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復習】明清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措施。 (1)東南沿海:明朝中期,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 (2)明末鄭成功收復臺灣,后來清朝設置臺灣府 (3)東北:康熙帝兩次組織雅克薩之戰,打敗沙俄入侵者。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確定了中國領土。21 (4)北疆:明修長城,防范北方蒙古族的侵擾。 (5)西北:①粉碎準噶爾貴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亂; ②加強對新疆的管理,設置伊犁將軍。 (6)西藏:①清朝初期,賜予宗教領袖“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 ②設駐藏大臣,與達賴和班禪共同治理西藏; ③達賴、班禪的轉世靈童的選擇,要在駐藏大臣的監督下,從金瓶中抽簽確定,這就是金瓶掣簽制。 2(7)西南:實施改土歸流政策。 ? ? ? ? ? ? ? ? ? ? ? ? ? ? 二次復習 ★明至清前期,我國農耕文明鼎盛的表現 農業 ①精耕細作的農業持續發展; ②培育、引進、推廣大量新品種 (引進了甘薯、玉米) ③多熟制的種植制度逐漸推廣 手工業 ①工具、技術、產品質量、行業種類、規模、產量超過前代,棉紡織業特別發達(了解即可) ②民間私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 ③出現新的工廠手工業經營形式 商業 ①工商業市鎮興起; ②商幫形成(徽商、晉商) 海外貿易 ①茶葉、生絲、瓷器等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②白銀在明代中后期成為主要貨幣 ? ? ? ? ? ? ? ? ? ? 一輪復習 提問齊讀 明清時期文化專制 文字獄 八股取士 資料1:據傳明朝朱元璋時期,發生了多起賀表、謝箋案。因其表箋中多有犯忌諱的文字,如“作則”,“則”音同“賊”,“取法”音近“去發”……朱元璋認為暗含詛咒,作表箋者均被處死。 資料2:雍正四年,禮部侍郎查嗣庭出任江西考官,以《詩經》中的“維民所止”為考題,被說成是想去掉“雍正”二字之頭。查嗣庭被下獄,在獄中病死,還被戮尸,家人被流放。 資料3:雍正時一位進士寫了“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的詩句被斬首。 1、這些知識分子為什么被處死?根本原因是什么? 2、閱讀12頁的閱讀卡,看看他們又是因何而死? 3、如果你是清朝讀書人,你會怎么辦? 文字獄 目的: 時間: 后果: 控制思想,鞏固統治。 明清 阻礙了思想文化的進步。 《四庫全書》 結合13頁資料, 全面評價《四庫全書》。 消極一面: 大批書籍被認定對清朝統治不利。遭到銷毀或篡改,清朝加強了文化專制。 積極一面: 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匯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存、整理和傳播中國古代文獻作用 八股取士 命題范圍: 答題觀點: 文體特點: 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必須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 必須分成八個部分,叫做“八股文”。 明朝科舉教科書 明朝科舉試卷 八股取士 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清朝民間諷刺詩 1、這篇文章什么意思? 2、反映了明清科舉制什么特點? 3、學習這樣的文章,對讀書人有什么用? 統治者為什么要這么改革科舉制? 為什么十年寒窗,一朝中舉,卻對國無用? 明清政府喜歡什么樣的人才? 一起聽聽皇帝的心里話 中考題: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的現象,以整頓吏制。相對于世襲、舉薦等選才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可以說,科舉是一種籠絡、控制讀書人的有效方法,以鞏固其統治。清朝科舉制終于消亡。 ——選自《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1)中國科舉制誕生的時間是什么?(2分) (2)請結合材料和所學,談談你對科舉制的看法。6分) 歷史上加強思想控制的事件有? ①、秦朝“焚書坑儒” ②、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③、明清八股取士 ④、明清“文字獄” 思想的鉗制所關尤大。清提倡理學之力,有過于明。八股取士之制照舊執行,而益加嚴密。一面懸利祿以收買漢人,使悉入轂中,一面百般折磨,必令俯首帖耳,志氣喪失。 ──(臺灣)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述及近代中國落后的原因 明清時, 為了實現鞏固專制皇權統治, 在思想文化上實行專制統治: (1)大興文字獄。 (2)用八股取士選拔人才。 (3)明清時考試范圍只許在“四書”“五經”內命題。 ? ? ? ?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