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2青春有格 導學案學生版 學習目標: 1、理解行己有恥,止于至善。 2、青春期我們要知廉恥,懂榮辱,有所為,有所不為;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 二.學習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理解行己有恥,止于至善 學習難點:理解“止于至善”的含義,理解“止于至善”對我們提出的要求 三、學習過程 :合作學習,分小組問題探究: 如何理解“行己有恥”? “行己有恥”簡單地說是一個人 。正如朱熹所說:“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這就告訴我們要知 ,有所不為。 2.“行己有恥”的要求 “行己有恥”需要我們有知恥之心, 。正如孟子所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羞惡之心”引導我們判斷是非善惡,明確行為選擇的理由。它在我們行動之前,審查愿望;在行動之中,監督調節;在行動之后,反思效果與影響。 3.探究與分享P28 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許多規則,這些規則讓我們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義。例如:不傷害別人;不說謊,不欺騙;遵紀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諾…… 你認為還有哪些規則需要遵守? 紀律、 。 有人認為,只要不被發現,說謊、欺騙也是可以 的。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為什么? 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要遵守道德、法律等規則以外,我們還要遵守紀律、規章制度等規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對于這些規則的約束,不管我們的行動是否被發現我們都應該遵守。“行己有恥”要求我們樹立底線意識, 情不做, 。 4.(1)《大學》這本書的主旨是什么? 《大學》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顯,在于鼓勵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舊習,在于使人達到 。“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格調,有我們的“ 。 5.探究與分享P31 (1)你如何看待上述觀點? (2)“止于至善”的人應該具備哪些品質? 要做到 的胸襟、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處世,始終擁有信心、不斷激勵自己,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在社會中還要關心、幫助周圍的人。 課堂知識點總結. 能力提升:知識鞏固與應用 唐代詩人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時,帶了兩塊天竺山石回鄉作紀念。一天,他擺弄石塊時幡然醒悟:如果到西湖游玩者都帶有幾塊天竺石走,天竺山的秀美豈不要消失殆盡?山石雖不值錢,但取之如同貪污,玷污了名聲。于是寫下自責詩:“三年為刺史,引冰復食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 (1)結合本課相關知識,從白居易帶天竺山石回鄉作紀念,后來幡然醒悟這件事告訴你什么? 西湖小小的幾塊天竺山石引發了白居易的一番思考,并寫下“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的詩句。從白居易身上,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發? 檢測練習:單項選擇題 1.中國古話說:人無恥,無自立。這句話是說( ) A.因為有羞恥心,人才會節制自己的行為,不做庸俗卑賤的事情,有尊嚴的生活 B.自尊心和羞恥心沒有聯系 C.人要沒有任何廉恥心,才能自立 D.沒有了羞恥心,就不能獨立 2.能引導我們判斷是非善惡,明確行為選擇理由是( ) A.換位思考 B.羞惡之心 C.行為規范 D.國家法律 3.大千世界紛繁復雜,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很多不良誘惑。對此,我們應有的正確態度是( ) A.可以嘗試一下,發現有危害再戒除也不遲 B.只要把握好“度”,沾染不良誘惑并不可怕 C.學會決絕不良誘惑,不斷增強自控力 D.對不良誘惑要因人而異,有的人可以沾染不良誘惑 4.最近小華很苦惱,原來他的同學小輝經常當面指出他的錯誤,他感到很丟面子。對于小華的苦惱應該怎樣認識( ) A.自己的錯誤應該由別人指出 B.“自行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C.別人當面指出自己的不足,這是傷自尊的事 D.小華的反映是自尊心強的表現 5.東漢時期,許衡與朋友出游,見路旁有梨,同伴紛紛摘梨止渴,皆曰:“亂世,梨無主。”許衡卻不為所動,說道:“梨無主,我心有主。”摘一個梨,是一件再小不過的事,而許衡卻能壓制心中的惡欲,這便是所謂“慎獨”之人。下列對慎獨理解正確的是( ) ①慎獨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道德修養的一種方式、一種境界 ②慎獨是一種表面現象,沒有實用價值 ③是指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能嚴守道德準則 ④慎獨是先天就有的道德品質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6.青春期是人的生命最旺盛的時期,在珍惜青春的同時,我們要去經歷,去經驗。