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課題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概述眼球和耳的結構與功能。 2.概述視覺、聽覺的形成過程。 3.闡述近視眼的成因和耳聾的原因及預防措施。 過程與方法 1.觀察認識眼和耳的結構。 2.嘗試觀察瞳孔大小的變化情況,并做出解釋,練習觀察和測量的技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同視覺衛生和聽覺衛生習慣。 2.關愛和幫助有視覺和聽覺障礙的人。 教學重點 描述眼球和耳的結構以及各個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視覺和聽覺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 描述眼球和耳的結構以及各個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觀察、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通過剛剛結束的世界杯賽,引導學生思考:人對外界環境復雜信息的感知過程,然后利用教學軟件提供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自然地導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狀態。 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教學軟件提供的學習任務,同時思考在這個小游戲中,他們主要利用了哪一種器官來收集信息,從而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通過具體事例,感覺到人體的多種感覺器官的功能。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眼球的結構和功能 指導學生操作電腦,使用教學軟件,學習資料分析的方法。提示學生要從軟件的演示過程中,分析出討論題的答案。 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階段性小結,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引入新內容學習。 眼球的結構和視覺是怎么形成的? 展示眼球的結構。 利用教學軟件提供的動畫,思考教材提供的三個討論問題,然后進行小范圍的討論,將問題的答案公布出來,由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并說出下一步將要學習的內容。 在教學軟件的使用中,根據計算機的提示來學習眼球的結構,同時對照教材對各部分的說明,認識眼球的結構,結合軟件的演示來了解各部分的功能,并記錄下在學習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 從學生感知的內容入手,提高學習興趣。 探究二、視覺的形成過程 指導學生操作計算機,利用軟件來學習,提示學生在使用軟件的過程中注意軟件對各部分功能的提示和說明。 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相互解決問題,教師負責調控課堂的秩序和控制時間,并對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簡要的講解。 提出問題:失明有多少種可能的原因?提示學生在觀看視覺的形成動畫演示時尋找答案。 展示物理用的凸透鏡成像實驗的光具座,認識晶狀體的成像原理。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和簡要小結,引出情感話題:“假如我是一個盲人,我會怎樣生活?”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鼓勵學生說出他們將在生活中如何幫助盲人等殘疾人。 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片,提示學生回憶自己在進出黑暗場所的感受,說出瞳孔的功能。 談談本節課的學習收獲,指出本節課未解決的問題。 學生之間交流各自未能解決的問題,并且將不能解決的共性問題提出來。 對照教材和教學軟件來理解、記憶教師的講解,將當時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課后自行尋找答案。 操作教學軟件,觀看軟件提供的動畫演示,參考教材提供的文字說明,同時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小范圍討論之后,回答教師的問題。 思考并說出自己的想法。 觀察教材提供的貓眼睛瞳孔變化的圖片,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白天進出黑暗場所時的感覺),說出瞳孔的功能。 培養學生閱讀課文,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研究科學觀察的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結合實際問題研究,理解視覺形成的原理。 探究三、近視的形成、近視的矯正 查閱自己準備的資料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上網查詢,通過互相交流,解決課堂遺留下的問題,并且將查找結果記錄在筆記本上。 通過聽教師講笑話,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情境。聽其他學生講述近視的原因和生活中因為戴眼鏡而增添的煩惱,從而產生學習興趣。 使用電腦教學軟件,反復觀看軟件中有關近視形成的交互式動畫,結合教材的文字說明,思考教師提出的若干問題,然后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提出自己的結論,由全體同學評價。在評價的基礎上,學生之間相互補充,進一步完善對問題的解答。 講述自己在視力保護方面的心得,學生互相補充,認同預防近視必須注意的問題。 總結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同學生的記錄進行對比。指導學生利用手邊的資料和網上的信息解決其他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已有一定的互聯網知識,教師主要指導學生如何快速查找需要的內容) 講笑話,創設學習氛圍,調節課堂氣氛。鼓勵戴近視眼鏡的學生說出戴眼鏡引起的不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出若干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明確學習目標,指導學生使用教學軟件,提示在觀看動畫時應該注意的問題,控制學生的學習時間——預防近視。 組織學生對問題作答,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評價,對學生解答不完善的問題進行簡單分析。 