;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欲和參與科學活動的愿望明顯增強。學生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對科學探究活動非常喜歡,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但由于學生年齡的局限,觀察的深度、準確度還不夠,觀察或描述的方法還不會實踐運用。大部分學生知識面不廣,勤于動腦的同學占的比例不是很大。還有的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因此,本學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 三、教學目標 1.“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 科學概念目標? ●?綠色開花植物通常會經歷種子萌發成幼苗、幼苗生長發育、植物開花結果、衰老、死亡的過程。 ●?綠色開花植物植物一般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組成。這些結構具有幫助植物維持自身生存和繁殖的作用。 ●?根、莖、葉為植物生存提供營養物質,花、果實、種子幫助植物繁殖后代。 ●?植物維持生命需要陽光、空氣、適宜的水分和溫度。? ●?有的植物通過產生足夠的種子來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過根、莖、葉等來繁殖后代。 ●?不同植物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外部形態各不相同,呈現出植物多樣性。? ●?種子都有種皮和胚,有些植物種子中有胚乳。胚是新植物的幼體。 ●種子萌發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根總是向下生長。 ●?根能夠吸收水分、礦物質以及固定植物,幫助植物維持自身生存。 ●?莖具有支撐植物以及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葉能吸收陽光進行光和作用制造養料維持植物生存。 ●葉能蒸騰水分調節體溫維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動。? ●?花一般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組成。 ●?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雄蕊上有花粉,花粉落到雌蕊上,雌蕊可以發育成果實和種子。 ●?果實由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組成。 ●?植物繁殖需要將種子傳播出去,不同的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不同。 科學探究目標? ●?會用播種的方法栽培植物。? ●能基于研究需要制定觀察計劃。 ●?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視頻等收集記錄植物生長變化到的相關信息。 ●?能利用多種感官觀察研究植物體的外部形態特征。 ●?能利用解剖、建模、觀察、實驗、推理等方法研究植物器官的結構與功能。 ●?能用表格、統計圖表等方式整理觀察記錄的信息。? ●?能依據科學記錄,運用分析、比較等方法,得出結論。 ●?能基于觀察記錄有依據的描述鳳仙花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及規律。 ●?能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作出自我評價與調整。 科學態度目標? ●?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持續保持對植物生長變化及結構與功能的探究興趣。 ●樂于通過長期觀察記錄研究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 ●能客觀記錄鳳仙花一生生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 ●?能夠以事實為依據陳述自己的觀點、接納他人的觀點,面對有力證據及時調整自己的觀點。 ●?能與多人分工合作進行探究活動,樂于分享自己的想法。 ●?在養植植物過程中表現出對生命的珍愛。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到環境與植物生長生存及繁殖之間的關系,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 ●?意識到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2.“電路”單元 科學概念目標: ●電路是包括電源、導線、用電器在內的閉合回路,可以用開關來切斷和閉合電路來控制電路中電流的通斷。 ●?知道有些材料是導體,容易導電;有些材料是絕緣體,極不容易導電。 ●知道電是我們生產和生活中重要的能源,它可以驅動用電器做很多工作。 ●知道電有時是非常有危險的,知道安全用電的知識。 科學探究目標: ●組裝簡單的電路。 ●在關于電的探究活動中,進行預測、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的結果。 ●用簡單的電路圖表示電路的連接方式。 ●制作簡單的開關,并用它來控制電路。 ●用電路檢測器檢驗電路中的故障。 ●用電路檢測器檢驗導體和絕緣體。 ●用電路檢測器探究接線盒里電路的連接情況。 ●給房間設計簡易的照明電路。 科學態度目標: ●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 ●激發探究電的興趣。 ●發展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3.“巖石和土壤”單元 科學概念目標? ●巖石和土壤記錄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歷史。 ●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等常見巖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巖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不同礦物有不同的形態特征。 ●土壤的形成是巖石風化作用的結果。 ●土壤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 ●巖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資源。 科學探究目標? ●?能利用觀察、實驗、比較等多種方法,描述和記錄巖石、礦物和土壤的特征。 ●?在教師指導下,能運用分析、推理等思維方法,將事實與認識相關聯,形成對問題的解釋。 ●?能根據巖石、礦物和土壤的特征,對照有關資料對它們進行識別。 ●會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 科學態度目標? ●欣賞巖石和礦物晶體的美。 ●培養收集研究巖石和礦物的興趣。 ●認識到使用多種方法認識巖石和土壤的重要性。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巖石、礦物和土壤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自然資源,應該保護自然資源并合理開發與利用。 四 、具體教學措施 1、了解學生對所學科學主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并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象混淆。 2、指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和描述。教科書中涉及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觀察對象在屬性、結構、功能、關系等方面的特點,是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的重要認識基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教科書中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并提示學生用文字、數據、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的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并隨時提示他們將自己的記錄與小組同學的記錄進行比較、修正,教師每周都要對學生的記錄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匯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活動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這種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指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尤其要重視學生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從證據、表格、圖形獲得的一些科學信息,并引導他們合理地使用這些信息做出科學解釋。 6、補差措施: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五 、教學進度表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學內容 備注 1 3.1-3.5 始業教育課 2 3.8-3.12 1.1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 1.2種植鳳仙花 3 3.15-3.19 1.3.種子長出了根 1.4.莖和葉 4 3.22-3.26 1.5.鳳仙花開花了 1.6果實和種子 5 3.29-4.2 1.7.種子的傳播 1.8鳳仙花的一生 6 4.5-4.9 2.1電和我們的生活 2.2點亮小燈泡 7 4.12-4.16 2.3簡易電路 2.4電路出故障了 8 4.19-4.23 2.5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2.6.導體和絕緣體 9 4.26-4.30 2.7.電路中的開關 2.8模擬安裝照明電路 10 4.21-4.27 第一單元學習梳理 11 5.6-5.7 期中測評 勞動節5月1 日 12 5.10-5.14 3.1.巖石和土壤的故事 3.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13 5.17-5.21 3.3.巖石的組成 3.4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 14 5.24-5.28 3.5.巖石、沙和黏土 3.6 觀察土壤 15 5.31-6.4 3.7比較不同的土壤 3.8巖石、土壤和我們 16 6.7-6.12 第一單元總復習 17 6.15-6.19 第二單元總復習 18 6.21-6.25 第三單元總復習 19 6.28 期末考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