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巖石與土壤》知識點 3.1巖石原因土壤的故事 1.觀察巖石的方法:用眼睛看(顏色、形狀、層理等),用手摸(光滑、粗糙),用鼻子聞(氣味),用小刀刻畫(硬度)、用耳朵聽(用錘子敲)等。 2.巖石的作用主要是可以用來做建材,可以用來做裝飾品,可以提煉金屬,做顏料等等。 3.土壤的作用:土壤具有調節的功能,土壤是動物植物棲息的場所,土壤還具有作物生產功能。 4.認識石灰石、鐵礦石、水晶、土壤這四種常見的物質。 5.巖石與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資源,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6.地球的表面被堅硬的巖石包裹著,不僅包括我們看到的陸地,還包括海洋的底部。陸地上的巖石有的被土壤覆蓋著,有的直接裸露出來。 7.有關巖石的故事 巖石的化學成分可以告訴我們它們的形成年代。地球的年齡約為45.6億年,就是用這種方法測出來的。 巖石中動植物的痕跡表明過去有哪些生物存在過。 巖石中動植物的痕跡表明過去有哪些生物存在過。在喜馬拉雅山發現了鸚鵡螺化石,說明幾億年前這里曾經是海洋。 8. 土壤的形成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例如要形成12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幾百到數萬年的時間。 9.關于巖石和土壤知識記錄表 我們知道的巖石 我們知道的土壤 巖石比較堅硬,有各種各樣的形狀 和顏色。 地球上到處存在著巖石,地球的表面被堅硬的巖石包裹著,巖石有的被土壤覆蓋著,還有的直接裸露出 來。 巖石的形成經過了很長很長的時間。 巖石是地球的重要資源,和我們的 生活息息相關。 土壤的形成經過了很長很長的時 間。 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資源,和我們的 生活息息相關。 土壤是顆粒狀的,比較松軟。 土壤從上到下分為表層土、下層土、基巖碎屑、基巖4層。 3.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1.觀察巖石常見的工具:放大鏡、小刀、手電筒、銅鑰匙等。 2.觀察巖石 觀察方法 先用肉眼觀察, 再用放大鏡觀察 顏色為黑麻肉粉色(肉紅色至淺灰色不等),形狀不規則,表面較無光澤 顏色為土黃色,形狀不規則,表面無光澤 顏色為白色,形狀不規則,表面有光澤 更細致地觀察這三種巖石標本 仔細觀察這三種巖石標本是否有條紋、層次,是否有斑點、小孔 無紋理、分層,有斑點,無小孔 無紋理、分層、斑點、小孔 無紋理、分層、斑點、小孔 組成巖石的顆粒 由顆粒組成,顆粒粗疏,可以看出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由顆粒組成,顆粒細密,可以看出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由顆粒組成,顆粒粗大,可以看出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用手分別觸摸這三種巖石標本的表面,感覺是粗糙的還是光滑的? 粗糙 粗糙 粗糙 用手電筒照射這三種巖石,看一看它們有沒有光澤 有光澤 有光澤 無光澤 分別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刻畫巖石,看一看它們的硬度 用指甲刻畫無痕跡,用銅鑰匙刻畫無痕跡,用小刀刻畫無痕跡。對照礦物硬度表,說明花崗巖很硬 用指甲刻畫無痕跡,用銅鑰匙刻畫有痕跡,用小刀刻畫有痕跡。對照礦物硬度表,說明砂巖較軟 用指甲刻畫無痕跡,用銅鑰匙刻畫有痕跡,用小刀刻畫有痕跡。對照礦物硬度表,說明花崗巖較軟 3.巖石觀察記錄表 名稱 顏色 軟硬 光滑 光澤 有無層理、氣孔、半點、條紋 組成巖石的顆粒特征 大小 顏色 種類 花崗巖 肉紅色、黑色、白色等 很僵硬 粗糙 無光澤 花斑狀 大 肉紅色、黑色、白色等 多種 砂巖 紅色、土黃色、灰色等 硬 粗糙 無光澤 無 中等 紅色、土黃色、灰色等 多種 大理石 純白色、黑色等 較軟 比較粗糙 有光澤 有條紋 較大 純白色、黑色等 單一 4.礦物的硬度標準: 軟:能用指甲刻畫出痕跡。 較軟:不能用指甲刻畫出痕跡,但能用銅鑰匙刻畫出痕跡。 較硬:不能用銅鑰匙刻畫出痕跡,但能用小刀刻畫出痕跡。 硬:用銅鑰匙、小刀都不能刻畫出痕跡 5.我們如何去觀察、描述一種未知的巖石? 我們可以用眼睛觀察,也可以借助工具觀察,可以用看、摸、照、刻畫等方法觀察,可以從顏色、軟硬、光滑、光澤、有無層理、氣孔、斑點、 條紋等等方面對巖石進行描述。 3.3巖石的組成 1.所有的巖石都是由礦物組成的,有些巖石由多種礦物組成,有些僅由 一種礦物組成。研究巖石的方法之一就是尋找巖石中的礦物。 2.花崗巖是一種分布非常廣泛的巖石,通常由云母、長石、石英組成。 3.觀察云母、長石、石英三種礦物,完成礦物觀察記錄表 礦物外表的顏色 無色 粉紅色 黑色 條痕顏色 白色 白色或者淺灰色 無色 透明度 透明 不透明 透明 光澤 玻璃光澤 玻璃光澤 絲綢光澤 除了礦物的顏色和條痕、透明度和光澤之外,硬度、形狀也是觀察礦物的重要線索。 4.世界上已發現的礦物近4000種。我們身邊有許多礦物制成的物品,比如: 礦物名稱 用途 制造染料、農藥、火柴、橡膠等 最軟礦物,制作鉛筆芯、潤滑劑 透明或半透明,易溶于水。食物用和工業用途 提煉金屬“鉛”“銀” 點豆腐,使蛋白質凝聚、工業建筑材料、制作模型雕像 3.4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 1.收集巖石和礦物,將它們做成標本,既能豐富知識、開闊眼界,還能 增加生活情趣,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2.