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稱贊中國是:“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國家。” 指中國哪個歷史時期? 其中哪個階段最典型? 明清時期 康乾盛世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間,經濟迅速恢復,國力空前強盛。 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 綜合探究五 綜合探究五 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 回望“盛世余暉” 透視“盛世陰影” 從馬戛爾尼使華看盛世危機 一、回望“盛世余暉” 請回顧本單元所學內容并結合下列材料,說說乾隆盛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盛世表現1: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了空前的鞏固和發展,社會穩定,確立了世界大國地位 資料1 乾隆中期,清政府徹底平定準噶爾叛亂和回部叛亂,清朝統一大業最終完成,從此對邊疆地區真正實現了長期有效的政治管轄和軍事控制,確立了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的世界大國地位 回望“盛世余暉” 經歷清初倒退逆轉之后,清前期社會經濟迅速恢復發展。乾隆在位期間,清朝達到鼎盛,史稱“乾隆盛世”。 盛世表現2:人口增長迅速,農業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 資料2 乾隆時期,高產作物和精耕細作得到大規模推廣,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不斷提高。這使得中國在人口急遽增長的情況下,仍然能以大約9億畝的耕地養活3億左右的人口,而且長期保持國家安定和社會穩定。 回望“盛世余暉” 資料3 18世紀末,中國在世界制造業總產量所占的份額超過歐洲5個百分點,大約相當于英國的8倍,俄國的6倍,日本的9倍。中國的GDP在世界總份額中占到將近1/3。 盛世表現3:中國經濟規模仍然處于世界前列 資料4 乾隆時期,中國歷史上卷帙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編纂完成,對中國古代文化作了大規模的清理和總結,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巨大文化工程。偉大的文學作品《紅樓夢》也成書于這一時期。 盛世表現4: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叢書《四庫全書》的編纂,偉大的文學作品《紅樓夢》成書——文化繁榮 說明這一時期中華文明仍然在傳統農耕經濟的軌道上繼續前進 資料5 請回顧中國歷代盛世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比較與清朝前期,評價清朝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地位。(課前準備) 人口 疆域 (萬平方千米) 經濟發展水平(GDP占世界總量) 漢 唐 宋 明 清初 “文景之治” “光武中興” “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 “乾隆盛世" 6000 8500 11275 1.2億 3億 666. 37 1255 383 1037 1453 26% 58% 60% 45% 35% 經濟總量非常大,國家財力也比較雄厚。雖然對那個時候GDP計算的方法有各種爭論,但是用大家比較認可的計算方式算出來乾隆時期的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總量的30%多,遠遠比今天美國占世界經濟總量的份額要多。乾隆時期,中國在世界制造業中的份額是當時英國的8倍,俄國的6倍,日本的9倍。 乾隆時期清朝實力——用數據說話 乾隆時期的軍事實力也非常強。乾隆的一大功績就是統一了新疆。乾隆24年統一新疆之后,中國的疆域達到了1453萬平方公里,正好是今天960萬平方公里的1.5倍。所以乾隆朝的疆域是整個中國歷史上除了元朝之外第二大的疆域。而且和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不一樣,清朝對整個疆域內的實際控制力是最強的。 盛世 清朝從乾隆中后期就開始衰敗了,乾隆頻繁地下江南,用度極其奢華到了乾隆晚期,社會腐敗,官場腐敗,像和珅這樣的貪官比比皆是,這個時候的清朝已經漸漸破落了. 危機 透視“盛世陰影” 二、透視“盛世陰影” 以上資料反映了乾隆時期哪些方面的危機? 社會危機1、人口增長過快 資料1 乾隆末年,洪亮吉提出,人口增長過快是造成社會危機的重要原因。乾隆五十八年(1793),乾隆帝在比較了康乾兩朝的人口之后,也得出了“朕甚憂之”的結論。 清朝到了乾隆中晚期,出現了社會危機 透視“盛世陰影” 以上資料反映了乾隆時期哪些方面的危機? 社會危機2、官場腐敗 失去民心 社會危機3、連年出現文字獄,造成社會恐怖氣氛 社會危機4、中英之間的差距開始拉開 資料2 乾隆時期,有人這樣描述官場:地方官員中實心為民辦事的人,十個人里最多有一兩個,而這一兩個人常要被那八九個譏笑,被認為是迂腐笨拙,不會做官。上面的長官也認為這一兩個人不合時宜,盡快調走他們。 資料3 乾隆二十年(1755)以后,連年出現文字獄,延續二十多年,辦案七十多起、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都是前朝所未有,也是世界歷史上所少見. 資料4 如果按人口計算的工業化水平來看,1750年中英兩國相差并不太遠,與整個歐洲比較則處于相等水平。而到乾隆末年也就是18世紀末,中英兩國差距開始拉開。 社會危機5、世界工業文明迅速發展,清政府對外閉關鎖國,對內重農抑商,使清朝與西方國家的力量對比發生逆轉。 這些危機中,哪種危機后果最為嚴重?說說你的理由。 明清時期面臨的主要危機體現在哪些方面? (1)農民戰爭的打擊,如李自成起義、白蓮教起義; (2)實行閉關鎖國、重農抑商、文字獄等政策阻礙了歷史發展; (3)封建統治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 (4)英國19世紀推行罪惡的鴉片貿易,中國更加陷入了深重的危機。 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1733-1806),英國外交官、勛爵。