對青春最好的證明是( ) ①以修身為本界 ②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 ③在學習中成長 ④在成長中收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開學后,發生了多起針對學生的詐騙案。古人云“行己有恥”,人應該對自己的不良行為有羞恥之心,而在這些詐騙分子的眼里,受騙人的死活不會觸動他們,良心和恥感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列。“行己有恥”要求我們 ( ) ①要知廉恥,懂榮辱,有所為,有所不為 ②需要我 們有知恥之心,不斷提高辨別“恥”的能力 ③要求 我們樹立底線意識,觸碰道德底線的事情不能做,違反法律的事情堅決不做 ④更需要我們磨礪意志,拒 絕不良誘惑,不斷增強自控力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8.“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 ( ) ①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格調,有我們的“至善”追求 ②是一種“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實踐過程,是一種向往美好、永不言棄 的精神狀態 ③要求我們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通過自省和慎獨,端正自己的行為 ④是說每個人都 能止于至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參考答案 :合作學習,分小組問題探究: 如何理解“行己有恥”? “行己有恥”簡單地說是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正如朱熹所說:“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這就告訴我們要知廉恥,懂榮辱;有所為,有所不為。 2.“行己有恥”的要求 “行己有恥”需要我們有知恥之心,不斷提高辨別“恥”的能力。正如孟子所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羞惡之心”引導我們判斷是非善惡,明確行為選擇的理由。它在我們行動之前,審查愿望;在行動之中,監督調節;在行動之后,反思效果與影響。 3.探究與分享P28 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許多規則,這些規則讓我們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義。例如:不傷害別人;不說謊,不欺騙;遵紀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諾…… 你認為還有哪些規則需要遵守? 紀律、規章、法律、道德。 有人認為,只要不被發現,說謊、欺騙也是可以 的。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為什么? 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要遵守道德、法律等規則以外,我們還要遵守紀律、規章制度等規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對于這些規則的約束,不管我們的行動是否被發現我們都應該遵守。“行己有恥”要求我們樹立底線意識,觸碰道德底線的事情不做,違反法律的事情堅決不做。 4.(1)《大學》這本書的主旨是什么? 《大學》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顯,在于鼓勵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舊習,在于使人達到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格調,有我們的“至善”追求。 5.探究與分享P31 (1)你如何看待上述觀點? (2)“止于至善”的人應該具備哪些品質? 要做到獨善其身,以寬廣的胸襟、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處世,始終擁有信心、不斷激勵自己,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在社會中還要關心、幫助周圍的人。 課堂知識點總結. 能力提升:知識鞏固與應用 唐代詩人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時,帶了兩塊天竺山石回鄉作紀念。一天,他擺弄石塊時幡然醒悟:如果到西湖游玩者都帶有幾塊天竺石走,天竺山的秀美豈不要消失殆盡?山石雖不值錢,但取之如同貪污,玷污了名聲。于是寫下自責詩:“三年為刺史,引冰復食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 (1)結合本課相關知識,從白居易帶天竺山石回鄉作紀念,后來幡然醒悟這件事告訴你什么? 行己有恥;我們要有知恥之心,不斷提高辨別“恥”的能力;要樹立底線意識,觸碰道德底線的事情不做,違反法律的事情堅決不做。 (2)西湖小小的幾塊天竺山石引發了白居易的一番思考,并寫下“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的詩句。從白居易身上,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發? “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格調,有我們的“至善”追求;每個人都可以從點滴小事做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積少成多,積善成德。 檢測練習:單項選擇題 1.A 2.B 3.C 4.B 5.B 6.D 7. C 8. 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