制作出巖石和礦物標本的步驟: 采集——編號——圖鑒——添加標簽——存放——展示 3.制作標本所需的工具與材料:剪刀、膠水、筆、紙盒、卡紙、棉花等。 4.為標本添加標簽,在標簽上要寫好哪些信息? (1)巖石編號、名稱 (2)采集時間、采集地點、采集人 (3)巖石的顏色、大小等特征 5.要想制作一盒精美的巖石和礦物標本,你認為應該怎么做? 首先我們要按照步驟制作精美的巖石礦物標本; 其次,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需要我們收集更多的巖石和礦物,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不斷充實我們的標本 盒。 3.5巖石、沙和黏土 1.由于太陽、風、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許多大塊的巖石 可能碎裂,形成較小的顆粒、沙和黏土。 2.我們可以在小區花壇、沙漠、工地等地方可以找到巖石、沙和黏土。 3.比較巖石、沙和黏土。 (1)比較的方法: 巖石 沙子 黏土 看一看 是一塊一塊的 顆粒比較大 顆粒非常小 聞一聞 沒有味道 沒有味道 有泥土的氣息 摸一摸 比較堅硬、粗糙 很堅硬、粗糙 比較柔軟、細膩 握一握 無法團成小球 能團成小球,一會兒 就平攤在紙上 能團成小球,要很長時 間才能平攤在紙上 畫一畫 無法在白紙上涂痕 在白紙上有圖痕,顏 色淡,長度短 在白紙上有涂痕,顏色 深,長度長 捻一捻 無法捻 沒有變化,仍然是小 顆粒 會碾成粉末 泡一泡 沒有變化 沒有變化 會泡開,變成細膩的沉 淀 3.6觀察土壤 1..土壤是沙礫,沙、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2.觀察土壤 觀察方法 觀察現象 知識鏈接 用肉眼觀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鏡觀察 發現土壤是褐色的,摻雜著植物的根和葉子,還有蟲子和小石子等等 用鼻子聞一聞 土壤有氣味 用手捻一捻 土壤有些潮濕,土壤中有水分 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顆粒的大小 根據顆粒大小,可以對土壤的微粒進行分類。最大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石子),其次是沙,接著是比沙還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以上這些稱為巖石的微粒。沙礫直徑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沒有辦法看清楚。 把水倒進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攪拌后靜置,觀察 把水倒進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攪拌時,發現有氣泡冒出來,說明土壤里有空氣。 攪拌后靜置一段時間,發現沉積物最上面一層是黏土,其次是沙礫,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殘體。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后沉積。還發現水里有氣泡,說明沙和黏土更重。 3.7比較不同的土壤 1.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 2.觀察、比較這三種土壤 觀察方法 先用肉眼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 顏色 棕黃色 淺黃色 黑色 顆粒 較大 最小 大小不均 用鼻子聞 氣味 無氣味 有氣味 有氣味 用手摸 干濕程度 干的 濕的 介于1號和2號土壤之間 軟硬程度 摸起來比較硬 摸起來非常滑膩 介于1號和2號土壤之間 團一團 用手分別團揉潮濕的這三種土壤 可成團 最易成團 不易成團 搓一搓 搟或揉搓三種土壤 不能搓成條狀 能夠搓成條狀 有可能搓成條狀 比較三種土壤的滲水性 滲水最快最多 滲水最慢最少 滲水介于1號和2號土壤之間 實驗結果 土壤特點 滲水性強、透氣性較好,保水性、保肥性差 保水性、保肥性好,但是滲水性和透氣性差 保水性、保肥性、滲水性,透氣性都比較好 適合種植的植物 花生、大豆、果樹、中藥材等 稻米、荷花、蓮花、蘆葦、金銀花,也合適種植榕樹、楊樹、紫荊、紫薇、柳樹等高大,扎根深遠的樹木、花卉 宜種各種作物,是理想的土壤質地 3.8巖石、土壤和我們 1.巖石、礦物和土壤的關系 2.巖石和礦物的作用 一些礦物可供我們制作食物食用——石膏 巖石可以建造雕塑等藝術品 巖石可以鋪設道路 巖石可以建造房屋和橋梁 煤是重要的能源礦產 計算機里的許多芯片是由硅制成的,硅來自石英和其他礦物 3.巖石和礦物是組成地球的重要資源,也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寶貴資源。人類開采這些資源以后,它們就不可能再生了,因此我們要好好地保護、合理地利用巖石和礦物。 4.人類必須依賴土壤才能生存,因此應該珍惜土壤,保護土壤不被污染和浪費。 5.怎樣保護土壤不被污染? (1)隨便傾倒垃圾會對土壤產生非常大的危害,因此,我們不能隨便傾倒垃圾。 (2)合理使用農藥,積極發展高效低殘留農藥。 (3)積極推廣生物防治病蟲害。例如,保護各種以蟲為食的益鳥;利用赤眼蜂、七星瓢蟲、蜘蛛等益蟲來防治各種糧食、棉花、蔬菜、油料作物以及林業病蟲害。利用生物方法防止農林病蟲害可以減少農藥的污染 (4)提高公眾的土壤保護意識。讓大家充分了解當前嚴峻的土壤形勢,喚起人們的憂患感、緊迫感和歷史使命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