受英國議會和國王喬治三世派遣于1792年以慶賀乾隆壽辰為由出使中國。 從馬戛爾尼使華看盛世危機 三、從馬戛爾尼使華看盛世危機 1、時間 2、目的 1.開放通商口岸 2.將舟山附近一海島讓給英國人居住和存貨 …… 小組合作探究: 對于馬戛爾尼的要求,你們會是怎樣的態度?為什么? 【對華要求】 3、馬戛爾尼的要求和答復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高傲自大閉關自守 【拒絕英使】 觀點1.拒絕英使領土方面的要求在抵制西方殖民侵略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 觀點2.拒絕改善貿易要求,乾隆消極的閉關自守使中國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擴大經濟文化交流和社會前進的歷史機遇。 1 2 3 4 6 7 音樂鐘 5 絲綢 戰艦模型 地球儀 瓷器 玉器 景泰藍 越野炮 【禮品備置】 在你看來,馬戛爾尼攜帶這些禮品用意是什么? 向中國顯示西方文明的先進,改善中英關系,達到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 乾隆帝對什么禮品最感興趣?觀看軍艦模型后的反應說明了什么? 說明乾隆帝對英國的野心是有所認識的但是,他仍然比較自信,大清帝國的實力可以抵御外來侵略,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清朝統治者盲目自大 。 資料1、 馬戛爾尼記載,訪華途中,他在船上留兩位中方官員一起進餐,“吾人所用刀叉,兩大人初覺用之不習,然未幾即能隨意叉切”,“兩大人告別時,亦學西禮,與余握手” (馬戛爾尼《乾隆英使覲見記》) 【禮儀沖突】 馬戛爾尼留下的資料反映了中西之間存在什么差異? 中西文化習俗差異 資料2:馬戛爾尼說:“中國上等人之受有教育者若任其居住本國,不與外界接觸,其開化之程度已足稱完備;若令其與世界民族相見則知識殊形缺乏。” (馬戛爾尼《乾隆英使覲見記》) 中西發展程度差異 馬戛爾尼留下的資料反映了中西之間存在什么差異? 中西文化習俗差異 【禮儀沖突】 馬戛爾尼留下的資料反映了中西之間存在什么差異? 資料3 在給乾隆帝祝壽之前,英國使團與中國官員就英使的覲見禮儀發生爭執。馬戛爾尼堅持行英國臣下見英王的禮節,即行屈膝單腿下跪禮。清廷則要求英使必須行中國傳統的臣子覲見皇帝禮儀,即行三跪九叩首禮。 資料4:馬戛爾尼說:“中國工業雖有數種,遠出吾歐人之上,然以全體而論,化學上及醫學上之知識,實處于極幼稚之地位。” (馬戛爾尼《乾隆英使覲見記》) 中西發展程度差異 馬戛爾尼留下的資料反映了中西之間存在什么差異? 資料5:馬戛爾尼說:“廣東一處地近海洋,洋人到中國者必在此間登岸,中國為防御洋人起見,特設重兵鎮之……此輩寬衣大袖之兵隊,既未受過軍事教育,而所用軍器又不過刀、槍、弓、矢之屬,一旦不幸,洋兵長驅而來,此輩果能抵抗與否?尚屬一不易置答之疑問也。” (馬戛爾尼《乾隆英使覲見記》) 馬戛爾尼認為中國軍隊不能抵抗洋兵的依據是什么? 中國軍隊戰斗力弱,所用武器落后 中西發展程度差異 資料6:英國使團中的孩童托馬斯對中國人用手工而不用機器采煤感到驚訝。英國人為他們的絞車、軌道和鐵皮運煤小車而自豪。已經席卷他的國家的工業革命是那樣深入孩子的心靈,天朝的落后使他一目了然。 (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中西發展程度差異 馬戛爾尼留下的資料反映了中西之間存在什么差異? 資料 如果按人口計算的工業化水平來看,1750年中英兩國相差并不太遠,與整個歐洲比較則處于相等水平,到乾隆末年,也就是18世紀末,中英之間的差距開始拉開。 【發展落伍】 以上哪些差異會對中西實力對比產生決定性影響?說說你的理由。 教育與科技的發展程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科技進步了,才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經濟的騰飛,而科技進步離不開教育的發展與人才的培養。 【沿途所見】 【沿途所見】 【沿途所見】 馬戛爾尼使華以失敗而告終。1794年9月,馬戛爾尼回到英國,向國王和議會呈送了一份使華報告。假如你是馬戛爾尼,請你根據所學知識和課本等材料從科技、經濟、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概述當時中國的發展狀況。 【回國匯報】 好 英國 中國 政治 資本主義制度 (民主制度) 中央集權 君主專制 經濟 工業革命 機器生產 自然經濟 手工生產 外交 殖民擴張圖5-35 閉關鎖國 思想文化 自由民主平等 思想專制 比較中英兩國的政治、經濟和對外政策,說說中國近代前夜的危機有哪些? 他,是一個預言家 他揚言,“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 年間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船“將不會立即沉沒”,但“它將永遠不能修復”。 馬戛爾尼認為,清帝國實質上是極其虛弱的,他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只需幾艘三桅戰船就能摧毀其海岸艦隊。 大約半個世紀后,馬戛爾尼的狂妄預言應驗了 1842年,中國戰敗,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鴉片戰爭 中英簽訂《南京條約》 當時的大清帝國絲毫沒有覺察到自己與西方列強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逆轉,仍以“天朝上國”自居,瞧不起英國。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清政府對當時世界形勢的認識不清,緊閉的國門終究未能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以史為鑒 我們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樹立國際意識,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 推薦課外讀物: 《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乾隆英使覲見記》 謝謝大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