引導學生講述自己在視力保護方面的經驗和知識,對學生的新鮮有趣的說法給予肯定,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運用生物學科學解釋“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 融合信息技術與生物學,提升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探究式學習豐富學生的知識。 探究四、耳的結構和功能 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操作電腦,欣賞一段音樂作品,然后搶答說出演奏這段音樂作品的樂器名稱和音樂作品的名稱。 展示耳的結構。 指導學生收聽電腦中存放的音樂,引出新的教學內容——耳也是人類獲取信息的重要器官。(樂曲要簡單) 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用活動體驗聽覺的重要性,引導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 探究五、聽覺的形成過程 自由選擇學習內容的先后順序,通過操作教師已準備好的教學軟件學習,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先記錄下來。 認識聽覺的形成。 運用多媒體教學。 組成愛心小組,選擇幫助對象,討論制訂“愛心行動”計劃,盡自己所能去關心和幫助這些殘疾人。 講述人體其他的感覺器官。 提出本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指導學生使用教學軟件和教材,自主探究這部分知識。 認識耳的結構。 通過多媒體認識聽覺的形成。 分發資料給學生(本校所處社區中生活非常困難的盲人和聾啞人的事例,并附有住址和聯系電話)。 組織同學們展開討論: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自主學習耳的結構。 發揮信息技術解決微觀的、抽象的生物學問題,突破難點。 情感教育,使學生富有愛心。 三、課堂小結 眼和視覺眼球的結構眼球壁外膜:角膜、鞏膜中膜:虹膜、睫狀體、脈絡膜內膜:視網膜內容物:房水、晶狀體、玻璃體視覺形成: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視網膜→視覺神經→大腦皮層的一定區域→形成視覺近視及其預防矯正:配戴凹透鏡預防“三要”和“四不要”耳和聽覺耳的結構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聽小骨內耳:半規管、前庭、耳蝸聽覺形成:外界聲波→外耳道→骨膜→聽小骨→耳蝸→聽覺神經→大腦皮層的一定區域→形成聽覺耳的保健其他感覺器官:鼻(嗅覺)、舌(味覺)、皮膚(冷、熱、觸、痛、壓) 學生自主回顧本節所學所得。 使本節課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網。 四、當堂演練 1.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中這樣描寫說書姑娘白妞:“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文中的“白水銀”和“兩丸黑水銀”分別指 ( C ) A.鞏膜、瞳孔 B.視網膜、虹膜 C.鞏膜、虹膜 D.角膜、瞳孔 2.如果長時間看電視、使用電腦、玩游戲機,或讀書寫字時光線太弱、躺在床上看書等,都會使眼過度緊張和疲勞,引發近視眼,導致眼球發生的變化是 ( A ) A.晶狀體凸度過大或眼球前后徑過長 B.晶狀體凸度過小或眼球前后徑過短 C.晶狀體渾濁 D.視網膜發炎 3.正常人能夠看清楚較近或較遠的物體,主要是因為 ( B ) A.視網膜可以前后調節 B.晶狀體的凸度可以調節 C.玻璃體的大小可以調節 D.瞳孔的大小可以調節 4.下列與維持身體的平衡有關的結構是 ( B ) A.半規管和耳蝸 B.前庭和半規管 C.鼓膜和聽小骨 D.前庭和耳蝸 5.每年春節剛過時,那鞭炮齊鳴的聲音好像還在我們的腦海中回響。下列關于聽覺的形成順序中,正確的是 ( C ) ①與聽覺有關的神經 ②聽小骨 ③外耳道 ④大腦皮層的一定區域 ⑤內耳內的聽覺感受器 ⑥鼓膜 A.⑥③②⑤①④ 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⑥②⑤①④ D.③①②⑥⑤④ 6.近年來,中學生患近視的人數越來越多。預防近視、珍愛雙眼,就需注意用眼衛生、了解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學在學了“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一節后各自的觀點,請你結合圖示判斷,其中錯誤的一項是 ( D ) A.甲同學認為,圖中結構[4]內含較多平滑肌,能調節[2]的曲度 B.乙同學認為,眼球的成像原理與照相機相似 C.丙同學認為,若把眼睛比喻成心靈的窗戶,則結構[3]是窗戶上那明亮的玻璃 D.丁同學認為,近視眼的眼球前后徑過短,遠處物體所形成的物像落到[6]的后方 7.如圖為人眼結構和照相機結構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把眼睛比喻成心靈的窗戶,那么圖中①就是窗戶上那明亮的玻璃。請寫出①的名稱: 角膜 。? (2)如果把人的眼球比喻成一架照相機,那么,結構示意圖中的③相當于照相機結構示意圖中的標號 6 。? (3)結構示意圖中的⑤(視神經)屬于傳入神經還是傳出神經? 傳入神經 。? (4)人眼結構示意圖②的名稱叫瞳孔,人能通過調節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處和暗處都能看清物體,請問瞳孔相當于顯微鏡的哪一構造? C 。? A.目鏡 B.物鏡 C.光圈 D.鏡座 【課堂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是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先導,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設計教學環節,利用信息技術的手段,融于生物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認識眼球的結構和功能。設計有趣的學生活動,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體會視聽覺的重要性,設計有梯度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探究搜尋相關的生物學科學知識,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分析問題,進一步認同“形態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注重對學生情感和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美好的情感熏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