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血流的管道——血管 課題 血流的管道——血管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嘗試區分這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血管結構和功能的學習,掌握、認識和區分三種血管的能力。 2.通過對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情況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 3.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三種血管的特點與功能,使學生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養成關愛生命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動脈、毛細血管、靜脈三種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其功能是相適應的。 教學方法 觀察、合作、實驗探究。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平時,當我們身體不適去醫院就診,有時醫生會讓我們驗血,必要時需要輸液治療。你是否注意到驗血或輸液時,針刺的部位一般在哪里? 板書:第二節 血流的管道——血管 積極思考、踴躍回答。 甲學生:我化驗過血,是在手指尖上取血,好像是無名指。輸液是在手背上扎針。 乙學生:我見過在耳垂上取血化驗的。有的小孩子輸液扎針是在腳上或額頭。 依據常見生活現象或親身經歷,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主動進入學習狀態。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動脈、靜脈 出示課件演示動脈和靜脈的結構、血流速度、血流方向。提醒學生同時注意觀察動脈、靜脈的管壁厚薄、管腔大小。 體驗(1):教師先示范如何“切脈”,然后指導學生把右手中指、食指和無名指一起放在左手手腕處橈骨端的內側,同時稍微用力壓,體會一下有什么感覺?(在有規律地搏動) 體驗(2):指導學生觀察身體表面特別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靜脈)。 投放靜脈瓣活動圖及動畫。 體驗(3):指導握拳,觀察手背突出的“小包”,說明靜脈瓣的作用。 觀看大屏幕,結合教材第56~59頁內容及插圖,歸納總結出動脈和靜脈的結構特點和功能。 體驗動脈所在的位置及搏動。 體驗靜脈所在的位置及分布。 觀察動畫,了解靜脈瓣的作用。 學生握拳,觀察手背突出的“小包”,感受靜脈瓣的作用。 分析:人體四肢的血液為什么不會倒流? 通過觀察對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親身體驗動脈、靜脈的存在及分布,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探究二、毛細血管 指導學生觀察教材插圖4—36,結合教材內容分析毛細血管的特點。 播放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物質交換的動畫。 提示:重點觀察血管壁、血流速度、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情況、物質交換的過程。 自學課本,觀察插圖4—36,歸納毛細血管的特點。 觀看動畫,概述物質交換的過程,總結出毛細血管的功能。 讓學生掌握物質是如何交換的,既鞏固了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又延伸了知識。 探究三、三種血管之間的關系 教師示范:雙手交叉,一只胳膊代表小動脈,另一只胳膊代表小靜脈,交叉的手指代表毛細血管。 學生具體操作,相互交流,感性認識三種血管之間的關系。 通過肢體語言,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并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探究四、三種血管的比較 把三種血管圖放在一起,讓學生仔細觀察比較這三個圖有什么不同,完 觀察思考,通過對比,學生明白了動脈、靜脈、毛 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辨析能力、總結歸納能力以及知識的遷移能力。 成課件中的圖表。 (1)鏈接生活:用一段橡膠管把自己的手腕扎緊,注意觀察手上的靜脈和上臂的靜脈有什么變化。把橡膠管松開后,你看到的現象說明了什么? (2)課外拓展:組織學生展示搜集到的有關心血管疾病對病人造成嚴重后果的資料并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健康的生活。 細血管的結構特點,并完成表格。 學生思考,回答。 展示、交流,使學生心靈受到了強烈震撼,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 鏈接生活的設置有助于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并讓生物學與身邊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通過課外資料,不僅對學生起到健康教育的作用,而且還能拓展學生的視野。 三、課堂小結 血管名稱 動脈 靜脈 毛細血管 概念 將血液從心臟運送到身體各處的血管 將血液從身體各處送回心臟的血管 連通于最小動脈與靜脈之間的血管 結構 管壁特點 較厚、彈性大 較薄、彈性小 非常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管內血 流情況 速度快 速度慢 最慢 分布 身體較深部位 有深、有淺 數量最多、分布最廣 功能 輸送血液 輸送血液 便于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物質交換 學生自主回顧本節所學所得。 使本節課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網。 四、當堂演練 1.用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情況時,毛細血管的辨別特征是 ( D ) A.管腔較細 B.管腔較粗 C.血液流向心臟 D.管中紅細胞單行通過 2.用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血液流動時,視野很暗,影響觀察,此時應采取的措施是 ( C ) A.調節細準焦螺旋 B.縮小光圈 C.把平面鏡換成凹面鏡 D.把低倍物鏡換為高倍物鏡觀察 3.如圖所示為某同學在“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實驗中,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視野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D ) A.血管中血流速度一樣 B.①是靜脈 C.③是動脈 D.②是毛細血管 4.小芳同學在顯微鏡下觀察小魚尾鰭時,看到一條如圖所示的血管(圖中箭頭表示血流方向)。這種血管是 ( C ) A.靜脈 B.動脈 C.毛細血管 D.毛細淋巴管 5.如圖為顯微鏡下觀察的小魚尾鰭血液流動的視野,圖中標出的細胞是 ( A ) A.紅細胞 B.白細胞 C.血小板 D.吞噬細胞 6.如圖是某同學用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時所觀察到的情況。下列各項中,能正確表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是 ( D ) A.a、b、c B.a、c、b C.c、b、a D.c、a、b 7.在實驗前,要用浸濕的棉絮將小魚頭部的鰓蓋和軀干包裹起來。下列是有關這一做法的敘述,錯誤的是 ( D ) A.有利于小魚呼吸 B.使小魚減少跳動便于觀察 C.使魚體保持濕潤,減少傷害 D.使小魚不會產生離開水的恐懼感 8.你做過“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實驗嗎?請回顧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血管在魚的身體各個部位都有分布。選擇尾鰭作為觀察的部位,是因為尾鰭有 薄而透明 的特點,適于在顯微鏡下觀察。? (2)若視野中的血流方向為從右向左,則血流速度較快的血管是[ 2 ] 動脈 ,紅細胞單行排列通過的血管是[ 1 ] 毛細血管 。? (3)該實驗用到的是小魚活體,要使小魚離開水短時間內不至于死亡,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用濕潤的棉花把小魚頭部的鰓蓋和軀干部分包裹起來 。? 【課堂反思】 由于上節課使用顯微鏡觀察了人血永久涂片,學生對顯微鏡的操作比較熟悉,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實驗非常流暢,學生積極性很高,找到血管后,很興奮,爭先恐后地找老師認證,課堂氣氛活躍。通過學以致用環節,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并完成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